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的发酵生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温度的调节控制
1、温度对酶的发酵生产的影响
在发酵初期,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和酶, 吸热反应,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被大量分解释放热 反应,但此时吸热反应大于放热反应,培养基需升 温;
当细胞繁殖迅速时,情况相反,需降温维持细胞生 产繁殖和产酶所需的最适的温度。
细胞(微生物)生产繁殖和产酶的最适温度随菌种 和酶的性质不同而异,并且生长繁殖和产酶的最适 温度往往不一致。 一般,细菌为37℃,霉菌和放线菌为28~30℃, 一些嗜温微生物需在40~50℃生长繁殖, 如:红曲霉的生长温度为35℃~37℃,而产糖化 酶的最适温度为37 ℃~40 ℃。
1、划线分离法
将样品制备适当的稀释液,用接种环蘸取样品 稀释液在培养基平板上分区划线分离,然后培养直 至单个菌落出现。
2、稀释分离法
五、菌株产酶性能鉴定
1、平板透明水解圈法
透明圈直径与产酶的关系: lg[E] / D=k· △[C] / lgt R/r·
其中:
[E] :产酶浓度; D:菌体量; R:水解圈; r:菌落直径;△:琼脂厚度;[C] :底物浓度; t:培养时间; k:常数。
(一)固体培养发酵(传统的方法)
一般适合于真菌发酵。
(二)液体深层发酵:
①适用性强,可用于各种细胞的悬浮培养和发酵。 ②易于人为控制。 ③机械化程度高,酶产品质量好,酶产率及回收 率较高。
(三)固定化细胞发酵(70年代后期)
1、优点:重复使用、易于分离、易于机械化、 抗逆性强、效率高。 2、缺点: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易受传质和氧 的限制。
4、滞后合成型
只有当细胞生长进入平衡期后,酶才开始合成并大 量积累。许多水解酶类属于此类。 它们在细胞对数期 不合成,可能是受 到分解代谢产物的 阻遏作用,当阻遏 解除后,酶开始合 成,其对应的 mRNA稳定性高。
三、影响酶生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mRNA的稳定性以及培养基中阻遏物的存在,是 影响酶生物合成模式的主要因素。 ⑴ mRNA稳定性高的,可在细胞停止生长后继 续合成其对应的酶。
2、酶发酵生产常用的碳源:甘薯、麸皮、
玉米、米糠、土茯苓等淀粉质原料。此外也 有以石油产品中12~16碳的成分为碳源。
(二)氮源:
1、选择原则:
①根据不同的细胞要求选择; ②注意C/N 比。
2、常用的氮源:豆饼、花生饼、菜籽饼等;无
机氮:(NH4)2SO4 、 NH4Cl、 NH4NO3和 (NH4)3P高产细胞株的筛选 发酵产酶
2、特点
①产率提高
②缩短周期 ③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
④提高产品质量。
3、工艺条件及控制
⑴培养基 ⑵温度和pH ⑶通风和搅拌
⑷添加前体或中间产物
⑸添加刺激剂
植物细胞发酵产的酶有:糖苷酶、漆酶、过氧化 物酶、酸性转化酶等。
三、动物细胞发酵产酶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显得十分脆弱,必 须小心地控制温度、pH值、渗透压以及 溶解氧等外界条件。
⑵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别是胞外酶。
⑶微生物培养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⑷可采用微电脑技术控制酶发酵的过程,生产可连 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 ⑸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得 近代分子生物技术, 选育菌种、增加酶产率和开发新酶种。
二、菌种的分离纯化
①根据微生物的生态特征,从自然界中取样, 分离出所需菌种。比如土壤。 ②从发酵生产材料中进行分离,比如分离产纤 维素酶的菌种,可以从沤制的稻草或秸秆上分离。
(三)无机盐
产酶培养基常需添加一定量的无机盐, 主要有:P、S、K、Mg、Ca、Na盐等。 (四)微量元素
产酶培养基中的微量元素有:Fe、Mn Zn 、Cu 、Co(钴)、Mo(钼)等。 (五)生长因子
一般来源于玉米浆、麦芽汁、豆芽汁、 酵母膏等。
四、pH值的调节
(一) pH值对细胞生长繁殖及发酵产酶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培养基成分中碳/氮(C/N)比高, 发酵液倾向于酸性, pH低; C/N比低,发酵 液倾向于碱性,pH高。 ②通气量大,糖、脂完全被氧化成CO2和H2O; 通气量不足,糖、脂未完全被氧化生成中间产 物有机酸,发酵液pH下降。
②液体培养法
用三角瓶装适量的液体培养基,在摇床上振荡培养 一段时间后,取发酵液测定酶活力。 通过上述方法筛选出产酶活力高的菌株作为下一 步发酵产酶的菌种。
六、菌种变异——提高菌种的产酶活力
1、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变
2、基因工程方法
七、酶的发酵生产
通过实验确定菌种产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如碳源、 氮源、温度、pH 等。然后进行 小试 中试 大规模生产
第五节 动植物细胞发酵产酶
一、动植物细胞与微生物的主要差异
⑴动植物细胞比微生物细胞大得多。 ⑵动植物细胞对剪切力敏感,其中动物细胞没 有细胞壁,更为敏感。 ⑶动植物细胞生长速率与代谢速率低,生长倍 增时间和发酵时间均长。 ⑷动物细胞营养要求高,需血清或其他代用品。
二、植物细胞发酵
1、技术路线:
2、营养要求复杂,成本较高,目前主要用于 珍贵药物的生产,如胶原酶、血纤蛋白溶 酶原活性剂等。
3、动物细胞培养方法
(1)来自于血液、淋巴组织细胞、肿瘤细胞和 杂交瘤等,采用悬浮培养。
(2)存在动物复杂器官中的细胞,与其周围细 胞互相依存,即有所谓定位依存关系,用固体或半固 体培养,常用固定化组织,固定时常用吸附法或包埋 法。
2、温度调控:通过实验摸索确定措施。
六、溶解氧的控制 细胞只能利用溶解氧,调节溶解氧速率的措施:
1、调节通气量;
2、调节氧分压;
3、调节气液接触时间;
4、调节气液接触面积;
5、培养基的特性对溶氧速率有明显影响。
七、提高酶产量的其他措施 1、添加诱导物 2、控制阻遏物浓度 3、添加表面活性剂(Tween-80、Triton X100、聚乙二醇等) 4、添加其他产酶促进剂如植酸类 如:在橘青霉培养基中添加植酸钙镁,可 使5’-磷酸二酯酶产量提高10~20倍。
比如:在进行蛋白酶 产酶菌株的筛选时, 于培养基中加入一定 的酪蛋白;筛选产淀 粉酶的菌株时,在培 养基中加入可溶性淀 粉(0.5~1.0%)。 培养后,在菌落周围 的透明水解圈越大, 酶活力相对越高。
2、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法直接测定酶活力
①固体培养:
以麸皮、稻草、米糠等农副产品为营养源,加少量 水,制成固体培养基,接种,在适宜温度下,使菌 株产酶后,取少量固体发酵基质浸出液测定酶活力。
③一些生理盐(如NaNO3)的酸根被利用导致 发酵液pH上升;碳源严重不足时,细胞利用 氨基酸的碳架,留下-NH3,发酵液pH上升。
总之, pH的变化常引起细胞生长和产酶环境 的变化,对产酶带来不利的影响。
生产中常采取调控pH的方法:
①添加缓冲液维持一定的pH; ②调节通风量维持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在一 定范围; ③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保持一定的C/N比; ④当发酵液pH过高时,用糖或淀粉来调节, pH过低时,通过氮调节。
七、酶的制剂与保存
酶制剂通常有下列四种剂型:
(一)液体酶制剂
包括稀酶液和浓缩酶液。一般除去固体杂质后, 不再纯化而直接制成,或加以浓缩而成。这种酶 制剂不稳定,且成分复杂,只用于某些工业。
(二)固体酶制剂
发酵液经杀菌后直接浓缩或喷雾干燥制成。有的加入 淀粉等填充料,用于工业生产。有的经初步纯化后制 成,如用于洗涤剂、药物生产。用于加工或生产某种 产品时,务须除去起干扰作用的杂酶,才不会影响质 量。
三、富集培养
① 当样品中所需菌种含量较低时,可以控制 pH 、温度和营养成分等条件让所需微生物大量繁 殖,以利筛选;比如,要分离产淀粉酶的菌种,而 所取的土壤样品中此菌种含量低,可以向样品中加 入少量淀粉,并控制条件使此菌种大量繁殖。 ②当样品中所需菌种含量较高时,可以直接进 入分离纯化工作。
四、菌种纯化
固体酶制剂适于运输和短期保存;一般成本也不高。
(三)纯酶制剂
包括结晶酶,通常用作分析试剂和医疗药物。要 求较高的纯度和一定的活力单位数。医疗注射酶, 还必须除去热源。 热源属于糖蛋白,分子量在10万以上,是染菌后 细菌分泌出来的类毒素。带有这类物质的制剂注 射到体内后引起体温升高。热原耐热耐酸但不耐 碱(pH >10),对氧化剂敏感。它可用吸附、亲 和层析等方法除去。
此类酶的特点:
①其生物合成可被诱导;
②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的阻遏;
③这类酶所对应的mRNA很稳定。细胞进 入平衡期后一段时间内继续用于酶的合成。
3、中期合成型
酶的合成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而在细 胞进入平衡期后,酶的合成终止。 此类酶受到终产物的阻遏,其对应的mRNA不稳定。
第三章 酶的发酵生产
第一节
概述
一、酶的发酵生产:指利用产酶细胞在适宜 的发酵工艺条件下生产酶制剂的过程。
二、产酶细胞的来源:微生物细胞、植物细 胞、动物细胞。
三、优良的产酶细胞应具备的条件
1、酶的产量高
2、容易培养和管理 3、产酶稳定性好 4、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5、安全可靠
四、酶的发酵生产类型
第三节 酶生物合成的模式
一、细胞生长曲线
产酶细胞在一 定条件下进行 培养。其生长 过程一般经历 四个阶段:调 整期、对数生 长期、平衡期 和衰退期。
二、酶生物合成模式
酶的生产与细胞生长存在一定的关系, 将酶生物合成模式分为:
同步合成型
延续合成型
中期合成型
滞后合成型
1、同步合成型
2、胞内酶
①细胞分离 ②细胞破碎(匀浆法、研磨、溶胞) ③细胞碎片分离(离心分离、萃取、过滤、错流过滤) ④酶液
三、酶液的脱色
发酵液色素的来源:
1、微生物代谢过程分泌的; 2、培养基(如糖蜜、玉米浆等)带来的。 常用脱色的方法: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纤维、 活性炭等吸附法。
四、发酵液的浓缩与初步提纯
(四)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80年代中期)
第二节 发酵工艺条件及控制
一、产酶细胞的保藏(低温) 二、细胞活化与扩大培养 1、细胞活化:使处于代谢停滞或低水平 的产酶细胞恢复正常生产代谢活力。 2、扩大培养(制备种子液)
三、培养基的配制
(一)碳源:
1、选择原则:
①营养
②对酶生物合成具有调节作用
③原料的供求和价格
第六节 酶制剂的工业制备法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
加热、调节pH 、絮凝剂等措施改变发酵液的物理 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度,使产物转 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为液相);除去部分 杂质。
二、发酵液的分离、过滤 1、胞外酶
通过沉降、离心分离,过滤、错流过滤等方法将发 酵液与固形物分离。 错流过滤:混合物流动方向和过滤层是平行的,混 合物流从过滤层表面上流过时,滤清液透过滤膜而 达到过滤的目的。
⑵ mRNA稳定性差的,随着细胞的停止生长而 终止酶的合成。
⑶不受培养基中阻遏物阻遏的,可随着细胞的生 长而开始酶的合成。 ⑷受阻遏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或进入平 衡期后,解除阻遏,酶才合成。
四、延续合成型是酶的工业生产中最理想的 合成模式
对于其他合成类型的酶,可在细胞选育上或工 艺条件方面加以适当调节:
采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方法除去与目标 产物性质有很大差异的杂质,使产物浓缩,提高 产品质量。
五、精制
精制:高度纯化 采用对产品有高度选择性的分离技术,以除去与 产物化学和物理性质相近的杂质。 典型的纯化方法有层析、电泳、亲和、离子交换 等。
六、成品加工
成品加工是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产品。 常用技术:无菌过滤、浓缩、超滤、冷冻干燥、 喷雾干燥、结晶等。
①对于同步合成型,尽量提高对应mRNA的稳 定性,如降低发酵的温度。 ②对于滞后合成型,要尽量减少阻遏物,使酶 提前合成。 ③对于中间合成型的酶,则要从提高mRNA的 稳定性和减少阻遏物两方面进行。
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
一、利用微生物产酶的优点:
⑴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菌种 多样。
酶合成与细胞合成同步。细胞进入对数生产期,酶 大量生产,进入平衡期后,酶合成停止。
这类酶的特点:
①其生物合成可被诱导;
②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的阻遏; ③当出去诱导物或细胞进入平衡期后,酶合 成立即停止。 ④这类酶所对应的mRNA很不稳定。
2、延续合成型
酶的合成伴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开始,但在细胞 进入平衡期后,酶还可以延续合成较长的一段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