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
《小学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意义
“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称、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价值:
(1)、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讲授而获得,而是在一定学习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2)、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能否进行有效而持久学习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际上是一种密切关注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
(3)、认知结构理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应该是一种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状况的教学活动。
2、应用价值:
(1)、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真正解决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新课程实施,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方式转变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式。
(2)、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转变教
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
(二)、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学生变得爱提问、爱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事实上,当前的教学现状却并不容乐观。目前我县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存在概念的本质揭示不透彻、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只会死记硬背、照搬照抄,不会灵活应用,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脱节,书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体会不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到数学很枯燥、很抽象、很难学,甚至害怕学习数学,出现厌学现象。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另外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还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意识,加上部分教师又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同时缺乏对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从而导致在新知学习时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大量的作业,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同时也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现象。
4、教学手段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传统的数学概念知识的教学信息单向传递,教学结构较为封闭,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加上概念本身较为抽象、
乏味,对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来说,较为复杂和枯燥,因而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学生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选择等练习时往往不知所措。而教师教学中常常为传统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的不便深感烦恼,尤其是几何概念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的教学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开展提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通过钻研课标,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材、挖掘知识内涵、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感知、观察、比较、推理,有效地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力争在不同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揭示提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几何概念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依据
1、政策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等。
2、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互助、互动的合作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2)、生活化教育理论。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素养,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能力将成为人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家卢梭提出:数学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