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闻工作者和职业道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惕记者角色的“异化” • 1、 记者成了高级速记员(记录机 器) • 2、记者成了政府官员或警察(特 权阶层) • 3、记者成了牧师(真理代言人) • 4、记者成了利益集团的工具
记者成为“新闻杀手”
• 在我们这个国民文化素质较低的国家,媒 体的作用特别大。但同时,媒体所能造成的伤 害也特别大,它可以树起一个人,也可以搞臭 一个人,而中国是一个特别容易把人搞臭的国 家。史玉柱曾说:“巨人倒下的根源在我本人, 不在媒体,但媒体把我搞休克了,使巨人丧失 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史玉柱的这番话引人深 思。我们经常讨论媒体的舆论监督有很多正面 作用,但往往忽略了它也有杀伤力过大的问题。
• 作为一个记者,尽管站在媒体的角度判断,但 是判断可能和法官的判断或者司法的判断是相 左的。媒体确实有越权的地方。表现在采访中 先入为主,手中拿着一堆材料,调查方向和调 查材料要为实现已经形成的观点服务;在写文 章时信手拈来,不注意法律用语的规范,使用 偏激语言,就很容易招惹官司;不少传媒热忠 于对一些对法院未审结的案件加以报道,在报 道时丝毫不顾及其所用的语言、表达的情感是 否足以造成法院不得不听命于传媒。不仅如此, 传媒的报道又往往导致高层领导人的批示,使 法院有时只能听命于传媒,导致某些案件无从 得到公正审理。
• 记者的三种职业角色 • 探求真相——事实记录者 • 传播理念——新闻宣传者 • 干预生活——社会参与者
• 记者产生的根本基础:社会问题 根本上是生产问题,生产斗争产 生了有宣传必要的经验,记者被 指定介绍这些经验,使利益相同 的人根据经验办事 ——胡乔木 • 信息流动的推动力,信息流动量 和流向的控制者
• 新闻既然应当是真实的客观事实,记者们就 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可以也应当通过真实 的报道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但不要将自己 当成法官去给当事人量刑定罪,因为你没有 这个权力。当你如实报道和揭露丑恶现象时, 人民将拥护你,法律将保护你的合法权利, 但你不应将自己视同执法者。例如某大电视 台采访某公司遭拒绝时,竟强行进行拍摄, 虽然该公司的有关人员因此而出手打记者是 不对的,但在采访遭拒时仍强行进入人家的 大门,这种做法是否也欠妥呢?同时,也不 要试图充当社会道德的评判人,那不是记者 的本职,也不是记者所能胜任的。
• 我们采集信息,传播新知;我们记录真 相,见证历史;我们讴歌美好,揭露丑 恶。“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是我们的 责任,“民生为本民利至上”是对您的 承诺。 •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快报记者!
记者是弱者眼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 孙春龙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笔,社会调查部 主任,这个平时性格内敛的西北汉子,最近成了百姓 和同行眼中的英雄。因为在他的不顾个人安危和坚持 调查下,牵扯到45条人命的山西省娄烦尖山铁矿“8· 1” 特别重大垮塌事故,在瞒报了近两个月之后,真相终 于被揭开。国家安监总局公开向孙春龙表示感谢,并 向其供职的《瞭望东方周刊》颁发奖金。 事故真 相得以揭开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近10年的一线 调查记者怀着一个怎样心态和理想?昨天,记者采访 了正在北京出差的孙春龙。 • 提着一个塑料袋步行进入县城 • 虽然事情才过去2个多月,但孙春龙回忆起来并不 轻松,“45条人命啊,实在太沉重太沉重了!”
• 在孙春龙调查出了20多人的死亡名单后, 更多的死者家属开始相信这个敬业的记 者,把他看做了自己人,甚至还会主动 保护他。最终他们把之前登记过的一份 死亡名单,交给了孙春龙。经过逐一核 实,总共41人。 • 死亡人数的巨大反差,让孙春龙震 撼不已,在对死亡名单经过反复调查核 对之后,孙春龙决定把这个被隐瞒的真 相公布于众。
媒体干预司法
• 西方媒体绝对不允许对司法构成影响,因 为它尽全力要维护司法的独立,各种权利 都不可以干预,包括政府的权力也不允许。 西方也有司法腐败,但是即使是自身出了 错误,媒体也不能用你的权利干涉它的运 作过程。比如有些国家规定你不能够报道 有些案情,特别是有些证人证言;有的规 定可以报道,但是你不能够做带有倾向性 的评论,因为这种评论,可能影响陪审团, 影响法官作出不公正的裁判。
• 新闻界出现一些“新闻杀手”,能置企业于死 地。一条新闻就到了某种产品“死刑”、致使 企业元气大伤的事情不乏其例。 • 不公正竞争,是不惜用重金雇用杀手的,威力 最大的杀手当然是“新闻杀手”。记者们处在 被利用的“杀手”之中!有些造成新闻伤害的 报道是由于记者的无知或作风的浮飘,更多的 则不能排除还有别的复杂原因。在法制还不健 全、规则还不完备、不公平竞争还相当厉害的 市场,这个市场是一定要拉记者下水的。即使 你不想下,他们也要把你拉下,况且有些记者 是愿意下去的。
• “外交记者(访员)之处之地位为 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人类各 种新事实之表现,皆难逃耳目之鉴 察,其取作材料,载诸报纸,发为 批评,则犹之耳目以所闻见者转达 于脑府。无耳目,则脑府顿失其功 用,于此可以知外交记者所负之任 务及其地位为何如矣。” ——邵飘萍 :《实际应用新闻学》
• 报纸是“社会公共机关”,记者是 “社会公人”。 ——徐宝璜 • “记者的天性,就是探索和报道真 相” 。“做历史的记录员 ”。 —胡舒立
第六章 新闻传播者和职业 道德
第一节 新闻传播者
一、新闻传播者是谁?
“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 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 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 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 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 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 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
这样的人,有社会责任感,他无 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泥巴的朋友还在 社会底层挣扎着;这样的人,是新闻人 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的思想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对于这些人来 说,新闻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 参与社会的途径。”
• 意见交流的桥梁:喉舌,耳目 • 监督权利的镜鉴,社会的了望者, 公共利益的守门人 • 社会民众的教师、精神文明的传 播者 • 职业特征信息的报道者,社会 的活动家。同实际、政治、群众有 着最密切的联系
•
•
• •
首先对事实负责,遵循新闻传播 的规律。 同时对党对人民负责,遵守党纪国 法和各项规定及制度 新闻传播者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 “活鱼”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十分艰苦的脑 力劳动 新闻传播者的报道和言行,时刻受 到社会的检验和群众的监督,要做思 想战线上的尖兵
•
2008年8月1日,山西省来自百度文库烦县寺沟村发 生山体滑坡事故。寺沟村背靠太钢集团矿业分 公司尖山铁矿矿渣堆放地,也被称为“矿渣 山”,发生垮塌的就是矿渣下面的山体。当地 政府救援后,认定这是一起自然灾害事故,清 理出遇难者遗体9具,主要是靠捡卖矿渣为生 的当地村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这个数字再 没有被更新过,这引起了孙春龙的注意。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数字有问题,9个,太接近 10这个槛了,10个以上就属于重大安全事故。 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有网友说这起事 故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9个。”孙春龙说, “我一直关注这个事件,但发现死亡人数最后 停留在11人,8月14日后关于此次事故再没有 新的报道。我越来越怀疑当地是想把此事隐瞒 下去。”
• 在我国,新闻监督与司法活动一样都是建立 在公正、真实基础之上的,都要靠公众的信 任才有生命力。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监 督是代表民众参与国家管理。 • 百姓对这个案件感兴趣,对这个事情感兴趣, 所以,我就有权利报道。对司法机关来说, 我是对这个案件依法作出处理的,我在处理 的时候,我要尽可能不受干扰和影响,如果 媒体对它报道过多,老百姓对它很关注,就 形成了一种情绪。
• 比如说在报纸的版面上就定了“女巨贪”、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还没有审判呢,就 说到这个程度了,这确实属于越权。如何解 决度的问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 我们确实面临着一个行政、立法、司法和媒 体与西方不同的四者的互动关系,把四者的 关系理清以后,才能建立自己的一个新闻角 色的社会定位。这个定位有了以后,我们才 能判断:这样做对还是不对,该还是不该, 越权了还是在执行自己的权利。
•
孙春龙决定前往娄烦调查。去的时候,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是外地人,他把箱子放 在了太原的宾馆,只提了一个塑料袋,装了采 访本和照相机。刚上当地长途班车,就有警察 上来检查,“问我是哪里人?我反应比较快, 说是陕西的,我的老家在陕西,我用陕西方言 跟他说,我就想混淆,他听成是山西的,没有 再问就走掉了。” • 快到娄烦县城时,孙春龙提前下了车,提 着塑料袋步行进城,“县城入口处,有警察检 查车辆,发现班车上有外地人,会查验身份证, 会问是不是记者。”进城后,孙春龙没敢住宾 馆,“有外地陌生人登记,警察都会来查。我 就住在一个正在装修的房子里,和一个装修工 人一起住了两天。”
• •
乔装装修工人采访遇难者亲属 到娄烦后,孙春龙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接近采 访对象。“当地政府一发现你是记者的话马上就会采取 行动,镇上领导把你送到公安局,公安局又把你送到宣 传部,宣传部又开车把你送到太原。” • 一次在大街上,孙春龙刚跟遇难者亲属见上面,就 有电话打给遇难者亲属,被问身边的人是谁。“我提前 都跟他们交待好了,就说是个装修工人。” • 接近采访对象后,困难又随之而来。“遇难者亲属 不相信我,我说是记者,他说没用的,你们记者来了多 少了,最后一个都没报道出来。” • 孙春龙挨个做死者亲属的工作。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因为随时可能被发现和阻挠。“一次正在宾馆采访,有 一个人说赶快,镇上领导来了。遇难者亲属反应比较快, 就把我的采访本、照相机分开,一人拿一个都装在怀里 面,然后让我赶快躺到床上,大家装着没事一块儿聊天, 那个人进门后没发现什么就走了。”
• 记者是“社会之第三者”,“不许 有敌我之区别”,“不问如何之时 际、场所,其地位、态度,常为超 越的、独立的、客观的”,他应是 冷静慎重的社会检察官,通过事实 的观察、记载、评论,提供“案件 之材料”于社会。 ——任白涛
• 新闻传播者 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 活动的守门人
二.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定位
• •
新闻被删,博客也被删 2008年9月1日,在事故发生的一 个月之后,《瞭望东方周刊》发表了孙春龙的 《娄烦:被拖延的真相》一文,文章揭露了当 地政府隐瞒事实的真相,并公布了41名遇难者 名单。 • “我以为报道出来后马上可能就炸锅了, 会有人去查这个事情,但事实上不是这样。” 孙春龙说。9月1日,网易、腾讯网、凤凰网等 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可随后这些网页都被删 除了。 • 孙春龙颇感无奈,“地方政府肯定公关了, 以前我们的稿子同样会被一些网站删除”。
•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 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 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 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 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 出警告。” • 中国当代名记者艾丰说:“记者应 该是一支‘会思考的笔’。”
• “战斗动员有力的喇叭” • “推动工作有力的武器” • “党和政府的喉舌” •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 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列宁
• 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实 际上来说,对于媒介发挥它的舆论监督功能, 实际上是一种不利的影响。我打过一个比方, 就像我们的眼睛,如果是正常的眼光看待事 物的时候,我们看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看, 但如果我们的眼睛里面放射出的是激光,是X 射线,就不敢随便看了,因为这个眼光具有 刚性,具有破坏性,杀伤力过大。我想任何 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负责任的人,当他的目 光所及,具有某种杀伤力的时候,他要注视 什么东西,就非常慎重了。这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会限制它广泛的、无所不在的舆论监 督本来功能和意义的发挥。这可能是中国媒 介的舆论监督职能的特点。
• 问题在于为谁而杀,是为国家利益而杀 呢,还是为某位老板而杀?是为新闻的 公正而杀呢,还是为记者的私利而杀? • 喻国明教授认为:中国媒介的舆论监督, 很大程度上也在代表着政府的行政的延 伸,成了某种意义上半行政监督或半司 法监督, 具有了某种刚性——只要媒介 的视点所及,不能说所向披靡,但是至 少解决问题的力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