苯胺及其衍生物联合毒性的研究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胺及其衍生物联合毒性的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1 绪论 (1)
1.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实验综述 (2)
1.2.1 实验原理 (2)
1.2.2试验材料 (3)
1.2.3 受试物的选定和配制 (4)
1.2.4 试验用水 (4)
1.2.5 试验设备 (4)
1.2.6 联合毒性的评价方法 (4)
2 实验步骤 (6)
2.1预备实验 (6)
2.1.1 试验方法 (7)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7)
2.2 正式实验 (9)
2.2.1 受试物试验液的调节 (9)
2.2.2 细胞计数 (9)
2.2.3 具体实验步骤 (9)
2.2.4死亡率—概率单位换算表 (9)
3 实验数据处理 (10)
3.1斜生栅列藻毒性单位1:1的联合毒性实验数据与处理 (11)
3.2蛋白核小球藻毒性单位1:1的联合毒性实验数据与处理 (28)
3.3蛋白小球藻毒性单位1:1: 1 联合毒性实验数据与处理 (57)
3.4蛋白核小球藻毒性单位1:1:1:1的联合毒性实验数据与处理 (74)
3.5可行性分析 (78)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9)
4.1实验结果 (79)
4.2 毒性作用机理讨论 (86)
4.2.1苯胺致毒机理 (86)
4.3数据结果分析 (86)
结论 (88)
致谢 (89)
参考文献 (90)
附录A 译文 (91)
附录B 外文原文 (101)
1 绪论
1.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排入水环境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

水生态系统受到多种毒物的污染,混合毒物对水生物联合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者广泛的重视。

因为水资源保护以减少进入水体系统的污染物的浓度为终极目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并预测物质对水生生物的环境安全浓度,是目前国外监测环境污染物对各种生物机体及其种群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的措施。

用生物指示物预测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保证环境健康,使生物圈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生存和持续健康是研究的趋势。

苯胺类化合物为芳香胺的代表,系指苯胺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功能团取代后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随着取代基的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可形成多种异构体。

这类化合物通常是高沸点的液体,或熔点不高的固体,苯胺类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及丙酮。

常见的苯胺等因氧化而带色。

它们具有特殊的气味,毒性很大,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人体,也可能通过皮肤迅速地被人体吸收,苯胺对人体具有一定毒害作用,主要是使氧和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影响组织细胞供氧而造成窒息。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和血象的变化,某些苯胺类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

苯胺类化合物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印染和制药等工业,这类化合物是工业环境中构成有毒有害废水的重要成分。

除此之外,这类化合物还是合成药物、染料、杀虫剂、高分子材料、炸药等的重要原料之一。

如2,4-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及苯胺等是染料生产的重要原料,且用量大。

苯胺类化合物一般在环境中有残留,因此,分析环境样品中的苯胺类化合物很有必要。

当然环境中的毒物不是单一的,而是发生了复杂的联合毒性效应,只用单一毒性的毒物去判断水污染后的毒物危害是不切实际的,从联合毒性的角度采用生物毒性试验技术对水质污染做综合评价才能反映污染的真实情况,这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具有科学、经济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有关污染物联
合作用的信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人体健康。

本实验就主要研究有苯胺及其衍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1.2实验综述
水生生物毒性试验的类型。

通常按试验的持续时间、试验容器试验溶液的状况来分类。

按试验的持续时间来分,可分为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test)、亚急性毒性试验(subacute toxicity test)和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 test)三种。

按容器试验液的状况来分,可分为静水试验(statu test),半静水试验(semi-stuatu test)和流水式试验(flow-though test)。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在短时间(24h-96h),一次、多次或连续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此中毒效应可定在不同水平上,包括器官、系统损伤,生长被抑制,甚至死亡。

急性毒性试验就是基于急性毒性的定义而设计的观察急性毒性的方法,故本试验可视为急性毒性试验。

静水试验是指试验生物所在容器的试验溶液,处于不流动或静止状态,试验期间不更换试验溶液的毒性试验,故本试验可视为静水试验。

1.2.1 实验原理
关于联合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是进行联合作用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深入的研究。

化合物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制约联合效应的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作用机理也比较复杂。

藻类生长因子包括阳光、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PH及氮、磷、微量元素等其他营养成分,这些因子的变化会刺激或抑制藻类的生长。

如果某种有害污
)时,污染物对染物进入水体,藻类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在浓度较高(> EC
50
藻类细胞的生长产生不可逆的破坏作用,即藻类细胞受毒害、脱色,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污染物破坏了藻类细胞的细胞膜,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能顺利进入细胞,与某些生命活动性物质发生反应,加大了对藻类的毒害,破坏了藻体某些酶的活性,从而对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

通过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可以评价有害物质对藻类生长的作用,对水体营养状态的影响及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可能的综合环境效应。

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大多数属于自养型生物,它对生态系统的平衡
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其种类的多样性和生产量直接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藻类因其个体小、繁殖快、对毒物敏感、在较短时间可得到化学物质对许多世代及种群水平影响评价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一类很好的测试生物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1.2.2试验材料
a. 标准生物指示物的选定
标准生物指示物斜生栅藻(Scenedesnus Obliquus)取自中国环境科学院,用水生4号培养基(HB-4)采用营养繁殖方式繁殖,生长期为4-7天。

b. 斜生栅藻的培养
在1000ml大烧杯中放入300-400ml培养基,接种斜生栅列藻及蛋白小球藻使其呈淡绿色。

在温度为(24±1)℃下培养,光照强度为3000lux,光暗比14:10,并且每天定时人工搅拌3—5次。

水生4号培养基配方如下:
表1-1 水生4号培养基配方:
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按配方所给量,各营养物分别配成100倍的储备液。

各种储备液各取10ml,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必须注意,每加一种储备液后,应充分摇匀后再加入第二种储备液,避免新的化合物产生。

在上述条件下,同步培养采用连续接种的方法,使所有的细胞个体处于良好的条件下,在光照期迅速发展,而后借光暗迭替(每天光照时间为14h),促使其迅速完成细胞分裂,获得子细胞(即幼期暗细胞),实现同步培养,七天便可收获。

1.2.3 受试物的选定和配制
a.受试物的选定
本试验所用药品均是在试剂店所购买的标准化学试剂,纯度不低于分析纯。

b.受试物的配制、保存
已知各单一受试物EC
值,根据不同的毒性大小,配制成2倍或3倍的母
50
液,冷藏在5±1℃的冰箱中备用,一月有效。

1.2.4 试验用水
一级水
本试验用的蒸馏水均由电蒸馏水器(型号: HS·H11·10)自制而成的一级水。

水质符合蒸馏水的各项标准要求。

PH值用PHS-2C型精密酸度计测得为7.7—7.8,电导率测得为10μs/m,硬度(以CaCO3计)用EDTA法测得为265mg/l 水质稳定,符合ISO水质标准要求,可作为试验用水。

1.2.5 试验设备
721-E分光光度计,光学可调显微镜,血球计数板,恒温水浴锅,光照柜,电子天平,电热炉,温度计,玻璃器皿,电热炉。

1.2.6 联合毒性的评价方法
联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相继对生物体的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联合作用时测定的毒性称之为联合毒性。

主要分三种情况:
a.相加作用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

b.协同作用多种化合物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

c.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结果每一种化合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小于化合物质毒性的总和。

毒性单位(TU,即Toxic Unit)为致死阈浓度的分数,即用试验溶液的配制浓度或实测浓度除以该毒物的致死阈浓度来计算。

毒性单位(TU)=试验溶液的配制浓度(或实测浓度)/致死阈浓度
值来代替致死阈浓度。

当试验溶液的计算式也可用48小时或96小时EC
50
毒物浓度等于该毒物对某种水生生物的致死阈浓度时,则试验溶液对该水生生物的毒性强度就为1个毒性单位。

本试验是以两种受试物毒性单位比1:1的联合毒性。

联合毒性的评价方法:
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和D.Calamari毒性单位图解法进行联合毒性大小的评价。

相加指数法AI(Additive Index)法:
当AI>0时为大于相加作用,即协同作用
当AI<0时为小于相加作用,即拮抗作用
当AI=0时则为相加作用
公式:S=Am/Ai+Bm/Bi+Cm/Ci+……
S为混合毒物生物活性,A、B、C……为试验毒物,i及m分别为单一毒物EC
50值。

值及混合毒物EC
50
如果S≤1 AI=1/S-1
S≥1 AI=S*(-1)+1
毒性单位图解法以A的毒性单位为纵坐标,以B的毒性单位为横坐标。

图1-1联合毒性作用图解
2 实验步骤
2.1预备实验
在设置正式试验浓度时,除非已经了解被测试物或有机物的毒性(从同系物毒性或文献资料估计),否则正式试验的浓度围应通过预备试验(Exploratory test)来确定。

预备实验的目的在于大概确定受试物对生物指示物作用的半抑制浓度)的围,为后面的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实验。

其处(EC
50
值在设定的浓度围。

预备实验的方法与培理浓度围间距可大一些,从而使EC
50
养条件均同正式实验。

下面是通过预备实验确定的加受试物体积围。

表2-1 预备实验结果1
表2-2 预备实验结果2
表2-3 预备实验结果3
表2-1、表2-2、表2-3是预备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开始进行正式实验。

2.1.1 试验方法
采用急性致毒实验方法,按照《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一书中“急性生物毒性测定及评价”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试验按几何数设置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平行)。

将培养好的斜生栅列藻50mL(在显微镜下,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测得藻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和受试物50mL(不同浓度)置于100mL烧杯中并搅匀(实验期间不加营养液),放入恒温[(24±1)℃]水浴锅中培养。

设置光照强度为3000Lux,光:暗=14:10的培养环境。

以96h为一周期,每24h取样一次,即在试验开始后24h、48h、72h、96h分别取样,用721-E分光光度计,以空白培养基做对照调零,测定每个不同浓度的吸光度,同时测定平行空白试验的吸光度,确定受试物的毒性围。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将浓度大约1×106个/ml的藻液培养物摇匀,用培养基把藻液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以培养基做空白,用721-E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测定不同浓度藻液的吸光度,同时取不同浓度的藻液进行细胞计数,然后绘制细胞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即为本试验的标准曲线。

按上述的标准曲线绘制方法,绘制标准曲线。

下面为吸光度与藻细胞浓度的关系:
图2-1藻细胞浓度和吸光度关系曲线
图2-2藻细胞浓度和吸光度关系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藻细胞浓度与吸光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这一
线性关系说明了,可以通过测定藻液的吸光度来确定藻液的浓度,可省去相对来说比较烦琐的手工镜检,大大缩短了试验中藻液浓度测定的时间,减少了误差,同时这一曲线也说明了本试验中生物指示物的可行性。

2.2 正式实验
2.2.1 受试物试验液的调节
用培养液稀释受试化学品的母液,其浓度为测试时所需浓度的若干倍。

用此储备液稀释配备成一系列的不同浓度的受试物试验液,试验浓度按置等差数列设置。

2.2.2 细胞计数
绘制标准曲线时,必须对藻细胞进行计数,方法如下:
a、取洁净干燥的血球计数器,盖上血盖片,将无菌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滴藻液,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

b、静置五分钟后将血球计数器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

c、使用完毕后,将计数板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

mm,在计数时候,通常数五个中
d、结果处理:每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3
方格的总细胞数,求得平均值。

设五个中方格的总细胞数为A,藻液稀释倍数为
mm中总细胞数)为A×400/80个。

故B,那每一个大方格的总细胞数(即0.13
10个。

1ml中总细胞数为A×B×5×4
2.2.3 具体实验步骤
a.按照实验要求,配制试剂。

b.将配制好的试剂放入水浴锅中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培养。

c.在24、48、72、96小时后用721-E分光光度计对各浓度的试液进行比色,
测得其吸光度,用按实验所述要求配制的培养基做对照。

d.对测得吸光度进行分析,绘制试液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之间的曲线。

2.2.4死亡率—概率单位换算表
本实验在结果计算时要用到死亡率—概率单位换算表:
图2-3死亡率-概率单位关系曲线3 实验数据处理
3.1斜生栅列藻毒性单位1:1的联合毒性实验数据与处理
图3-1联合后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
图3-2联合后邻氯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8773
0.4871 1.0530 协同(0.2435,0.2436)
邻氯苯胺 4.0050 1.8773
由表3-2可知苯胺和邻氯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4871,相加
质数96h为1.0530,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邻氯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3,苯胺和邻氯苯胺在图3-3上的
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邻氯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
同作用。

图3-3苯胺与邻氯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邻氯苯胺的EC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大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表3-3苯胺与间氯苯胺联合抑制斜生栅列藻生长结果
图3-4联合后苯胺与间氯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3-4苯胺与间氯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5609
0.3797 1.6338 协同(0.1898,0.1899)
间氯苯胺 4.6080 1.5609
由表3-4可知苯胺和间氯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3797,相加
质数96h为1.6338,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间氯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5,苯胺和间氯苯胺在图3-5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间氯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5苯胺与间氯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间氯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6联合苯胺与对氯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
表3-6苯胺与对氯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6198
0.5658 0.7673 协同(0.2829,02830)
对氯苯胺 2.6028 1.6198
由表3-6可知苯胺和对氯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5658,相加
质数96h为0.7673,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对氯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7,苯胺和对氯苯胺在图3-7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对氯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7苯胺与对氯氯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对氯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8联合后苯胺与邻甲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 3-8 苯胺与邻甲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2.1246
0.5115 0.9552 协同(0.2556,0.2558)
邻甲苯胺 5.9333 2.1246
由表3-8可知苯胺和邻甲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5115,相加
质数96h为0.9552,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邻甲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9,苯胺和邻甲苯胺在图3-9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邻甲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9苯胺与邻甲氯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邻甲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9联合后苯胺与间甲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3-10苯胺与间甲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9817
0.4580 1.1832 协同(0.2289,0.2291)
间甲苯胺 6.0283 1.9817
由表3-10可知苯胺和间甲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4580,相加
质数96h为1.1832,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间甲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10,苯胺和间甲苯胺在图3-10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间甲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10苯胺与间甲氯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间甲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11联合后苯胺与对甲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3-12苯胺与对甲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8983
0.4762 1.0998 协同(0.2280,0.2282)
对甲苯胺 4.5828 1.8983
由表3-12可知苯胺和对甲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4762,相加
质数96h为1.0998,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对甲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12,苯胺和对甲苯胺在图3-12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对甲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12苯胺与对甲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对甲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13联合后苯胺与间硝基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3-14苯胺与间硝基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6471
0.4479 1.2324 协同(0.2238,0.2241)间硝基苯胺 2.9209 1.6471
由表3-14可知苯胺和间硝基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4479,相
加质数96h为1.2324,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间硝基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14,苯胺和间硝基胺在图3-14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间硝基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14苯胺与间硝基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间硝基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
50
性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50
增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
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15联合后苯胺与对硝基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3-16苯胺与对硝基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1.7829 1.6736
0.4600 1.1737 协同(0.2299,0.2301)对硝基苯胺 2.6355 1.6736
由表3-16可知苯胺和对硝基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4600,相
加质数96h为1.1737,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对硝基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16,苯胺和对硝基胺在图3-16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对硝基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16苯胺与对硝基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对硝基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
50
性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50
增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
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3.2蛋白核小球藻毒性单位1:1的联合毒性实验数据与处理
图3-17联合后苯胺与邻甲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 表 3-18 苯胺与邻甲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
受试物 单一EC 50 mmol/l
联合后EC 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
13.3195 2.7120
0.5751
0.7388
协同 (0.2874,0.2876)
邻甲苯胺
6.2898
2.7120
由表3-18可知苯胺和邻甲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 为0.5751,相加质数96h 为0.7388,所以AI 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邻甲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18,苯胺和邻甲胺在图3-18上的作用点、96h 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邻甲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18苯胺与邻甲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4.04.5
5.0
5.5
6.06.52.0
2.2
2.4
2.6 2.8
3.0
概率单位lg 浓度
苯胺96h 邻甲苯胺96h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邻甲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3-19联合后苯胺与间甲苯胺浓度对数与概率单位曲线图表3-20苯胺与间甲苯胺以毒性单位比1: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
时间受试物单一EC50
mmol/l
联合后EC50
mmol/l
S AI 结果
毒性单位
TU S
96h
苯胺13.3195 2.9096
0.5574 0.7940 协同(0.2787,0.2787)
间甲苯胺 6.6503 2.9096
由表3-20可知苯胺和间甲苯胺的联合毒性试验所得到的S为0.5574,相加
质数96h为0.7940,所以AI值大于0为协同作用。

由苯胺和间甲苯胺毒性单位所绘制出图3-20,苯胺和间甲胺在图3-20上的作用点、96h点在协同区,表明苯胺和间甲苯胺按1:1毒性比的联合结果为协同作用。

图3-20苯胺与间甲苯胺联合作用毒性单位图
由图可知,混合后的苯胺和间甲苯胺的EC
值均小于两种受试物单一毒性
50
的EC
值,即当两者一起排放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相对于单一毒性是增50
加了,可得它们的联合作用是协同作用。

这种直观的分析结果和用指数相加法
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表3-21苯胺与对甲苯胺联合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