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四:隋唐佛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隋唐主要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佛教极盛,宗派林立。汤用彤先生认为,要成为宗派应有三个性质:“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出奴;三、时味说教,自夸继承道统。”[1]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纷纷创立,均具备此三个性质,这是中国佛教走向成熟的标志。
印度佛教的众多学说和典籍传入中国,如何判定和解释佛教不同的学说流派、典籍地位和师承关系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判教理论”,不同宗派在创立时期必有其不同于他派的学说和典籍,吸收不同的思想来构建本派的理论体系,且着力标榜本派学说。大体说来,在六朝和隋唐时期,我国产生了十三个汉传佛教宗派,其中摄论宗、地论宗、涅槃宗归入它宗:
(一)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因创始人长期在天台山居住而得名。天台宗推《妙法莲华经》为经典,又称为法华宗。天台宗的传法世系有“东土九祖”之说,即初祖龙树、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顗、五祖灌顶、六祖智威、七祖惠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慧文悟“一心三观”之理,奠定了天台宗的理论基础,慧思在统一南北佛教之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智顗深受陈隋两朝统治者的器重,他借此大力发展寺院经济,建寺度僧,传法弟子,著述众多(大多由弟子灌顶记录而成),所著《法华经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记录其思想精华,也是天台宗佛旨的代表作。天台宗的教义来源于大乘空宗的般若思想,智顗对慧文的“一心三观”理论进一步发挥,并与诸法实相结合,提出“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之说。天台宗认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是为“空谛”;空谛依赖于假象而存在,是为“假谛”;万事万物又空又假,是为“中谛”。此三谛又称为“真谛、俗谛、中谛”。天台宗倡导三谛圆融相印之说,空不离假中,假不离空中,中不离空假,一各具三,三三相印,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是故圆融。
然而,隋唐学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佛学。印度佛学于两汉之交(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是传入及初盛时期,而隋唐则是佛学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之作层出不穷,高僧、佛学大师不断涌现,教派林立,使学者、文士对佛学趋之若鹜。其中,由充分吸收中国本土学术而发展起来的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学术思想的特点是重视现实人生和个体心性,重视直觉思维而修行方法简便,因而流传甚广。
(二)华严宗
华严宗因信奉《华严经》(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初祖法顺《华严法界观法》和二祖智俨《搜玄记》是华严宗的重要观法。三祖法藏大力弘扬华严学说,深得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宠幸。四祖澄观广收门徒,其《华严疏抄》等著作丰富了华严宗的理论,被朝廷封为国师。五祖为密宗,著述颇丰。在唐武宗灭佛后,华严宗随之一蹶不振。
佛教宗派众多,判教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佛教教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缘起论,这是佛教立宗的基石,指明万有和人类的起源及烦恼生死的根源;二是佛性论,这是众生能否修习成佛,进入涅槃之境的理论根据;三是获得解脱烦恼的方法和修行方式,这是修行成佛论。各派各宗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宗派。隋唐时期是佛教宗派创立的高峰期,主要的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即“大乘八宗”,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天台、华严、唯识、净土”四宗。
一、儒道佛并立的学术格局
隋唐两朝是中国学术格局相对定型的时期。
秦汉两朝综合百家,最终独尊儒术,是儒家学说一统天下的时期,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社会中稳定的主导地位。汉末,儒家学说衰落,玄学和道家竞起,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大兴,寺庙林立,佛道二教开始与儒家学说一争短长。隋唐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统治者主要实行的是开放的文化政策,儒、道、佛齐头并进,使得隋唐的学术格局呈现出并立且融合的基本态势。
佛教倡法界缘起,事事无碍,并以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理论来进行阐明。法界是宇宙万有,总该万有于一心,万物由一心法界而生。一心法界摄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指万事万物各有齐分,彼此差别;理法界为万有之理性,是无穷事法的共同本性;事理无碍法界指理是事的性体,事是理的显现,理事互相融通,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事物皆真如法性,具真如之理,事物之间因同一理性而相同一,是以事事无碍。
隋唐佛教的空前繁荣,得益于佛经翻译的空前盛行。隋唐时期的译经大多由朝廷组织,设置译场,奉敕译经。从事译经的人数众多,分工精细,翻译质量较高。隋代五位译师翻译的佛经计有五十九部二百六十二卷。唐代的译经工作更是盛况空前,从唐初到德宗贞元十六年,计有四十六人翻译佛经四百三十五部二千四百七十六卷,且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三位翻译领军人物。随着翻译佛经的增多,佛教学者的整理、著述与研究也日益繁盛,注疏、解释佛经的著作体例众多,有“科文、文句、义疏、疏抄、述记、玄义、集注”等。佛教学者在遍览群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阐扬佛理,产生了一批佛学论著。这些作品多是各宗各派教义的根本,如华严宗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天台宗的《摩诃止观》、法相宗的《成唯识论》、禅宗的《坛经》等。针对佛学某一命题撰写的的佛学论著也较多,如徐通卿《通命论》专论因果,彦琮《辨证论》专论翻译问题,唐海云《形神不灭论》专论形神等。佛教的目录学著作也开始出现,隋代有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唐代有道宣的《大唐内典录》、智昇的《开元释教录》和圆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净土宗
有宗
梁武帝到明代
禅宗
空宗
梁武帝到明末
密宗(真言宗)
空宗、有宗
唐玄宗到晚唐
其中,三论宗起自鸠摩罗什译介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嘉祥大师吉藏是三论宗的创立与集大成者,《三论玄义》是其代表作。小乘佛教方面,依据《成实论》而有成实宗,依据《俱舍论》而有俱舍宗。涅槃宗依《涅槃经》而立,钻研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等;地论宗传习弘扬《十地经论》,主张如来藏缘起义,分南北两派。律宗侧重传持戒律,创始人为道宣,所奉经典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因道宣长期在终南山居住,又被称为南山宗。天台宗信奉《妙法莲华经》,历代师祖提出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等理论。唯识宗因玄奘编译《成唯识论》而兴起,因探究万物之法的相与性也被称为法相宗,该宗体系庞大。华严宗因信奉《华严经》而得名,倡导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净土宗专注于来世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以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以《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达摩师祖来到中土,传佛心印,于是有不立文字、专注禅修的禅宗兴起,并逐渐成为最为盛行的宗派。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将密宗传入中国,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也称为真言宗。
宗派
大小乘
空有
兴盛时间
备注
成实宗
小乘佛教
空宗
晋到中唐
俱舍宗
有宗
陈到中唐
三论宗
权大乘佛教
空宗
晋到中唐
律宗(南山宗)
空宗、有宗
梁武帝到元代
唯识宗(法相宗)
空宗
唐太宗到晚唐
摄论宗在唐以后归入
华严宗
大乘佛教
有宗
陈到晚唐
地论宗在唐以后归入
天台宗
空宗
陈隋到晚唐
涅槃宗在陈以后归入
净土宗
有宗
梁武帝到明代
禅宗
空宗
梁武帝到明末
密宗(真言宗)
空宗、有宗
唐玄宗到晚唐
宗派
大小乘
空有
兴盛时间
备注
成实宗
小乘佛教
空宗
晋到中唐
俱舍宗
有宗
陈到中唐
三论宗
权大乘佛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空宗
晋到中唐
律宗(南山宗)
空宗、有宗
梁武帝到元代
唯识宗(法相宗)
空宗
唐太宗到晚唐
摄论宗在唐以后归入
华严宗
大乘佛教
有宗
陈到晚唐
地论宗在唐以后归入
天台宗
空宗
陈隋到晚唐
涅槃宗在陈以后归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的长期分裂,儒学经历玄学和道佛二教的不断冲击,日见衰落。至隋朝,统治者意识到儒学在维护一统江山上的重要性,于是致力于统一南北学风,确立以儒为本、儒道佛并举的文化形态。
唐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制,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沿袭并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学和经学的复兴与发展。为了统一思想,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修订儒学五经,编成《五经正义》,对前代注家的学说有所取舍,体现了经学统一的时代要求。中晚唐儒学发展主要有两派:一是以啖助、赵匡、陆质等人为代表的春秋学派,他们涤荡家法,以己意解经;另一派以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为代表,发起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与真情实感,主张“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为宋代学术发展取向奠定基调,最终形成著名的古文“唐宋八大家”。
华严宗创立十玄门来说明法界缘起的奥秘,这十门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一切事理皆具十门,十十互具则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万,此乃法界缘起。
除十玄门外,天台宗还用“六相圆融”说来解释法界缘起。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中之中,总、同、成三相是无差别门,别、异、坏三相是差别门,这六相同时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物各有性而又相互融合。事物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圆融,是谓事事无碍。华严宗关于世界缘起的理论体大义精、玄妙异常,但也晦涩繁琐,难为寻常人所理解。法藏的《金狮子章》是为武则天讲解华严宗的演讲汇编,也是了解华严宗教义的入门读物。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四:隋唐佛学
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
隋唐两朝是中国学术高度繁荣的时期,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隋唐的统一,结束了汉魏以来南北学风分立的局面,在统治者的提倡、学者的参与和民间力量的推动下,儒、道、佛三派由并立逐渐走向融合,大大促进了国学的全面发展。
科举取士制度由隋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唐武则天大力发展,唐玄宗时基本完善,为适应科考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儒家经典文本系统和诠释标准。道教利用谶纬学说曾帮助汉王朝取得天下,致使“黄老之学”受历代帝王的尊崇与扶持,道家学说声名远播。唐代李姓帝王自称是老子后裔,尊奉老子和《道德经》,使得道教和道家学说在唐宋得以相当程度的发展。
道教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李氏帝王将老子列为先祖,崇老尊道,甚至一度以道家为“本朝家教”。道教的经典著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研究,且被神秘化,《老子》、《庄子》、《列子》、《文子》被改称为《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和《通玄真经》等。隋唐道教宗派主要有上清派、楼观道、正一派、灵宝派、天师道等。其中上清派中的茅山宗影响最大,出现了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等著名道士。隋唐道教的著作及注疏众多,道教典籍的编纂、注释曾一度成为一项重要事务,唐玄宗敕命编辑《三洞琼纲》(后人称《开元道藏》),汇集了道教各门各派的文献,该时期基本形成了三洞(洞神、洞玄、洞真)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的道教经书格局。
在经学和儒学发展的带动下,隋唐的小学也得到繁荣,陆法言的《切韵》、孙愐的《唐韵》、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颜元孙的《干禄字书》等,对后代文字音韵之学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类书有《桂苑株丛》、《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集前代经典音义注释之大成的陆德明《经典释文》,还有玄应、慧琳等受《经典释文》影响而编纂的《一切经音义》等佛典音义著作。史学方面,有《史记》三家注(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主要史注类著作,还有姚廉《梁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徳棻《周书》、魏征《隋书》,褚遂良等《五代史志》、《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及《旧唐书》等正史类著作,《元和郡县志》、《元和姓纂》、《唐六典》、《唐会要》、《顺宗实录》、《大唐创业起居注》等地理、职官、谱录类著作。
三谛起源于心念,智顗对心进行关照,提出“一念三千”的要旨。“六凡”(天、人、阿罗修、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合称“十法界”。十法界之间彼此蕴含、相互转化,构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具有“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如此构成“千如”。“百界千如”具有众生、国土、五蕴三种世间,构成“三千世间”。心是一切法,三千念在一心。众生性具善恶,佛与众生从根本上讲没有区别。在修行方法上,对南北朝时北方重禅定、南方重义理的方法加以统一,提倡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天台宗对佛教的不同学说进行折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印度佛学思想进行贯通,调和南北学风,适应政治统一和佛教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