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看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春秋》浅谈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课程:诸子导读

学号: 121331

姓名:肖路楠

任课教师:商国君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

目录

目录 (1)

内容摘要 (2)

引言 (3)

一、《春秋》经蕴含的春秋大义 (4)

二、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4)

三、从《春秋》经推断“大一统”思想 (5)

(一)研究方法 (5)

(二)》从《春秋》经分析 (6)

1、从纪年说起 (6)

2、《春秋》经之“不书” (6)

3、从“为尊者讳”分析 (7)

4、西周初年的爵禄制度 (8)

参考书目 (10)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孔子修订《春秋》时所暗含的微言大义,从而作为文章深入的开端;然后重点诠释了孔子在《春秋》中所寄托的的最重要的一个政治理想,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大一统”思想。接着用论证“春秋三传”来对研究《春秋》的必要性,其中《左传》主要是用来补充史料,《公羊传》和《毂粱传》主要是用来发挥经义;最后通过对《春秋》一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别从纪年、“《春秋》之不书”、“为尊者讳”和孔子对西周爵禄制度的重视等四个层面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进行层层分析。

关键词:《春秋》“春秋三传”孔子政治理想“大一统”

引言:

近些年来,国学热在各地逐渐兴起,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被重视。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学者们对其研究是最多的。《春秋》作为儒家最为基本的五部经典之一,是儒学的奠基之作,其“微言大义”历来就被古今中外学者反复推敲。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中断,一直延续下来。很多学者都指出是孔子“大一统”思想的遗产,“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名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学术界关于孔子首倡“大一统”思想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了,我也尝试着从《春秋》和“三传”等元典入手,从几个角度分析我在其中发现的“大一统”思想。

在本文中,我采取以《春秋》为文本,仔细分析文中每一处史料;同时借助“春秋三传”,特别是借《左传》用来进行史料对比,以求更加清楚明了地把握《春秋》的大义。用此方法来探求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所暗含的微言大义,进而发掘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一:《春秋》经蕴含的春秋大义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后世学者认为几乎每个字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笔法”。其实后人对“春秋大义”的阐发是有根据可循的。早在孔子之前,史官的工作就是依附于现实政治的。如许兆昌所说“周代史官从事记事编史的工作,绝不是为了保存历史资料以供学术研究,而主要是为了发挥这一行为的政治功效。”①因此可见,当时的史官记事编史,完全是一种政治行为。孔子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其行为活动也自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在修订《春秋》的过程中,必然会夹杂对当时政治的情感态度。

孟子是最早阐述“春秋大义”,在《孟子·滕文公下》中:“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由于孔子出生在礼乐制度完备的鲁国,孔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求学,耳濡目染,所以他的思想偏于守旧。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混乱时期,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孔子的政治理想社会就是西周的“礼乐文化”,他赞美周礼,信从周礼,在《论语·八佾》中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他一生奔走呼号要达到的政治目标,就是恢复周礼,实现“礼治”。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记载的孔子之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深切著明也。”②《论语》:“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从这两句话可以推出孔子有复兴西周盛世之志,并把自己的志向寓于《春秋》,在文中表达对历史的认识和批判。

二: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早在西周时期,“一统”的观念已初步形成。③如《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有在《礼记·曾子问》中:“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在这两部儒家经典中都集中体现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在“大一统”思想中,大是作为动词,表“推尊”、“推崇”之义;一统是指政治上的统一,在西周时期是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的现实状况却让他感到失望。自从周平

①《周代史官文化——前轴心期核心文化形态研究》,徐兆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2页

《史记》,司马迁著,第10册,第3297页,中华书局,2007年

王东迁后,王室越来越衰落,诸侯越来越强,尊卑无序,赏罚无凭。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然而从鲁国的视角来看,周平王经历了鲁孝公和鲁惠公两代也没能成就中兴之治,到鲁隐公的时候终于辞世,这一来周王室再无复兴之望。孔子只能把他的“大一统”思想寄托于《春秋》之中了,“大一统”思想也成为《春秋》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编撰《春秋》的方法上就可以看出其“大一统”思想,《春秋》本来是鲁国史书,但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不仅记载鲁国的历史,也记载周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钱穆先生说它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所以说孔子是用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修订《春秋》的。

西汉的董仲舒就首先明确地概括出《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在《春秋繁露·玉杯》中提出:“屈民以伸君”,①即全国人民都要服从最高统治者的,当然这里的“民”主要是指诸侯国,因为只有诸侯国才有叛乱的可能性。在古代中国,人民要过安定的生活,就需要社会稳定。为了社会稳定,就要确立天子的权威。就如恩格斯所说“王权是社会秩序的带表”,只有“屈民以伸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从《春秋》经推断“大一统”思想

(一)研究方法

要研究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就必须从《春秋》经入手,从孔子在文辞运用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来分析出他的主张和理想。但是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约,离开了论本事的传就不能使读者了解它的意义;北宋的王安石讥讽《春秋》为“断烂朝报”,曾巩也称其为“散绝残脱”。②而今人周予同也认为“《春秋》“一经,缺文缺义,殊不易研究。”那么我们研究《春秋》经就必须借助注释《春秋》经的“三传”,即《公羊传》、《毂粱传》和《左传》。

其中《公羊传》、《毂粱传》是阐释《春秋》经义理的,它们对《春秋》经的文本常常进行一字一句地解说,它们的任务就是发挥经义。而《左传》则注重史事的记载,成书要比《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要早,大概在战国的中前期。由此可见,《左传》的的史料价值更高,可信度也更高,它补充了大量《春秋》经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史料。从这样的分析来看,对于“三传”的引用应以《左

①《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著,周桂钿译注,第21页,中华书局,2011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