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 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 打他,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 是违法的,被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 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 为就是正确的。
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
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 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 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 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
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 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 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 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
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 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 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 则认知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 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 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儿童能够区分那些 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 右边)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要分享 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
第5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 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 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 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 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相同, 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是有选择的某一趋向的倾向, 同时也可能改变道德取向。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 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 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 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
❖ 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 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 己强加的约束力。
❖ 第1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自己的
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
❖ 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这是女性作为照顾者和 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 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 人的情感,关心冲突伤害的可能性成为这一水平 中人们所关注的中心。
认为汉斯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 挽救病人的生命,汉斯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认为汉斯偷药的 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 纠正。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
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 束,行为完全自律。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的重要性与维持 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公则与法律的 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 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 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 人们的行为。 认为汉斯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生命的价值无条件 的高于一切,人的生命要比财产的价值高的多,汉斯的 行为是对允许药剂师牟取暴利的法律的一种抗拒。这是 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 虑较多的事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
第4阶段:分两个阶段。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 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 的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情感。2.过渡阶段。 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 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 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
柯尔伯格的理论
柯尔伯格(Lawrence & Kohlberg)(美,哈佛大 学)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
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 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 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 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 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汉斯应该去偷, 理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汉斯应 该帮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 只要汉斯愿意,药剂师又无理,汉斯就可以去 偷。
水平II-习俗水平
阶段3: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 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
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 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 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有的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因为他的妻子现在需要帮助, 有的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好孩子是不偷的,偷就 不成为好孩子。他们认为遵守“互助”的习俗或“诚实” 的规定都是舆论认可的,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们并不 考虑汉斯这样决定的社会后果。
阶段4:社会体系和良心
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 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 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对汉斯的偷药行为,认为汉斯虽然有责任照顾 和挽救自己的妻子,但如果偷药就会危害社会 秩序,而这种秩序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 的。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 汉斯不应该去偷,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念头 去偷,社会就会不成样子。那么既不能违法偷 药挽救生命的话,这个阶段就很难解决汉斯的 困境。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
艾森伯格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景 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景---亲社会道德两难 情景(prosocial moral dilemmas)。亲社会两难 情景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 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 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 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 可调和的矛盾。在亲社会情景中并不强调 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
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 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指导自己的行 动.。人们要共同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要 成为可能---人们就必须对某些孰是孰非的观念 达成共识。
儿童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近年来国外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水平III-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
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 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的条文可 以修改。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 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 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 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 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法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
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 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 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 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 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
第3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 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 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 赞扬和许可等。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 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 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 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 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 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 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
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 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 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 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 度也值得怀疑。
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 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 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与皮氏的共同点:
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 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 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 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 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 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 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 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 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
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 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因兹 不该偷药的故事中,她必须在偷要和妻子死亡之 间做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 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 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 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的两难故事只是研究 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 理。而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 同的方面,儿童对这些方面的判断都会有所不同。
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 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美儿童心理学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与 马森(Paul Mussen)合著《关心,分享和助人 之根源》。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她与合 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 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 判断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
Jean 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 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 的里程碑。
Jean 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 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 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
皮亚杰理论的内容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 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 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 2.男性和女性在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 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 的公正取向。
❖ 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因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 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 论的不足。
❖ 4.假设的故事由于具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公正 思想,而真实的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 的影响,易于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 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 为就是正确的。
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
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 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 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 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
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 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 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 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
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 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 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 则认知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 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 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儿童能够区分那些 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 右边)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要分享 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
第5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 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 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 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 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相同, 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是有选择的某一趋向的倾向, 同时也可能改变道德取向。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 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 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 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
❖ 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 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 己强加的约束力。
❖ 第1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自己的
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
❖ 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这是女性作为照顾者和 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 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 人的情感,关心冲突伤害的可能性成为这一水平 中人们所关注的中心。
认为汉斯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 挽救病人的生命,汉斯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认为汉斯偷药的 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 纠正。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
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 束,行为完全自律。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的重要性与维持 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公则与法律的 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 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 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 人们的行为。 认为汉斯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生命的价值无条件 的高于一切,人的生命要比财产的价值高的多,汉斯的 行为是对允许药剂师牟取暴利的法律的一种抗拒。这是 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 虑较多的事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
第4阶段:分两个阶段。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 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 的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情感。2.过渡阶段。 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 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 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
柯尔伯格的理论
柯尔伯格(Lawrence & Kohlberg)(美,哈佛大 学)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
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 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 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 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 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汉斯应该去偷, 理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汉斯应 该帮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 只要汉斯愿意,药剂师又无理,汉斯就可以去 偷。
水平II-习俗水平
阶段3: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 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
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 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 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有的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因为他的妻子现在需要帮助, 有的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好孩子是不偷的,偷就 不成为好孩子。他们认为遵守“互助”的习俗或“诚实” 的规定都是舆论认可的,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们并不 考虑汉斯这样决定的社会后果。
阶段4:社会体系和良心
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 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 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对汉斯的偷药行为,认为汉斯虽然有责任照顾 和挽救自己的妻子,但如果偷药就会危害社会 秩序,而这种秩序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 的。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 汉斯不应该去偷,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念头 去偷,社会就会不成样子。那么既不能违法偷 药挽救生命的话,这个阶段就很难解决汉斯的 困境。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
艾森伯格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景 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景---亲社会道德两难 情景(prosocial moral dilemmas)。亲社会两难 情景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 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 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 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 可调和的矛盾。在亲社会情景中并不强调 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
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 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指导自己的行 动.。人们要共同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要 成为可能---人们就必须对某些孰是孰非的观念 达成共识。
儿童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近年来国外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水平III-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
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 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的条文可 以修改。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 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 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 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 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法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
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 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 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 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 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
第3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 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 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 赞扬和许可等。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 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 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 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 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 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 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
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 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 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 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 度也值得怀疑。
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 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 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与皮氏的共同点:
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 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 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 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 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 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 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 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 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
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 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因兹 不该偷药的故事中,她必须在偷要和妻子死亡之 间做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 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 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 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的两难故事只是研究 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 理。而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 同的方面,儿童对这些方面的判断都会有所不同。
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 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美儿童心理学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与 马森(Paul Mussen)合著《关心,分享和助人 之根源》。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她与合 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 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 判断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
Jean 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 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 的里程碑。
Jean 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 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 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
皮亚杰理论的内容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 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 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 2.男性和女性在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 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 的公正取向。
❖ 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因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 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 论的不足。
❖ 4.假设的故事由于具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公正 思想,而真实的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 的影响,易于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