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常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对策

检验科常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对策

检验科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物理因素

检验科的工作繁杂,每天不仅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各种分泌物、工作中需要的各种化学试剂,有的化验室还要采集血液等各种标本。在采集标本时,如果操作不小心很容易被穿刺针头刺伤;现在承装标本的几乎都是玻璃试管,如果试管有残破或推片制血膜时,很容易被玻片划伤皮肤;紫外线灯消毒时,如果进入房间可以造成紫外线辐射性损伤,严重可以引起结膜炎、皮肤红斑。标本液溅起进入眼睛,导致的污染。

2、化学因素

检验科应用多种化学试剂,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已被试剂盒取代,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因工作需要在使用。所以,这一类试剂在使用中的潜在伤害仍然存在。比如酸、碱,偶尔会因实际需要现用现配置一些,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伤害作用极大。而苯、甲醛两者则对眼睛、皮肤、呼吸系统有一定的伤害,导致黏膜红肿、干燥,长期接触还可致癌。

3、生物性危害因素

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尿、便及其他体液和各种微生物标本,一旦被含有各种可以致病的微生物的各类标本或仪器污染,非常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这其中包括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和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对检验人员的伤害。目

前已确定的可经血液传播疾病有20多种。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梅毒等疾病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菌等感染所致的各类传染病,均对检验人员构成了很大的职业伤害。另外,检验人员在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中,可被溢出的微生物气溶胶或被微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等污染后,可能造成一定伤害。

4、环境因素

检验科是医院中接触患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患者所患的疾病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确诊或者虽然已确诊但必须做各类检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采集血样或其他标本,因此工作室内的空气复杂,也是一大隐患。检验科大型设备比较多,噪音大,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另外,检验工作中离心、加样、及各种仪器工作时可以产生的气溶胶和放免室内工作时的放射性元素不仅会

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5、其他因素

由于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工作人员每天都被各种含有潜在性威胁的标本包围,有时还要与患有不明疾病的患者接触,虽然有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但是仍然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尤其是身体表面有损伤或工作时受伤时,心理压力会更大,时间长了还可能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检验科职业危害的对策

1、物理性因素的对策

在采集血液时要戴手套,采血后的针头应按锐器处理原则放入锐器盒内,直接送焚烧炉焚烧。载玻片和玻璃试管选择磨边玻璃的,并在用之前做好无破损检查,防止受到伤害;紫外线灯开关要设在室外,

正在消毒时最好不要进入室内,防止损伤皮肤黏膜和眼睛。

2、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在预防上,检验人员要做到工作时着装整齐,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及橡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操作台面及仪器设备应每天擦拭,减少化学试剂粉尘在室内的停留,使其对工作人员的伤害降到最低。

3、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对策

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已成为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因此,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工作中要做好预防,上岗时要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帽子时尽量做到前发不留刘海,后发全部收在帽子里;并做好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等预防接种,减少皮肤针刺伤或被玻片划破等损伤。一旦检验人员手的皮肤被针刺伤或被玻片划破,要马上通知科主任,立即用碘伏彻底消毒,以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必要时注射疫苗;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必要时可暂停工作;轻微伤可以包扎完好后戴双层手套操作,但应注意伤口局部不能被汗液浸湿,以防感染。

对所有患者无论其是否已被诊断患有传染病,都应按传染病患者对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标本均应视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以及接触过标本的所有仪器

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设备仪器时都应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传染源规定的操作进行,应每天对操作台面、地面、门把手、仪器表面、各种操作器具等进行擦拭并消毒处理,避免对人员造成感染。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检验后的废弃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类承装,用过的采血器针头放入锐器盒内,各类标本无害处理后分别放入医疗垃圾袋中密封,并贴好垃圾类别标签,严禁各类医疗垃圾混装,每天定点由专职收取垃圾人员定时回收并运送至焚烧炉销毁。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也是防止职业危害的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一定要按手消毒方法洗手。接触污物时,必须戴手套、口罩,严格消毒隔离程序,操作中避免意外损伤,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对所有污染物品,不论其来源如何,都视为潜在感染源,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操作中如不慎皮肤受到损伤,应尽量让血液流出,用肥皂、清水冲洗后,再以3%碘酒及75%乙醇消毒,并尽快注射疫苗。

对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尽量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做好定期复检和窗口期监测。

检验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了解其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和防护手段等相关知识,如HIV、HBV等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就可以将其灭活等,做好工作中的预防,出现问题时,对症处理,理性对待,从而消除恐惧心理,增加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消除职业危害因素。

4、医学微生物危害的防护

对各类菌苗及分析鉴定、药敏试验以及特殊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的实验用具和标本,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室内空气每天按规定进行紫外线消毒,各类台面和器具、仪器等用消毒液擦拭。操作中对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检验人员应万分警惕,杜绝菌苗和毒株外溢,进出实验室要做好隔离防护,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面罩。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好实验室和自身防护,杜绝医学微生物的伤害。

5、环境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实验室内是工作的地方,严禁在工作区内吃东西、吸烟等;并严格区分生活区和工作区,不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不应留长甲,手上尽量不要戴饰品。

工作时要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室内每天要按要求严格进行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并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空调定期清洗消毒。尽量不要长时间呆在同一室内,工作之余可以远眺,可以利用工作间歇适当在工作区间走动;而对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可能产生的气溶胶,要尽量避免,应在离心

机完全停止后才能揭开保护盖;用过的废弃物按规定分类放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焚烧;对放射性元素检测时,放免室的人员对使用后的试管、试剂不得随意乱丢,更不能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内,应定人定时定点收集并按要求待其衰变后再销毁。

6、其他因素的防护

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的各项知识培训,并做好新入科室内人员预防感染和自我防护的岗前培训,使科室内人员首先从理论上掌握各项防护知识,从而进一步消除心理阴影,确保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同时检验科工作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业务技术精湛,能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采血时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职业保护意识,使检验人员的职业伤害最大限度降低。

实验室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方案

实验室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各种医疗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检验科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AIDS)、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梅毒。 (三)职业暴露概念 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四)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五)组织机构 设立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微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感染管理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1、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医院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主管副院长 成员:检验科主任、感染管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医务科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 (1)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 (2)组织科室所有人员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 (3)为科室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4)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5)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作详细记录。 (6)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2、医院感染管理科 (1)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

检验科常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对策

检验科常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对策 检验科在各项检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具有诸多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只有加强应对才能够减少危害,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危害因素与对策。 1.检验科 检验科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包括临床化学、临床微 生物学、血液学等诸多分支学科。检验科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病房、门急诊病人 以及各种人体标本的检测,具有较多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2.检验科常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2.1物理因素 检验科的工作十分繁杂,涉及到大量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以及化学试剂,所以存在诸多的物理危害因素。例如,在采集血液等标本时若 操作不小心就很容易被穿刺针头刺伤;若玻璃试管存在破损就很容易划伤皮肤; 在进行紫外线灯消毒时若突然进入房间可能会造成紫外线辐射性损伤,甚至会引 起结膜炎等疾病。 2.2化学因素 检验科中存在大量的化学试剂,可能会造成化学危害。例如,一些 苯类试剂、甲醛类试剂会对皮肤、呼吸系统以及眼睛等部位造成伤害并引发结膜 红肿。而酸、碱试剂会对眼睛以及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甚至会引发呼吸麻痹 等十分严重的情况。 2.3生物因素 检验科涉及到诸多生化检查项目,导致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接触大 量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体液标本以及微生物标本,而这些标本可能存在致病性,可能会导致工作人员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例如,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

例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如果工作人员接触到了致病性的血液标本就可能会 感染疾病。同时,工作人员在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可能会被溢出的微生物气 溶胶所伤害。 2.4环境因素 患者在没有进一步确诊前或已经确诊后需要做各类检验,所以检验 科是接触患者相对较多的地方,检验科的环境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例如,部分 患者患的是会经过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可能会对检验科的环境造成污染,继 而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疾病。此外,检验科中的大型设备相对较多,导致环境噪音 非常大,便会对工作人员的身心造成影响。且检验科会产生气溶胶与放射性元素,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2.5其他因素 检验科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且潜在的危险因素较多,会对工作人 员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在长期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会形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心理疾病。 3.检验科常见职业暴露危害因素的具体对策 3.1物理因素的对策 物理危害因素是较为直观的因素,应通过有效手段应对这些因素。 第一,在采集血液等标本时应科学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避免出现操作错误等问题。且完成标本采集工作后需要将针头放置在锐器盒中并 直接送焚烧炉进行焚烧。第二,在进行实验前需要优先选择磨边玻璃的载玻片与 玻璃试管,且需要对载玻片与试管进行无破损检查,避免被破损的试管划伤皮肤。第三,需要将紫外线灯的开关设置在室外,且需要在完成消毒工作后再进入到室内,避免对眼睛等部位造成损伤。 3.2化学因素的对策

微生物检验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微生物检验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微生物检验职业危害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主观因素、生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科及检验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可能接触到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避免血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做好侵入性操作感染等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做好相关物理和化学因素防护,维护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和安全关,减少病原微生物对检验人员的危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标签:微生物检验;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Abstract] The microbiological test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are more,mainly including objective factor,physiologic factor,physical factor,chemical factor and mental factor,in practical work,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inspection personnel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protection,deeply analyzes the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likely to be exposed to the microbiological laboratory,and adopts the targeted prevention measures. We should cut off spread way,avoid the pathogen infection of blood-borne disease,do a good job in invasive operation infection and the other biological factor prevention measures,do a good job in releva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 protection,maintain a good mental and physical state,strength the health education work,strictly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reduce the harm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to inspection personnel,ensure the accuracy of inspection resul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test;Occupational risk factor;Prevention measures 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长期大量接触到各种病原体,直接威胁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为尽可能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关部门应正确认识到微生物检验安全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安全的因素,高度重视实验室内感染的控制,一手抓质量管理,一手抓安全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疾病预防和治疗活动。该文在分析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因素的基础上,就加强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以维护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 1 微生物檢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在微生物检验中,由于检验步骤复杂、病菌种类繁多,实验室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危害检验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身心健康。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 探讨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调查部分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情况,观察分析实验环境和工作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卫生检验工作人员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且防护意识有限,防护措施不到位,长期工作在此环境中,容易造成职业伤害。结论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结合实际注重实验室安全标准,增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关键。 近年来,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的预防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对长期处于实验室的疾控中心检验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越来越多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和公共卫生监督工作的加强,涉及疾病预防控制的检验工作任务明显加重,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一个特殊群体,又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受到物理化学伤害、病原生物感染和心理危害的机会日益增多,理应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重视和社会的理解。对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很有必要。 1.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化学因素卫生理化检验项目烦杂,涉及到食品、化妆品、车间空气和 生物样本,工作流程复杂,精度要求高,实验室人员在配制试剂和样本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酸、碱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侵害,既有强腐蚀性的,也有强氧化剂和有毒有害气体,如常用的强酸、强碱、氯仿及苯系物等;在检测过程中又将接触到有毒无机气体和被公认的致癌物等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氯气、氨气、氰化物,砷化物,高汞化合物、氯胺T、有机磷、有机硫等,以及在分光光度法中参与显色反应的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有机染料等,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反复接触易引起酸碱烧伤、呼吸道粘膜损伤、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中毒等[1],从而危害身体健康。近年来各地时兴实验室整体装修,大量使 用彩钢板和木工板等材料,而实验室通风有限,长期释放甲醛等有毒气体等,对检验人员具有慢性毒害作用。而空气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化学性质、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发生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微生物实验室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消毒剂的种类、浓度、有效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都会对检验人员产生影响。 1.2生物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是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人员的又一项工作,随着疾控中心职能的扩展和深化,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任务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检验人员在对患者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过程中都会接触到致病性的病毒和细菌,如果自身防护不严和操作失误极易发生职业暴露事故,如在采集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粪便等标本和在处理检验废弃物时,通常发生针刺损伤、标本液溅起污染眼睛、破损皮肤等,都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在采集呼吸道病人标本时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1.3 心理危害因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一个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与外界接触有限,一方面工作性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又是细致的脑力劳动与持久得体力劳动的结合。疾控中心的检测报告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要了解一般的法律常识,在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必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稍有不慎,将引起纠纷和投诉,有时还会有家人的误解,心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一)化学污染 1.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 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 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二)针刺伤 1.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 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 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 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5. 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 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 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三)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四)灼伤 1.碱类灼伤: 1.1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1.2 眼睛:被碱灼伤时应先用大量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2. 酸类灼伤:

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因素及防范措施

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并讨论其预防措施。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因素调查。结果:共 发放60份调查表,回收60份,其有效率为100%。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 险因素中以血液、体液溅撒和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或工作环境最为严重。其次是仪器的辐射,离心机的噪音,以及病原及其家属情绪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结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 病梅毒等经过血液或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增加,应积极研究怎样防止检验科工作 人员的职业暴露,以达到真正保护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269-02 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血液、体液标本,他们从接收标本开始,处理和分析标本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可能,以及现 在越来越多的仪器设备,使本来就很狭小的空间更显得拥挤,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以及不愿等待的病人及其家属,都有可能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造成干扰和伤害。 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很可能有被感染的高度危险,是获得性传染病职业感染的 高危人群。因此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了解和分析职业暴露的潜在因素,建 立完善的职业防护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在泸州市人民医院、泸州市中医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的工作人员,随机发放60份问卷式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60名检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 1.2.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负责采集血样本,体液样本,运输、分离、分析、储存样本。长期和血液、体液、各种各样的分泌物接触,经 常有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破损了的皮肤或粘膜,或者 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以经血 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具体科研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 1.2.2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特点 1.2.2.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只需0.4ul。 1.2.2.2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皮肤刺伤(80%),皮肤接触(27%~43%),粘膜接触(<10%)。发生暴露后感染HBV的概率:6%~30%;感染丙型 肝炎病毒(HCV)的概率:3%~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概率:0.2%~0.5%。 2.结果 由表可见,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有很多,最严重的伤害是引起血液传染的感染,其他由生物的,心里的化学的因素造成的职业伤害比例比较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减 少或避免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

临床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成因与防范

临床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的成因与防范 沈先军442500 郧县人民医院院感办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的因素,探寻职业暴露发生规律,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开展职业暴露知识教育和培训,增强实验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制度。结论广泛地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监测系统、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理和干预,是减少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手段。 临床实验室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场所,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实验室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送检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在工作中,如果有皮肤黏膜破损,接触了传染性的标本,或吸入了标本处理时产生的含有大量致病菌的气溶胶就可能产生感染的风险。通过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改善工作环境及落实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机会,从而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的目的。 1、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送检标本临床实验室标本来自于本院患者以及外院部分患者的血液、胸腹水、脓液、痰液、及排泄物等标本,而且绝大部分标本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菌或病毒,有些是具有较强传染性的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实验室人员长期接触这些具有致病性的临床标本,如果防护意识不强、措施不力极易导致实验室感染。 1.2 实验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废弃物如培养的血液、体液、大小便标本、细菌标本、细菌鉴定、药敏试纸条等是生物危险性极高的医疗废弃物,若处理不当,而发生职业暴露,导致感染的几率很高。 1.3 实验后的试验用品和器具在处理试验后的试管、玻璃培养皿、采集标本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等,这些损伤性物品时,最易造成工作人员刺伤,发生职业暴露。 1.4 职业暴露防范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存在着医护人员强于实验室人员的现象,实验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传播方式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够,职业防护的基础知识了解较少[1],表现在工作中不戴口罩、帽子,洗手依从性差,工作人员穿着污染的工作服随意进出休息室、值班室、接触生活用品,甚至有的在实验室用餐,将食品存放在实验室冰箱(柜)内等,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隐患因素。 1.5 消毒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平时对实验室内空气、物表(操作台、仪器、电脑)、地面等清洁消毒不到位。无菌物品存放、使用不标识、或过期使用。消毒液容器使用后不及时关闭,使消毒液有效浓度不达标。实验室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集标本时不戴口罩、帽子、手套,采血栓、止血带不能一人一巾一带,不能按照规程处理标本、化验单,不洗手拨打电话、进行电脑操作等,也容易产生交叉感染,是实验室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1.6实验室设施不符合卫生学要求有的医院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没有落实相关标准,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区域不能完全分开,洗手设施配备不到位,没安装非手触式洗手开关,有的洗手池与标本处理共用一池等,导致在工作中造成各室环境污染 2 预防和控制措施 2.1 强化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和教育意识淡薄是实验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因素。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主要措施。医院要针对实验室人员特殊情况制订专门学习计划,不仅要参与医院的集中培训,科室业务学习也要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培训使他们提高防范意识,掌握专业技术操作步骤和基本消毒隔离技术,掌握各种防护用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洗手指征和洗手法,掌握利器损伤等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及报告流程。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检验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从事检测活动中,应将所有患者均作为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者对待,严格执行标准操作以及加强自身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关系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由于检验工作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许多不同种类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未知标本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据统计,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上报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共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护士45例,医生25例,检验员12例。针刺暴露占65.9%(54/82),其次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占19.5%(16/82),刀伤占8.5%(7/82),咬伤占6.1%(5/82)。 1 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性 检验科常见的血传播病原体为HBV、HCV、HIV、TP等。每次暴露后感染的概率:HIV经破损皮肤为0.3%,经黏膜为0.09%,HCV经破损皮肤为1.8%,HBV经破损皮肤HBeAg+为37%~62%,HbeAg-为23%~37%;被污染的HBV 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只需0.4 μl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HBV);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 的概率为0.4%;丙型肝炎是输血后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肝炎,若被带有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3%~10%的概率感染丙型肝炎[1]。 2 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主要途径 健康的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次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以及吸入气溶胶等。据报道在美国的医院注射器刺伤医务人员的事件每年高达80万例以上[2]。检验科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血液标本,在工作中不注意被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器损伤,导致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长时间和携带病毒的全血、血清、血浆接触[3];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4]。 3 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 3.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检验科室的布局,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程序及负责人,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和健康监护等,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环境安全,出现暴露事故时要立即项单位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在医院环境中,护士是 职业暴露的高风险群体,其受伤率居于首位。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的 危险性上也存在差异。外科、妇产科和口腔科的医生在手术中容易发生职业暴露,而检验科人员也面临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在采集血液、离心标本和处理检验器 材等过程中,检验人员可能会遭受职业暴露。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 者的安全,医学界对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进行了广泛研究。多年的临 床实践总结出以下经验和认识: 1职业暴露的损伤因素 1.1医务人员在处置操作过程中,可能会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或者接触 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这种职业暴露导致的刺伤是血源感染最为严重的风险。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是最具威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此外,还有其他20多 种血液传播的疾病也可能通过针刺伤感染。 1.2手术中的伤害多由缝针引起,其次是刀剪。缝针受伤通常发生在新手上台、传递刀剪过程中因心理紧张和熟练程度不够造成的。另一方面,缝针伤害也 可能是由于持针和穿线不熟练,或者传递过程不规范导致的。 1.3医疗废物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感染性、毒性和其他危害性。例如,穿刺针、采血针、检验用品和各种引流袋等都含有大量的血液和体液。在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储存和处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职业暴露的风险。 1.4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诊疗器械如涡轮手机、牙钳、刮匙、探针、拔髓 针和充填器械可能会受到血液和唾液的污染。如果这些器械在使用后没有经过彻 底的灭菌,将成为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涡轮手机由于其特殊的 构造,很容易隐藏细菌和病毒。由于在口腔治疗中频繁使用,几乎每位患者都需 要进入口腔,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和口腔组织接触频繁,如果操作不当,就容易 发生职业暴露。

检验科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处理对策

检验科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处理对策 一、检验科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物理因素 检验科工作繁杂,每天不仅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各种分泌物、工作中需要的各种化学试剂,有的化验室还要采集血液等各种标本。在采集标本时,如果操作不小心很容易被穿刺针头刺伤;现在承装标本的几乎都是玻璃试管,如果试管有残破或推片制血膜时,很容易被玻片划伤皮肤;紫外线灯消毒时,如果进入房间可以造成紫外线辐射性损伤,严重可以引起结膜炎、皮肤红斑。标本液溅起进入眼睛导致的污染。 2、化学因素 检验科应用多种化学试剂,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已被试剂盒取代,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因工作需要在使用。所以,这一类试剂在使用中的潜在伤害仍然存在。比如酸、碱,偶尔会因实际需要现用现配置一些,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伤害作用极大。而苯、甲醛两者则对眼睛、皮肤、呼吸系统有一定的伤害,导致黏膜红肿、干燥,长期接触还可致癌。 3、生物性危害因素 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尿、便及其他体液和各种微生物标本,一旦被含有各种可以致病的微生物的各类标本或仪器污染,非常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这其中包括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和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对检验人员的伤害。目前已确定的

可经血液传播疾病有20多种。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梅毒等疾病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菌等感染所致的各类传染病,均对检验人员构成了很大的职业伤害。另外,检验人员在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中,可被溢出的微生物气溶胶或被微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等污染后,可能造成一定伤害。 4、环境因素 检验科是医院中接触患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患者所患的疾病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确诊或者虽然已确诊但必须做各类检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采集血样或其他标本,因此工作室内的空气复杂,也是一大隐患。检验科大型设备比较多,噪音大,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另外,检验工作中离心、加样、及各种仪器工作时可以产生的气溶胶和放免室内工作时的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 5、其他因素 由于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工作人员每天都被各种含有潜在性威胁的标本包围,有时还要与患有不明疾病的患者接触,虽然有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但是仍然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尤其是身体表面有损伤或工作时受伤时,心理压力会更大,时间长了还可能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 二、检验科职业危害处理对策 1、物理性因素的对策 在采集血液时要戴手套,采血后的针头应按锐器处理原则放入锐器盒内,直接送焚烧炉焚烧。载玻片和玻璃试管选择磨边玻璃的,并在用

微生物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

微生物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 范措施 达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在现今的医疗机构中可以说微生物实验室中存在较多危险因素,这是因为微生物室是医疗机构培养细菌同时检测环境的重要载体。在微生物室中保存着较多数量的病原菌,而这些病原菌既是疾病重要传染源,也是检验工作者职业暴露的首要危险因素。因而对于日日工作在实验室中的检验工作者来讲必须给与安全保障。而本文正是基于此就微生物室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对检验工作者健康安全的防范措施以期为后续关于微生物室以及医疗机构检验工作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前言 医疗机构往往将众多的分泌物制作成标本存放于微生物室中,这些标本包含有血液以及痰液和体液等等。从建立微生物室的积极意义上看主要是为了发展医

学实验促进医学研究,但是从消极层面上来讲微生物室也是检验工作者健康安全的高危区域,工作者很有可能因此感染重大危险病菌。 一、初探微生物室存在的危险因素 (一)主观性危险意识 在医疗机构中微生物室在临床医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其日常工作量较大同时工作内容也较为繁杂。但是医疗机构往往配备较少的检验工作人员于微生物室,同时这些检验工作者在日常操作上主观保护意识也并不强,进而也就造成了危险因素的存在。主要是表现在:检验工作者在微生物室进行工作操作环节中没有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范进行,例如实际操作中没有戴无菌手套以及无菌口罩帽子等等;在进行病原药敏鉴定或者是操作标本接种过程中没有在无菌安全柜中进行;再比如涂片标本在没有经过紫外线给与严格消毒之后就直接对其染色;又或者是污染区的擦洗抹布直接用来擦洗清洁区;在实验室中随意饮食、接电话等等;不脱工作服直接进出于微生物室与休息室之间;在感冒或者是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仍然在实验室中工作,上述这些不规范性操作都可以引起细菌传播或者是工作者自身被感染。也均体现出的检验工作者较低的自我保护意识,主观意识上的薄弱使得职业暴露存在较大危险隐患。 (二)物理性危险因素 除了检验工作者自身主观意识薄弱之外,微生物室中还存在物理性危险因素。这种危险因素主要是表现在:检验工作者在日常的采血操作或者是接种操作过程中被玻璃利器损伤,而往往实验室中的玻璃器皿很大一部分表面存在大量细菌,利器将检验工作者皮肤损伤的同时也将细菌带进了工作者体内;还有就是检验工作者在进行实验操作环节中被体液标本或者是血液标本喷溅到眼睛以及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相关危险因素中,可对机体身心健康造成相应的危害。临床实验室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场所,医学检验人员工作在诊疗的第一线,每天通过繁重工作接触各类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排泄物,通过各种感染途径的患病危险性提高,成为易感人群之一。如果医学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则会经常发生职业暴露,影响身心健康,甚或造成终身遗恨。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1 感染性职业危险因素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 1.1 传播途径:检验科每天都要处置大量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果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则将职业暴

露成为可能。感染性危险因素所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指HBV、HCV和HIV等,其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类。 直接接触途径包括:①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长时间接触相关病原体,如HBV、HCV或HIV阳性的全血、血清或血浆可以造成感染。②呼吸道及黏膜:由于离心意外或试管未密封等造成HBV、HCV 或HIV阳性的全血、血清飞溅,接触了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可以造成直接感染。③针刺伤:由于针头、刀片等锐器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HBV、HCV或HIV阳性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感染最重要的途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针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感染物的类型、感染的量、感染的时间、感染的部位及感染者的机体免疫力有关。暴露后的危险依次为:暴露时间长、接触的污染物多、感染部位的损伤程度大、感染者的免疫力弱。④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是微生物作为分散相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除了具有一般气溶胶的危害以外,微生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还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疾病或人类疾病的流行传播。当病原体附在气溶胶随空气传播,可产生极大的健康风险。 目前已探明,全球因生物气溶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及相关并发症列首位。

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1 检验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检验科内部每个工作间的环境:布局不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不明确;通风设备缺乏,空气不流通;上班前和下班后没有进展彻底的清洁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自由进出,极易引起穿插感染。 1.2 检验科工作人员感控知识缺乏: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缺乏,认为医院感染与自己无关,对检查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1.3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每天上班只注重工作数量,只想我的工作尽快完成,而忽略自我防护,操作时不戴口罩、手套;在工作间内进食、饮水、吸烟、聊天;穿工作服在值班室和工作间之间自由穿梭;工作中离心机盖不关,其中标本产生大量气溶胶散发在空气中;工作人员极易发生职业感染。 1.4 医疗废物及检验废弃物不按标准处理:医疗垃圾不分类处理,感染性废物与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混放,并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同等处理,工作人员极易受针刺伤;未经消毒处理的检验废弃液体直接排入下水道,如尿液、痰液等患者排泄物;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毒种保存液没有就地消毒灭菌;这些废弃物不按标准处理,病原菌扩散,直接污染环境,导致不同人群的感染。 1.5 工作人员不按标准洗手、报告单污染:有报道,检验

科工作人员接触患者或标本的手带菌率为100%;⑴报告单被标本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后,未经消毒处理,直接交给患者或医师,有些检验工程未经打印发原始报告单,检查病例时甚至发现沾有血迹的报告单。 1.6 检验科工作人员缺乏感控知识:医院无视对检验科工作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或培训力度不够,以致于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知识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感染方面的认识,不自觉导致穿插感染。 2 防护措施 2.1 检验科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各工作间通风良好,非检验工作人员和物品不得随意进出检验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日常消毒处理工作。 2.2 各工作间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用500健之素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和地面,污染严重加大浓度,工作间每日早晚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1h,有记录。每月做空气及物体外表、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1次,超标及时整改。 2.3 废弃物处理: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必须就地消毒灭菌;液体废弃物必须严格消毒后排放;医疗废物分类搜集,损伤性废物装入利器盒、感染性废物装入双层黄袋,废物达包装物的3/4满时封闭入口、统一回收、集中处理。⑵ 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处必须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报告

检验科采血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检验科采血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检验科采血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杜绝危害的发生。方法对36名采血护士在工作期间追踪调查,包括上岗前全面性职业 防护培训有无,护士被采血针头刺伤的情况,采血操作是否戴手套等。结果采血护 士在采血操作中面临巨大的职业危害隐患。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职业危害是职业工 作者在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由于自身防护不当或工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造成的危害职业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了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检验科护士工作中要每天接触患者的采血针、血液等,在采血过程中很容易被针 头刺伤或被患者血液污染,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此外检验科护士本身对职 业危害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各种物理、生化因素也对护士的健康造成潜在 的影响,再加上检验科职业危害防护制度的不完善或制度执行的不坚决,或对护 士安全教育的疏忽等因素,使采血护士受到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 临床资料 从2015年5月--2015年9月追踪调查本院检验科采血护士36名,调查问题 和情况包括:护士上岗前的全面性职业防护培训的有无、护士被采血针头刺伤的 情况、采血操作时是否戴手套、对发生污染针头刺伤后向上级主管汇报、护士对 职业危害的认识、检验科是否提供手套和有无要求戴手套、管理人员及护士是够 否具有全面性防护的意识等等。 2方法 对调查的资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 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为依据进行护士职业危害研究。 3结果 上岗前全面职业防护培训百分率为100%;岗上单一性职业防护培训100%; 护士认为没有必要戴手套22.2%;护士认为不方便戴手套55.6%,检验科护士 22.2%工作中戴手套、被污染的的采血针头刺伤人均1至2次,体检中心未要求 戴手套83.3%。2015年5月--2015年9月检验科采血患者不合格统计:HbsAg:5‰、抗—HCV:3.0‰,抗—HIV:1.7‰,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4讨论 表1:岗上单一性职业防护培训100%;护士认为没有必要戴手套22.2%; 护士认为不方便戴手套55.6%,说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欠缺。 表2:2015年5月--2015年9月HbsAg、抗—HCV、抗—HIV检验不合格统计,资料显示检验科护士工作中存在职业危害的危险。护士在采血过程中每天都 接触 血液,因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HbsAg、抗—HCV、抗—HIV是采血护士最易遭 受的 职业危害。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接触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HBV、 HIV、HCV【2】。据报道暴露于含HBV血液、感染HBV的比率是6%至30%,针刺感染或 接触污染血液感染HCV的比率为1.8%,针刺伤或接触污染血液感染HIV的比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概念 1.广义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科学实验人员等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2.一般所称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相关工作中,意外地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了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了感染性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病的情况。 3.职业暴露的主要形式为锐器伤,其次为皮肤黏膜暴露,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经呼吸道吸入,或经消化道摄入。 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不仅有可能感染HIV、HCV、HBV等传染病,危害身体健康,如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来自美国CDC的统计结果显示,经皮暴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3%,发生针刺损伤后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2%,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后还存在害怕、恐惧、悲伤等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严重者会影响到受伤者的工作行为甚至家庭关系,尤其是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锐器伤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费用,如对源患者和受伤者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本底调查和追踪检查、疫苗接种、预防用药以及因伤不能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另外,

医务人员感染HIV、HCV、HB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后,因有创操作风险增加,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限制。 二、建立有效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要建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首先要取得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指定专门的部门主管,如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预防保健部门,并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全院常规的免疫接种计划,以及应急接种方案。 2.制订职业暴露后处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后下发并执行。 3.加强培训和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使每一名医务人员熟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和报告途径。 4.药剂科应能够及时提供预防HIV、HBV等感染的药物,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开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工作,对发生的职业暴露个案进行登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发生暴露的危险因素,定期总结分析。 6.定期随访每一位发生暴露的人员,落实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7.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纠正不良的操作行为和工作习惯,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8.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为所有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 三、锐器伤的预防措施 1.较小锐器的传递

职业暴露常见原因及对策

职业暴露常见原因及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在职业环境中暴露于危险物质、有害环境或高风险工作条件下,导致健康问题的情况。职业暴露可以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相关疾病、工伤和职业康复问题。以下是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一、常见原因: 1. 物理/化学危害物质:许多职业需要与化学物质、有害气体、射线等相接触,如医护人员、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这些物质对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2. 生物危害:一些职业需要直接与病原体、细菌、病毒等进行接触,例如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者和农民。这些危害物质可能导致传染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3. 粉尘、气体、汽车尾气等环境污染:某些职业环境容易暴露于高浓度的粉尘、有害气体或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中,例如采矿工人、建筑工人和交通警察。长期暴露于这些环境中会对呼吸系统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职业暴力:某些职业如执法人员、安全人员和医护人员容易暴露于职业暴力之下。这些暴力行为可能导致身体损伤、心理创伤和其他长期影响。 5. 高风险工作条件:某些职业要求在高风险环境下工作,如建筑工作、消防员等。这些工作条件下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导致身体损伤。

二、对策: 1. 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雇主应该提供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员工正确使用。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减少对化学物质、生物危害等暴露的风险。 2. 定期安全培训:雇主应定期提供安全培训,教育员工如何正确应对暴露风险。员工应了解职业暴露的风险,学习预防措施,并了解应对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 3.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雇主应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安全标准,控制粉尘、污染物和危害物质的浓度。为员工提供舒适、高效、安全的工作条件。 4. 进行定期体检:雇主应定期为员工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检测暴露风险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体检结果可以及早发现问题,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5.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那些容易遭受职业暴力的职业,雇主应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员工应对心理创伤。 6. 监督和监测:雇主应加强监督和监测,确保员工遵守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职业暴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