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 品味生活 引领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生活品味生活引领成长
衡阳市雁峰区雁城路小学李郴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组织儿童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中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立足于生活之需,确立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所要求的教学应面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互联系,确立教学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确立情感目标,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学生在生活之中所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能力。要知道,《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引导小学生回归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精心选取教学素材,取材于学生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让小学生由活动、生活中展开学习,通过学生生活的实际,使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直接地获取到经验,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坚决制止让小学生去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或者
说让小学生单纯地无情境地从书本上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是新教育理念的精髓,是我们师者育人的根本。现在的新课程《品德与社会》配有具有丰富情感感情至深的童趣图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图片使文章具有生命,内容变得有血有肉。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之人,找寻小学生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些生活小品情景剧等以充分激活小学生生活的原创性,达到充分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作用。
三、课前走进生活,活化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有时一节课中包括多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地域、学生生活经验差异等原因,如果缺乏课前准备,品德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在品德课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前的生活体验是必需的。比较有效的做法有采访、实地考察、自主搜集资料三种。
四、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注重的是让小学生亲身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达到丰富小学生内心世界的目标,充分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纯洁、富有。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让他们做课堂教师演讲的“观众”,应该让小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使他们真真正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小学生亲身体验的环节。
怎样让课堂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呢?
(一)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
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比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引向社会而绝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小学品社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创设开放的课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社会,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社会、思考问题,使教学更贴近现实。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运用社会图片,使教学形象鲜明,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自己拍的照片等图片型材料能对人物、环境、主题等提供生动叙述,有助于说明教材内容的意义,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
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创新实践能力,
(四)运用音像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多媒体、网络资料将在今后的品德课堂发挥其无穷的魅力。如上《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师可以事先录像社区十字路口繁忙的交通现状,再从网上及其它资料上下载城市里繁华而有秩序的交通镜头,播放现代社会新出现的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实况,从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领略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的风采,感受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快捷和便利,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巨大魅力。
五、回归现实生活,发挥德育效能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回归现实生活,从生活的环境中来认识道德行为,提升品德水准。
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寓品德教育于现实生活之中,品德课的内容十分丰富,要使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寓品德教育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教“做好事不是为表扬”课时,我针对有个别学生在学校里很爱劳动,回到家里就不一样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这一现象。便让学生去现实生活中了解清洁工每天扫地是不是为了表扬。学生了解到清洁工见大家在干干净净的小区里生活而感到高兴。网络新闻“常州一退伍老兵勇救两名落水少年他竟“瞒”了一个多月!”溧阳一位名叫郭成安的61岁退伍老兵,在跳进水库救出2名落水儿童之后,觉得只是做了“一件小事”,转身离去,一个月后当地警方得知此事后这位无名英雄才被大家熟知。他们是为了大家的幸福而不是为了表扬,认识到有更多的人在为大家默默地劳动奉献着,于是,大家决心向这些无名英雄学习在校在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