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才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才观
摘要:人才是当今社会各个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观则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如何培养利用人才即人才开发的总的指导思想。任何国家的人才观都具有时代性,人才观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目前的人才观体系是在历史的不断积累沉淀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继承了历史各个时期优秀的人才教育思想,同时又是具备当前这个时代人才文化特征的现代人才观。提炼和分析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才观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对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才观;社会主义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42-02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各流派中占据主要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当前,对我国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继承和发扬其精华,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儒家学派的各学者对于人才观没有专门的论述和研究,但他们关于社会和其他方面的思想中包含着有关人才教育和任用等方面的观念,值得我们拿出来分析学习,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人才观。
一、先秦儒家人才观形成的客观环境和思想基础
先秦时期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在此时期,我国正进入奴隶制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奴隶为国家或者奴隶主劳动,受到奴隶主的剥削。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奴隶主逐渐被地主取代,奴隶的权利意识和抗争意识增强,不断发生抗争。在反复的斗争中,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我国建立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同时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先秦思想和文化逐步形成。尤其是先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当时先秦诸家思想形成的基础。
先秦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和思潮的开端,是开始形成百家学派建立古代哲学体系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社会最本质的、最原始问题的探讨和追问,把哲学思维用于解决人类生存和生命起源等根本性问题的探寻上,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不断的追问和分析,才有了古代哲学的发展,为今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文化思想奠定了社会基础,为当时的文人志士提供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百家思想的争鸣正是当时社会思潮尊重不同见解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思想氛围的映射。
先秦思想在当时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出现在殷商、西周时期。这次重要转折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宗教的批判改革。当时,宗教统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一切东西,宗教掌握着社会的生杀大权,国家只是宗教领导下虚设的统治机器。受压迫的中下等民众没有人身自由,随着受压迫程度的增强、权利意识的萌发,批判、反
抗宗教的活动不断发生,不仅仅在宗教外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活动,在宗教内部也开始分化,出现意见不一的宗教徒。抗争的焦点是批判宗教的统治思想,用社会文化和制度统治国家。从另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角度讲,这场运动是对古老的天命的怀疑。从有人类出现的那天起,神的意志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人命天定观念在古代社会思想中占据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宁愿相信神的安排,而不去思考人的本源和人的意志来源等本质问题的存在。旧时社会和民族是依赖神的保佑而存在的,当社会更替、民族伤亡这些非正常事件发生时,神的力量显得薄弱,人们开始怀疑天命的科学性和存在性,开始试图相信人的主动性和存在的价值。第二个重要转折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百家齐鸣、百花齐放。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针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研究为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各种学说在这个时期逐步形成并占据当时思想的上风。儒家注重精神层面的道德研究,以德塑造人,在当时用精神感染带动了一批人,一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沿用。
二、先秦儒家人才观的具体内容及其实践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思想层面占据一定的地位,是当时普遍接受的思想观念,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在此,从儒家思想中总结和分析关于人才观方面的论述,讨论先秦时期具有社会代表性的选人用人观。总的
来说,儒家人才观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尤其是人的品德方面,不涉及社会生活等物质条件方面,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与阶层和身份无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又有着该学派共同的宗旨,即相同的东西,或者说是质的东西是一致的。培养有道德的人,是儒家关于培养人才的观念。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在古代,有道德的人的标准有很多,但主要涉及的要素是一个人的忠与孝、仁与义。自古忠孝难两全,能做到忠孝双全的人必定是道德高尚之人。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无论先秦时期还是当今社会,都会把忠孝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之一,几千年制定的道德体系中的标准仍被今天沿用和推崇,乃我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仁义二字在古代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从古文中可看出,仁义仍是当时儒家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和基本要求。要想成才必先成人,此处的成人是指成为有道德的人。
更具体讲,儒家所谓的人才教育必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具有历史的烙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必须有历史使命感,具有民族责任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时人的教育上,与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当时的文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毕生的责任,为国努力和付出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然追求。
2.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孔孟思想尊崇中庸之道,凡事都利用中庸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孔子把中庸作为人的一项美德进行宣扬和赞誉,在当时的社会中推崇,得到社会人的认同。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中庸作为人的美德或者处事方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沉淀,延续至今天,仍被许多人沿用和推行,虽然中庸在历史中不止一次被严重地质疑其合理性,但是实践证明,中庸在某些条件下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一切走极端的方式都不会长久存在也不会取得圆满的结果。作为新时期的人才,更不可置身于左右极端下,要善于运用中庸的思维方式,避免暴躁与傲慢。
3.人必须有气节。所谓气节,从字面意思上是指一个人的志气与节操。一个有气节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波折时不屈服于困难,一身骨气和傲气。面对人身之外的东西,尤其是名与利,皆不动摇,按照君子的要求约束自己。孔子在人的气节上有此论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松柏的傲气比作人,可想,当时人的气节对于人才培养是个重要的内容。所谓有气节,在现代,主要是指有良心的人,有骨气的人。尤其是社会文人,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民族代表性的群体,其社会良心更是一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层面,因此,气节在当前社会也一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