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12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
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
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
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形的作用尤为突出。
先看先民们的选择: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
)
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案例一:景观图对比
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
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案例二:丽江古城
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
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
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五、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
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
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
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
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气候→地表形态→聚落
交通
六、活动4:小结作用。
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交通、人口、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七、活动5:运用所学规律,在新的情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给出所在地区的聚落相关材料或提供获取相关材料的途径,分析本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图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图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
如图1-20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基本要求 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
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3.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4.通过对案例图文材料的应用,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地理图文资
料的技能。
5.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
地理观念,增强科学发展观。
发展要求 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做出正
确分析;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
说明
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不必就聚落及
交通线分布的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问题去深入探讨。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
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
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
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
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