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合集下载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的一项基本职能。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知识修养和身心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以便使人成为社会有用的公民。

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个人的生活实践、劳动经验和社会实践形成的认识、体验、价值观等,都是教育的内容。

二、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人的生活是实践的总和,是个人和社会的基本活动。

生活实际上是人的第一教育场所。

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不仅自觉地学习,而且还不自觉地学习。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都在不断地给我们以教育。

生活和教育关系密切,教育源于生活。

三、生活回归教育的意义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回归生活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的内容,要使教育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就必须更多地回归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意味着要把教育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

这样做有着丰富的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使教育更贴近生活,使教育更具有生活性。

现实生活是教育的载体,只有让教育更具有生活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应对生活、参与社会。

只有让教育更具有生活性,使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生活是教育最好的课堂,回归生活可以使教育更加实用。

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接受知识的引导,还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构建和谐社会。

回归生活的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够使学生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2000年新大纲正式将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并强调“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001年7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在听与说双向互动的同时,强调它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扩展到在各科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说明口语交际训练一定要重视情境创没。

也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那么,怎样创设口语交际的生活化情境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一些感触: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多途径的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口语交际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各种语言现象而言,教师要能挖掘;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口语交际现象,教师要引导。

那么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以创设口语交际生活化情境呢?(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使口语交际生活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遵循这一理念,可以尝试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编部分教材,给口语交际课增加了“生活味”,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如结合识字课《自选商场》~文,可以创设去“百货商场买玩具”的情境,或是去“超市买饮料和零食”的情境。

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交易等生活技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

(二)从生活中挖掘资源使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师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一些生活话题,使口语交际生活化。

具体来说:1、挖掘j社会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口语交际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口语交际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生活源于课堂,课堂源于生活

生活源于课堂,课堂源于生活

生活源于课堂,课堂源于生活摘要:美术教育应回归生活。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我们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很少去利用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活动,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融合学生的生活,走生活化美术教学活动的道路,让美术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我认为美术教学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在大自然里。

美术课堂教育是要用生活来唤起学生的兴趣;更是用学到的知识来美化他们的生活。

我认为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生活艺术美。

关键字:美术课堂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学生生活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大师都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解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何谓学以致用,我的理解为生活中能体现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课堂上能学习到来源于生活中的知识,即生活源于课堂,课堂源于生活。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能让学生拥有发现美景的眼睛、宣扬美德的心灵和创造美景和美德的能力,美术教学是向学生提供感受生活美、发现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生成智慧美的过程。

按以上所述,生活中的美景、美德,无疑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素材,通过开展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表现生活,使作品内容丰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那我们何不让这些美景美德进入我们的课堂呢?一、做传统教育的革新者传统教育是课本内容充分利用,更多注重美术技能的指导,忽视了生活与课堂的融合,是一种书本对书本的教育,是一种狭义教育,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其实是课本的复印件,而非充满想象和希望的花朵,所以做好美术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美术,因为美术和他们的童年(少年)时光一样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想象和希望。

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所生活的城市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去进行体验,使之和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如多种材料的工艺品厂等,如我在上八年级《版画》的时候,我带领学生们去版画院实地去参观版画院的画家们是如何创作版画的。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是一切事物的源头,而生活的本质则是教育的落脚点。

教育源于生活,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个性、品格和学习能力。

我们不能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该让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找到教育的影子。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比如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生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

在家里,孩子可以学会爱、责任和分享,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再比如学校生活,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成长环境,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教育学生的礼仪、纪律和道德。

社会生活,社会是我们最广阔的成长环境,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

就拿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行为举止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平等、礼让和尊重他人。

我们应该让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把生活中的点滴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

只有让生活与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而生活恰恰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好舞台。

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和感悟,都是教育的营养剂。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活的旅行者,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培养出更加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品格。

教育源于生活,也意味着教育应当贴近生活。

在传授知识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情感素养和社交能力。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而教育应当是生活的延伸。

只有教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之处,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正在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也在朝着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比如校园生活,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逐渐融入更多生活教育元素。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张 ”、 “ 但 优 游 卒 岁 ,且 斗 樽 前 ” , 女 词 人 李清 照 , 可算 性 德词 中酒 意象呈现着诗 人的不 同情感 内涵和多样美 学意 酒 中巾帼,她醉后 写下 了 “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 , 写 尽 了诗 酒 蕴 ;但 是 醉酒 的佳 作 已经少 见 得 多 。 飘零 ,陆游 曾以 《 醉 歌》 明志 : “ 方 我 吸 酒 时 , 江 山入 酒 对 于 诗 人 来 说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诗 中 有 酒 , 酒 中 亦

的生活背景越贴 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 的程 度就越 高。在
其实每 一篇课 文都是现 实生活 的折 射 ,感悟 课文 归根 教 学活动 中,教师要善于发 现、挖掘 生活 中的语文 资源 ,
到底还是 在感悟作 者对生活 的理解和释 放 。因而 在课堂教 从 学生熟悉 的生活场景 、轻松和 谐的课堂氛 围入手 ,让 学
胸 中 。肺 肝 生 崔 嵬 , 吐 出 为 长 虹 ” , 一 腔 报 国激 情 ,借 酒 有 诗 。 醉 酒 文 化 既 可 看 出 文 人 的 高 雅 生 活 情 调 , 同 时也 体
力 以抒发 ,辛弃疾 的 “ 醉里 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 工夫 ”,
现 了文 人的洒脱 、多情与 豪放 ,还有一种对命 途不顺 时的
2 0 1 3 . O 1

草 堆 的 后 面 ” ,但 只 要 我 们 一 联 系 生 活 经 验 , 就 可 以 知
如此 ,让学 生熟悉 的生活进入语文课 堂,使语文教 学
道屠 夫 需 要 绕 到 柴 草 堆 后 面 才 能 看 见 另 外 一 只 狼 在 打 具体 、直观 、生动 ,使语 文 问题看得 到,摸得着 ,学生也 洞 。所 以这 就指 导我 们 以后 在翻 译文 言 文时 可联 系 生活 更容易理解 和接受 。这样 既完成 了教 学 目的 ,强化 了语言 揣摩 词句 。 文字训练 ,进而提高 了学生的观察力和 理解能力 ,更深化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是指教育要回归到生活中去,让教育真正与生活相融合。

教育源于生活,意味着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愈发重要,因为只有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生活是教育的第一课堂,无论在家庭、社会还是自然环境中,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和场所。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

生活中的琐碎之事,都可能成为教育启迪的点滴,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都可能成为人生的熏陶和指引。

正因如此,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这些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只有将生活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回归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思考生活中的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培养品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

而生活回归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动力。

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老师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样,学生在生活回归教育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生活回归教育也需要老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成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立足点。

教师应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

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

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将生活引进课堂 让课堂走进生活

将生活引进课堂 让课堂走进生活

四、 教 学 内容 要生活 化
课 堂教 学 的 生活 化 决 定 了教 学 内容 的 生 活 化 。 因
此 教 师 应 将 教 学 内容 生 活 化 ,使 其 具 有 较 强 的 开 放
性。 教材 是 学 生 学 习的 载 体 , 教师应辩证地使用教材 ,
到物体 间位 置关 系的相对性 . 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
课堂 内外. 教师版l 教育 短论
将生活引进课堂 让课堂走进生活
徐 发 荣
【 乐平市洪岩中心小学 , 江西 景德镇 3 3 3 3 0 0 】
我们人类的科学知识均来源于生活 . 当然 数 学 知
Hale Waihona Puke 如在教学“ 比一 比 ” 时. 通 过 找 教 室 周 围 的 物 体 的
识 也 不 例 外 。 在 小 学数 学 中 , 如 何 将 人 类 认 识 知 识 的
的 教学 应 营 造 一 种 轻 松 愉 快 的 情 境 , 使 学 生 乐 此 不 疲
地 致 力 于学 习 内容
三、 体 现数 学 的趣 昧性
心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兴 趣 是 求 知 的最 大 驱 动 力 , 只 要 引起 了学 生 的兴 趣 , 就 等 于 拿 到 了打 开 知 识 宝 库 的 金钥匙 . 手握这把金 钥匙 , 学 生 会 主 动 地 去 开 启 智 慧 之门。 苏 教 版 教 材 不 仅 注 重 知识 源 于 生 活 , 用于生活 , 还 充分 注意 到 了趣 味 性 地 展 现 知 识 , 及 在 趣 味 性 中运
动 探索 的过 程
切 不 可 拘 泥 于教 材 。 教材是源于生活 , 为学 习服 务 的 ,
不 是 为 了 教 教材 而使 用 教 材 。 因 而 在 使 用 教 材 时 , 可 将 原 本 已 经 比较 生 活 化 的教 学 内 容 进 一 步 加 工 整 理 。 所 以. 我们的教学 要打破 只在教室 中的局限性 , 让 数 学 真 正 回归 生 活 。 总之 , 数学离不开生活 , 生 活 中处 处 有 数 学 , 它 来

让源于生活科学回归生活

让源于生活科学回归生活

让源于生活的科学回归生活摘要:教育起源于生活,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同时回归生活也是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关键词:科学;生活;学以致用;迁移创新一、科学围着生活“转”——着眼生活,让生活为新知架梯科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

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实践,利用各种生活化的材料,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1、从生活中来,课堂导入生活化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

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导入,我是通过展示“死海”神奇的自然景观,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很多学生都为“死海不死”这一奇观感到惊叹,此时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接着就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节课的探索带来了良好的开端。

2、从生活中挖掘,教材处理生活化教材的编写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地域差异、风情差异、生活差异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1)排一排。

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如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才能使孩子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数学课程课标数学家H.Freud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如:储蓄、邮政编码、自行车原理、节约用水等,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和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着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基于以上认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一、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在自主探究中创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

那不是破坏,那是研究与探索,那是求知的欲望与胆略。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有需要和问题,才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而教育则是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而存在。

因此,让生活回归教育,让教育服务于生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首先,让生活回归教育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教育不能够脱离群众生活实际,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和追求,是人类活动的载体,不仅需要教育的指导和帮助,也是教育的必要前提和目的。

因此,生活回归教育,让教育更加关注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问题,将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打通人民群众与教育的联系。

其次,让教育更贴近社会发展,更有价值。

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职业设岗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生产生活和科技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育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价值。

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够迎来教育事业的新的发展。

最后,让生活回归教育也是为了纠正教育中的不足与缺陷。

当前许多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过于理论化,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大量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让生活回归教育,可以有效纠正这种不足与缺陷,使教育回归到生活本身,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素质。

总之,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只有让生活回归教育,让教育贴近生活和社会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需要是教育的创新源泉,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产、生活相互关系的本质,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与现代社会形态深度结合,通过与实践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以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摘要】生活回归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育不应脱离实际生活,而是应该在生活中获得启发和指引。

生活回归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幸福。

实施方式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教育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素材,教育也可以促进个体在生活中的全面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和教育源于生活的理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的实践和推广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实践意义、实施方式、灵感和力量、密切关系、个体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将教育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经验。

传统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导致教育的效果不佳。

而生活回归教育则通过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实践,帮助他们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生活回归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生活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不同的情境和挑战,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生活回归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办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推广。

1.2 教育源于生活的理念教育源于生活的理念是指教育应当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

教育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当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

浅谈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 实现教学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 实现教学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作者:侯兰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品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育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思想,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和体验密切相联。

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品课堂,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的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发展自己。

下面,笔者就“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力求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学习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鲜活经验,这是学生认识的源泉。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科书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常常是实际生活场景,这是新教材设计生活化的一个明显转变,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故事,一个情景为载体,引发出一个道德主题。

这些内容一般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如果坚持使用教材的内容可能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让学生感动,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经验、体验来提供素材。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内容生活化。

例如,在七年级《新学校、新同学》一框的教学中,自始至终都基于学生面对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的感受作为教学资源展开讨论,同学们兴致很浓,为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实现新课导入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前导入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课前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实现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

一,生活性——回归生活关于教育与生活地关系,教育史上有许多精辟和深刻地见解.罗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杜威更明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称:"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地一大基本走向.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地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地生命力.(一)教学向生活地回归(生活即教学)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地基本特征.. 理论上强调:①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地融合科学世界只是一个"营地",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地"家".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地整体成长无关.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地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地加工厂和加油站.——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地基础,是科学世界地意义之源.——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地意义.——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地.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地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地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地时代精神.学生要在课堂上把握"真",基础是他在生活中地探索和践行;学生要在课堂上理解"善",离不开他在生活中地行为和习惯;学生要在课堂上感悟"美",靠地是他在生活中地体验与积累.课堂上学到地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回归生活世界地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地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地张力,是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地"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地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地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传统教育把儿童地人格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地世界,"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地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地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科学本位,科学疏远了原初地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地生活世界,突出表现在:①重视科学地学术性基础,忽视学生地生活基础;②教学提出大量地假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真问题地能力;③建构一个虚拟地应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地生活图景;④强调面向学生地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地日常生活;⑤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地经济价值,而漠视个人生活中地科学常识.新课程(教材):突破学科本位,改变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地现状;注重科学和生活地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地联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新课程地教学:生活进入,融入,成为书本(课堂教学).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地整合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地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地支持,人地直接经验地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地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地.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地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地直接经验地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地发展价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直接经验:储备金;母乳间接经验:纸币;代乳品传统教育:以间接经验为本位,把间接经验绝对化,过分冷落,忽视直接经验地地位和作用,直接经验成为奴仆,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地分离和脱节,知识成为外在地牵累,知识越多,心灵越干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新课程(教材):关注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经验,强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地有机整合.新课程教学: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地统一——课堂教学体系地重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实践上强调:①教学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正,负数,"分数"生活是课程资源地源泉(为什么往煤里洒水)(估算)生活是最好地教育(书)②教学注重从学生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地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地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你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春天》一课)(小女孩不是爸爸亲生地吗)(三角形内角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让学生地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关于科学探究地一段话:我们地学生到底是怎么掌握科学知识地一般认为是我们教会地,我们不教他们怎么会呢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地脑袋来到我们地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地一套"理论".最要紧地是,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地"理论",却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地产品,是他们"心中地科学".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地科学教学实际上是用对于学生来说外加地甚至怪异地科学知识去与学生基于好奇地天性而自发探究所获得地成果进行竞争!有科学地权威,教师地权威以及考试地权威在手,我们可以暂时领先.但这样地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云烟,而且为它所付出地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地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地缺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地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地,因为它们是学习过程地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地最活跃地因素.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地想法,他人地观点以及观察实验结果之间直接互动地过程,经历这样地过程,学生才可能通过认知冲突体会到个人理解地局限和科学理论地优越所在,为前者向后者地转化铺平道路.否则,岁月很快会冲刷掉学生心中被硬贴上去地东西,留下地只有他们自己地"科学"(罗星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学以人为对象.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二)教学(学习)本身就是生活(教学即生活)体验生活,创作;不,创作本身就是生活教学联系生活,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教学怎样成为一种生活,诚信教学——教学地真实性教学情境是真实地教师言行是真实地学生表现是真实地"学生在课堂表现与在家里表现是一样地"(真实地谎言,何时是个头),淡化传统意义上地教学设计淡化教学地纯艺术性追求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波澜壮阔宁要有缺陷地真实,也不要虚假地完美!,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地,强调对话,交往,互动地生成性教学二,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地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地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地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地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地发展,是新课程教学地根本任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地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地发展值得强调地是: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地力量.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新课程教学地走向:传统地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地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地发展. 学生地学习状态:参与情绪交往思维关注学生地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地学习品质,这既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地"生长点",又是"核心点".. 学生地发展①纵向上(发展层次):现有发展(自主解决)最近发展(互动合作交往解决)每个人都在各自地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学关系:现有发展区:基本独立,完全独立相对独立最近发展区:完全依赖,基本依赖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地变成会地.自主建构发展不是外界强加地,发展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地过程;发展是有差异地.②横向上(发展内容):课程(教材)维度地过程,方法教学活动维度地过程,方法课程(教材)内在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活动生成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价值观地导向)以什么样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处理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只有三个方面地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发展, ——为什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拓展学科(课程)地育人价值."特殊发展":与学科直接相联系地内容"一般发展":在学科活动中拓展,升华,深化出来地个性属性③机制上(发展方式) :预设性发展(目标达成)生成性发展(智慧生成)预设生成高质量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展地即时感受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地共鸣和思维地共振;表现为内心地澄明与视界地敞亮.为什么强调生成开放生命和人性地非预设性,不可预测性.只有那些富有想象力地教学,那些能够唤起意外与惊讶地感觉地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地发展.(二) 教学本身要发展防止教学平庸化. 实践要有理论指导: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理论与实践地关系非理论教学实践(拒斥教学理论地指导)经验主义教学实践(无用论)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害怕论)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实用论)教学实践在低水平上重复.理论地参与和指导才能使实践不断升华,超越!. 教学要有研究支撑:教而不研则浅.教学与研究地关系研究神秘论:专家学者地专利研究时间论:教师工作时间教学时间研究时间教师成为研究者:专业化地必然要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研相长)教师地教学研究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在另外地时间和空间做另外地事情.研究地参与会不断提升教学地品质,水平,境界.教师要养成反思习惯学校要建立校本研究和培训制度学校要形成对话和交流地校园文化三, 生命性——生命化教学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地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地最高境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育是基于生命地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地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地生命性.在一定地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地生命,提高人地生命,为了人地生命质量而进行地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地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地一种事业"(叶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活性:现实关怀(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未来关怀(课堂教学以人地发展为本)生命性:终极关怀(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教育不仅将完善生命,教育自身也将因此而富有生命.(一)关注,敬畏,提升生命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地过程;是生命地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地过程.知识(认识)养育,滋润生命让生命变得丰富,厚重.生命因为知识,教学而美丽!①教师要有生命意识不仅仅要有生活意识,发展意识,更要有人地意识,生命意识生命是无价地生命是不可逆地生命是独特地生命是不可预测地——生命感,敬畏生命课堂教学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不是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学生身上领悟到了生命地雄伟吗②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知识生命化)挖掘知识地生命价值—人地价值知识" 活" 起来(具有内在生命态地知识)知识个性化知识智慧化知识生命化用"生命"来学习——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③创设生命化地课堂氛围(环境)!(以人为本地教育环境)自由:意味着解放学生地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意味着教师是学生地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地活动中,和学生休戚与共,感情相通;宽松:即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谐: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二)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历程地内在组成部分课堂教学: "涌动着生命地活力"——活课与闷课但是,把人当"人"地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地.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地生命活动地"人工窒息机".活课地基本要素:①兴趣好奇,情趣,志趣形象,生动,活泼游戏,童话,情境②智慧思考,探索,质疑发现,顿悟,启发③体验经历,感受,感悟品味,滋润,欣赏谢谢大家!。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数学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实例生活空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华地百货看中了一双标价295.00元的女式皮鞋,因嫌贵当时没买成。

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交流空间,应把课堂建立在生活的意义之上,树立生活的课堂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升华。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

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

因此,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应该是当今生物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有学者说:教育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因此,只有把课堂本身作为生活的一个方面,把课堂经历当作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具有全新的内涵。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更是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要简单,课堂举例要常见,更要生活化,更要学生听得懂,教学的设计要贴近真实生活。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只有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教学的真正提高。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们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同学一起去切磋、探究、交流,而教师也会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切都为了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学,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知识的“交易所”,而生活的课堂则把课堂看作是学生生活的精神家园,在课堂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感不仅是学习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也使得学习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摘要】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注重实践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途径。

教育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资源,通过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源于生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更多的实践性元素融入教学,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有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关系、目的、方式、资源、重要性、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对人类智力、品德、情感、体魄等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而生活,则是教育的落脚点和起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实施都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实践。

生活是儿童最好的教师,他们从生活中学会了走路、说话、认字、算数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人相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生存技能。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践,通过生活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教育也应当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身边的“味道”和“气息”。

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思考、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希望。

2. 正文2.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让课堂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能力

让课堂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能力

让课堂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能力严绍贤“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要培养出会生活,会适应社会变化能力的人,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与社会和谐相处,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追求的结果。

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中与世界沟通,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实际有着广泛联系。

在平时教学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让课堂回归生活,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活体验中提升觉悟,发展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化的学习过程。

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去体验呢?1、生活典故巧导入,抢先抓住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必修四第一课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和周恩来总理巧答外国记者的问题的故事,学生因此得出结论:哲学不神秘,它就在生活中;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带着对“哲学”的“好奇”与“崇拜”,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被带到课堂中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致。

2、生活化课堂巧设计,让学生“亲临其境”,围着一条主线探究到底。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比如高一经济生活中关于“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我设计了几个贴近生活的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哦难怪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具体而言,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 重视目标,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
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跑操是踩我了……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

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

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

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

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

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

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

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

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

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
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

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 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

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

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

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

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

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

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

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