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
及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利润的阻碍
1会计收益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是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他们通过买进、卖出或持有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完成社会资源配置,将短期、零散的资金转化成长期、稳定的企业资本金。
投资者在做相关的股权购买决策时需要会计信息来关心他们做出决策,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其中,对经营成果的反映要紧是通过会计收益的计量。
会计收益是会计核算在四大假设(会计主体、会计期间、持续经营、货币计量)的基础之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符合其所规范的信息质量特征,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确定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结果。
1968年,美国的鲍尔和布朗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会计收益具有信息含量;1989年,利弗再次证明收益变动与股价变动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这些讲明了会计收益的
相关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有一定的阻碍。
在股票价格确定的多中模型中,其或多或少地与会计收益有关。
一般投资者都将市盈率作为股价评价的重要指标,市盈率的确定基于每股盈余,每股盈余确定基于每股利润。
由此可见,会计收益是投资者计算股价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信息。
会计收益的概念随着经济的进展发生了专门大的变化,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引起信息使用者的不满,1994年,AICPA发表了jenkins committee的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
这份报告通过调查,对财务报表进行了结论性的评价:“本委员会研究确信了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一般提供使用者要紧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专门大程度上阻碍使用者的决策。
没有证据表明:使用者认为这些信息不相关或由于其他缘故放弃财务报表的分析”。
因此,专门有必要对会计收益的确认、计量问题进行研究,促其完善。
一、两种收益的概念
经济收益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关于经济收益概念研究始于1776年Ad a m Smith的《国民财宝的性质和缘故的研究》即《国富论》,他首先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宝的增加。
而要紧的集中的进展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后来,大多数经济
学家都继承并进展了这一观点。
Fisher把经济收益定义为对应不同状态的一系列事件:精神收益享受、实际收益享受和货币收益享受。
英国经济学家Hicks对经济收益下了一个更广为流传的定义: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所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其立足点是要通过成本的足额补偿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
显然,经济收益所关注的是以后预期现金流量的变动,是一个时刻概念,而且经济收益必须在耗用的存货得到重置后方可确认和分配。
因此,经济收益概念比会计收益概念更真实,它是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
会计收益是会计学上的概念。
收益确实是指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
它遵循一系列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在对本期已发生交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不确认和计量本期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应的成本费用,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后的差额,即为会计收益。
其立足点要通过成本、费用的补偿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
产。
由此可见,会计收益所关注的是过去差不多发生的资产价值的变化,是一个期间概念。
显然,会计收益是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及可操作性。
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差不:
1.经济收益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收益的本质——财宝的
增加;会计收益更多地依靠人为设计的确认和计量模式,包含专门多选择、分析、推断和可能程序,较多地关注形式和名义,强调符合特定的会计标准。
2.经济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能够完整反映企业收益信息的全貌;会计收益更强调经营活动,强调实现、应计、配比、历史等概念,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3.经济收益更强调资本保全,原资本(期初资本)必须得到保全,成本耗费得到充分补偿后,超过期初资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在通货膨胀较为严峻时,会计收益尽管可使财务资本得到保全,但却不能体现实物资本的保全。
4.经济收益的计量按照“期本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的模
式进行,只与资产、负债的计量属性有关,可不能因为会计核算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会计收益的计量则依照“收入一费用”的模式进行,因采纳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5.经济收益的计量结果从属于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计价,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人为选择和推断的空间专门小;会计收益在
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包含大量不确定因素,专门多地点需要可能和推断,从而使会计收益不可幸免地带有主观成分,调整的弹性较大。
二、两种收益的核算内容、方法及两种收益的关系
1.经济收益是基于以后现金流量的预期收益。
核算经济收益时需要用到资本化的方法。
资本化的方法是指将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按贴现率折合成资本额的方法。
某期间经济收益=该期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期末资本化价值-期初资本化价值)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关系为: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前期发生的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经济收益。
利得无形资产不是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传统的无形资产,而是另一个概念即主观商誉。
主观商誉=年度折旧-(年初资本化价值-年末资本化价值)
2.会计收益是基于历史价值的事后收益或期间收益。
会计收益核算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现期经营利润,表示实现的收益与之相对应的重置成本的差额,二是已实现的持有损益,表示售出数量
的重置成本和相同数量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
已实现的持有损益又具体分为为现期自然增长并实现的持有利得、前期自然增长并实现的持有利得。
会计收益表示为:Pa=X+Y+Z
X:现期经营利润;Y:现期自然增长并实现的持有利得;Z:前期自然增长并实现的持有利得。
三、对传统会计收益确认和计量模式的反思
(一)会计假设可能扭曲会计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1.通货膨胀严峻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会造成费用低估,补偿不足,按现行价值计量的收入和按历史成本转化的费用在逻辑上不能配比,从而使会计收益虚计。
2.货币计量只反映收益数量,专门难反映其质量,会计上反映为同一数量的收益,事实上际质量却可能手差万不。
财务信息的本质并不在于货币量化的数据本身,而是这些数据所描述的经济过程的本来面目,专门多情况下“质”比“量”更重要。
3.当交易涉及多种货币时,会计上应选择本位币,其他币种应按选定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反映。
以外币编制的财务在进行
汇总或合并对,也必须折算为记账本位币。
外币折算也会曲解会计收益的本质。
4.会计收益仅仅反映企业的短期利润。
是按照人为划分的等长会计期间定期提供的。
对一个生产经营带有明显季节性或存续时刻专门短的企业来讲,当经营周期和会计期间不一致时,分期计算的会计收益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
(二)会计原则对会计收益确认和计量的阻碍
1.会计收益依照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当款项收付的日期与收入、费用的归属期间不一致时,会计上要求通过递延、预提、应计等专门技术进行人为的跨期调整。
这容易导致收益操纵。
2.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而不确认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收益、同意捐赠的收益等,收益信息揭示的不完整,必定阻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推断。
从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实现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处于不同时期的资金形态,其收益的实现程度不同,只有最终以货币形态形成的收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已实现收益。
会计将以债权形式形成的收益也确认为已实
现收益,而从经济学角度看,以债权形式形成的收益只能是可实现收益。
3.配比原则要求收入和为制造这些收入而发生的支出在同
一期间确认。
配比原则要求在收入和支出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配比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逻辑关系专门难找到。
这就不可幸免地使会计收益带有主观性和武断性,阻碍收益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也为治理层选择于己有利的分配程序放开方便之门。
配地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经营业绩脱节,不利于反映货币时刻价值、风险价值和收益质量等。
(三)会计收益关注较多的是数量,而未足够重视收益的质量
收益确认不仅要确认数量,更要确认质量。
收益的制造是商品价值形成、增值和实现过程的统一,甚至贯穿于企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始终。
在经济学上。
收益实现过程与收益实现是有差不的。
实现过程从企业投入货币资金开始,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变为产品,通过产品销售、取得货款或债权,最终又回到货币形态。
只要尚未到达终点,收益就仍然处于实现过程。
只有收益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