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位错的基本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恒性: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的选择无关,也与回 路的具体途径无关,只要是饶着位错一周,所得到 的柏氏矢量是恒定不变的。 一条位错线具有唯一的柏氏矢量:即不管此位错线 各处的形状和位错的类型如何,其各部分的柏氏矢 量都相同。 如果所作的柏氏回路包含有几个位错,则得出的柏 氏矢量是这几个位错柏氏矢量之总和。
第二节
位错的基本结构
位错: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 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错排区的形状:细长的管状畸变区域。 几百~几万个原子间距×(2~5个) 原子间距。 概念提出:1934年。 试验观察:1956年。 设备:透射电子显微镜。
一、位错的基本类型
1、刃型位错:
模型:
产生:晶体局部滑移产生。 ABCD:滑移面; EFGH:局部滑移产生的多余半原子面; EF:多余半原子面的“刃边”,称作“刃型位错线”,是已 滑移区(ABEF)与未滑移区(EFCD)在滑移面上的边界线, 垂直于滑移方向。
2、柏氏矢量的物理意义
柏氏矢量是一个反映由位错引起的点阵畸变大小 的物理量。 矢量的方向:表示位错的性质与位错线的取向; 矢量的模
b
Fra Baidu bibliotek
同一晶体中, b 大,位错产生的点阵畸变大。
:表示畸变的程度,称为位错强度。
位错的许多性质都与柏氏矢量有关,如位错的能 量、应力场、位错受力等。
3、柏氏矢量的特性
a a b1 11 1 , b2 112 3 6
,则:
a a a a a a b b1 b2 11 1 112 222 112 330 110 3 6 6 6 6 2
5、根据 b 与位错线的关系,确定位错的类型 b 总是平行于滑移方向,故可根据 b 与位错线的 可滑移位错,


由柏氏矢量的特性得出的推论

如有几个位错相遇于一点 (称为位错节点),朝向节 点的各位错的柏氏矢量之和, 等于离开节点的各位错线的 柏氏矢量之和。
b1 b2 b3

若所有位错线都指向(或离 开节点),则它们的柏氏矢 量之和为零。
b1 b2 b3 b4 0
关系,确定位错的类型。 (1)
b ⊥位错线,刃型位错。将 b
顺时针旋转90°,若 b
的方
向与位错线正向一致,正刃位错;反之,则为负刃位错。
(2) b ∥位错线,螺型位错。 b 的方向与位错线正方向一致, 右螺型位错;b 的方向与位错线负方向一致,左螺型位错. (3) b 和位错线成任意角度0<φ<90°,混合位错。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方法完全相同。
刃位错的特征:
柏氏矢量与位错线互相垂直。 刃型位错都有一多余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 周界(即刃型位错线)可以是折线,也可以是曲线, 但都与柏氏矢量垂直,即垂直于于滑移方向。
螺位错的特征:
柏氏矢量与位错线互相平行。
螺型位错无多余半原子面,原子错排呈 螺旋形;螺型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平行,故一 定是直线。

位错线只能终止在晶体表面 或晶界上,而不能中断于晶 体内部。在晶内,它只能形 成封闭的环或与其它位错相 遇于节点,构成网络。
4、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
用点阵矢量表示。 对立方晶系:用与柏氏矢量同向的晶向指数表示。
u v w 例:从原点到坐标值为 , , 的阵点 n n n
a 2 2 w2 b u v a 柏氏矢量:b uvw ,矢量的模: 。 n n 三轴分量 简单立方,沿X轴,从原点→相邻结点, b a[100] ;a,0,0 a a a , ,0 面心立方,从原点→底心,b 110; 2 2 2 a a a a , , 体心立方,从原点→体心, b 111 ;
2、螺型位错
位错模型:
产生:晶体局部滑移产生。 ABCD:滑移面; bb’:螺型位错线,也是已滑移区(AB bb’)与未滑移区 (bb’ CD)在滑移面上的边界线,但平行于滑移方向。
螺型位错线周围的原子
在位错线附近有一个约几个原子间距宽的, 上、下层原子不吻合的过渡区(bb’和aa’之间) 。 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
左、右螺型位错
右螺旋位错:符合右手法则的螺型位错。 左螺旋位错:符合左手法则的螺型位错。 拇指:前进方向;其余四指:旋转方向。
左、右螺型位错有着本质区别,无论将晶体如 何放置,也不可能改变其原本的左、右性质。
3、混合型位错
混合位错:位错线与滑移方向成任意角度的位错。 混合位错线是一条曲线,在A处是螺位错,在C处是刃型 位错,在A与C之间的每一小段位错线都可以分解为刃型和螺 型两个分量。
混合位错的分解
二、柏氏矢量
1939年,柏格斯(J.M.Burgers)提出。 柏氏矢量:用来揭示位错本质,描述位错行为的矢量。 1、柏氏矢量的确定 用柏氏回路确定。 1)人为规定位错线 的正方向。 2)在实际晶体中, 作柏氏回路,回路中的每 一步都连接相邻的原子。 3)在完整晶体中, 按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一 个对比回路。从终点Q 到 始点M连接起来的矢量 b , 即为柏氏矢量。
刃型位错线周围的原子排列:
位错线周围:有 (2~5)个 原子间距的点阵畸变;点阵畸 变相对于多余半原子面左右对 称。 含有多余半原子面的部分 晶体受压,原子间距减小; 不含多余半原子面的部分 晶体受拉,原子间距增大;
正、负刃位错
正刃型位错:用“┻”表示。 负刃型位错:用“┳”表示。 正、负刃位错的划分是相对的,但有用。
a b 111 2 ,
2 a 2 2 2 3 b 1 1 1 a 2 2
2 2 2
柏氏矢量的运算
用矢量加法进行运算: a a 若 b1 u1v1w1 , b2 u2v2w2 ,则: n n a b b1 b2 (u1 u2 )(v1 v2 )( w1 w2 ) n 如
混合位错可分解为刃型分量和螺型分量。 be b sin , bs b co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