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822b8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e.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第三单元材料学习熟悉世界的方式——对如实验2一切推理都必需从观看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材料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咱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咱们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物体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是由于组织结构间的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致使吸水性能的不同。
4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当中去,能部份渗透到木头中,纸的渗透性很强。
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有的材料在水中上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的材料有关。
6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7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这些物理性质能够被观看和测量8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木头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繁重力)等。
2木头缺点:容易变形、易腐、易燃、质地不均匀、各方向强度不一致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过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4下面这些物品利用了木头的什么性质?筷子坚硬、轻便2桌椅易加工、有繁重性较硬、不易传热3桥墩房梁较硬、有繁重性船能浮水上纸白纸具有的特点1白色、轻、薄、软、有点透明、2表面比较滑腻、折后留有痕迹、3容易着色、吸水性较强、4比较柔韧、有纤维等特点。
2造纸术: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绳、破布、旧鱼网做原材料的造纸术。
3古时造纸进程:1割草砍木2烹煮、浸沤制浆3舂捣打浆4纸模抄纸晒干成纸。
4常见的纸有牛皮纸、腊光纸、餐巾纸、卡纸、瓦楞纸、宣纸、书写纸等。
白卡纸用于中档包装类,这是利用它的繁重性、柔韧性、吸水性弱等特点。
6牛皮纸用于包装纸箱文袋档案袋信封,要紧利用它的柔韧性和吸水性弱的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测量气温》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测量气温》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ea53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a.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测量气温》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量气温》这一节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并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于气温的概念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并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温度计、记录表格等教学用品。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呈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的测量,每组选一个代表来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气温的测量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气温测量的实践作业,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气温变化,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22b5dc960590c69ec37675.png)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一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3.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供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
(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记录表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三、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谈话:我们最常用的材料有纸、金属、木头、塑料、玻璃、布。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材料供我们使用,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
就拿我们教室的门来说你们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呢?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的材料,一起来讨论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四、课后延伸师问:关于“材料”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在以后的几节课中继续研究。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7013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f.png)
第三单元天气第1 课时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天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缺乏对天气相关知识系统化的认识,对如何观测天气中的各个要素的方法不明确。
往往无法根据天气的情况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天气的观测方法、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的特征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知道可以通过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形成天气日历,来更好地了解某地的天气变化情况。
第2课时认识气温计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气温计的了解比较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接触得最多的就是体温计,也会相对熟悉一些。
因此我在讲解气温计的结构时,只是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
对于气温计的量程没有进行详细分析,所以在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学生们对于零上温度就能比较正确地读数。
但是对于零下温度,学生们对于液面对应刻度的数值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不少学生认为读数依然是从下往上越来越大,造成读数出现错误。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着重让学生们观察认识气温计的量程,并且在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不管是零上还是零下都要遵循读数要从零开始”这一规则。
第3课时测量气温【作业设计】1.(浙江•开化)某天清晨5点的气温是23℃,一般情况下,这一天下午2点的气温(C)。
A.低于23℃B.还是23℃C.高于23℃2.(河北.承德)测量气温需要选择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B)上方,气温计离地面约1.5米。
A.水泥地面B.草地C.柏油路面【教学反思】结合上一节课认识气温计,学生们对于如何使用气温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先详细讲解测量气温的方法步骤,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并及时地解决问题,或寻求帮助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绘制柱状图时,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柱状图,所以部分学生没能快速完成绘制,并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2020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含目录)
![2020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含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f46c2e7c76a20029bc642d9e.png)
2020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三单元天气重要。
那么,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呢?教科书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拓展板块,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们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的特征,用简单的文字、简图来做记录。
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驱动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发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1.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2.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难点: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与视频,介绍大气层的视频(参考资料:可从中截取1至2分钟),介绍竺可桢的视频(参考资料:,建议从1分钟到1分半左右和11分钟左右截取两段视频进行合并编辑),1张天气日历。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d0e4da27d3240c8547ef61.png)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知道灾害性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并了解天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2.经历记录天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雾、雪、大风、暴雨等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了解天气和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记录天气对天气进行分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种教学天气图片,天气预报视频,相关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或看过天气预报吗?听过或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2.图文结合,创设情景:给学生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
3.引导学生结合天气预报进行讨论。
4.教师提问:我们今天是什么天气呢?喜欢今天的天气吗?5.学生观察天气,并回答。
6.老师总结: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的一些问题。
7.板书:我们关心天气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1.出示课件,观察各种天气图片,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学会使用图标表示天气。
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天气并进行天气现象分类讨论,完成随堂学的第2题。
3.参照随堂学第4题阅读长城、黑龙江、海南的图片并思考判断。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大气圈。
(1)教师提出问题: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在哪里发生?(2)学生动脑思考,开动想象,适当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2.了解灾害性天气。
(1)教师提问:有这么多种天气,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呢?为什么会讨厌这种天气呢?(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引出灾害性天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灾害性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4)出示教学课件,总结灾害天气的种类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a12a205dd3383c4ba4cd219.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
本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
分辨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的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
然后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
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材料。
第二部分:调查身边的材料,通过认识身边的物品,知道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材料”的概念。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
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额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
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
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个百宝盒。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ef2295a1c7aa00b52acbee.png)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特征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天气。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描述、交流、表达各种天气现象的特征。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各种天气资料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相关表格。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响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
重点收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方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认识气温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
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
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
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
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
科学三上第三单元教案
![科学三上第三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a5879476a20029bd642d6f.png)
第三单元太阳与影子第9课影子教学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2、学生抢答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出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想一想这样的场景都可能涉及哪些知识原理。
3.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
4.学生接着回想生活中见到的影子,汇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二)画影子。
1.师生谈话:同学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2.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你们打算怎样画影子?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3.在教室里,利用光源,画影子。
4.活动体验完成,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出教学的特点:影子与光源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影子是灰黑色的:*.........(三)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制造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制造出影子?可以用到什么物品什么方法?(2)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名同学在一起做影子形成的实验,一名学生手握手电筒操作,两名学生在观察,一名学生在画图记录。
(4)学生汇报交流观察情况。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如果没有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进行实验,做到边观察记录。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动。
(3)全班展示学生画的实验图以及影子形成的条件记录。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小结:当橡皮挡住手电简的光时,白纸就形成了橡皮的影子。
如果没有橡皮白纸上不会出现影于;如果没有手电简,白纸上不会出现影子。
(四)玩手影游戏。
1.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学做几个手影吧。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dff4b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c.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植物的身体》,第二节《种子的秘密》。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过程以及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子的结构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种子模型、实物种子、放大镜、显微镜、种子生长记录表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种子、培养皿、湿巾、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生长成植物的。
2. 新课导入:讲解种子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种子模型,了解种子的各个部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种子观察实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种子的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种子结构图,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6. 小组讨论:讨论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种子萌发的成功率。
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胚根2. 种子萌发过程吸水膨胀营养物质分解胚轴伸长胚根生长3.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水分温度氧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结构,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与生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不同种子的特点,探索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奥秘。
同时,可以开展种子种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生长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种子观察实验。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7e2dff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d.png)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我们周围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和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并识别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进一步学习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和黑板书写“材料”。
你知道什么材料?什么东西是用这种材料做的?老师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写在黑板上。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换记录,看看是否有错误。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 哪些物品由一种材料制成?哪些物品由多种材料制成。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沟通的基础上,与全班进行沟通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并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存下次使用记录表。
板书设计:附言:第2课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能可用于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下沉和漂浮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59c225504a1b0717ed5dd19.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用几种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纸盒、玻璃杯、木块、布、钥匙、塑料杯。
学生分组实验准备:纸:餐巾纸、普通白纸、卡纸等各类纸;玻璃;小玻璃片、小玻璃瓶等玻璃制品;木头:木块、积木;纤维:几块不同的布、红领巾、衣服;金属:铁钉、钥匙、回形针、图钉等;塑料:夹子、塑料小药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86793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6.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中的第1课《天气预报》。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状况等;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和制作过程。
难点:如何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天气预报视频、PPT、气温计、湿度计、风力计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了解和感受。
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状况等。
(2)学生通过观察气温计、湿度计、风力计等,了解各要素的实际含义。
(3)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4)学生讨论如何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3. 例题讲解(1)出示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信息。
(2)教师示范如何解读天气预报图。
4.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预报图。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2.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3. 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本周的天气预报,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尝试解读。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和记录,完成作业。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天气预报,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状况等要素。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和制作过程掌握较好,但在解读天气预报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2)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2)](https://img.taocdn.com/s3/m/fffe273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2.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动物世界》的第1节至第3节。
详细内容涵盖动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种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动物类别的关键特征,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图片、动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分类方法。
2. 新课:讲解动物的分类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类别的特征。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动物模型,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动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动物分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物世界2. 板书内容:a. 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b. 动物特征:外形、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c. 动物保护: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列举出你所了解的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a. 示例:熊猫,外形特征:黑白相间,体形肥胖,有八字形的黑眼圈;生活习性:以竹子为主食,善于攀爬,喜欢独居。
b. 答案:哺乳动物:大象、猫;昆虫:蜻蜓、蝴蝶;鸟类:麻雀;爬行动物: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动物分类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实地观察动物,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b0431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c.png)
第四单元天气1.我们关怀天气【教学目旳】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懂得常见旳某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措施:1.能对多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测天气,并学会用简朴旳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旳生活,提高关怀天气旳意识。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观测天气旳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懂得常见旳某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 用天气符号标注都市天气状况旳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有关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都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旳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旳回答在黑板上粘贴对应旳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懂得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对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旳天气怎样?1.今天旳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旳天气进行观测,然后用某些词或句子将观测到旳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测规定: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旳天气进行观测,然后用某些词或句子将观测到旳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贯彻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测,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测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旳记录。
6.提问:今天旳天气对我们旳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怎样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旳天气我们应当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旳使用:刚刚同学们在汇报旳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无措施把天气和我们生活旳关系更直观地表达出来旳措施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简介了怎样旳一种好措施?8.带读提醒语。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 《测量气温》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 《测量气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d50c88f8c75fbfc67db235.png)
教科版三上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测量是很关键的一步。
如果测量方法不对,那么测量结果肯定是比如气温计放置的位置或时间不对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描述一下气温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能发现每天教室外气温的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清晨和傍晚的气温较低,中午和下午的气温较高。
不考虑寒潮或者暖流的影响,气温的变化主要受日照的影响。
9点以后温度上升较快,如果是多云或者阴天,则气温上升较慢。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8e9e4d3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e.png)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用材料存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叙述常用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测和辨识身边相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工作】6种用最常用的材料制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测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一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着的、配戴的和随身携带的物品都就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打声把它们写下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领域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四人小组合作顺利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推论就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物品,恳请做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采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采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为采用着,为什么大量采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就是由各种材料共同组成的,比如说一扇门,就采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相同的部位为什么必须用相同的材料?举例说道说道你的见解。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存有相同意见的及时补足,若尊重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足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2课谁更软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2课谁更硬一些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活动提示: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3.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2.讨论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3课比较柔韧性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一、柔韧性的认识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4课它们吸水吗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一、导课小游戏:各取所需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四、介绍造纸术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
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五、我们来造一张纸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