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药用昆虫变态发育知识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纲目》中药用昆虫变态发育知识概述

高枫(浙江省金华教育学院金华321000)

摘要早在明代,李时珍就已经在《本草纲目》中详细阐述了昆虫的变态发育,这些认识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而且在现代也 不失科学性。本文对《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用昆虫的变态发育知识作了概述。

关键词《本草纲目》李时珍药用昆虫变态发育

我国不少古籍早就对白蚁、蜣螂、蜜蜂及蚕等昆虫 的发育变化做了记录[1],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李 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刊于公元1590年)(2)。《本 草纲目》全书190万字,共52卷[3],记载了大量药用动 物[4],其中药用昆虫有73种[5]。该书不仅详细记述了 这些药用昆虫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对它们的生物学特 性作了描述,蕴含着丰富的昆虫学知识[6]。本文对《本 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用昆虫的变态发育知识作一概述。1关于药用昆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论述

1.1渐变态有关渐变态的描述涉及螳螂和蚱蝉。1.1.1螳螂对于螳螂,李时珍曰:“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 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 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螵蛸在处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树上,丛荆棘间。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数 百枚。”[3]这段描述反映了螳螂的生活史[螵蛸(内含 卵)'小螳螂'螳螂],表明了螳螂的幼体即“小螳螂”与成体大小有别而形态相似,记述了螳螂的幼体、成体 多在野外的小桑树、小灌木丛上生活,它们的生活习性 相同。

1.1.2蚱蝉李时珍写道&“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 螬,腹蜻而变蝉,皆三十日而死。”“蛴螬化腹蜻,腹蜻 拆背而出为蝉。”“乘黄昏,出土中,升高处,拆背壳而 出。日出则畏人,且畏日炙干其壳,不能蜕也。”[3]这些 记录内容丰富,较好反映了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卵'蝉蚁'腹蜻'蝉),并记录了蝉的幼体蛴螬类幼虫的生活 习性:生活于地下,之后出土并登树上继续发育,此时 的幼体在古代称为腹蜻。此外,李时珍还指出温度与 幼体的蜕皮、发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过高将 导致幼体体内水分丢失而“炙干其壳”,从而影响到蜕 皮的顺利完成。现代昆虫学研究发现,蝉产卵在树枝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玉蚊,刘建鑫,于晓南.三倍体芍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

为观察与比较[J].植物研究,2016,36(3)& 341 -347.

[2]刁卫平,崔利,江彪,等.黄瓜同源三倍体创制及减数分裂

观察[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 (1)& 36 -42.

[3]摩尔根著.卢惠霖译.基因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95 -98.#木质组织内,约数日即可孵化为幼虫(蝉蚁),蝉蚁沿 树枝爬人土中蛰伏2 ~3年,再破土重回到树枝上蜕 壳。可见,当时李时珍的观察之准确与精细。

1.2半变态有关半变态的描述涉及蜻蛉。李时珍 曰:“蜻蛉大头露目,短颈长腰嬋尾,翼薄好纱。食蚊 虻,饮露水。……,水蛋化虫忽,……,水蛋化蜻蛉,蜻 蛉仍交于水上,附物散卵,复为水蛋也。”“好飞水际,六足四翼。此物生于水中,故多飞水上。其类眼皆 大[3]。”李时珍认为,蜻蛉发育过程为:卵'水蛋'螅或蜻蛉;水蛋是蜻蛉的幼虫。已经知道,螅或蜻蛉(亦 称豆娘)是一类小型纤弱的蜻蜓目昆虫,这些昆虫需要 将卵产在水中,它们的发育需要经历卵、幼虫(水蛋)、成虫(螅或蜻蛉)三个阶段。可见,李时珍对蜻蛉生活 史中发育变化过程的描述生动而又科学。而在西方最 早完整描述蜻蜓发育现象的科学家是17世纪荷兰的 科学家 J.施旺麦丹(Jan Swammerdam,1637—1680)。他的《自然圣经》著作(1737年由他人帮助出版)首次 记述了蜻蜓的发育过程[7]。

$关于药用昆虫完全变态发育的论述

关于完全变态的描述涉及蚕、蛱蝶、蝇和蠕蠄。

2. 1蚕李时珍写道:“蚕,孕丝虫也。种类甚多……其虫属阳,喜燥恶湿,食而不饮,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 老。自卵出而为妙,自妙蜕而为蚕,蚕而茧,茧而蛹,蛹 而蛾,蛾而卵,卵而复妙,……[3]。”从这段文字不仅可 以看出蚕经历了卵'妙'蛹'蛾的发育过程,而且也 指出了蚕在发育中需要蜕三次皮(三眠三起),生活史 历时27天。我国古籍中往往将昆虫蜕皮过程称为“眠”。现代昆虫学认为“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 动,其体内却进行着蜕皮的准备。三眠三起后,幼体作 茧,茧化蛹,之后羽化为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运用类比法描述了具有类似蚕发育特点的其他昆 虫:如雀瓮(一种昆虫的毛虫),“俗呼毛虫,又名杨瘌 子,因有螫毒也。”“毛虫好在果树上,大小如蚕,身面 背上有五色斑毛,有毒能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渐硬,正如雀卵。其虫以瓮为茧,在中成蛹,如蚕 之在茧也。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于叶间如蚕子[3]。”在李时珍看来,像蚕一样有着如此发育变化的 昆虫在自然界中不是个例。

2.2蛱蝶蛱蝶(古时又名蝴蝶)因“蝶美于须,蛾美 于眉”“俗谓须为胡也[3]”。关于蛱蝶的发育,李时珍 曰&“盖不知蠹螞诸虫,至老各蜕而为蝶,为蛾,如蚕之 必羽化[3]。”“似蚕而在树上食叶者,为螞”、又“蠹,在 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锥刀,口黑,身长足短,节慢无 毛[3]。”因此,李时珍认为蛱蝶是由类似蠹虫、螞虫这样 的幼虫经过生长、蜕皮、渐渐变老,像蚕一样做茧,最后 才羽化为成虫。这种认识反映了当时李时珍对这类昆 虫已有了较正确的科学认知[8]。科学史研究表明,西 方16世纪最重要的瑞士博物学家格斯纳(Conrad Gesner,1516—1565)在《动物志》中研究了两栖动物、鱼类等脊椎动物,并为现代动物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他 还没有开展昆虫的研究[>]。其实较早开始注意观察蝴 蝶生活史的西方学者为“昆虫学创始人”德国的玛丽 亚•西比拉.梅里安(M aria Sibylla Merian,1647— 1717)。她在《蝴蝶幼虫》(1679年)及《苏里南的昆虫变 态》(1705年)中描绘了蝴蝶的生活[10]。后有英国博物 学家约翰•雷(John Ray,1627—1705)在1710年出版的 《昆虫志》中也对蝴蝶的发育进行了记述,但是那个时代 “这类动物在当时几乎完全不为人知。此前没有任何人 曾经认真地收集它们,也没有人意识到研究其变态发育 以及完整描述其生命各阶段的重要性[11’12]。”此后,法 国的法布尔(Jean Henri Fabre,1823 —1915)在《昆虫 记》(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问世)中生动描述了许多 昆虫的生活,尤其在《昆虫记》(第10卷)里详细记述 了一种蝴蝶(粉蝶)幼虫一一“甘蓝毛虫”如何从卵到 成体的变化过程,为甘蓝毛虫就是粉蝶的幼虫前身提 供了实证[13]。由此可见,明代的李时珍不仅已了解蝴 蝶发育的变化特征,而且深刻认识到蠹虫、螞虫这类幼 虫是蝴蝶个体的不同发育形态;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 系,绝非是不同种个体的关系。这一科学观相对于同 时代而言,其前瞻性是不言而喻的。

2.3蝇李时珍曰&“其蛆胎生。蛆人灰中蜕化为蝇,如蚕、蝎之化蛾也。蝇溺水死,得灰复活。故淮南子 云:烂灰生蝇。”“蛆行趑趄[!#],故谓之蛆。……,又曰:蛆,蝇之子也。凡物败臭则生之[3]。”蝇为双翅 目蝇类昆虫的成虫,尤指家蝇总科(Muscoidae)的成 虫[5]。蝇类也有胎生现象[14]。其幼虫名蛆,蛆须在干 燥环境中化蛹。这种蛹称“围蛹”,即体表外面包裹一 层由幼虫末龄的皮所成的蛹壳。它的外形不同于一般 昆虫所化的蛹,由此易导致古人对这类“蛹”的发育阶 段的失察,从而陷人认识迷途。因此,李时珍认为“蛆 人灰中蜕化为蝇,如蚕、蝎之化蛾也”的观点有一定的 合理性;但他又转引了 “淮南子云:烂灰生蝇”或“凡物败臭则生之”的表述,这是有不妥之处。不过,在16、17世纪时期西方学者也普遍认为“昆虫是从河里的淤

泥长出来的”或“蛆虫是在腐烂的肉中自然产生的,不 需要借助外力[7]。”直到1668年弗郎切斯特•雷迪

(Francesco Redi,1626—1697 )的《关于昆虫发生的实 验》发表才纠正了这种自然发生论的缪误[15],故无需 苛求当时李时珍相关认识的局限性。

2.4蠮爝蠕蠄又称蜾贏、细腰蜂等。李时珍曰&“蠕 蠄之说各异。今通考诸说,并视验其卵,及蜂之双双往 来,必是雌雄。……果贏自有卵粟,寄在虫身。其虫不 生不死,久则渐枯,子大食之而出。正如蝇卵寄附于蚕 身,久则孵化,穴茧而出也[3]。”从中可以看出,李时珍 通过破巢观察证实,蠕蠄能够寄生在青虫体内产卵,幼 体以寄主为食,渐渐发育,最后破茧羽化的事实。同时 他发现造巢的细腰蜂有雌雄“双双往来”的现象,从而 否定了“细腰蜂只有雄的,没有雌的,不能产子”的观 点。虽然在李时珍之前有不少学者对蠕蠄进行过观 察,但是直到《本草纲目》作出了科学概括之后,对蠕 蠄(蜾贏)的生活史才有了正确认识[2]。他对昆虫寄 生发育现象的关注和研究比西方学者要早一个世纪以 上。如英国约翰•雷在《昆虫志》中才首记了姬蜂在 毛虫体内的寄养现象[11],之后的法布尔在《昆虫记》里 也对一种寄生蜂(姬蜂)的寄生现象进行了描述[16]。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蜜蜂、石蚕、枸杞虫、白蜡 虫、紫胶虫、蜣螂、白蚁、蜉蝣、蚱蜢、蛗螽、萤、蜚蠊、蚊、

木虻、牛虱以及人虱等药用昆虫的发育变化。

可见,《本草纲目》的“昆虫变态发育研究”如同它 的“分类体系”一样在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创造上有着 很高的学术价值,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科学的发展[17]。欧洲科学家称赞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博物学 家之一、堪与西方国家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科学家相 媲美”,并认为“毫无疑问,《本草纲目》是一部在他所处 时代最伟大的著作™。”

因此,《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内涵,还有待于我们 今后从新视野角度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乳,[英]李约瑟,成庆泰.中国古代动物学史[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191 -207.

[2]周尧.中国古代在昆虫研究上的成就[J].昆虫知识,1955

⑵:56 -63.

[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215 -2372.

[4 ]罗桂环,汪子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5: 25 -32,268-2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