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堂高中美术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 学们讲史前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 和相关文字内容后,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 木取火的工具。 (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 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动手做能够记住90%) • 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 • 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 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 • 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 • 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 • 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 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 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参与讨 论,发言能记住70%) • 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 用的工具。
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
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 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也有一份报告,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 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 后面,室外活动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 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 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 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 再用二十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 后面。
4、激励点拨启发,让学生“会问”
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讨论,表明见解和主张。 通过问题质疑,以求知识深化。这要求教师激 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会问。 武汉二中徐谦老师在鉴赏《进入历史》一 课教学中,给学生讲了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 典》三次被改动的故事:
1、《开国大典》油画 董希文所作。原稿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 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国的学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而累,累而学; 而西方学生 在玩中学,在学习 探究中享受成功的 愉悦。 中国的教师 讲而苦,苦而讲; 而西方教师在 导中乐,乐中导。
三、确立课题
《 问题探究 教学模式 在中学 美术课堂中 的探究》
(一)探究目标
建立教研平台, 促进美术教师扎实而有特长的快乐发展; 建立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快乐发展。
怎样上好一堂高中美术课
怎样上好一堂高中美术课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探究
一、教学现状 二、理论支撑 三、确立课题 四、精心设问 潜心探究
一、教 学 现 状
无课、被挤课---无效课堂 混堂-----------负效课堂 满堂灌---------低效课堂
二、理论支撑
1 、美国学者埃德加 . 戴尔( Edgar Dale ) 1946 年 提出的“学习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理论 2 、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
(五)问题探究“六步教学模式”
1、问题有创意,才是备得好(特点价值) 2、师生有碰撞,才是议得好(交流价值) 3、学生解困惑,才是练得好(实践价值) 4、师生有异见,才是评得好(拓展价值) 5、师生明得失,才是思得好(收获价值) 6、学生学得好,才是教得好(素养价值)
四、精心设问 潜心探究
(一)问题探究式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
我们的课堂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老师 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 我们的学生虽然脑袋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 往动手能力差。 我们的学生书本作业过重,走的“读书死、死读 书、读死书”之路。
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要帮助学生会学,如果学生会学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二)探究特点——“六变” 1、变“讲堂”为“学堂”; 2、变教材为学材; 3、变问题为机遇; 4、变知识为能力; 5、变能力为素质; 6、变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
(三)中学美术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定义
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从问题入手,以探究导学。 这种教学程序与方法通过 创设问题、质疑问题、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 在师生多视角、多层次表达与交流等探究中, 激发学生艺术情趣,获得美术知识,提高造型能力, 增强美术素养,享受教与学的快乐。
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
• 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 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 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 • 学生们很兴奋。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 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 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 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 住90%) •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 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 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 中国的兵马俑模型。(看展览能够记住50%) •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 面晒太阳。
1、解读教学内容,备课要“备问”
“备问”备什么?夏老师教学设计告诉我们:根据 课标、教材、学生、现实,形成教案设计,突出问题, 使重点、难点问题化。 “我们需要战争吗,如果从来没有战争发生又哪有 关于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此问与“艺术来源于生活” 相悖。备此问将引发学生探究、争论,无疑这是一个好 “备问”。
2、第一次改动是在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 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开国大典》。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 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3、“文革”爆发后,刘少奇成为“叛徒,工贼、内奸”和中国最 大的走资派,有有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 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
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结果 ?!?!
三十年二过去了,美国共培养了
近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 三十年二过去了,而中国
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
中西教育差别 我之发现
• 差别之一是学 习目标:
中国所有的学生 都寻求 一个标答, 而西方每一个 学生都寻求
N个答案。
• 差别之二表现在 幸福感:
(一)“问题探究式”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实 践
“问题探究式”问的形式是怎样的呢?
作为教师有“备问” 、“设问”; 作为学生有“想问”;“会问”; 作为师生之间有“答问”、“互问”、“评问”、“思问”。 教师“备问”即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问题设计。 教师“设问” 即教师提问。 学生“想问” 即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欲提出问题。 学生“会问”即学生知道怎么提出问题。 “答问” 即生生、师生通过问题探究,回答问题。 “互问” 即生生、师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提出生成问题。 “评问” 即生生、师生通过评价学生成果提出异见或深层问题。 “思问” 即师生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课后反思得与失 。
“学习金字塔理论”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老师,不 妨在教学活动中一试。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 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 高学习效率。
三十二年前中美教育“预言”
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教育访问团,到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国 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多字的报告。标题是《美国教育病入膏盲, 将被中国赶超》,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 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 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 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 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无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谈天说地,或跷二 郎腿,更有甚者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报告这么写: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 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 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2、提炼导学精华,每课要“设问”
夏老师《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中有:展示欣赏艺术作品 《内战的预言》后,讨论与分析 “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此问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拓展思考空间,这样的 “设问” 才是好问。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问”
学生“想问” 一是想提出问题,以便解决困惑;二是主 动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是动手实践的前提,也是成功 的条件。 夏老师《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开始有情境导入课 题,让学生观看乌克兰的天才沙画艺术家亚娜西蒙表 演视频片断,使学生感受前苏联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悲惨的经历。 画面以生动的艺术、深刻的题材、全新的视觉信息, 无不激起学生观后“想问”: “ 谁发明了沙画?” “我玩过沙,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门艺术?” “为什么世界上常常有战争?” “怎样才能让世界永久和平?”等等。
1、真正的预习,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 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 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2、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 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耳、眼、脑、口、手并用。 4、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 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 牢。 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 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 • 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 历史书籍(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 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 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 • 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讲原始人生 活)。显然,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 “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 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给别人讲能够记住 90%)
徐谦老师说:“这幅作品深刻的历史痕迹,一 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学生有探究、 有质疑: 生1:老师,这幅作品改动了三次,和实际开国 大典出场的人物并不相同,怎么能说是“共和国成 立的艺术见证”? 徐:艺术作品的真实也不能理解为历史事实。 生6: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应该真实?……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教 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质疑,让学 生的思维在讨论中碰出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给 学生有所收获。
(四)探究式教学探讨的方法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从问题入手,以探究导学 ⑴体现教师主导(紧扣内容,问什么,怎样问,为什么。) ①问在教前;②问在议中;③问在课后;生答在前 ⑵体现学生主体 ①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②能让学生分析 的,尽量让学生分析;③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 表达;④能让学生主持的,尽量让学生主持。 2、问题探究式自主学习法----激发主体,挖掘潜智 ①阅在课前;②练在讲前;③议在教前 3、问题探究式合作学习法---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①分组;②分题;③分量
5、优化教学过程,让师生“答问”
生生、师生通过问题的“答问”,是实质性解决 问题思维的过程。蔡甸区第二中学尹利荣老师 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对特殊器物的明暗交 界线探究做了如下尝试: 一天晚上7点,同学们到画室集中后,尹老 师突然将画室的灯全部关掉,将静物台前聚光 灯打开问:“玻璃器皿的明暗交界线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