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日本政府也把重点扶植的产业转向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尖端技术产业,而对一些重化学工业部门则实行转产,或推进其产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密集化。经过这次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上升开始转向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继续上升。
经济恢复后的日本毫无疑问应属于发达国家行列,经济恢复时期放弃当前消费所导致的资本积累,加之美国的援助,使日本发展重化学工业的资本劣势大为改善,要素禀赋结构远高于其它后发国家,因此,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正常的,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这一时期,本田、铃木等10多家公司抵制通产省的压力,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进入汽车产业并发展得非常成功,就证明这些企业所在的产业符合该时段日本的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经过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日本的要素禀赋结构再次提升,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都得到很大提高,在这一比较优势下,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迅速发展。
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对其经济发展战略做出全面调整,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克服资源小国的制约,实现“技术立国”,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主动放弃一些传统产业,积极输出资本,扩大对外投资,加速产业转移,变“贸易立国”为“投资立国”,建立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产业结构有“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同时放宽进口限制。这次调整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集约型经济结构的转换,产业结构也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见表3)。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并且已经或正在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反映在出口上,在60年代,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迅速增长,而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品则大幅下降,形成了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代替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格局,机械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力。但70年代,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继续提高,但耗能高的钢铁、化学、船舶工业的产品出口开始减少,而耗能低的机械工业品出口大幅度上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品出口在70年代末已开始扩展到高技术产品。
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再次出现重大变化。非机械制品的出口比重持续下降,二机械工业制品出口则持续大幅上升。在机械工业产品中,高技术产品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成为日本出口产品的主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飞速上涨,导致泡沫经济形成,这主要是源自日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失败。20世纪80年代后期确立了“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目标,但并没有在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等方面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1997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经济结构变革与创新计划》,其内容是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要体现其国际协调性、内需主导性和高效性等三个方面。日本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思想是:由“贸易立国”转向“科技立国”;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扩大内需;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两次通货紧缩的冲击之后,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5年期间,日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继续下降,年均下降速度达1.7%;比1995—2000年略有缩小;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0.9%,低于1995—2000年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最快,年均1.8%,同比基本持平。这一时期,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重要服务产业,增长较快,并且持续增长的潜力巨大;二是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刺激,制造业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在继续加强,但增长潜力低于前述服务业;三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作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四是目前批发零售商业、食品等传统行业产业规模巨大,但由于比较优势即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不断培育出新成长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产业结构表现出在信息化发展的特征。一是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二是在所谓的硬产业中,信息投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这种意义上说,随着真正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社会经济将出现新的增长。2000年通产省发表的《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中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