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句容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与句容之情节
——兼谈朱元璋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
明史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父辈是元代时期句容县通德乡小朱家(又名小朱巷)的淘金户。
新中国明史专家吴晗《朱元璋传》称:朱元璋,今江苏句容人。
从正史中看,朱元璋与我们句容有着不解之缘。
有人问,朱元璋祖父辈为何能成为通德乡的“淘金户”呢?朱元璋怎么会是句容人呢?看了笔者如下拙文,也许你能释清大脑中的种种疑团。
宋、元、明、清时期,通德乡位于句容县城之西,境内有数条较为平坦的河流;其中有一条河流的发源地就是句容城西北古镇新塘之北的九华山。
此河流的真正源头有两处:一为九华山东麓,为今被固江口水库所湮没;另一处则是九华山西侧东巷自然村所属的和尚山、梯子桄、仙人桥山、伏牛山脚下(这里俗称“火铜口”)。
而九华山东麓地表水经后塘、前塘村东涧滩入黄梅河而进汤水河;九华山西侧山丘向阳坡地表水流经东巷村东、南巷村中间、江宁区汤山镇西梅村、仙涧桥而入汤水河,与黄梅河水相汇合。
史籍载:句容县早在汉代及唐、宋时期就是“贡铜大县”。
东巷村北“火铜口”这一弧形山丘环抱之地,东距九华山约1100米左右,南距东巷村(古称东干里、东干村)约1500米左右,是历史上一座比较大的铜矿。
时隔1000多年的今天,在这里仍然可见多处古代冶炼厂遗址,其中十分坚硬的炉渣石随处可拣,有的地方还呈堆积状。
这些真实情况是以证明,东巷村北的多个山丘环抱区域就是唐宋时期的一个较大型铜矿。
这一区域的地表面海拔大约为100-120米左右,而通德多西侧河道海拔约为15-20米左右。
在这样一个大型铜矿的下游河道中从事淘金活动,在宋、元时代,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
另外还有两种真实情况可以证明这个区域是一个金属矿产区:
(一)、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市九华山铜矿挂牌于东巷村西北侧的伏牛山(此山原系句容县南巷大队与江宁县青林大队共有山丘,两地在1972年互换了山坡,伏牛山属江宁管辖)。
经过20多年的开采,山中铜矿已经枯竭。
开采期间还发掘出古代铜镐、铜锹、铜锤等工具;当年采掘面已向东渗入到东巷村所属地面之下。
该铜矿已于上世纪90年代末歇业。
由此可见,这里是一个古代铜矿。
(二)、江苏省八一〇地质勘探队(原为部属单位,后下放为省辖单位)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在这一区域进行挖槽、钻井勘探,直至90年代中期才停止勘探。
这一区域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铜矿,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开采过铁矿、办过硫磺矿,江宁县还办过县属铁矿。
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这里还是一座值得开采的金矿。
此外,江苏省仙人桥金矿有限责任公司于10年前在东巷村区域山上正式挂牌;2013年已有黄金产出。
朱元璋的祖辈居住地——通德乡小朱家(巷)就在小河道之东百米开外。
朱家的主要职业就是“沙里淘金”。
因此,元代时期,句容县执政者将朱家列为“淘金户”。
遥想当年,朱元璋曾祖父、祖父辈绝不会是“独子”,而可能是兄弟数人,亦或有堂房叔伯兄弟多人,族人数十人乃至百余人。
到了朱元璋亲祖父执掌家业时,此地已到了“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的地步,因而“赔纳不起”。
这也就是说,此处河道中金子很难淘到,只有到别处购买(交换)才能缴纳税金。
这种“赔本”之事怎能长久呢?朱元璋祖父只好携妻带儿(长子12岁,名五四;小子8岁,名五一)离井背乡,流往他乡,最后落脚在洪泽湖西部丘岗地域一个叫作二郎庙的地方(当时属嘉山县东部、现江苏盱眙县西北部),在那里垦荒种地、摸鱼捉虾,以此维持全家生活。
朱五一在当地娶了一个农民的女儿,于1328年生下了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五四夫妻携子女则往西到了钟离县(今凤阳县),在一个镇上落下脚后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活。
朱重八出生的头一年,即1327年,朱元璋祖父去世,草草安葬在一个小丘旁。
朱五一夫妻依仗开垦出的数亩薄地维持全家生计。
大约在朱重八10岁左右时,朱五一全家为生活所迫,离开二郎庙,到钟离县投靠哥嫂及侄儿。
不几年,朱五一只好将17岁的儿子朱重八送进皇觉寺做了一名小沙弥(大约在此寺朱重八改名朱元璋)。
不知何年何月,朱五一夫妻在钟离县先后去世(坟墓在凤阳县境内)。
朱元璋在皇觉寺生活很简朴,做功课很认真,学习文化很自觉,深受师父们喜欢。
8年的寺庙生活(有时也挂单外出,进行募捐活动)使朱元璋增长了学识,强壮了体魄,练就了一身武功。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25岁的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参加了反元将领郭子兴部
队红巾军。
时间不长,郭派朱回钟离招兵买马。
朱很快就招集了700多人的队伍,随即就担任这支队伍的元帅。
不几年,朱元璋这支队伍壮大起来,成为一支反对元朝统治者的生力军。
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下太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又很快攻下集庆路,改集庆为应天府(今南京市),自称吴国公。
在应天府,朱接见了来自句容县的40多位朱姓男丁,与他们“拉家常之话,叙长幼之情”。
时隔不久,想到父母健在时常说的话语:“吾朱氏祖籍在金陵句容县通德乡小朱家……”于是,在一个闲暇之日,亲自撰写了《朱氏世德之碑》碑文,让工匠刻了石碑,连同来到通德乡小朱家拜谒祖居地,在乡人指引下,来到曾祖父坟前立碑一通,焚香跪拜祭告。
现今,碑文仍存,石碑早已不见。
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朱称帝后,本打算在通德乡小朱家建造祖陵,就派部属到句容县详细考察。
经过数月详查,终因无真凭实据而作罢(后来在盱眙县境内建造了明祖陵,这是另外一回事)。
综上所述,江苏省盱眙县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安徽省凤阳县是朱元璋的成长地,而我们句容市则是朱元璋的祖籍地。
通德乡小朱家是朱元璋祖籍地,这一记载于历史文献中的结论,不仅为国内很多著名史学家、地方志专家、文史工作者所认可,还惊动了一位纯正的美籍女学者。
此女学者中文名字为施姗姗,她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浙江省金华市及上海市某些学校教外语兼讲学。
她在上海图书馆古籍中看到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籍地是句容
县,很为感动。
2005年5月初,她特地从美国飞往上海,乘汽车来句容实地探访。
句容市博物馆馆长奉上级命令,热情接待了这位美国女学者,陪同她前往小朱家实地探访——他们走访了当地村民并请其作为向导,来到小朱家遗址踏看,只见地上仍有一些瓦砾,一颗万年树木仍旧挺拔……美国学者满意而归。
宋、元、明、清时期,句容县通德乡小朱家就是位于现在的华阳镇二林村戴家边自然村附近的一个古村名。
这是无需争论的事实!
近年来,包括2014年初春,有些古籍、杂志、报纸上还出现了某些人的文章,认为朱元璋祖籍地是在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山下朱巷村、茅山镇境内的朱巷、小朱巷,句容城边的朱家下、黄梅的朱巷、高家边、江宁区的朱家山等等。
真是错之至极!因为只要翻开历史文献《明史》、《弘治句容县志》、吴晗《朱元璋传》等,稍为细心核对一下,就知道当年的“通德乡”是在句容县城的哪个方位了。
在此,笔者诚心奉劝喜欢写有关历史问题的文章者,多查看一些“正史”,千万不要作随心臆测的文人。
还有的人认为,汉武帝下的诏书“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就是开采茅山之金矿,因此而认定小朱家在茅山附近。
这也是错误定论。
因为汉武帝的“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这句话的本意是:开采句容(句曲乃别称)之金属矿藏,以便打造更多的兵器,充实国家的武器仓库。
再说,茅山如有金矿,金子是不能打造成实用武器的。
茅山地区如有金矿,也只能是在茅山东麓,那边是金坛县管辖,并无一个“通德乡”。
史书中也未见有茅山西麓数条小溪中“可以淘金”的记载。
无需赘言,我们句容市如今华阳镇二林村戴家边自然村附近的小朱家(巷)真正是朱元璋祖辈们的居住地、淘金出发地、发迹地、外徙之出发地。
南京狮子山阅江楼建成后,楼中朱元璋画像下注明:朱元璋,江南句容人。
这一断论,是从朱的祖籍上来考虑的,朱元璋出生时,江南省尚未分江苏、安徽二省,分苏、皖二省是清康熙皇帝颁布的。
这是无可非议的。
总而言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句容的情结是深厚的。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