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
•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后,便开始注重对国 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 虽然期间泡沫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萧条,但是这一过程并没 有中断,相反却在努力摆脱萧条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和 凸显出来. • 尤其是在日元升值时期,日本通过企业向海外的大量转移, 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腾出了一片十分开阔的“产业空间”, 以集中力量发展更先进、附加值更高、属于21世纪的领先 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冯薛张湘赣王建+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劳动力聚集在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
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我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联系紧密。
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全球产业结构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展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日本和联邦德国由此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这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能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化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进行第三次调整。
发展重点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及其他的企业服务业。
具体产业结构变化如表1所示。
(一)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美国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化早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去工业化阶段。
①工业化前期阶段是农业占主导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大致从美国建国(1776年)到1884年。
在这个阶段美国由一个建国初期的农业国家,开始发展棉纺织业、制铁业、食品加工业、冯薛,1986年生,女,山东青岛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张湘赣,1968年生,男,湖南岳阳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中日产业结构演变比较分析
在 战后恢 复时期 ,日本政府通过 结 构 的调 整 。
式 及 产 业 扶 植 政 策 . 以 尽 快 恢 复 经 2 济 .解 决 国 内供 应 不 足 和 失 业 问 题 。 这 一 阶 段 日本 产 业政 策最 明 显 的 特 点 是 出 台一 系 列 加 强 竞 争 的 产 业 政 策 ,
维普资讯
日产 业 结 构 演
分析
' ■■ ’■ -
重庆 工商大学国 际商学 院
王旭 佳
产 业 结 构 从 广 义 来 讲 就 是 指 各 产 率 增 长 率 标 准 ”确 立 主导 产 业 ,同 时 农业大国 ,三 大产业结构水平甚至还 业在 其经 济活 动 中 形成 的技 术 经 济联 还制订 了一 系列长期经济计划 和产业 低 于 库 兹 涅 茨 所 描 述 的 ” 准 结 构 ” 标 系 与联 系 方 式 。从 狭 义 来讲 是 指 国 民 政 策 ,从 融 资 、税 收 和 贸 易 政 策 等 方 中 最 贫 困 国 家 的 平 均 水 平 。 由 于 政 经济 各 个 产 业 之 间 以及 产 业 内部 的 比 面 支 持 重 化 工 业 的发 展 。 治 、经 济 等 原 因 ,该 时期 的 产 业 政 策 的 主 要 目标 是 为 了对 旧 中 国 留 下 的 原
1 2高速增长时期 .
战后的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时 的 产 业 政 策 , 并 且 采 取 了 倾 斜 式 发 期是 日本经济高 速增长 的时期 .这个 展 。 时期 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 目标是按照
” 求 的 收 入 弹 性 标 准 “和 劳 动 生 产 需
2 3均衡调整 时期 .
目的是 限制 垄 断 .促 进 技 术创 新 ,为 大 概 经 历 了产 业 结 构 建 构 时期 、 以重 稳 定 增 长 。但 16 年 开 始 的 ” 化 大 6 9 文 市 场 提 供 一 个 公 平 竞 争 的 环 境 以适 应 工 业 为 主 导 的 倾 斜 发 展 时期 、各 产 业 革命 却严重干扰和破坏 了经 济运 行 经 济恢 复 。 均 衡调 整 时 期 、产 业结 构 高 级 化 时 期 的正常轨迹 ,使整个 国民经济 陷入 混 等 四个 时期 ,但各阶段没有特别 明确 乱 和 危 机 之 中 。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一、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重工业为主的“花旗纲领”时期,到以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再到以向全球化、服务业、环保为重点的“导航化”时期。
此过程中,政府在组织和监管经济活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逐步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花旗纲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来推动工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础设施。
此举提高了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约束,使得日本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家财政,使得战后日本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政府逐步将减轻企业负担、调整工资和税收政策等诸多手段用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举使得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日本经济也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进一步发展的压力的增加,日本政府又进一步调整了其产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举包括了调整劳动力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环保、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了更加丰富和顶尖的发展机会。
二、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中,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监管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监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还要确保各个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优化结构,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政策中,逐步调整了其重点,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开发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以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问题。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具发达程度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内经济的沉寂,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背景日本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长期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竞争力的加剧,日本的传统产业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受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以推动经济的再生。
现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日本经济正在逐渐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高品质产品转型。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例如,生物技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日本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日本政府也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含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未来趋势在未来,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焦点。
日本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日本政府也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实现产业互补发展。
革新和创新将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助力日本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日本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日本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繁荣和稳定。
愿日本经济继续蓬勃发展,展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亚洲经济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将从日本经济现状出发,深入探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并分析对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日本经济现状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然而,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放缓,高企业债务、低通货膨胀率、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日本经济。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日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日本作为自由经济体系的代表,其各个产业之间竞争激烈,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日本可以利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助力,通过不断创新来促进产业的升级。
同时,要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势产业要继续加大投入,劣势产业要适时淘汰或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等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影响及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会对日本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传统产业的衰退,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调整过程平稳有序。
五、结论日本经济的复苏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因此,日本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浅析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浅析作者:王硕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2期摘要:概括了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及其特征,认为日本经济转型成功的路径依赖,主要是制定了适合本国的产业政策、选择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注意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扶持和帮助衰退企业和不断完善产业政策。
关键词: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日本经济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越来越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当时的战时生产体制彻底崩溃,国内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源贫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
这些问题使得日本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日本面临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的重大压力。
经过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
研究日本如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进一步研究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及其特征(一)日本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日本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首先是世界形势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经济要素之一劳动力要素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劳动力结构、劳动者的自我预期到劳动者工作技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倒逼经济进行调整,产业进行升级。
其次是基于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战后的日本经济正如前言中所述,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与产业升级。
第三是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成为当时大多数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一个主流选择。
(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特征日本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被称为三驾马车的投资、消费、出口数量上的此增彼减。
其次是产业结构内部主导产业的变迁。
主导产业由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升级为精密高科技产业。
日本产业结构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尹秀艳(海淀走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日本舆论界称之为"失去的10年"。
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有个别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来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
人们开始淡忘了日本曾经在经济增长上的辉煌,淡忘了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的日本,现在只要一说起日本就是零增长、政策失误、复苏乏力等。
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国家政府的失误,也不是企业的失误,产业结构刚性却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在战后初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今天却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有必要深刻地剖析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低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而言,是以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为贸易和生产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
它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标志。
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垂直型加工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状况可以用纯出口构成比(出口构成比-进口构成比)来表示。
如果是正数,说明这个产业是出口型产业,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进口型产业,如果是零或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和进口几乎差不多,或既没有出口,也没有进口。
日本产业结构中可以发现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的正数较大,从1985年的0.54,上升到1993年的0.57。
英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
(4)在分析样本上,他把样本扩展到低收
入的发展中国家。
2、在研究内容上的新贡献--从“发展形式”上 提出“标准结构”
在对39个国家(地区)总量增长因素的索洛模 型估计结果的比较研究基础上,通过所谓多国模型 的模拟,归纳出工业化的一般特征。
实例--日本的汽车制造业
在50年代前期,以静态比较又是来 判断,如本专门输出纺织品等为中 心的轻工业产品,输入汽车等重化 工业产品比较有利。
当时日本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700 辆,生产成本比美国要高,国际竞 争毫无希望,并且盈余率也很低, 不足以吸引投资。
但日本政府接受了筱原三代平的学 说,对汽车工业实行积极扶持与培 育政策。1979年以后,日本的汽 车产业一直占世界第一位。
(二)工业化过程和工业结构变动的一 般规律--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定理:消费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
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这个比值称“霍夫曼 比例”
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根据这一比例测算,得出“霍夫曼定理”, 即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二、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深入研究及 不同特点
二、赤松要、小岛清等的产业发展“雁行 形态论
基本型:说明后起国某一特定产业(如日 本棉纺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 周期过程。
变型Ⅰ:说明一国内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动轨迹, 即不同产业的兴衰变化过程。
变型Ⅱ:东亚后起国追赶先行国进程具有“雁行 模式”的特征。说明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依次相继 起飞的客观历程。
第三讲 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 性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来 , 时为 提 高 日本企 业 的国际 竞 争力 , 系列 大 型企 业 同 一
达 到 了同期 世 界最 高 水平 , 大提 高 了劳 动 生 产率 , 得 大 获 规 模经 济效 益 , 而在 国际竞 争 中占据优 势地位 。 从 从 14 9 6年 开始 , 日本 优先 恢复 农业和 轻工业 , 力发 大 经 过 这一经 济 高速增 长 阶段 , 日本 完成 了第 二 次产业 展 出 口导 向型轻 工业 , 并从 资金 和 技术 上给 予各种 优 待和 结 构调 整 , 日本 的产 业结 构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见表 3) 以 。 扶植 。 另一 方面 , 为了满 足 日本 国内扩 大再 生 产所 需设备 和 日益 增长 的居 民消 费 需求 , 极 扶持 面 向国 内市场 的进 制造 业 为 中 心 的第 二产 业在 整 个 国 民经济 中 的地 位 得 到 积 并 重化学 工业 比重 已远远 超过轻 工业 ( 见表 2) 。 口替代 工业。 1 5 到 9 5年 , 日本 经济 全面恢 复并超 越 战前最 加 强 , 且 ,
资料来源 :日】 1 小宫隆太 郎等 编《 日本 的产 业政策》 东京大 学出 。 版社 ,9 9年 4月初版第 7次印刷 , 4 18 第 7页。
资料来源 : 卜- 旧 桥大学经济研 究所《 本经济社会统计》 日 岩波书
店 16 9 2年版 。 日文资料转引 自汪斌《 东亚 工业化浪 潮中的产 业结构 本 的产业 结构 应转 向以建 立消 耗资 源或 能源较 少 的知 识 、 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 6月第 1 , 版 下同。
高 水平 , 个产 业 结构 也 发 生 明显 变化 : 一产 业得 到巩 整 第 固和加 强 , 二产 业 比重相 对下 降 , 三 产业 比重 略 有上 第 第 升( 见表 1 。 )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
年产值230万亿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动漫 日本是世界上数字媒体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之一,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钢铁制 造业等传统产业,成为日本目前三大经济支 柱产业之一。
•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 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 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 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 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 。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 局。
• 进入70年代以后,汽车业取代了钢铁业成 为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在日本得到普及 。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 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依据生产要素配合比例进行分类 4、日本的产业分类法 1949年制定了《日本产业标准分类》
• 二、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 • 1、配第—克拉克法则 • 英国经济学家,根据十几个国家统计资料 发现: •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然后向第三产业移动。 • 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减少, • 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
• 3、库茨涅兹法则 • 美国经济学家 • 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揭示了三次产业—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收入上的变化 趋势。 • 各国经历了农业部门劳动人口比例迅速下 降,工业、服务业部门劳动人口比例趋于 上升的过程,从而证实了克拉克的结论。
• 4、四次产业理论 • 提出“第四产业”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 学家波拉特,在1977年出版的《信息经济 论》中提出,应改变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 方法,建立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信 息产业的四次产业分类法。
1、日立制作所 2、八幡制铁 3、东芝电器 4、富士制铁 5、日本钢管 6、日本石油 7、松下电器 8、丰田汽车 9、三菱重工 10、三菱电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
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
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
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
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
日本政府也把重点扶植的产业转向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尖端技术产业,而对一些重化学工业部门则实行转产,或推进其产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密集化。
经过这次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上升开始转向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继续上升。
经济恢复后的日本毫无疑问应属于发达国家行列,经济恢复时期放弃当前消费所导致的资本积累,加之美国的援助,使日本发展重化学工业的资本劣势大为改善,要素禀赋结构远高于其它后发国家,因此,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正常的,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
这一时期,本田、铃木等10多家公司抵制通产省的压力,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进入汽车产业并发展得非常成功,就证明这些企业所在的产业符合该时段日本的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在经过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日本的要素禀赋结构再次提升,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都得到很大提高,在这一比较优势下,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迅速发展。
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对其经济发展战略做出全面调整,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克服资源小国的制约,实现“技术立国”,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主动放弃一些传统产业,积极输出资本,扩大对外投资,加速产业转移,变“贸易立国”为“投资立国”,建立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产业结构有“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同时放宽进口限制。
这次调整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集约型经济结构的转换,产业结构也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见表3)。
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并且已经或正在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反映在出口上,在60年代,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迅速增长,而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品则大幅下降,形成了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代替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格局,机械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力。
但70年代,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继续提高,但耗能高的钢铁、化学、船舶工业的产品出口开始减少,而耗能低的机械工业品出口大幅度上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品出口在70年代末已开始扩展到高技术产品。
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再次出现重大变化。
非机械制品的出口比重持续下降,二机械工业制品出口则持续大幅上升。
在机械工业产品中,高技术产品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成为日本出口产品的主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飞速上涨,导致泡沫经济形成,这主要是源自日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后期确立了“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目标,但并没有在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等方面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
1997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经济结构变革与创新计划》,其内容是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要体现其国际协调性、内需主导性和高效性等三个方面。
日本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思想是:由“贸易立国”转向“科技立国”;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扩大内需;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两次通货紧缩的冲击之后,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
2000—2005年期间,日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继续下降,年均下降速度达1.7%;比1995—2000年略有缩小;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0.9%,低于1995—2000年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最快,年均1.8%,同比基本持平。
这一时期,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重要服务产业,增长较快,并且持续增长的潜力巨大;二是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刺激,制造业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在继续加强,但增长潜力低于前述服务业;三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作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四是目前批发零售商业、食品等传统行业产业规模巨大,但由于比较优势即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不断培育出新成长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产业结构表现出在信息化发展的特征。
一是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二是在所谓的硬产业中,信息投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从这种意义上说,随着真正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社会经济将出现新的增长。
2000年通产省发表的《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中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
展的“自给自足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化方向上。
参考文献:
[1]蒋智华,郑玉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2]赵晋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J].国际贸易.2007(9).
[3]金成晓,王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J].综合管理.2008(1-2).
[4]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