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经典液相色谱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类 氧化铝、硅胶、活性炭、碳酸钙、 硅藻土等
(1)硅胶(SiO2·xH2O)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H O Si
H
O
O
Si
Si
O
Si
Si
游离羟基(I)
键合羟基(Ⅱ)
硅醚结构(Ⅲ)
硅醚结构(Ⅲ)没有吸附活性。
由于硅胶具有弱酸性,能与碱起反应,只适用 于分离酸性和中性化合物。
A CS
Cm
B CS
Cm
C
L C
t tR
mg/g
C
L C
t tR
mg/g
C Cm
L t
mg/g
二、 吸附剂 1. 对吸附剂的要求: (1)表面积大,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2)不应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3)粒度要细,一般为150目左右。
2. 常用吸附剂
有机类 活性炭、淀粉、葡萄糖、聚酰胺、大孔 树脂等
(4)大孔吸附树脂 一种不含交换基团,具有大孔
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理化 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 溶剂。大孔树脂可分为非极性和 中等极性两类,在水溶液中吸附 力较强且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而在有机溶剂中吸附能力较弱。
2. 吸附剂的吸附活性: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的大小, 还与其含水量有
较大的关系:
表10-1 硅胶、氧化铝的含水量与活度级别的关系
硅胶含水量 (%)
0 5 15 25 38
氧化铝含水 量(%)
0 3 6 10 15
活度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活度级数 小 大
含水量 少 多
活性 大 小
吸附能力 强 弱
加热除水,活性提高,吸附力加强(活化) 吸水,活性下降,吸附力减弱。
三、色谱条件的选择
K Cs X s Vs Cm X m Vm
分配系数小的组分,移动速度快,先流出色谱 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移动速度慢,后流出色谱 柱。
二、载体
载体(担体)起支撑与分散固定液的作用 要求:化学惰性,不吸附被分离组分,纯 净,颗粒大小均匀。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纤维素、硅藻土等
三、 固定液与流动相的选择 固定液是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选择色谱分离条件时,必须从吸附剂、被分离物 质、流动相(洗脱剂)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被吸附剂吸附得越牢! 常见的化合物极性大小顺序:
烷烃 < 烯烃 < 醚类 < 硝基化合物 < 二甲胺 < 脂 类 < 酮类< 醛类 < 硫醇 < 胺类 < 酰胺 < 醇类 < 酚类 < 羧酸类
在反相分配色谱中,常以硅油、液体石蜡等极 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作为固定液,而以极性强的 水、水溶液或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之间达到平衡时,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s 为纵坐标,以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Cm为横坐
标得到的曲线。
等温线有三种类型:线性、凸形和凹形。通常在 低浓度时,每种等温线均呈线性,而高浓度时, 等温线则呈凸形(常见)或凹形。
CS
吸附等温
柱内溶质 浓度分布
柱内溶质 C 浓度的分 布曲线
C
流出曲线
保留时间 tR 与进样量 的关系
(2)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3) 聚酰胺 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
O
CH2
CH2
C
CH2
CH2
CH2
N
H
n
酰胺基中的羰基与酚类、黄酮类、酚类中 的羟基或羧基形成氢键;酰胺基中的氨基与醌 类、硝基类中的醌基、硝基形成氢键而产生吸 附作用。
因为流动相的量很大,Ym n Ya n 近似于常数,而
且吸附只发生于吸附剂表面,所以,吸附平衡常 数可写成
K
Xa X m
Xa / Sa X m /Vm
Cs Cm
[ X a ]为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浓度 [ X m ]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Sa为吸附剂表面面积 Vm为流动相的体积
CS为溶质在固定相表面的分析浓度, Cm为溶质在流动相中的分析浓度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物质的极性 吸附剂活性


防吸附太牢,难洗脱


防tR太小,不易分离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强
常用流动相极性强弱顺序:
石油醚 < 环己烷 < 四氯化碳 < 苯 < 甲苯 < 乙醚 < 氯仿< 醋酸乙酯 < 正丁醇 < 丙醇 < 乙醇、甲醇 < 水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的关系 (1) 基本母核相同 , 基团极性愈大 , 分子极性愈大。 基本母核相同 , 极性基团数目愈多 , 分子极性愈大。
(2) 分子双键多, 吸附力 ↑。 (3) 空间排列 , 影响极性。
例如羟基处于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位置时
OH C
O H O
< HO
O C OH
2. 吸附剂的活性:
分配色谱根据固定液和流动相的相对极性, 可以分为两类: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பைடு நூலகம்
正相色谱
反相色谱
固定液极性


流动相极性


适于分离的物质 极性物质
中等极性至非极性的物质
流出顺序 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柱 极性大的组分先流出
在正相色谱法中,固定液有水、各种缓冲溶 液、稀硫酸、甲醇、甲酰胺或丙二醇等强极 性溶剂,以及它们的混合液. 用极性较小的有 机溶剂为洗脱剂进行洗脱分离。
K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的
性质及温度有关。
K值小,说明该物质的吸附能力弱,在固定相 中滞留时间短,移动速率快,先流出色谱柱;若 K值大,说明该物质的吸附能力强,在固定相中 滞留时间长,移动速率慢,后流出色谱柱。在一 定条件下,不同组分因吸附系数的差异得以分离。
2.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温度下,某一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优选)经典液相色 谱法
1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分子与流动相分子 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图10-1 吸附色谱示意图 m.流动相 a.吸附剂 Xm.流动相中溶质分子 Ym.流动相分子 Xa.被吸附的溶质分子
这种吸附平衡过程可表示为
Xm + nYa
吸附 解吸附
Xa + nYm
吸附平衡常数:
K
X a Ym n X m Ya n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大 小
吸附剂活性 小 大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流动相可用一元 , 两元或三元,也可采用 梯度洗脱等技术 。
第2节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LLC)
一、基本原理 将液体均匀地涂渍在惰性物质(载体)表
面上作为固定相,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 与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所造成的分配系数 差别而被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