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分子定向进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突变引物诱变 当靶位点位于基因两端时,可设计这样一对引物扩增
目的基因,正向引物为靶位点突变的兼并引物,反向引物为 目的基因序列引物。突变引物诱变是基于PCR的点饱和突 变中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但难以对基因中间的靶位点 进行点饱和突变。
2)、重叠延伸PCR
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使其在靶位点附近有 一定程度的重叠(图2中的B、C引物),分别 与基因5′和3′端引物(图2中的A、D引物) 组合,扩增含突变靶位点的上游片段和下游 片段,然后将上下游片段在靶位点处交错, 互为模板重叠延伸成全长基因。
由于此法需要扩增质粒全长序列,因此在 PCR反应中应特别注意扩增的保真性,一般 采用高保真α型或混合型耐热DNA聚合酶。
常用点饱和突变技术特性的比较
三、非理性设计—蛋白质(酶)定向进化
(一)进化策略特征: (1)进化的每一关键步骤都受到严密控制。 (2) 除修饰改善蛋白质已有特性和功能外,
还可引入一个全新的功能,来执行从不被生 物体所要求的反应;甚至为生物体策划一个 新的代谢途径; (3)能从进化结果中探索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特征。
该法突出优点是:一个靶位点两侧的酶切 位点经过改造可替换成其它氨基酸,相对 于寡核苷酸定向诱变而言节省了引物合成 的费用,而且可对多个非邻近位点同时进 行点饱和突变。
不足之处是: (1)每个靶位点两侧需分别 设计酶切位点; (2)密码子盒两端存在重 复序列,因自连而增加突变子筛选难度。
3、基于PCR的点饱和突变
二、理性设计
➢ 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定点突变 ➢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 ➢ 盒式突变
点饱和突变技术是通过对目的蛋白的编 码基因进行改造,短时间内获取靶位点氨基酸 分别被其它19种天然氨基酸所替代的突变子。 它不是定点突变技术的简单延伸,而是蛋白质 设计理念的全面升华,广泛地应用于蛋白质改 造及结构—功能关系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 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利用点饱和突变技术鉴 定蛋白质功能位点,提高酶比活力,改善酶热 稳定性、底物结合特异性及立体异构特异性 等多方面性质。
新菌株,其头孢噻肟(Cefotaxime)的最低抑制浓度比
原始菌株提高了32,000倍,也远高于易错PCR的突变 筛选结果。
百度文库
DNA改组是DNA分子的体外重组,是基因在分 子水平上有性重组。通过改变单个基因(或基因 家族)原有核苷酸序列,创造新基因,并赋予表达 产物以新功能。实际上,该技术是一种分子水平 上的定向进化。因此也称为分子育种。在创造 新基因的过程中,要设法产生各种变异。这主要 通过有性PCR、交错延伸PCR完成。
变子; (4)可方便地进行多点饱和突变。
不足之处是:当靶位点靠近目的基因末端 时,分段扩增的片段过小而不易回收;分 别扩增上下游片段时,不能使用具有无模 板加尾性能的pol I型耐热DNA聚合酶,而 应使用无加尾性能的高保真α型或混合 型耐热DNA聚合酶。
3、质粒扩增诱变
在靶位点处设计一对反向兼并引物,扩 增质粒全长片段,然后用DpnI消化含甲基化 位点的亲本链,新合成链由于没有甲基化位 点而被保护。
(二)定向进化常用方法 1.易错PCR为代表的无性进化 2.DNA改组技术为代表的有性进化 3.基因家族之间的同源重组 4.杂合酶 (1)杂合酶 (2)构建策略
1、 易错PCR
是一种简便快速地在DNA序列中随机制造突 变的方法,它通过改变传统PCR反应体系中 某些组分的浓度,使碱基在一定程度上随机 错配而引入多点突变。本法的关键在于选择 适当的突变频率,当突变频率太高时,几乎 无法筛选到有益突变;若突变频率太低,野 生型将占据突变群体的优势,也很难筛选到 理想的突变体。
费力、费时,且易出现同型碱基转换
2、 DNA shuffling
1994年,Stemmer在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Rapid evolution of a protein in vitro by DNA shuffling的文章,首次提出了DNA改组(DNA shuffling)技术。Stemmer以β-内酰胺酶系统为试 验对象,用DNA改组,经过三轮筛选和两次回交得到一
优点:目的基因可插入到噬菌体衣壳蛋 白编码基因内,通过噬菌体表面展示技 术可方便地筛选出重组子。
不足之处: (1)对19种氨基酸须分别设 计各自寡核苷酸引物,费用较大; (2)大 肠杆菌宿主细胞存在自身修复系统,因 突变修复而难以筛选出突变子; (3)不 适合多点饱和突变。
2、盒式诱变
该法利用一种含有突变靶位点和特殊酶切 位点序列的密码子盒(codon cassette)来引入 突变序列。由于密码子盒可从正反两方向插入 目的基因,因此只须11种密码子盒就可替换产 生全部20种氨基酸以达到点饱和突变的效果。
第八章 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一、酶定向进化发展历史
定向进化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核酸、肽或蛋白等分子 水平上的延伸和应用。它不需要深入了解蛋白质 的结构功能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模拟生物 大分子自然进化过程,在体外对基因进行随机诱 变,使基因发生大量变异,并定向选择出所需性 质的突变体,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自然界几 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
1、寡核苷酸定向诱变
该方法于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将目的基因 克隆到噬菌体M13单链表达载体上,然后合成一 段在靶位点处含突变寡核苷酸的引物,使其与 目的基因配对,再加入四种dNTP和Klenow DNA 聚合酶,使寡聚核苷酸引物延伸成全长基因,获 得的重组双链DNA分子转染细菌后大量复制,进 而筛选出阳性突变子。
图2 重叠延伸PCR技术流程
A、D分别表示基因上下游引物;B、C分别表示靶位点正反向突变引物;基因上 的黑色区域为靶位点,NNN表示兼并引物或突变核苷酸
该法主要优点: (1)能方便地对基因中间的靶位点进行点饱和 突变,解决中间靶位点不易突变的难题; (2)突变与重组同时完成,大大缩短实验周期; (3)不存在突变修复问题,容易筛选出全部突
目的基因,正向引物为靶位点突变的兼并引物,反向引物为 目的基因序列引物。突变引物诱变是基于PCR的点饱和突 变中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但难以对基因中间的靶位点 进行点饱和突变。
2)、重叠延伸PCR
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使其在靶位点附近有 一定程度的重叠(图2中的B、C引物),分别 与基因5′和3′端引物(图2中的A、D引物) 组合,扩增含突变靶位点的上游片段和下游 片段,然后将上下游片段在靶位点处交错, 互为模板重叠延伸成全长基因。
由于此法需要扩增质粒全长序列,因此在 PCR反应中应特别注意扩增的保真性,一般 采用高保真α型或混合型耐热DNA聚合酶。
常用点饱和突变技术特性的比较
三、非理性设计—蛋白质(酶)定向进化
(一)进化策略特征: (1)进化的每一关键步骤都受到严密控制。 (2) 除修饰改善蛋白质已有特性和功能外,
还可引入一个全新的功能,来执行从不被生 物体所要求的反应;甚至为生物体策划一个 新的代谢途径; (3)能从进化结果中探索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特征。
该法突出优点是:一个靶位点两侧的酶切 位点经过改造可替换成其它氨基酸,相对 于寡核苷酸定向诱变而言节省了引物合成 的费用,而且可对多个非邻近位点同时进 行点饱和突变。
不足之处是: (1)每个靶位点两侧需分别 设计酶切位点; (2)密码子盒两端存在重 复序列,因自连而增加突变子筛选难度。
3、基于PCR的点饱和突变
二、理性设计
➢ 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定点突变 ➢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 ➢ 盒式突变
点饱和突变技术是通过对目的蛋白的编 码基因进行改造,短时间内获取靶位点氨基酸 分别被其它19种天然氨基酸所替代的突变子。 它不是定点突变技术的简单延伸,而是蛋白质 设计理念的全面升华,广泛地应用于蛋白质改 造及结构—功能关系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 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利用点饱和突变技术鉴 定蛋白质功能位点,提高酶比活力,改善酶热 稳定性、底物结合特异性及立体异构特异性 等多方面性质。
新菌株,其头孢噻肟(Cefotaxime)的最低抑制浓度比
原始菌株提高了32,000倍,也远高于易错PCR的突变 筛选结果。
百度文库
DNA改组是DNA分子的体外重组,是基因在分 子水平上有性重组。通过改变单个基因(或基因 家族)原有核苷酸序列,创造新基因,并赋予表达 产物以新功能。实际上,该技术是一种分子水平 上的定向进化。因此也称为分子育种。在创造 新基因的过程中,要设法产生各种变异。这主要 通过有性PCR、交错延伸PCR完成。
变子; (4)可方便地进行多点饱和突变。
不足之处是:当靶位点靠近目的基因末端 时,分段扩增的片段过小而不易回收;分 别扩增上下游片段时,不能使用具有无模 板加尾性能的pol I型耐热DNA聚合酶,而 应使用无加尾性能的高保真α型或混合 型耐热DNA聚合酶。
3、质粒扩增诱变
在靶位点处设计一对反向兼并引物,扩 增质粒全长片段,然后用DpnI消化含甲基化 位点的亲本链,新合成链由于没有甲基化位 点而被保护。
(二)定向进化常用方法 1.易错PCR为代表的无性进化 2.DNA改组技术为代表的有性进化 3.基因家族之间的同源重组 4.杂合酶 (1)杂合酶 (2)构建策略
1、 易错PCR
是一种简便快速地在DNA序列中随机制造突 变的方法,它通过改变传统PCR反应体系中 某些组分的浓度,使碱基在一定程度上随机 错配而引入多点突变。本法的关键在于选择 适当的突变频率,当突变频率太高时,几乎 无法筛选到有益突变;若突变频率太低,野 生型将占据突变群体的优势,也很难筛选到 理想的突变体。
费力、费时,且易出现同型碱基转换
2、 DNA shuffling
1994年,Stemmer在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Rapid evolution of a protein in vitro by DNA shuffling的文章,首次提出了DNA改组(DNA shuffling)技术。Stemmer以β-内酰胺酶系统为试 验对象,用DNA改组,经过三轮筛选和两次回交得到一
优点:目的基因可插入到噬菌体衣壳蛋 白编码基因内,通过噬菌体表面展示技 术可方便地筛选出重组子。
不足之处: (1)对19种氨基酸须分别设 计各自寡核苷酸引物,费用较大; (2)大 肠杆菌宿主细胞存在自身修复系统,因 突变修复而难以筛选出突变子; (3)不 适合多点饱和突变。
2、盒式诱变
该法利用一种含有突变靶位点和特殊酶切 位点序列的密码子盒(codon cassette)来引入 突变序列。由于密码子盒可从正反两方向插入 目的基因,因此只须11种密码子盒就可替换产 生全部20种氨基酸以达到点饱和突变的效果。
第八章 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一、酶定向进化发展历史
定向进化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核酸、肽或蛋白等分子 水平上的延伸和应用。它不需要深入了解蛋白质 的结构功能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模拟生物 大分子自然进化过程,在体外对基因进行随机诱 变,使基因发生大量变异,并定向选择出所需性 质的突变体,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自然界几 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
1、寡核苷酸定向诱变
该方法于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将目的基因 克隆到噬菌体M13单链表达载体上,然后合成一 段在靶位点处含突变寡核苷酸的引物,使其与 目的基因配对,再加入四种dNTP和Klenow DNA 聚合酶,使寡聚核苷酸引物延伸成全长基因,获 得的重组双链DNA分子转染细菌后大量复制,进 而筛选出阳性突变子。
图2 重叠延伸PCR技术流程
A、D分别表示基因上下游引物;B、C分别表示靶位点正反向突变引物;基因上 的黑色区域为靶位点,NNN表示兼并引物或突变核苷酸
该法主要优点: (1)能方便地对基因中间的靶位点进行点饱和 突变,解决中间靶位点不易突变的难题; (2)突变与重组同时完成,大大缩短实验周期; (3)不存在突变修复问题,容易筛选出全部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