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系人手 展开分 析 , 取 国外创 新 型 城 市 的典 型 和我 选
于 19 9 2年最 早 提 出 区域 创 新 系 统 ,0 0年英 国学 20
者 C・ ady在其著 作 《 Lnr 创新 型 城市 》 T eCete ( h rai v
Ct) i 中正 式 提 出创 新 型 城 市 概 念 。创 新 型城 市 英 y 文有“ rai i ” In vt eCt” C et eCt 和“n o av i 两种 说法 , v y i y 前 者强调城 市 的 创 造 力 , 者强 调 城 市 的 革 新力 。 。 后 高校科技创 新能 力是 一 个 能力 组 合 的概 念 , 由知识 的、 技术 的 、 理 的等 诸 多相 互 联 系 的 能 力要 素 组 管

要 : 出 了建设 创 新 型 城 市 与 高 校科 技 创 新 能 力的 关 系 : 提 高校 的 知 识 创 新 、 术 创 新 、 才创 新 和 文 化 创 新 分 技 人
别对应于创新型城市的创新驱动基础 、 自主创新 能力、 新人 力资源和创新友好环境。列举 了国内、 创 外试点创新型
项 目负责人 : 王瑞 文) 成果之一; 天津市高校社科专项项 目—— “ 基于天津市高校 R D资源现状 的高校科技创 新能力建设研究 ” 项 目编号 : & (
国几个试 点创 新型 城 市 , 就其 建 设 中高校 发 挥科 技
创新 能力 的案例进 行 比较研 究 , 道 、 才 培 养 模 式 和 创 新 环 境 产 人
营造方 面提 出一些 建 议 , 以更 好 地 发 挥 高校 在 创新
合 而成 的有机整 体 J 。从 高 校本 身 的 职能 来 界定 ,
1 1 高校 知识创 新 与城 市创 新驱 动基础 .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经验研究综述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经验研究综述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经验研究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一进程中,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经验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第一步是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设立创业基金、减免创业税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保障。

国外高校还积极与企业、创投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专利申请等一站式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导论、商业模式设计、创业管理等课程,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器,引进成功创业者和企业家来校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国外高校还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技能,为他们的创业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国外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联合攻关、技术转让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国外高校还积极开展技术转移和转让工作,将校内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打造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还需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必须 紧密结合地 方经济发展 实际 , 强化科技创新 能力 , 在协 同创新 的机制 下全 面发展 。通过 对协 同创 新 内涵 的 阐述 。 指 出新时期河南 高校协 同创新 的必要性 , 分析 了河南高校科技 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利 因素 , 研 究提 出提
升河 南省 高校科技创新 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 协 同创新 ; 科技创新 能
中图分类号 : G 5 2 6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7 7 9 8 ( 2 0 1 3 ) 0 6— 0 0 7 7- 0 3
On t h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o f He n a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 o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o v a t i o n
V0 1 . 2 9 . No . 6
J u n. 2 0l 3
协 同创 新 视 角 下河 南 高校 科 技 创新 能 力研 究
孙 丽琴
(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 院,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
摘要 : 在 知识经济时代 , 协 同创 新的本 质是 以合作求 突破 。河 南高校要在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不辱使命 , 就
87三提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一夯实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要切实提升河南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扩大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规模努力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研究方向的探析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研究方向的探析

新 、技 术创 新和培养高素 质人 才。高校科技 创新能 力 由人 才 培 养能力 、知识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构成 。 可以发现 ,国内研究虽 然具体 界定角 度不 同,但 对 高校 科技创 新基本上形成一个 共识 ,认 为高校科 技创新 内容 主要
由人 才创新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组成 。
2 高 校科 技创 新 能力建 设 的评价
无 法衡 量就无法管理 ,衡 量评价 高校科技 创新 能力是 找 出 目前 高校 科技创新活动 不足之 处的有效 手段 ,是 更好 的实 现 高校科技 创新能力建设 的重要保 证 。在评 价高校 科技创新 能力方 面 ,基于对科技创 新能力 内涵 的理 解 ,研究 学者建 立 了不 同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
此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 力建设 的研究现 状进行 了分 析 ,并对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的未来研究方 向进行 了讨 论 。
பைடு நூலகம்
1 高校 科技 创新 能力 的 内涵
自从奥地利著名 的经 济学家 约瑟夫 ?熊彼特 在上世 纪初 提 出了创新理 论 至今 ,无论 是在 市 场经 济体 制完 善 的美 国, 还是在 以技术立 国的 日本 ,高校在科 技创 新 中的地位 都是不 可忽视的… 。要想提高高校的科技 创新 能力 ,首先要 明确 高 校科技创新能力的 内涵。到 目前 为止 ,对 高校科 技创新 能力

结果 ,是高校科技创新结 构优化 与功 能发挥程 度的反 映 ,是 高校科 技创新效率的重要衡 量指标 。高 校科技创 新是一 种 综合 利用各种创新资源 的系统 的新知识 和新技术 的创造 。 14 从 高校本 身的职 能来界 定 . 高校职能演变至今 ,兼顾教 学 、研究及 服务 社会 ,在 社 会 系统 中作为重要创新 源 ,承担 主要的研 究开发 和部分成 果 转 化职能 j 。由此可 界 定高 校 的科 技创 新 主 要 包括 知 识 创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备受关注。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高校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客观全面地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研产出。

科研产出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等。

常用的科研成果指标包括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研项目经费等。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高校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如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

其次,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包括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数量和结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平台等。

高校的科研投入能力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程度。

第三,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环境、产学研合作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方面。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研究评价指标和方法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获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观点和意见。

数据分析则是通过采集相关的数据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构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将各个指标进行加权,以反映不同指标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程度。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省际比较研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省际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8-11-30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8ZD028)。

作者简介:周才云(1980-),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周丽萍(1988-),女,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省际比较研究周才云1,周丽萍2(1.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高校科技创新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力量支撑。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6年我国省际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项比较,结果表明:北京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间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到西逐步递减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优于经济落后地区;高校资源丰富地区普遍好于资源欠缺地区。

最后,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这无疑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缩小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 (2019)02-0047-05A Study on the Inter-Provincial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ZHOU Cai-yun 1,ZHOU Li-ping 2(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supporting force of regional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in the paper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capability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ter-provincial universities in 2016.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p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ies from Beijing is the strongest;the inter -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great;the evaluated ability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east to west in space.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s generally better than that in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and the areas ,where are rich in university resources ,are generally better than those in resource -deficient areas.Finally ,targeted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This is undoubte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narrowing the gap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universities in various regions.Key words: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ter-provincial comparison ;Index system一、引言科技创新是21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事关一国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综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综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环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经营活动和社会服务的过程。

本文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影响因素和对策三方面进行综述。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成果数量上,2017年全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目达到1.4万个,取得了430亿元的利润和税收。

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单纯的技术转移,逐渐转向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团队数量不断增加,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众多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政策环境、科技评价和授权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市场环境等。

政策环境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科技评价和授权机制是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需要加强科研成果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质押和出售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是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和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适应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其次,要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保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

最后,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总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面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议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训和政策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市场适应度,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摘要】伴随当下高校创新发展体系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用作为创新性教育模式,其对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在现阶段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措施,高校需要不断重视产学研用在高校中的渗透发展。

受高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产学研用理念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其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这一理念下科技创新模式同样存在差异性。

基于此文章就人才、学科、科研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一、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1.1高校在产学研用中的作用从产学研用的角度来讲,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

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国家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支持力度较大,这也就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这一现象促进着我国技术的有效创新。

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加强的创新意识,这也是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受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自身发展侧重具有差异,因此高校之间开始逐渐进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的形式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发,以保障相关科研成果在市场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1.2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发展现状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高校是我国科技研究的基础,科技创新研究机构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与教师队伍,其在产学研用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研究指导的主要人才队伍。

创新作为科技的第一生产力,部分企业为保障自身发展竞争力,采用委培的形式从高校获取创新型人才,此类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依靠高校与科技创新机构的培养,其创新意识在不断提升,这也就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二、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策略2.1拓展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实践项目深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与社会其他组织相比,其优势特征明显。

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在总结了研究内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教育研究现状、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

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备受广泛关注。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各国也纷纷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现状、特点和趋势,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比较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还将重点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探讨,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挑战,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国家研究与发展的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对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全面考量和客观评价。

本文将从评价指标体系概述、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体系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来客观、全面地评价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中,准确的指标选取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还影响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指标体系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确定科技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指标。

这一过程需要仔细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高校实际情况,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和设计。

一是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教师科研水平、科研项目数量和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投入情况,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是创新能力,包括高校创新的能力、能否创新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果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体现高校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指导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

三是产学研合作能力,包括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产学研合作精神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四是人才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出口碑优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和质量、本科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等方面。

这些指标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指标体系应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够帮助高校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科技创新经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促进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促进了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深度合作。

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陈 运 平 陈 林 心 ,
(. 1江西 师范 大学 研 究生学 院, 江西 南昌 3 0 2 ;. 3 0 2 2南昌航 空 大学 经 管学 院, 江西 南 昌 3 0 2 ) 30 2

要: 高校 在 国 家f 区域1 创新 体 系 中占有 举足 轻重 的地位, 高校科技 创新 能力 比较 研 究具有 积极意 义。建
为 区域制定 高校科 技创新 战略 和对策 提供依 据 。
入 , 则, 否 高校科技 创新 将难 以进行 , 更难 以成 功。 () 3 科技创 新产 出能力 。科技 创新产 出是 高校 科技创 新 能力强 弱 的最 直接体 现 . 也是科 技创新 活 动成功 与否 的 客 观尺度 , 同时还会 在较 大程度 上决定 以后 高校科 技创新
响 。因此 , 高校科 技创新 基础 能力是 高校 科技创 新能 力 中
最 基 础 、 是 最 重 要 的 能 力 , 少 了 它 , 校 科 技 创 新 将 成 也 缺 高 为空 中楼 阁。
() 2 科技 创新 投入能 力 。 高校科 技创 新需要 大量 资金 、 人力 的投入 , 尤其 是研 发资源 的投 入 。研 发活 动是 为了增 强 高校 知识 和技 术 的积 累 , 以及 利用 积 累对 新 知识 、 技 新 术 的新用途 进行 系统 的创造性 工作 . 是整 个高 校科 技创新
高生 产力 水平 而对 科 学研 究与 技 术开 发所 产 生 的具有 实
用价值 的科技 成果 所进行 的后续试 验 、 发 、 开 应用 、 广直 推 至形成 新产 品 、 工艺 、 新 新材 料 和发 展新 产业等 活动 高校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能 力 是 指 高 校 把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转 化 为 生 产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创新能力的崛起,高校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了教育部关注的焦点。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讨论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一、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1.响应国家发展需求在新时代,科技创新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育部有责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2.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究基础,具备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者的潜力。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旨在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3.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部重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高校在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推动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1.加强科研投入教育部增加了对高校科研的投入,鼓励高校扩大科研团队规模,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此外,教育部还鼓励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等组织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优化科研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部不断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通过科研成果的评价,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水平。

3.强化人才培养教育部鼓励高校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同时,高校也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新平台。

三、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1.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部的推动使得高校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新 活动 的 内容 和 目的来 理解 , 包括 人才 创新 能力 、 知 识创 新能 力 , 术创 新能 力 o3 才创 新能 力是 高 校 技 [人 2 科技 创新 能力 的基 础 、 识 创 新 能力 是 高 校 科 技 创 知 新能 力 的核心 、 技术 创 新 是 高 校 科 技创 新 能 力 的重
po i e te te rt a i o e rs ac ftc nq e c ain i o e e d u i rie . r vd o i b s n t e e r h o h i r t c l g sa n v s s h h e c s h e u e o n l n e t i
主要 有 以下 几种 :
能力反映高校科技创新 活动的竞争力 , 科技创新产 出能力 是科 技创 新 资 源投 入 转 化 的 价 值形 态 , 高 是
校科技 创新竞 争 力 的现实 体 现 , 映 了高 校科 技 创 反 新 能 力所 达到 的水平 。 有 的学 者从 高 校 与企 业 、 研 机 构和 政 府 以及 科
高校 科 技创 新 能 力研 究综 述
程 丽 明
( r 范大学 , E石家庄 0o9)  ̄ 北师 2 a 河 501
摘要 : 知识经济 时代 , 科技创新 能力 已经成 为高校发 展和取得 竞争优势的关键。文章从高校科技创 新能力 的涵义及
构成、 高校科技创新 能力 的研究 意义 、 高校科技创新 能力 的测度与评价 、 高校 科技创新 能力 的培 育 四个方 面对 国 内高校 科技创新 能力的研 究进行综述 , 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要组成 部 分 。有 的 学 者 从 高 校 科 技 创 新 过 程 来 理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引言博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博士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博士生的创新能力还存在不少问题。

对于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综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状况1.1 学术成果产出欠突出从整体来看,我国博士生的学术成果产出还不够突出。

虽然我国在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博士生的学术成果产出并不如人意。

研究表明,我国博士生的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1.2 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我国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并不够重视,很多博士生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缺乏创新思维,更多地依赖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或者老师的指导,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潜力的发挥。

1.3 缺乏跨学科交叉思维能力我国博士生的跨学科交叉思维能力也较弱。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解决,然而我国博士生对于跨学科的交叉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往往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深入交叉讨论和思考。

2.1 学术导师的引导不足一方面,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与学术导师的引导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学术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在引导学生的学术研究也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然而在实际中,一些学术导师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够重视,往往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科研成果和发表文章,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2 缺乏科研资源和平台支持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也受制于缺乏科研资源和平台的支持。

在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和实验条件有限,导致很多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和平台的局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

国内外学者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不断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人工智能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们在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各种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国外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融合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

国内的物联网技术发展也日益活跃,各种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改变。

三、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国外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金融、医疗、电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大数据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种大数据平台和工具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支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

希望未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能够继续积极探索,共同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

【字数满足要求,结束撰写】。

第二篇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在过去几十年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院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基于模糊方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方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方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摘要】在国家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决定高校发展和排名的重要因素。

在创新能力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全面、客观的原则,尽可能地反映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因素。

本文通过对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因素的分析,阐述了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模糊评价0 引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对高新技术的不断追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之后,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在2012年首批17所进入“2011计划”的高校。

由此可见,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又一战略性举措。

科学、准确、规范地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利于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对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地定位和把握,进而采取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快速地塑造新特色和新优势。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通过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人才资源,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科研领域和创新优势的综合能力。

如何科学、准确、规范地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校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保持和建立竞争优势,拓展科研领域,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初步探讨了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给出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应用模糊方法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一般过程。

实践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3篇)

实践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实践教学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手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实践教学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1.国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1)美国:美国高校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美国高校通过实验、实习、实训、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美国高校还注重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英国:英国高校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英国高校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

(3)德国:德国高校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

德国高校实行“双元制”教育,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时在企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国内实践教学研究现状(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以实验、实习、实训为主要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等。

三、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实践教学的特点(1)实践性: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2)综合性:实践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3)创新性: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不再是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研究 开发 人 技 拨 入 经 费 科 合作 研究总人 员数 0 3 ; . 6 0 9 00 ; 3 次 001 8; 企事业 委托经费 企业 合作研究 副高以上职 0 0 26;
. . .
指标层
0 3; . 9 0 00 O . : 9 人均企事 业单 00 2 重点实验室 称 比 0 3 ; 例 .7 ; . 6 自筹 科 技 经 费 项 目00 1 0 .2 ; D 人均 省部级上 人均专利 数 位委 托项 目经 年毕业生 0 0 3 2; 博士学位 比 .1 ; 00 6 科技活动机构 科 技 成 果 奖 . 2 OO 6 费 00 8 . 4 数 0 4 博士点 00 7 重 00 2 固定资产购置 费 .0 0 .1 : 4: 与平台 0
( )创新效能比较 1 创新效 能 由知识创新 、技 术创新 、社会服 务和人
才培养 4 个三级指标来评价。比较多采用相对指标 以
技 拨 入 经 费 ,北 京 20 — 06年 三 年 平 均 值 为 04 20
5 86 3 50 1. 1 3千元 ,广东为 109 6 524 千元。根据体系 权 重 .则 北京此项指标数值为 3 分 ,广东为 1 . 6 . 0 分。其他指标以此类推,加总得出各省份最后分数。
2 结果分析 .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 。笔者选取北京 、天津 、上
海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湖北 、陕西 、四川 共 1 个省市作为 比较对象, 0 将广东高校 20 — 06 04 20
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 9 省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 力进行比较 . 所选比较省份均为优秀高校多的省份 ,
对广东省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为便于测算 及分析 , 笔者采取 《 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0 4 20 ) 0 — 06年) ( 2 中的原始数据 :学科基础和师资队伍中指标数据采 用了权威 网站的统计数据。计算时将 20 — 06 04 2 0 年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高等教育中,毕业论文是学生们展示自己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

本文将对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近年来,国内高校对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需要深入挖掘相关文献,准确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在国内,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也有所不同。

在人文社科领域,国内学者对文献综述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文献、理论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梳理和分析上。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者们更加注重对数字文献的挖掘和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揭示研究领域的新动向。

此外,跨学科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文献综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理工科领域,国内学者对文献综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涌现给研究者带来了更多的研究可能性,因此在文献综述中,学生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技术发展的脉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撑。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时需要注重对相关研究的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以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与国内相比,国外高校对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术深度和创新性。

在国外,学生需要通过对国际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等权威渠道的文献检索,及时了解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

在人文社科领域,国外学者对文献综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

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对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强调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

因此,学生在进行文献综述时需要注重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3月第36卷第1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Mar.2019Vol.36No.1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杨亚岚,陈朝东(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摘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从定性的理论研究到定量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包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转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等。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偏少且不够深入系统、指标选取不够科学、指标权重计算不够科学以及评价方法创新程度较低。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述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B —、弓I言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处于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力量,而高校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其科技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学者从定性的理论研究到定量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研究成果迅猛增长,但是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回顾还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找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历史脉络、研究现状、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国内研究进展1.文献来源与分布为系统掌握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的国内研究成果与进展.笔者选取中国知网(CNK1)30文章编号:02-024(2019)01-0030-04进行文献收集。

笔者以“主题=('高校'and'科技创新'and'能力,)”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文献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经过整理与筛选,从中国知网(CNKI)获取了551篇文献。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成果时间分布图(见下页图1)表明我国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的一篇文献为1995年,经过不断的积累,2004年后相关的文献逐步上升并在2008年达到54篇文献的最高点,随后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注度有所波动,高质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在分析本研究获取的551篇文献关键词时.剔除了不具备分析意义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等关键词的基础上,经整理与归纳,排名前10的关键词(见下页表1)。

由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注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将科技创新能力应用于实践,产生实际效益;二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各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三是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2.研究内容分析(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国内学者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视为一个综合概念,是由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投入产出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解析.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

图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成果时间分布图表1高频关键词分布表排序词频关键词147产学研一体化240创新人才培养332评价指标体系430协同创新528人才管理623自主创新能力719创新体系815科技成果转化913创新创业教育1011科技创新团队(2)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后续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国内学者对于如何筛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完善。

王章豹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梅轶群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郭秋梅从高校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保护能力、运用能力四方面确定了评价标准;卢方元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科技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五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程鹤在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复相关一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高关联度的指标。

(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评价方法不断进行优化与改进。

敖慧研究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高波等将可信度分析应用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当中,对于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吕蔚等提出用核主成分分析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更为科学和准确;丁敬达认为在评价时,应该对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各种综合集成权重进行分析和比较,挑选出最佳权重系数集合;沈能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其科技投入产出之间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吴燎原引入了证据理论和区间数对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并通过对安徽某高校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近年来重点关注点之一,学者们对不同类别的高校、不同地区的高校、不同归属部门的高校等进行了分类研究。

章熙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董晔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域31高校20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易平涛优化了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域高校2008-201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三、国外研究现状英美等发达国家国外学者在上世纪50年代已开始关注到对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性,Nelson在1959年即指出应由政府提供知识并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活动。

此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衡量高校发展水平中的地位愈发突岀,但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主要由政府机构或民间机构完成。

1.国外相关机构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英国的大学科研评价体系RAE(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作为代表性的评价体系之一,始于1986年.主要用于大学的科研水平及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并直接挂钩于大学科研拨款。

美国、法国等国家在发布高校排行榜时,也将科技创新能力(科研绩效)纳入其中,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2000年起发布的“美国最佳研究型大学”年度评价报告纳入了九项科技创新指标。

此外,部分发达国家建立了多样化的大学内部或外部的评价机构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综合实力进行评价或排行,如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ERA);荷兰大学协会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V S NU)。

2.国外学者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国外学者也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偏重于实证研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外延等定性的理论研究较少。

Nasierow &Arcelus用两阶段DEA的方法对世界上45个国家的创新效率的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创新规模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Miyata 对科研管理能力的效率评价所做的研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也所有启示。

Thursby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32因素,归纳出科研水平和校企合作程度两个主要影响变量。

Kao则选用特定时期的截面数据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值进行研究。

3.国外学者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其他研究国外学者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另一关注点为校企联结、科研成果转化。

Lowe以英国大学为例,分析了不同的成果转化方式对大学研发活动的不同影响。

Reddy指出大学科研活动的失败可能是由于研发资金不足、工业企业基础不稳定与各大学之间合作的缺失所引起的。

Adams 研究发现区域的高校研发活动溢出效应高于行业的溢出效应,强调了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性。

Shane通过麻省理工学院1980-1996年的专利转让情况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和效率。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涵盖了定性的理论研究和定量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近十年来,学者们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颇多,但研究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1.理论研究偏少且不够深入、系统学者们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提升策略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较为分散,有深度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不足。

归根结底在于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不充分,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还不够.理论原创性还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

2.指标选取不够科学指标体系是评价结果的基础,部分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没有全面体现创新能力的内涵,如评价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未考虑不同地区拥有高校数量的差异,直接将各指标的地区数据总量用于计算;部分学者选取指标又过于笼统.如将科技创新相关的指标全部纳入其中,未考虑指标信息重复的问题,不仅指标体系冗杂,使指标体系冗余,评价结果也偏离客观实际情况。

3.指标权重计算不够科学学者们主要是通过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但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的学者还不多。

在对高校连续多年科技创新发展增量进行分析时,综合考虑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的测算结果能更加全面反应指标权重,同时对发展增量的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动态。

4.评价方法创新程度较低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目前主要集中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数据包络、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较多,但是所最终采用的评价方法大同小异,结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创新的评价方法不多。

目前,尚未形成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这便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还应该加强原创研究,充分借鉴国外研究先进成果进行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1]王章豹•徐枫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02):56[2]刘书雷,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及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S2):467[3]章熙春,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与实践探索…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94 [4]刘勇•等•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基于华东地区高校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5):113 [5]梅轶群,张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济2006;25(5):74[6]郭秋梅,李迎波.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126[7]卢方元,张利平.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5):51[8]程鹤,陈树文.基于复相关-灰色关联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06):117 [9]敖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6):169口0]高波,王莉芳.基于可信度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88口1]吕蔚•等•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2):81[12]丁敬达.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一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J1科研管理2017;(S4):lll [13]沈能,宫为天.我国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J].科研管理2013;(Sl):125[14]吴燎原•等.基于区间数证据分组合成的高校创新能力评价[J].科研管理2017;(Sl):656[15]董晔璐.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15;(06):32口6]易平涛•等.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力排名及评价分析[J].科研管理2O17;(S1):83[17]Nelson R R.The Simple Economics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9;67(3):297 [18]Nasierowski W・Arcelus F J.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element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statistical e-valu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9(2):235[19]Miyata 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novative activity of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Technovation2000;20(8):413[20]Thursby J G,Kemp S.Growth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J].ResearchPolicy2002;31(l):109[21]Kao C.Hung H T.Efficienc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de­partments:An empirical study[J].Omega2008;36(4):653[22]Julian 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Apolicy perspective[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2007;5(1):27[23]Jos Sigurdson,Prasada Reddy.National appropriation ofuniversity innovations:The failure of ink jet technologiesin Sweden[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1995;7(1):41[24]Adams J parative localization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1;2(3):253[25]Shane S.Sell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Patterns fromMIT[M].INFORMS,200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