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过开展整体井网重组及优化调整技 术研究,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编制了双河Ⅶ 油组井网重组优化方案,本方案共部署新井 16口(其中采油井7口,注水井9口)。老井综 合利用58口(转注10口,转采2口,复产9口 ,复注5口,油井层系互换4口,老井措施28 口)。

•非 主 力 单 元
•部署新井2口,注 水井补孔1口,复 注1口,增注1口。

•油砂体分类及评价
•双河油田油砂体分类评价标准

•油砂体分类及评价--共有四类
•Ⅶ油组油砂体分类状况
•非主力油砂体( 三四类)个数占 64.3%,储量占
11.4%
•主力油砂体(一 二类)个数占
35.7%,储量占 88.6%

• 油砂体分类及评价-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储层物性与流体性质:

•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

•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 •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重组优化方案与常规细分调 整方案进行对比,从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看出 ,重组方案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含水上升得 到了有效控制。
•采出程度
•不同方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汇报提 纲
•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
低含水区分布在:油砂体的边角部位、平面低渗透区、压力
平衡区及注采对应相对较差的非主力油层。是今后挖潜的重要方向
。 特高含水区主要分布在油砂体的主体部位、平面高渗透 区,这类剩余油目前所占比较大,储层物性好、井网完善、采 出程度及综合含水都很高,如何提高这类剩余储量的采出程度 是今后老油田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据实际生产资料统计:采油井渗透率与启动生产 压差(Ps)•、注水井渗透率与启动注水压差(Pi)•它们 之间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式 :
Ps=1.999K(-
0.6052)
R=-0.9572
Pi=8.36K(-
0.3435)
R=-
0.9908
双河油田渗透率与启动生产压差曲线

• 1、开发单元细分界限研究
•储层物性
•流体性 质

•开发历程:
•基础井网阶段 (77.12-83.12)
•井网细分 调整阶段 (84.0187.12)
•井网一次 加密阶段 (88.0192.12)
•井网二次 加密阶段 (93.0195.12)
•井网局部 完善调整阶 段(96.012001.12)
•井网综合调 整调整阶段 (2002.01-目

•平面水淹程度差异大:一、二类油砂体
•Ⅶ2
•上倾边 角部位
•Ⅶ10
•压力平 衡区
•平面低 渗区
•该类储层有:Ⅶ2、3、6、8、9、10、11、14小层, 剩余地质储量870.6×104t,占总剩余储量的89.0%。

•一、二类油砂体:
•改变液流方
•0.70
向后剩余油重
新聚集
•0.58
•0.50 •0.47 •0.44 •0.40

• 1、开发单元细分界限研究
• 进行井网重组技术政策研究时,根据Ⅶ油组储 层的空间展布状况,遵循纵向上叠合程度高、物性 相近、采出状况相近的原则,重组开发单元。将叠 合程度高、渗透率高、物性好的主力层组合为两套 井网,称为主力层动态组合单元,渗透率级差为 1.20~1.72,采出程度为32.5%~43.1%;将渗透 率低、物性差的非主力层组合为三套井网,称为非 主力层动态组合单元,渗透率级差为1.04~2.28, 采出程度为8.5%~36.8%。
• 这种剩余油分布面积小、纵向 上叠合较差,而且在平面上的位置不
•0.10
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液流方向的改变 ,它的大小和位置也在不断•0.地00 变动

•三类油层:
•Ⅶ4 •上倾边 •Ⅶ181-2 角部位
•该类储层有:Ⅶ4、5、7、13、 151、172、181-2小层,剩余地质 储量85.3×104t,占总剩余储 量的8.7%。
•井网不 完善区

•四类油层
•Ⅶ12
•井网不 完善
•该类储层有:Ⅶ11、12、12、152、16、171、183层, 剩余地质储量22.8×104t,占总剩余储量的2.3%。

•汇报提 纲
•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

• 1、开发单元细分界限研究

•非 主 力 单 元

•非 主 力 单 元
•8-137 •8-151
•部署新井4
口,注水井
•T4-608
补孔1口,复 注井2口。

•主 力 单 元 •上倾、
边角区
•部署新井7口 (油井2口,水 井5口)。老井 工作量29口
•主体区
• •主 力 单 元
•部署新井2口 (油井1口,水
井1口)。老井 工作量12口
根据主力开发单元及非主力开发单元存在的 问题,采用不同的井网优化方式: 针对主力开发单元主体区采出程度高、含水
特高、局部剩余油富集的特点,采取高水淹区抽
稀井网,低水淹区加密井网的方式,改变液流方
向,对主体低渗区进行强注强采的井网方式进行
调整。

•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

•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
前)

• Ⅶ上层系:甲型水驱曲线
•细分层系, 月注采比首 次达到0.84
•稳油控水阶段 :注水弱点强面 ,控制产液量, 水油比一直保持 在13-20之间。
•83.1 2
•87.1 •92.1 •96.0 •2001.01
2
2
1

•Ⅶ下层系:甲型水驱曲线
•2003年前水油比一 直保持在14以下。
•83.1 2
• 针对非主力开发单元及主力开发单元上倾及边 角部位的三低(采出程度低、含水较低、地层能量 较低)的局面,以完善井网、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储 量动用程度为目的,进行井网优化调整。
• 在空间展布上五套开发单元叠合较好,所以在 调整中充分利用现有井网资源,充分利用老井层系 互换、上返、转注、转采、储层改造等措施,改变 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
层位
数模原始地质 累积产油( 剩余地质储量( 采出程度 目前含水
储量(万吨) 万吨)
万吨)
(%) (%)
12-3
14.00
1.19
12.81
8.51
56.80
2
621.00
260.80
360.20
42.00
94.81
3 4
273.00 11.00
114.24 3.17
158.76 7.83
41.85 28.78
[学习]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 化研究

•汇报提 纲
•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

•构造特征 :
•WN
•构造形态: 位于泌阳凹 陷西南部双河鼻状构造 ,为一完整的由东南向 西北抬起的单斜构造。 砂体南部为断层所挡, 沿西北方向上倾直至尖 灭。 •油藏类型:层状构造岩 性油气藏
•87.1 2
•92.1 •96.0 •2001.01
2
1

•开发指标
•开发现状

•汇报提 纲
•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剩余油 分布特征 研究方法
•油藏精细数 值模拟法
•油藏工程分 析法
•剩余 油分布 规律及 三维定 量化描
32.54 39.08
90.26 96.01
8力 力5力.层 层2层%
11
67.00
28.87
38.13
43.09
97.89
13
21.00
7.73
13.27
36.80
93.28
14
80.00
26.73
53.27
33.42
96.56
151
23.00
4.65
18.35
20.21
72.23
18
16.00
3.wk.baidu.com6
•利用Ⅶ12-3,14层 系注水井H8-147采用 双靶心加深至Ⅶ10小 层,认识主力油层内 部剩余油重新分布潜 力类型。

•新井实施效果显著:
• 自2007年3月起开始现场实施,已实施新井 12口,新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9.3 t,综 合含水63.9%,至目前累计产油7400多吨。在措 施井尚未实施的条件下,Ⅶ油组采油速度由实施 前的0.35%上升到0.40%,含水由95.44%下降为 94.91%,层系整体开发水平得到了提高。

•Ⅶ下层系构造形态:
•Ⅶ油组下层系含油面积7.37km2 ,地质储量642.5×104t。 •该层系由14个小层叠合而成.

•储层沉积特征:
• Ⅶ油组属于下第三 系核桃园组核三段地 层,油藏埋深-1712 ~-2233m。储层属于 扇三角沉积,沉积相 研究表明,由东南物 源向西北湖心方向呈 扇形分布,依次发育 有水下分流河道、前 • 粒度分析表明,Ⅶ上层系沉积物以细砾 缘砂、河口坝、边缘 岩、砾状砂岩、中砂岩为主,Ⅶ下层系沉积物 席状砂亚相。 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

•剩余 油成因
类 •型分


•层间水淹程度差异大:
目前主力油层井网比较完善,水驱控制程度高,水淹严 重;非主力油层动态井网密度一般小于8.0口/km2,井距在350580m之间、油水井数比在1.0-3.0之间,水驱控制程度较低,水 淹程度也较低。

•层间水淹程度差异大:
•主力层 平•非均主含水 9力5.层26%

•汇报提 纲
•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

• 井网重组优化是特高含水期多层砂岩油 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 • 井网重组可大幅度提高非主力层注采对 应率,从而提高其采收率; • 井网优化针对主力层主体区充分利用老 井采取改变液流方向的方式灵活调整井网, 非主力层与主力层上倾区采取加密完善为主 的方式进行井网优化,提高了水驱波及体积 ,改善了整体开发效果。

• 2 细分开发单元开采,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
•Ⅶ4-6
•Ⅶ12-3 •Ⅶ11,12
•Ⅶ15-18
•Ⅶ8-13

• 2 细分开发单元开采,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
• 重组细分前后各单元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 单元重组后渗透率级差降低,非均质性减弱,对非主 力层的潜力发挥比较有利。

•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
• 由此可建立不同渗透率级差(Kj)储层,所需 启动压差的比例关系式:
•P(i+1)/Pi=Kj(B) • 当渗透率级差为2.5时,油井低渗透层启动生产 压差是高渗透层的1.74倍,水井低渗层所需的启动 注水压差是高渗层的1.20-1.37倍,级差越大,层间 干扰越严重,开发效果越差。要保证低渗层得以动 用,在井网重组时,渗透率级差应控制在2.5倍以下 。
•ES
•Ⅶ油组

•Ⅶ14
•Ⅶ2-3 •Ⅶ4-5
•Ⅶ11
• Ⅶ油组在纵向上包括18个 含油小层,地质储量 1505.1×104t,目前分Ⅶ上(包 括Ⅶ1-3,14小层)和Ⅶ下(包 括Ⅶ4-13,15-18小层)两套层 系进行开发。
•Ⅶ1518
•Ⅶ6-13 •Ⅶ12

•Ⅶ上层系构造形态:
•Ⅶ上层系含油面 积为10.35km2,地 质储量862.6×104 吨,该油组共有4 个小层。
94.70
89.25 •非主力
5
18.00
4.42
13.58
24.55
层,平 89.46
6 8 9 10
71.00 116.00 94.00 127.50
26.45 41.43 30.58 49.82
44.55 74.57
37.25 35.71
97.17 94.98
均••非 非•含非主 主水主
63.42 77.68
12.24
23.48
85.35
合计
1552.50
603.83
948.67
38.89
95.00

•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

•平面水淹差异大:
• 至2005年底 ,低含水(低于90 %)的剩余地质储 量占总剩余地质储 量的30.99%
• 特高含水 (高于95%) 的剩余地质储 量占总剩余储 量的54.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