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六、 有教无类

《论语》选读六、 有教无类
《论语》选读六、 有教无类

论语全文翻译(拼音版)

l ún y ǔquán w?n j í f ān yì 《论语》全文及翻译 zǐ yuē xu? ?r shí xí zhībù yì shu ōhūyǒu p?nɡ zì yu ǎn f ānɡ lái bù yìla hūr?n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yì w?n kǒnɡ zǐ shuōxu? le y?u shíchánɡwēn xí h? li àn xíbù shì hěn yúkuài mɑyǒu zhìt ?nɡd ào h?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zǐ yuē qi ǎo yán l ìnɡ sa xi ǎn yǐ r?n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yì w?n kǒnɡ zǐ shuōhuā yán qi ǎo yǔmǎn li ǎn duīxi ào de zha zhǒn ɡr ?n shì hěn sháo y ǒu r ?n d? de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c ?nɡ zǐ yuēwú r ì sān shěnɡ wú shēn w?i r ?n m?u ?r bù zhōnɡ hūyǔ p?nɡyǒu ji āo ?r bù xìn hūchuán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yì w?n c?nɡ zǐ shuōwǒ měi ti ān dōu yào duō cì f ǎn xǐnɡzì j ǐw?i bi ? r?n chū zhǔ yì zu? shìshìf ǒu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 zǐ yuēj ūn zǐ shí wú qi úbǎo j ū wú qi ú ān mǐn yú shì ?r shan y ú yán ji ùyǒu dào ?r zhanɡyān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yì w?n kǒnɡ zǐ shuōj ūn zǐ chī bù zhuīqi ú bǎo zúzhù bù zhuīqi ú ān y ìzu? shìl ínɡmǐn yán t án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 zǐ yuēbù huàn r ?n zhī bù j ǐ zhīhuàn bù zhīr?n yě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yì w?n kǒnɡ zǐ shuōbú pà m?i r?n li ǎo ji ě zì j ǐji ù pà z ì j ǐ bù li ǎo ji ě bi ? r?n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zǐ yuēshī sān bǎi yī yán yǐ bì zhīyu ēsī wú xi?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yì w?n kǒnɡ zǐ shuōshīj īnɡsān bǎi l ínɡwǔshǒu y?nɡ yí j ù huà kě yǐ ɡài ku? j í

小学论语试题

小学论语试题 六年级寒假诵读测试卷,《论语》篇, 一、.填空 1、《论语》是由(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言行的书,共_____篇。3、孔子是______时期______人。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__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________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________乎,”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7、子曰:“知之者不如________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__之者。8、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9、子曰: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 )诲女知之乎( ) ((( 不亦说乎( )殆( )人不知而不愠( ) (((((11、《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 A、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 B、工作很投入,常忘记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 C、教人时不嫌困乏。形容教导特别耐烦。( ) 二、判断题 1、《论语》是孔子亲自编写而成的。( )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 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是正确的。( )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5、孔子是我国古代宏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最严重的代表人物。( )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 ) 7、《论语》中的“论”读lùn。( ) 8、《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孔子。( ) 9、“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检查督促自己三次。( ) 10、子由、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三、选择题1、耳听为虚告诉我们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还要( ) A、看他做什么B看他长什么样2、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选择其中良善的跟随他,其中部良善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3、下面与“后生可畏的意思相近的有”(多选)(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长江后浪推前浪 C、后来者居上 D、生龙活虎 4、请问下面那些是举一反三的近义词( ) A、问牛知马 B、闻一知十 C、博古通今 D、入木三分 5、《论语》一书中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主题是( ) A、撙节B、勤奋C、仁爱D、智慧 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论语经典诵读50句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同“惘”),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 2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暝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最后一句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2、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本指春天的早上,这里泛指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3、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首元曲选自王实甫《西厢记》,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委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是千古名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离泪涟涟,宛然如见。 【译文】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4、易水歌(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战国时代卫国人,喜读书,好剑术,是当时有名的勇士。荆轲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赢政,出发时,燕太子丹和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一种乐器),荆轲唱了这首歌,表现了舍已救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名句激励了不少后代的仁人义士慷慨赴死,从容就义。 【译文】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5、蜀相 (唐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论语》检测试卷

《论语》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二、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 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 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三、根据要求默写: 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的意思。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论语》中精辟的论述是: 6、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经说: 7、《论语》中告诫学生学无止境,老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 8、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 使她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体会会更深了。 9、《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四、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曾子说:“有知识的人不能没有广阔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们责任重大 而且前程远大。”这句话的原句是() A.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 D.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的“后生”的意思是() A.忠厚的人 B.年轻人 C.学生 D.后面的学生 3.《孔子游春》中,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做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认为他的学生中 有德行的有()(多选) A.颜回 B.闵子骞 C.冉伯牛 D.仲弓 4.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 A.仁者爱人 B.刚毅木讷 C.温文尔雅 D.克己复礼 5.“言必信”的下一句是() A.必有邻 B.未知生 C.不尤人 D.行必果 6.《孔子游春》中孔子的志向原句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出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五年级经典诵读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古诗背诵 1.《山行》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 3《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8《江上渔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北宋)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3《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4《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示儿》 陆游(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湖上 【元】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7.春暮 【宋】曹豳(bīn)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18.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9、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0、虞美人

最新小学六年级论语背诵带译文

六年级要求背诵的《论语》内容 班级姓名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子曰:“敏而好(hào)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6.子曰:“默而知(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shě)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里“方”指一定的去处,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

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1.【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1.【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

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2.【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2.【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3.【注释】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学)案

第1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六年级下《论语》练习题

编号:003 《论语》八则练习题 一、加点字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实习) 2. 不亦说. 乎(通“悦”,喜悦) 3.人不知.而不愠.(理解,了解)(生气,怨恨) 4.不亦君子..乎(品德高尚的人) 5.知之为..知之(代词,代知识)(是) 6.是知.. 也(这)(通“智”,聪明) 7.好.之者不如乐. 知者(爱,爱好)(以……为乐)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定)(老师)(在里面) 9.则其善者而从. 之(学习) 10.可以为... 师矣(可以)(凭借)(成为,做)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年)(这样)(无意)(凋谢) 12.吾尝.终日不食(曾经)(一整天) 13.以.思,无益. (用来)(好处) 二、加点字注音 1. 不亦说乎(yu è) 2. 论语(l ún ) 3. 不愠(y ùn ) 4. 好之者(h ào ) 5.乐之者(l è) 6.之后凋(di āo ) 7.终日不寝(q ǐn ) 三、翻译句子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 2.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别人好的地方去学习,别人不好的地方去改正。 3.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贪图速度则质量不高,贪图小利的人,反而做不成大事。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境界:乐之、好之、知之,由高到低,其中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阐述了要虚心上进、随处都要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被后人频繁使用。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阐述了学习方法。“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知新”是知识的吸收和接受。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为人为学的道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一则阐述了为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矩办事,任何违背规律的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 8.“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则强调了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吾尝”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认为“学”比“思”更重要。 9.请写出课文内容外的两则论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篇目

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五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篇目 第一部分:《老子》(选读) 1、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道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3、道无形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4、道育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清静无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处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论语2(含答案)全国通用

论语2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分) 2、既来之,则安之。(2分) 能力联系二——加标点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见第2页)

练习一答案: 1、他们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 2、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练习二答案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

《论语》英文翻译摘抄辜本

论语英译,辜鸿铭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为基础。 辜鸿铭把仁理解为,moral character。 子曰,“曰”翻译成:remarked。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辜鸿铭在翻译的时候,会把一句话直接拆开,分成几句话来。而在两句话之间常常会有连接词。 一句我们都背过的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辜鸿铭在一句话中,会把主语作为自己,I,来进行叙述。而“道”的翻译则是,the path of duty,很直白,直白就容易片面。因为这样的道还含有正义,智慧等等的涵义。但是这样翻译真的是够简洁。 而且反问的话却直接把本身的意思表达出来,并没有反问的启发性效果。 ”好仁“的翻译是,loves a moral life。 动词是love,而仁,是moral...life。是life。 辜鸿铭翻译的不准确之处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大意是: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辜的翻译是:men’s faults are characteristic。怎么characteristic呢,没有说。 还有一句经典的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这种东西啊,早上知道了,就算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翻译:when a man learnt wisdom in the morning,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s. 这次辜没有用I了=_=,道是什么呢,翻译成了wisdom。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啊,我也很满足了。应该说,孔子的道是道德、伦理范畴里面意义很广泛的几个体,说成了一个字,道。这句话的翻译是a man,应该说,因此这句话的理解又多了一方面。我孔子觉得啊,人,只要早上learnt wisdom,晚上他就会很满足了。为什么觉得会少了一些激情在呢。不够简洁是其一(字越少,越有力),更多的是在content这个词。 “士”是什么呢,是gentleman。中国的“士”和英语中的gentleman之间的差别就不多说了。 最后,再说一句辜的翻译: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大意是, 君子对于“天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a wise man in his judgment of the world, has no predilections nor prejudices; he is on the side of what is right.” 翻译,他在争取的那边。什么是对的呢,他没有说。只说是right。当然应该看全面的,从他的译本的前面就开始看起,“说不定”能理解什么是right。

五年级上学期《论语》背诵内容.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gē]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huáng]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liǎo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xiá ,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江红 【清】秋瑾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 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论语》 12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恼怒, 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yòu“又”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yú]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了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6、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卷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卷 1、骆宾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则是领衔人物。 2、我国古代的经典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我国民间四大传说:许仙与白娘子、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与洞庭龙女。我国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3、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4、食虫植物是有陆生种类,也有水生种类的。全世界约有食虫植物500多种。 5、赵州桥是隋代木匠李春所造,为世界之首创。 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丞相李斯主持下,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统一工作,制定小篆字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字。囚徒程邈花了十年的功夫,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日常应用简便的新体字。这种字名为“隶书”。 7、世界十大文豪分别是古希腊诗人荷马,著有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著有《神曲》;德国诗人歌德,著有长诗《浮士德悲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7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著有《人间喜剧》,包括多部长、中、短篇小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雨果,著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印度诗人泰戈尔,被誉为东方的“诗哲”,著有诗集《故事诗》;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著有《变色龙》、《套中人》、《海鸥》和《樱桃园》;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著有《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母亲》等;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著有小说《呐喊》、《彷徨》等,有《鲁迅全集》16卷本行世。 8、1949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周年,毕加索将题名《鸽子》的画献给“巴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著名诗人聂鲁达得知后,为了“ 世界人民和平”便给它取名为“和平鸽”。 9、素有“欧洲旅馆主人”之称的思想家是伏尔泰。“天才的预言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10、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11、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凝结了古人的聪明的智慧。你知道的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 12、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数学书是《兰德纸草》,它于四千多年前出现在古埃及。它是长条形的书,长544 厘米,宽33 厘米,写着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记载着85个实用数学习题的解答办法。这书又叫做《阿墨斯纸草》。 13、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部分组成。 14、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有诗、书、画三绝。对读书也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善读书者曰攻,曰扫,二是问,三是博览与精读的关系。 15、中国古称“华夏”,中国还有一些美丽的别称:中华、赤县神州、九州、震旦、支那。 16、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最大爱好是“用鹅毛笔”。 17、最早的风筝制作,相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鲁班,最早用纸扎风筝的是中国五代时的李邺,最早利用风筝进行科学试验的是美国的富兰克林。

新版《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新版《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第一则讲人要从职业、交友、学习的角度每天反省自己。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第二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第三则是孔子强调对人要宽恕并能推己及人。(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第五则是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或厌恶?贫与贱?时,都要坚持仁道。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 第六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第七则是孔子主张?成人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