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1、管理的定义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我:管理就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误区:管人理事,把人管好了,事情就处理好了,反例:

客观:

1、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4、衡量管理水平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要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6、管理是一种职责分配,只有分配责任,人才才会真正被培养起来;

7、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绩效部门>职能部门)

2、组织定义

组织为目标而存在,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

1、公司不是一个“家”。正式组织:是指挥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来联结人群的集合。家庭组织:是指用情感、兴趣和爱好来联结人群的集合。反例:

2、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

3、组织中人人公平而非平等。

4、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

三、组织结构

(一)企业发展阶段

1、创业阶段:关注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

2、成长阶段:关注销售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及品牌的积累——专业人士引入,专业能力的竟争。(职能型结构)

3、发展阶段:关注高层经理人团队的建设、企业快速成长的安排、企业系统能力的提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家退到董事会层面,管理交给职业经理人,沟通战略,提供资源,达成共识。

4、持续发展阶段:文化价值认同和理念理念认同——共同决策,保证谨慎决策,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再度结合。

(二)形式化的程度:

1、公司称呼习惯,直称呼名字,不带头衔的好处——容易合作

2、职能部门和绩效部门——职能部门头衔要小,绩效部门头衔要大,使职能部门服务于绩效部门。

(三)常用组织结构

1、职能型结构:实现追求规模的目标,减少资源重复和浪费。适合成长阶段的公司。缺点:难实现各部门整体配合。解决:部门经理人的考核与绩效鼓励和公司整体目标挂钩。

2、事业部制: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缺点: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发展阶段。

3、扁平化结构:小型组织,风险大。

4、矩阵式结构:公司资源有限,又需要规模发展时。

5、网络结构:

四、什么是领导

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确保组织成长)和管理者(只对绩效负责)

1、领导的技能:

(1)人际技能

(2)概念技能:复杂问题简单化(建立不起概念,就建立不起高度)(3)技术技能

赫——布理论:员工

类型领导风格

有心有力(有能力热爱公司)授权型

有心无力(热爱公司能力不足)参与型

无心有力(有能力不热爱公司)推销型

无心无力(新/老员工)吩咐型

2、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1)指导型行为

(2)支持型行为

(3)参与型行为

(4)导向性行为

途径——目标理论(学校)

3、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一是例外管理,一是根据业绩给予合理报酬。

4、对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第一是发挥领导的影响力;

第二是真正的个人关心(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

第三是心智的激励:

5、授权:授权能真正培养人,职位不一定能培养人。

(1)目标设定不做授权;

(2)机构越大越要授权;

(3)任务和决策越重要,越不能授权;

(4)任务越复杂越授权;

(5)部门之间互不信任,不能授权;

(6)部属责任心不够,不能授权。

5、什么是激励

1、激励的核心:一是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二是要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

2、工作的原因:

3、保健因素:多数人获得

4、激励因素:少数人获得

5、人类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和发展。——马洛斯理论

6、期望理论: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期望价,二是媒介,三是对期望目标的评估。(定义价值——事件例举——论证定义)

6、决策如何有效

1、理性决策:(1)识别问题;(2)确定目标;(3)分配权重;(4)拟定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执行方案;(8)评价方案

2、集体决策,个人负责:风险小,不是最好的决策。(如何理解翟鸿燊:群体是不做决策的,可以民主,但一定要集中;马云……)

3、集体决策前提:(1)相对少的人数并且相互信任;(2)成员的技能互补;(3)成员的责任感、具体目标和共同的工作方法。

4、个人决策的局限性:一是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二是晕轮效应,即以面概点;三是新近效应,最近最新发生的事起决定性作用;四是角色固着,职业和角色、身份影响决策。

5、决策的五种方法:(1)独断式决策(小企业);(2)咨询式决策;(3)群体决策(多数人控制);(4)群体决策(共识);(5)授权

6、群体决策的关键:一是参与人数不宜太多,5~8人;二是参与的人必须全程投入,认真负责;三是参与成员背景要不一致,责任要分开;四是成员要是真实的响应;五是充分让所有人表达意见,不作评论;六是不要在意流程而要重视责任。

7、什么是计划

1、管理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绩效管理(多见美国企业);二是计划管理(多见日本企业)。

2、计划管理定义:5W1H

3、计划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目标是对未来的预测;二是行动且必须保证行动是合理的。目标不是关键,关键是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是有行动的,行动是有计划的。

4、一个标准计划应包括的几个方面:

1) 目标/目的

2) 计划的有效期

3) 行动的方向

4) 控制的程序及方法

*何事(活动)

*何时(开始和结束时间)

*何人(负责什么)

*何地(实施活动)

5、管理层对应职责: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长和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稳定和效率做出贡献,基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质量和短期效益做出贡献。

6、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因为此计划没有包含变化。

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