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Knoevenagel缩合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n o e v e n a g e l缩合反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文献综述

1.摘要

Knoevenagel缩合反应是有机化学中较常见的一个反应。本文在综合大量文献的成果基础上,简述了这一反应,分析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和影响反应进行的动力学、热力学因素,列举了此反应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广泛应用,对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展望。

2.正文

2.1反应简述

Knoevenagel缩合反应(脑文格反应;克诺维纳盖尔缩合反应;柯诺瓦诺格缩合反应;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又称Knoevenagel反应: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与醛或酮在弱碱催化下,发生失水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及其类似物。

图1 Knoevenagel缩合反应通式

Z 基是吸电子基团,一般为 -CHO、-COR、-COOR、-COOH、-CN、-NO

等基

2

团。两个 Z 基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NO2基团的吸电子能力很强,有一个就足以产生活泼氢。

常用的碱性催化剂有哌啶、吡啶、喹啉和其他一级胺、二级胺等。常用的活泼亚甲基化合物有丙二酸二乙酯、米氏酸、乙酰乙酸乙酯、硝基甲烷和丙二酸等,但事实上任何含有能被碱除去氢原子的 C-H 键化合物都能发生此反应。反应一般在苯或甲苯中进行,同时将产生的水分离出去,此法所用温度较低,产率高。

Knoevenagel 反应是对Perkin反应的改进,将酸酐改为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由于活泼氢的存在,使得弱碱作用下,能产生足够浓度的碳负离子进行亲核加成。弱碱的使用避免了醛酮的自身缩合,因此除芳香醛外,酮和脂肪醛均能进行反应,扩大了适用范围。

Knoevenagel 反应是制备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2.2 发现历史

这个反应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亚瑟·汉斯(Arthur Hantzsch)发现的,1885年,他用乙酰乙酸乙酯、苯甲醛和氨反应,发现生成了对称的缩合产物2,6-二甲基-4-苯基-1,4-二氢吡啶-3,5-二甲酸二乙酯,也生成了少量的 2,4-二乙酰基-3-苯基戊二酸二乙酯,这是有关 Knoevenagel 反应的最早纪录。[1] 1894年,德国化学家 Emil Knoevenagel 从多个方面对这一反应作了进一步研究,他发现任何一级和二级胺都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反应可以分步进行;而且丙二酸酯可以代替乙酰乙酸乙酯作为活性的亚甲基化合物。[2]

两年之后,Knoevenagel 又开始了对这个反应的研究,他发现,在室温或0℃时,苯甲醛与过量乙酰乙酸乙酯在催化量的哌啶作用下,会生成双加成物2,4-二乙酰基-3-苯基戊二酸二乙酯。他的一个助手重复了这个实验,在冷却一步上消耗了更少的时间,结果发现得到的产物与之前的产物不同,这次的产物是缩合产物苄叉乙酰乙酸乙酯与上述双加成物的混合物。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如果使用等摩尔的苯甲醛和乙酰乙酸乙酯,将反应温度控制在 0 °C,那么两者之间的反应便可以定量生成缩合产物苄叉乙酰乙酸乙酯,而基本上不产生加成物。[6]这便是现今所看到的 Knoevenagel 反应的雏形,缩合产物苄叉(或烷叉)乙酰乙酸乙酯也被称为 Knoevenagel 产物。但实际上,Claisen 等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该类型的化合物了[3],只不过Knoevenagel 所用的方法和条件更温和一些而已。

此后的研究表明,如果用原始反应条件处理苄叉乙酰乙酸乙酯,又可得到双加成物,从而证实了苄叉乙酰乙酸乙酯是双加成物生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2.3 反应机理

Knoevenagel 是由碱催化的缩合反应,类似于羟醛缩合反应。根据所用碱种类的不同,可以有两种可行的机理。

2.3.1亚胺—亲核加成机理

该观点认为反应历程中,醛或酮先与胺缩合为亚胺,然后再与失去α氢的活泼碳负离子加成,最后再消去形成双键。以哌啶催化下醛与乙酰乙酸乙酯的反应为例:

图2 亚胺—亲核加成机理

这个机理与 Knoevenagel 最初提出的机理(图3)有些类似。在 Knoevenagel 发现这个反应之前,就已知苯甲醛可以与两分子的哌啶缩合,生成苄叉二哌啶缩氨醛。而且苄叉二哌啶缩氨醛与乙酰乙酸乙酯在乙醇中作用时,可以高产率得到下图中的最终产物双加成物。[4]因此 Knoevenagel 认为,反应的机理应是胺与醛先缩合为缩氨醛,受乙酰乙酸乙酯进攻,产生β-氨基二羰基化合物中间产物,然后消除哌啶得到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并最后与另一分子乙酰乙酸乙酯进行Michael加成,得最终的双加成产物。

图3 Knoevenagel提出的机理

2.3.2Hann–Lapworth 机理

该观点认为,首先是乙酰乙酸乙酯与醛在碱作用下羟醛加成为β-羟基二羰基化合物中间产物,然后再消除水得到缩合产物。仍以哌啶催化下醛与乙酰乙酸乙酯的反应为例:

图4 Hann–Lapworth 机理

上述两种机理中的中间产物β-氨基二羰基化合物[5]和β-羟基二羰基化合物[6]都已从不同的反应中分离出来。一般认为,当反应用碱为三级胺时,Hann–Lapworth 机理占主导地位;而当反应用碱为一级或二级胺时,两种机理都有可能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三级胺的取代数较多,无法顺利地与醛(酮)上的羰基碳成键形成亚胺。

2.4反应细节

2.4.1 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分为两个方面:溶剂分子介电常数的影响,和溶剂pH的影响。

2.4.1.1介电常数的影响

无论考虑何种机理,反应的第一步均是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失去α氢产生活泼碳负离子,而这一步骤是整个反应的速度决定步骤。所以从动力学上说,溶剂的介电常数强弱或将影响反应速度的快慢。利用Born law定性描述介电常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得到

ln k= ln k0 –Nzeμ/RTr2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