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簇合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其它方法。如配体取代、骨架转换、加成反应等。
(1)配体取代反应:如: Rh6(CO)16+MX Os3(CO)12 +x PPh3 (x=1,2,3) M[Rh6(CO)15X]+CO Os3(CO)12-x(PPh3)x
在取代反应中,簇合物的骨架不发生变化。
(2)配体插入反应,如:
Re3C19+3Py
Nb
Nb 2e Nb
Mo6C184+,
Mo612+=6×6-12=24,8C1-=16, 总数=40,每个Mo为40/6,这很难用18或16e规则描述。 其结构见右下。 其中六个钼原子构成一个八面 体,在八面体的每个面上方有一个 氯原子。因此,Cl-离子应为面桥基 配位,Mo6C184+应写作Mo6(3-C1)84+。 如果把8个Cl-取掉,则剩下Mo612+, 其价电子数为6×6-12=24,共12 对,而八面体共12条边,正好足够 沿着八面体的每个边形成一条Mo- Mo键。
含有直接而明显键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金属原子的化合物。
1982年徐光宪提出:
原子簇合物为若干有限原子(三个或三个以上)直接键合组成 多面体或缺顶多面体骨架为特征的分子或离子。
第一个金属簇合物(亦即第一个原子簇合物):
Roussin黑盐:Cs[Fe4S3(NO)7]•H2O 1858年,Roussin合成得到 。 1958年,经X-ray分析确定其结构 。 1970年,经IR光谱和Mö ssbauer谱进一步证实 。
三、M-M键存在的判据
金属原子簇是具有M-M键的化合物,但要判断M-M键的存在却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问题。通常是根据下列几方面的实验事实进行判断的。
1.键长:
若金属原子间的核间距离比金属晶体中的差不多或更小,
可认为形成了M-M键。 如Mo2Cl84-: 注意: 键长与金属氧化态、配体性质(配体种类、是否形成反馈键) 以及分子构型等有关,因此在作上述判断时应注意。 Mo-Mo 214pm,而金属钼中为273pm。
②卤素的反键*轨道能级太高, 不易同金属生成 d →反 馈键,即分散中心金属离子的负电荷累积能力不强;
③在羰基簇中,金属的 d 轨道大多参与形成 d →反馈键 ,因而羰基簇的金属与金属间大都为单键,很少有多重键。而 在卤素簇中,金属的 d 轨道多用来参与形成金属之间的多重 键,只有少数用来参与同配体形成键。如Re2C182-;
④中心原子的氧化态一般比羰基化合物高, d 轨道紧缩(如 果氧化数低,卤素负离子的配位将使负电荷累积,相反,如果 氧化数高,则可中和这些负电荷),不易参与生成d →反馈键;
⑤由于卤素不容易用*轨道从金属移走负电荷,所以中心 金属的负电荷累积造成大多数卤素簇合物不遵守18e规则。
Re2Cl82-
羰基簇合物,一般根据所含金属原子及金属键的多少 而采取不同的结构。
三核: 三角形(三条M-M)
直线(两条M-M)
角形(两条M-M) 四核: 四面体(六条M-M) 四边形(四条M-M) 蝶形(五条M-M) 五核: 三角双锥(九条M-M) 四方锥(八条M-M)
六核: 八面体(十二条M-M) 三棱柱(九条M-M) 反三角棱柱(十二条M-M) 加冠四方锥(十一条M-M) 双冠四面体(十二条M-M) 举一个双冠四面体的例子:
2.金属要有适宜的价轨道, 常表现在对于任何一族过渡元素的 第二、第三系列比第一系列的元素更易形成金属-金属键。
由于3d轨道在空间的伸展范围小于4d和5d,因而只有第二、三过渡 系列的元素才更易形成原子簇合物。
3.要有适宜的配体。
由于价层中太多的电子会相互排斥,从而妨碍M-M键的形成,因此, 只有当存在能够从反键中拉走电子的π酸配体,如CO、NO、PPh3, C5H5-,C6H6等时,金属原子簇才能广泛形成; 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配体,一般是前几族的元素容易生成原子 簇合物,即Nb,Ta,Mo,Tc,Re的M-M键的化合物是常见的,而Fe族 、Ni族则不常见,其原因就是前几族元素价层的电子数比较少的缘故 。
Re3C19(Py)3
在插入反应中,簇合物的骨架不变但整个分子结构发生 变化。
(3)降解反应:
[Rh6(CO)15]2-+4 CO
[Rh5(CO)15]-+[Rh(CO)4]-
在降解反应中,簇合物的骨架也发生了变化。
(4)分解反应: Fe3(CO)12 +6 PPh3 3 Fe(CO)4(PPh3)2
Re2Cl82-的结构为重叠构型, 即上下Cl原子对齐成四方柱形, Cl-Cl键长332 pm,小于其范德 华半径(约350 pm),表明C1-C1 之间部分键合。
为什么是重叠型而不 是交错型?因为重叠型使 dxy 和 dxy(或 dx2 - y2 与 dx2 - y2) 能 进 行有 效 的 重 叠 , 但交错型时,这种重叠趋 势趋于0, (重叠型的) 重 叠的结果使在Re与Re之间 形成了1条 、 2条和1条 四重键, 因而键距很短,键 大, 约为300~500 kJ· -1, 比一般单键或双键的键能都大,故 mol 能很 Re2Cl82-能稳定存在。
2.键能:
通常认为M-M键能在80kJ· -1以上的化合物 mol
才算是原子簇合物。
3.磁性:
如果多核分子的磁性比起单核的要小,那就有可能是 因为形成M-M键后,电子配对的结果。 注意: 由于配位环境的影响或金属原子桥原子作用等
都可能使电子配对,所以通常要结合键长、桥
基等的测定才能作出判断。
4.确定键级:
高等无机化学
第九章 金属原子簇合物
一、概述
二、影响形成M-M键的因素
三、 M-M键存在的判据 四、金属原子簇合物的合成
五、羰基原子簇合物
六、卤素簇合物
七、展望
一、概述
1.金属原子簇合物的含义
Metal Clusters Compounds
A group of the same or similar elements gathered or occurring closely together
1、羰基簇合物中CO与金属原子间的键合情况:
键合有三种极端的方式
端 基
边 桥 基
面 桥 基
半桥基
双核羰基簇合物 多核羰基簇合物
端基+边桥基+半桥基 端基+边桥基+半桥基+面桥基
键合方式的判断 :
根据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及键距。
2、羰基簇合物中的立体化学非刚性(羰基的流变性):
羰基在金属簇合物中能够发生位置交换(经NMR证实)
二、影响形成M-M键的因素
1.金属要有低的氧化态,一般为0或接近0。
M-M键的形成需要成键电子,高氧化态,d电子已给出,无法提供d电 子成键;并且M-M键的形成要依靠d轨道的重叠,当金属处于高氧化态 时,d轨道收缩,不利于d轨道的互相重叠;相反,当金属呈现低氧化 态时,其价层轨道得以扩张,有利于金属之间价层轨道的充分重叠, 而在此同时,金属芯体之间的排斥作用又不致过大。
七原子--戴帽三棱柱
八原子--四方反棱柱, 十二面体 九原子--三戴帽三棱柱, 单戴帽四方反棱柱
羰基簇合物
4) 配体类型 非羰基簇合物
4. 簇合物反应特殊性:
1)反应很少只在单个的金属中心发生,必须作为整体考虑。 2)不能忽视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从原子簇的一部分到另一部 分的迅速传递。 3)面桥基配体的存在,只存在原子簇中,它们需通过和几个 金属键合才能稳定,当原子簇骨架遭到破坏,则面桥基不复存 在。 4)配位层反应同时常伴随着金属原子组成的骨架多面体的变 化。
攀移(scrambling)
定域攀移:
在一个金属簇单元 (M(CO)3、M(CO)4)上 的配体重排。
非定域攀移:
配体在整个Mn簇表面 的重排。
原因:
EM-CO(µ EM-CO(µ 1)≈ 2) 思考题: 到目前为止,已提出的关于CO在簇中攀移的机理和途径有 哪些?简述之。
3、羰基簇合物中的立体结构:
在Re2Cl82-离子中,Re与Re之间的金属键却是四重的。 该离子有2×4+8×2=24个价电子, 平均一个Re有12个e, 因此,必须和另一个金属 Re生成四重金属键才能达 到16e 的结构(为什么是16 e?因为Cl-接受反馈 键 的能力较弱,不能分散中 心金属原子的负电荷累积 ,故只能达到16e结构)。 右面示出Re2Cl82-离子 的结构。
在分解反应中,簇合物的骨架也发生了变化。
(5)加成反应: 3CsCl+3ReCl3 HCl(气) Cs3[Re3Cl12]
五、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M-M键 配体为CO的过渡金属簇合物称为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
由于CO是一个较强的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 ,所以羰基簇合物比较稳定,数量也较多。
在Nb6Cl122+中,六个Nb也形成一个八面体,然后在八面 体的每个边的上方有一个氯原子,因此其分子式实际为 Nb6( 2-C1)122+, 总价电子数=Nb614++12 C1-=(6×5-14)+24=40 每个Nb为40/6, 同样很难用18或 16e规则描述。 其结构见右下。 也像上面一样,如果把12个Cl- 取掉,则6个Nb还剩下16个价电子。 八面体有八个面,相当于每个面只有 2个e,即形成的是三中心2e键。
是单键、双键、叁键或四重键? 这一般通过将键长、键能的实验测定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的办法来确定。
四、金属原子簇合物的合成
1.缩合反应 3Ru(CO)5 △ Ru3(CO)12 + 3(CO)
2.还原聚合或氧化聚合 还原聚合 3Co4(CO)12 +4M 氧化聚合 3Na[HFe(CO)14]+MnO2+3H2O Fe3(CO)12+3Mn(OH)2+3NaOH THF 2M2[Co6(CO)15] +6CO (M=Li ,Na,K,Rb)
1963年,美国化学家F.A.Cotton 和T.E.Haos 首 次使用Cluster来命名这类化合物。
美国化学文摘的索引:
“原子簇合物(Cluster Compounds)”
原子簇合物是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键合或极大部分互相键 合的金属原子的配位化合物。
1966年F.A.Cotton的定义 :
七、展望
人们的兴趣:
一类新的化合物,在六十年代后才突出,新的地方在哪里?
簇合物的出现对化学键理论是很大的挑战,推动了新的理论的 出现;
结构问题人们还在探索中,人们提出新的建议,因为经典的化 学键理论无法说明。
人们的期望:
人们发现固氮酶以后,合成类似固氮酶。 成为一类新型的催化剂。 生命体系中也存在金属簇合物。
beBiblioteka c a f d其中的CO全为端基,每个Os三个CO, 六个Os按双冠四面体排布。 a
a a b e b c c d c
f d fd
Os6(CO)18
六、卤素簇合物
卤素簇在数量上远不如羰基族多,由卤素簇的特点可以理 解这一点: ①卤素的电负性较大,不是一个好的电子给予体,且配体 相互间排斥力大,导致骨架不稳定;
2.金属原子簇合物的特点
化学成键 以离域的多中心键(原子簇键)形式存在为本 质特征,对经典的化学键理论提出了挑战。
由于其特殊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是经典化合物所 不可比拟的,尤其是在催化性质方面。
由于此类化合物的发现,对合成化学提出了挑战(无法按 希望得到预期的产物,在还原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较 差。) 。
由于其合成上的困难,结构的复杂性,在应用领域 方面还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结果。
核心问题探索合成规律。
谢谢大家!
3.金属原子簇合物的分类
同核金属原子簇,如:M6X8,M6X12
1) 成簇骨架原子 混合金属原子簇 金属-非金属杂原子簇
高氧化态(缺电子簇) 2) 金属原子形成氧化态 卤素、硫、氧等 低氧化态(富电子簇) 羰基、异腈基等
三原子-三角形 四原子--四面体,正方形, 菱形 五原子--四方锥,三角双锥 3) 簇骨架结构的几何特征 六原子--八面体,三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