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导学】
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1181年),51岁的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论敌陆九渊(1139-1193)来此讲学。这次会上,42岁的陆九渊就儒家思想的义、利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慷慨陈辞,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朱熹和陆九渊共同发展了儒学(他们发展的儒学新体系称为“理学”,又称“道学”),二人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各成一派,有明显的不同……
【学习任务】
1、什么是理学?简述其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理学,又称宋明理学,是两宋至明代的儒学,它借鉴了道学和佛学的思想,形成了以“理”
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和南宋时期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万物俱生的;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
主张:(1)陆九渊:“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朱熹和陆九渊发展的儒学新体系称为“理学”,但二人各成一派,有明显区别。试述“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
内容方面: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影响方面:
(1)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理”,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道体”,道体是万物的本源,通过“格物致知”来体验天理的存在。
它倡导“存天理,灭人欲”,高举道德鞭策人君成为尧舜禹汤,并以道德法则作为调和君臣矛盾乃至整个统治秩序中一切矛盾的最高准绳)。
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心”是第一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突破以“致良知”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的牌坊,企图通过“良知”达到“天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着哪些严重挑战?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4、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他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从朱熹的话中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
5、据《宋明理学》一课所述,简述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
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
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
④南宋至明朝,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心学”产生。
6、联系必修1、2,分析理学在宋朝产生的原因。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7、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目标检测】
1、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带有新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B )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④儒学家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促进儒学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C )
①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②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③尊孔子为“先圣”“宣父”
④下令对五经作出权威性官方注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高考题体验】
(2014年广东卷-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课后探究所得】
朱熹、陆九渊与
南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2015年1月18日星期日“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熹(1130-1200)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1139-1193)也
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至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已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
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此后的北宋以谈“理”而著名的主要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等。后来洛学由南宋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
成为居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程朱理学(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因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而得名。1127年(靖康2年)4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开始,这一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汉人的内心,南
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三年后的1130年,朱熹(1130-1200)出生;又9年后陆九渊(1139-1193)出生。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人物将会成为影响中国思想界近千年的重量级人物。
绍兴18年(1148年),18岁的朱熹(1130-1200)考中进士,又24年后的1172(乾道八年),33岁的陆九渊也终于考中进士。三年后的淳熙二年(1175年),应吕祖谦之邀,36岁的陆九渊(时任建安崇宁县主簿)在铅山鹅湖寺与45岁的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
辩论,此即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使两家的分歧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