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0a825b96de80d4d8d05a4f62.png)
地理环境的思维方
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式和能力。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
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
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附录│
续表
素养名称
内涵
表现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
与习惯。
素养3:区
用空间—区域的观
(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
附录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素养名称
内涵
表现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
的各种影响。
素养1:人
对人类与理环境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
地协调观
之间关系秉持的正
中所具备的意志品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
质和行动能力。
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
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一)人地协调观
水平
人地协调观
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
水平1
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
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
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
水平4
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
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341ac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d.png)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特征、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高中生,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综合观察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形状、板块构造和地貌形成等内容。
他们应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不同地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2. 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能够运用地理概念和地理信息来解释现象。
他们应该具备观察地理现象、理解地理过程和预测地理变化的能力。
3.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他们应该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研究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地理学关注地球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应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构建可持续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5. 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涉及实地考察、地图阅读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
学生应该通过参观实地、使用地图和分析数据等方式来培养实践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从实践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他们所处的地球环境。
这不仅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有利,也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5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b5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feb710bec3a87c24128c471.png)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1、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2、人地协调观要贯穿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线索;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要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3、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4、人文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人类活动过程及其区位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5、区域地理教学中要以“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并提出人地协调的对策”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协调人地关系的办法。
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1、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象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2、认识地理演化(运动、过程)时,主要应用“动态”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用动态的眼光认识地理要素、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
3、认识地理成因(区位)时,主要应用“全面”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地理成因)。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0aba8c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9.png)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掌握其包含的关键要素,认识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观念。
同时,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掌握其包含的要素,如地理空间观念、地理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2)能够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通过学习,提高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4)培养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4)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设计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2)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了解世界的情感,提高国际视野;(4)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绿色生活方式;(5)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形成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0252651c850ad02de80419a.png)
学科(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课程标准研制),参与修订的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普通高中教师、教研员近260人。修订工作始终坚持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意见和建议,并持续关注国际课程改革的进展。经过全体专家一年多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基本完成。
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
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本
4.自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各项地理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并具备从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方案的策划,到具体行动等一系列较强的执行力。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充分体现地理课程对“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1d1894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2.png)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学知识、思维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以下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相关要点:
地理知识
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地理知识: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构造;
2. 自然地理要素,如陆地、海洋、河流、气候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3. 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4. 地理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破坏、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地理思维方法
学生应该培养以下地理思维方法:
1. 空间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描述地理现象,发展空间认知和表达能力;
2. 综合思维:运用各种方法和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形成综合判断;
3. 系统思维: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构建地理系统的认知和理论体系;
4. 环境思维: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技能
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地理技能:
1. 地图技能:能够读图、绘图、解读地图,并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2. 野外实地调查技能:能够进行野外观察和实地调查,收集并分析地理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能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数据和进行地理分析;
4. 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制定决策。
以上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点,通过培养这些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做好准备。
(Word count: 213)。
(完整版)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cc9427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8.png)
(完整版)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学科。
研究地理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
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观念与地球意识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地球观念和地球意识。
地球观念指的是对地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识,包括地球的构成、变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解。
地球意识则是指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球的全局性认知,增强对地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地理空间思维与分析能力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与分析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是指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运用地理概念和方法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地理学强调地理空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认识和解释地球上的现象时能够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
地理分析能力则是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3.地理数据与信息素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地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数据与信息素养。
地理数据与信息素养指学生通过掌握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和利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地理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
4.地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
地理学强调实践性,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地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对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将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地理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与地理学相关的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f67b045ccbff121dc368327.png)
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
水平 4
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
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能够结合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理解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
水平 2
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
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
水平 3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
之间关系秉持的正
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
确的价值观。
重要性和必要性。
~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
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
、
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
的关系。
素养 2 :综
用综合的观点认识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
中所具备的意志品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
质和行动能力。
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
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一)人地协调观
水平
人地协调观
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
水平 1
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
域认知
点认识地理环境的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07e3ec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d.png)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引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学生在地理学科研究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研究效果和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素养学生应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特点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
地理观察与分析能力学生应具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对地理问题的把握能力。
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以支持地理学科的研究和研究。
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应具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的研究不仅仅是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地理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地理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并将地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结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地理观察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中的各种挑战,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dafc5a1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6.png)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学概念熟练运用:
1.理解并会熟练运用“地理学”这一空间科学综合概念。
2.熟悉相关观念和术语用于描述、记述和解释地理学研究相关的空间变异现象。
3.了解空间科学概念本身的内涵,掌握相关的地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
(二)地理学思考能力:
1.发展独立的空间思考能力,培养在地理学研究中直观观察、分析比较并归纳综合的能力。
2.具有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形成研究设想、估算问题,分析讨论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地理学技术技能:
1.熟练掌握地理学相关调查、实验、模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相关技术技能。
2.掌握运用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空间科
学研究与空间智能应用。
(四)地理学科学认知舆论能力:
1.具备科学认知能力,理解地理学研究事实和结论,建立准确的观念认知。
2.培养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地理学的作用,培养科学的审美观,形成敏锐的社会意识,深入把握舆论热点。
(详细版)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
![(详细版)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55afaf4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1.png)
(详细版)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1. 引言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方法、地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和评价方法。
2. 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内涵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2.1 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基础,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与地图、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资源等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事实。
2.2 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核心,包括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创新地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3 地理方法地理方法是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关键,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模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它们来解决地理问题。
2.4 地理情感和价值观地理情感和价值观是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灵魂,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对人类活动的理解和评价、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和实践等。
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地理情感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
3. 高中地理学科关键素养的培养策略3.1 创设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教师应通过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
3.2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考察、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3.3 融入地理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遥感、GIS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4 注重地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地理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地理责任感。
高中地理六大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六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6e8a6d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0.png)
高中地理六大核心素养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在高中地理研究中,有六个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研究中的六大核心素养。
1. 地理信息素养:地理信息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研究掌握并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包括获取、处理和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使用地图、统计数据和其他地理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地理观察素养:地理观察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
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地理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并培养对环境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3. 地理问题解决素养:地理问题解决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研究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包括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地理模型素养:地理模型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研究理解和应用地理模型的能力。
地理模型是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的抽象概念,学生通过理解地理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理现象。
5. 地理沟通素养:地理沟通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研究培养表达和交流地理知识的能力。
这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与他人讨论和合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 地理价值观素养:地理价值观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研究培养对地理问题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学生通过地理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从而培养对地球的关爱和责任感。
这六个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
通过培养和运用这些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地理基础。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6c5837e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a.png)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知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的知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在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的理论,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在应用方面,学生需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制图工具、空间分析工具等,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探索。
高中地理的技能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地图阅读、地理实验和调查研究等方面。
在地图阅读方面,学生需要熟悉地图的不同类型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解读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标记和说明。
在地理实验方面,学生需要熟悉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得出可靠的结论。
在调查研究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
高中地理的思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观察、分析、评价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在观察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感知能力,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在分析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将地理现象进行逐步分解和解读,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
在评价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对不同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在创新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的情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意识。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积极的、尊重自然的态度,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在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地理文化和价值观,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贡献。
在文化意识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文化包容性和文化自觉性,能够尊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欣赏外来地域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交流和融合。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d2d7d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b.png)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具备的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实践能力。
它既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也包括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应用拓展能力。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内容和学科方法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学科内容的培养1. 透彻理解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大陆、海洋、气候、人口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教材,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事实和现象,形成地理思维方式。
2. 熟悉地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地图制作、地理统计、地球经纬度系统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地图来了解地理实际情况,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地理现象,通过使用经纬度系统来定位地理位置。
3. 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教材,掌握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征,了解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和生态系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二、地理学科方法的培养1. 培养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分析地图上的信息,了解地理事实和现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地图,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地图制图能力。
2. 培养地理实地考察和野外探究能力地理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野外探究,以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可以参观地理景点、考察地质地形,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加深对地理的认识。
教师可以组织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d2ced75602020740bf1e9b41.png)
表现
素养 3 :区 域认知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 用空间 — 区域的观 点认识地理环境的 思维方式和能力。
(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 与习惯。 ( 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 的得失。
素养 4 :地 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 在考察、实验和调 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中所具备的意志品
气并寻找方法。
水平 2
能够进行细微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 够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 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 法。
水平 3
能够进行分类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较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 索问题;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 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 水平 4 探索问题;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
学习;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附录
附录 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素养名称
内涵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 素养 1 :人 对人类与地理环境
地协调观
之间关系秉持的正
确的价值观。
素养 2 :综 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 用综合的观点认识 地理环境的思维方
式和能力。
表现
(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各种影响。 (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 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 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492f0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a.png)
核心素养专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核心素养定位表]核心素养题号人地协调观9、10、12、13(4)综合思维1、2、8、11、13(2)、14(1)(2)区域认知6、7、13(1)(3)、14(3)地理实践力3、4、5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8年2月2日15点51分,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
据此完成1~2题。
1.“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相比()A.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是天体B.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是天体C.发射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不是天体D.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不是天体答案 A解析“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还是地球上的物体;发射成功后存在于宇宙空间,属于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是人造天体,属于天体,故A项正确。
2.“张衡一号”正常工作后,对其电磁监测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是()A.黑子B.耀斑C.日珥D.台风答案 B解析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对“张衡一号”卫星电磁监测影响很大,故B项正确。
小明暑假到山东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
下图为房屋布局图。
据此完成3~5题。
3.小明推断,“穿堂风”的形成过程类似于()A.热力环流形成B.大气受热过程C.温室效应D.热胀冷缩答案 A解析堂屋北侧的植被区和南侧的水泥地的热力性质不同。
白天水泥地比植被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水泥地低压区,形成穿堂风。
夜晚水泥地比植被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
该原理属于热力环流,故A 项正确。
4.小明观察到,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D.由南向北答案 C解析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区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C项正确。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16ea302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6.png)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围绕高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展开,分别是:地理学科知识素养、地理学科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方法素养和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
通过本教学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理环境的演变等,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2)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包括空间分析、地理推理、地理判断等,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掌握地理观测、地图阅读与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像、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地理知识。
(3)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的情感,激发其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问题,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培养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a5861681c758f5f71f6768.png)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 年4 月5 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一)学科核心素养2(二)课程目标4三、课程结构4(一)设计依据4(二)结构5(三)学分与选课6四、课程内容7(一)必修课程7(二)选修I课程10(三)选修n课程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 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8(二).............................................................. 水平说明34六、实施建议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2325b03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d.png)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图能力、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
这些素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掌握地球的特征和变化,以及通过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些核心素养。
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科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构成、地球运动和气候气象等方面。
人文地理知识则主要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
学生应熟悉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征、分布、变化和相互关系,并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图能力地图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应该能够阅读、制作、解释和分析各种地图。
学生需要理解地图符号、比例尺、方向、纬度和经度等基本概念,能够根据地图信息定位、计算距离和测量面积。
学生也应该能够使用多种地图工具和技术,包括卫星遥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指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理解现象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综合分析、系统思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学生应该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和总结归纳。
地理思维还包括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即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关联、变化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系统,我们需要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和地图能力,开发和利用地理资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索地球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的真相。
通过实践,学生应该培养出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总之,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图能力、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
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通过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
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