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RSM1537-1建议书-频谱监测系统的自动化及与自动频谱管理
ITU-RSM.1392建议书-发展中国家频谱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ITU-RSM.1392建议书-发展中国家频谱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89ac22a4a7302768e993991.png)
ITU-R SM.1392-2 建议书(01/2011)发展中国家频谱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SM 系列频谱管理ii ITU-R SM.1392-2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
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ITU-R 系列建议书(也可在线查询http://www.itu.int/publ/R-REC/en)系列标题BO 卫星传送BR 用于制作、存档和播出的录制;电视电影BS 广播业务(声音)BT 广播业务(电视)F 固定业务M 移动、无线电定位、业余和相关卫星业务P 无线电波传播RA 射电天文RS 遥感系统S 卫星固定业务SA 空间应用和气象SF 卫星固定业务和固定业务系统间的频率共用和协调SM 频谱管理SNG 卫星新闻采集TF 时间信号和频率标准发射V 词汇和相关问题说明:该ITU-R建议书的英文版本根据ITU-R第1号决议详述的程序予以批准。
电子出版2011年,日内瓦ITU 2011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SM.1392-2 建议书1ITU-R SM.1392-2建议书发展中国家频谱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1999-2000-2010年)范围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预算限制需要对国家频谱监测系统做出认真规划。
ITU-R M.1730-1建议书说明书
![ITU-R M.1730-1建议书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3d2420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5.png)
ITU-R M.1730-1 建议书(10/2009) 15.4-17.3 GHz频段中无线电定位业务的特性和保护准则M 系列移动、无线电定位、业余和相关卫星业务ii ITU-R M.1730-1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
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ITU-R系列建议书(也可在线查询http://www.itu.int/publ/R-REC/en)系列标题BO 卫星传送BR 用于制作、存档和播出的录制;电视电影BS 广播业务(声音)BT 广播业务(电视)F 固定业务M 移动、无线电定位、业余和相关卫星业务P 无线电波传播RA 射电天文RS 遥感系统S 卫星固定业务SA 空间应用和气象SF 卫星固定业务和固定业务系统间的频率共用和协调SM 频谱管理SNG 卫星新闻采集TF 时间信号和频率标准发射V 词汇和相关问题说明:该ITU-R建议书的英文版本根据ITU-R第1号决议详述的程序予以批准。
电子出版2010年,日内瓦ITU 2010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M.1730-1 建议书1ITU-R M.1730-1建议书15.4-17.3 GHz频段中无线电定位业务的特性和保护准则(ITU-R第226/5号研究课题)(2005-2009年)范围本建议书提供了操作于和计划操作于15.4-17.3GHz频段的无线电定位系统的技术特性和保护准则。
浅析频谱利用率和频谱利用效率
![浅析频谱利用率和频谱利用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57ea20e8172ded630b1cb634.png)
浅析摘 要从基础性研究的角度出发,简述了频谱效率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相对频谱利用效率,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频谱规划的建议。
广西北海市无线电监测站 韦维 前言 频谱是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有限资源。
随着对频谱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频谱利用效率就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无线电技术发展使得无线电频谱使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频谱效率(spectrum utilization efficiency)也成为衡量各通信系统优劣的重要指标。
频谱利用率和频谱利用效率中国无线电2005/12521 频谱利用率的度量 根据ITU-RSM.1046推荐标准,频谱利用率(spectrumutilization)被定义为用户所独占的带宽、(地理)空间和时间三者的乘积。
计算方法为: U=B×S×T (1) 其中: U为频谱利用率,B是频谱带宽,S是几何空间,T是时间。
虽然公式(1)并不适合于实际的计算分析,但将复杂、抽象的频谱利用率以频率、时间、空间这三维参数来度量,为我们研究和提高系统的效率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现有通信系统所采用的时分、频分等技术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而这三维参数又有着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1)几何空间 空间参量被认为由所有与几何空间有关的元素组成。
这里面包括系统组件的物理位置、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指向角度、天线类型及传播路径等。
几何空间参数对传播模型有很大的影响。
传播模型主要用于计算无线电波传播的空间损耗。
复杂的模型可能用到地形及气候学数据库的参数作为计算因素。
(2)频率空间 频率参量受到中频带通滤波器、传输调制、占用带宽、信号处理和调制方式及信噪比等因素影响,谐波和杂散发射也包括在内。
总的来说,所有影响到无线系统中频率独立响应的因素都包括在这一部分中。
(3)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包括整个工作周期内的相关因素,对于雷达系统十分重要。
虽然雷达系统中的旋转天线及窄波束天线是几何因素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将旋转雷达天线作为一种间发性时间响应的天线考虑。
无线电频谱管理
![无线电频谱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1908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d.png)
无线电频谱管理
Index
无线管与执法机构职责
▪ 无线电频谱监管与执法机构职责
无线电频谱管理的重要性: 无线电频谱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对于保障无线电通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频谱管理的不当会导致频谱资源浪费、频段干扰、无线电通信质量下降等问题。 无线电频谱监管与执法机构的职责: 监测和监管频谱使用:负责监测和监管无线电频谱的使用情况,确保频谱资源的合理利用。 频谱规划和分配:制定频谱规划方案,合理分配频段给不同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和业务。 执法和处罚:对频谱使用违规行为进行执法和处罚,维护频谱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频谱监测技术与手段: 频谱监测设备:使用先进的频谱监测设备,如频谱分析仪、无线电监测车等,对频谱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频谱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频谱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实现对频谱使用情况的全面监控 。 频谱监测技术:应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如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等,提高频谱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频谱管理政策与法规: 频谱管理法规:制定和完善频谱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频谱管理的原则、流程和责任。 频谱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频谱分配机制,促进频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频谱共享与动态分配:推动频谱共享和动态分配技术的发展,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和灵活性。 国际频谱管理合作: 国际频谱协调:积极参与国际频谱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推动国际频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跨境频谱管理:加强与邻国的频谱管理合作,解决跨境频谱干扰和冲突问题。 频谱管理国际标准:参与国际频谱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高我国在国际频谱管理领域的影响力。
无线电频谱管理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 频谱管理的国际合作案例分析
国际频谱规划案例: 国际间频谱规划的协商和合作案例,如2G、3G、4G等移动通信频段的国际协商和分配。 频谱共享案例: 国际间频谱共享的实践案例,如卫星通信和无线电广播之间的频谱共享。
电磁波频谱管理技术
![电磁波频谱管理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0ac641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a.png)
频谱监测技术的分类
1.按照监测方式的不同,频谱监测技术可分为被动监测和主动 监测两种。被动监测是指通过接收和处理无线电信号来获取频 谱信息,而主动监测则是指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并接收回波信 号来获取频谱信息。 2.按照监测对象的不同,频谱监测技术可分为固定监测和移动 监测两种。固定监测是指通过固定的监测站或监测设备对周围 的电磁波频谱进行监测,而移动监测则是指通过移动式的监测 设备对行进路径上的电磁波频谱进行监测。
▪ 频谱池技术
1.频谱池技术是一种将多个用户的频谱资源集中管理,实现共 享使用的技术。 2.该技术能够降低用户的频谱使用成本,提高整体利用效率。 3.频谱池技术需要解决用户间的干扰协调和管理机制等问题。
频谱资源共享技术
▪ 频谱资源共享技术的应用前景
1.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频谱资源共享技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 广阔。 2.未来,该技术将与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为智能通信和智慧城市建设 等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频谱规划与分配技术
频谱规划与分配技术
▪ 频谱规划与分配技术概述
1.频谱资源是有限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分配,以满 足不同业务需求。 2.频谱规划与分配技术需要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灵活的原 则,促进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
▪ 频谱规划与分配技术的发展趋势
1.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规 划与分配技术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 2.未来频谱规划与分配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主化,通过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电磁波频谱管理技术
干扰协调与管理技术
干扰协调与管理技术
▪ 干扰协调与管理技术的概述
1.干扰协调与管理技术是电磁波频谱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确保不同 无线电设备之间的正常工作,避免相互干扰。 2.该技术主要通过规划、控制、协调和监测无线电设备的频谱使用,以确保无线电 设备在不影响其他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遵循ITU建议测量接收机参数
![遵循ITU建议测量接收机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8eccf89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7.png)
遵循ITU建议测量接收机参数根据ITU 建议进行接收机参数测量Peter Kronseder8GEPJuly 2011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2根据ITU 建议进行接收机参数测量l ITU-R SM.1836建议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IF 滤波器特性的测试程序l ITU-R SM.1837建议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三阶截断点电平的测试程序l ITU-R SM.1838建议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噪声系数的测试程序l ITU-R SM.1839建议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扫描速度的测试程序l ITU-R SM.1840建议用模拟调制信号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灵敏度的测试程序新ITU 建议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3l 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IF 滤波器特性的测试程序l 标称带宽l 形状因子l 标称带宽l 测试建立:连接信号源到RF 输入l 测量所有的滤波器l 要求:测量-3dB 和/或-6dB 带宽l :频率分辨率 BW IF /100或者更好ITU 建议:ITU-R SM.1836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4ITU 建议:ITU-R SM.1836下降6dBf c下降60dBBW -60dB BW -6dB l 形状因子l 跟测量标称带宽同样的建立l -60 dB 和-6dB 带宽的比l 形状因子=BW -60dB /BW -6dB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5l 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三阶截断点电平的测试程序l 两个测试信号的RF间隔–100 kHz, 300 kHz, 1 MHz, 3 MHz ,……..l 两个测试信号的RF电平–允许的电平范围:-30 dBm 到10 dBml 用于测试的频率集合–9 kHz 到30 MHz 和20 MHz 到3000 MHzl 测量过程中的温度–没有定义温度范围l 其他标准l AGC Offl 可变衰减器 0dBl 可切换放大器 OffITU 建议:ITU-R SM.1837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6l 应用于这个建议的定义l 如果两个测试信号均通过完整的模拟信号路径(包括A/D 转换器或检波器),则接收机的测试条件被定义为“条件1”l 如果两个测试信号均从模拟信号路径传向模拟中频(IF )输出,则接收机的测试条件被定义为“条件2”l 如果一个或多个测试信号在接收机模拟信号路径的中段输出,则接收机的测试条件被定义为“条件3”l 测试程序l 设置信号源的频率f 1和f 2(f 1<="" 2),并且连接到rf="" dbm="" p="" 到10="" 灌入电平要求范围的信号(-30="" 输入l=""> ITU 建议:ITU-R SM.1837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7ITU 建议:ITU-R SM.1837前端数字部分IF2IF3A/D 测量部分前端数字部分IF2IF3A/D测量部分前端数字部分IF2IF3A/D测量部分条件1条件2条件3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8ITU 建议:ITU-R SM.1837f 1l 由于非线性,两个频率f 1和f 2的两个交调产物将出现在f 3和f 4.l f 3={(2 x f 1)–f 2}l f 4={(2 x f 2)–f 1}l IP 3电平:IP 3=P in +a/2f 2f 3f 4aITU建议:ITU-R SM.1837举例: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9ITU建议:ITU-R SM.1837举例: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10ITU建议:ITU-R SM.1838l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噪声系数的测试程序l测试的频率l接收机的设置(例如:放大器,衰减器)l测试过程中的温度l噪声系数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测试:l“增益”法l“Y-系数”法(噪声源法)l“灵敏度”方法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11ITU建议:ITU-R SM.1838 l测试条件l测试应该覆盖整个频段l接收机应该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建立l衰减器(如果有)应该设置成最小l测试过程中自动增益控制(AGC)必须关闭l“增益”法l NF=P out+174 –Gain–NF:被测系统的噪声系数(dB)–P out:系统输出的噪声功率密度(dBm/Hz)–Gain:被测系统的增益(dB).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12June 2011_V1.0 | Receiver measurements ITU | 13l 测量程序l 步骤1:连接信号源到监测接收机的输入,并且调谐监测接收机的测量频率。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c4e67a9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1.png)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是一种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对无线电频谱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帮助无线电管理部门和无线电频谱用户实时了解无线电频谱的使用情况,并提供智能化的频谱管理建议。
在本文中,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机器学习模块和管理决策模块。
(1) 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负责从各个无线电设备中采集无线电频谱数据。
可以通过现有的无线电频谱监测设备或者软件无线电(SDR)进行数据采集。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该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无线电频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预处理、频谱特征提取和异常检测等。
(3) 机器学习模块:该模块负责对处理好的频谱数据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建模和训练。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深度学习算法等。
(4) 管理决策模块:该模块负责根据机器学习模块训练好的模型对监测到的频谱数据进行分类和决策。
根据系统管理策略,该模块可以实现频谱资源的自动分配和告警等功能。
2. 系统流程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采集:通过无线电频谱监测设备或者软件无线电进行频谱数据的采集。
(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频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和数据归一化等。
(3) 频谱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好的数据中提取频谱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频谱的能量分布、频谱的带宽和频谱的形状等。
(4) 异常检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提取到的频谱特征进行异常检测,判断当前频谱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5) 频谱分类:根据异常检测的结果,将频谱数据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管理决策的处理。
(6) 管理决策:根据分类结果,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频谱管理策略,对频谱资源进行自动分配和告警等操作。
ITU-RSM.1723-1建议书-移动频谱监测设备
![ITU-RSM.1723-1建议书-移动频谱监测设备](https://img.taocdn.com/s3/m/e042163990c69ec3d4bb753e.png)
ITU-R SM.1723-1建议书移动频谱监测设备(2005-2008年)范围在ITU-R的《频谱监测手册》(2002年版)获得批准以后,无线电通信局第1研究组即应发布一份关于移动频谱监测的特性和功能的建议书,并在其中涵盖《频谱监测手册》(2002年版)和ITU-R 建议书中的相关内容。
本建议书将大大改进主管部门在其国家领土上建设无线电移动监测系统的方式。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 移动频谱监测系统可用来支持频谱主管部门的行政、频率指配和监测活动;b) 将移动设备并入监测管理系统可使此类系统得以完成在固定监测台不能有效进行的测量工作;c) 在因较低的发射机功率电平、较强的天线方向性和特定的传播特性导致固定监测台无法进行测量的情况下,移动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d) 很多主管部门已具备将信息提供给频谱管理和监测系统的计算机化系统,注意到a) ITU-R SM.1537建议书-频谱监测系统的自动化及其与自动频谱管理的集成;b) ITU-R的《频谱监测手册》提供了有关无线电发射监测的各种问题的指导原则;c) 移动设备采集的测量和测向数据可方便频谱管理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作;d) 对配有自动测量和测向系统的移动设备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国家频谱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意义重大,建议鼓励主管部门在采购集成和自动化移动设备或可根据所要执行的任务进行装配的多功能设备时,使用附件1中的资料。
附件1移动频谱监测设备1 背景欲确定并购买频谱监测系统的每个主管部门应考虑移动监测设备。
除固定系统外,移动设备可进行灵活的频谱监测,特别适合进行近发射器测量,如发射器可能功率电平较低和/或进行高频发射。
测量的灵活性取决于:–运载车辆类型;–装载的测量设备;–车内配备的具体设施。
此外,使用固定电台的监测系统通常不能覆盖一个国家的全部领土,而主要是根据用户密度(城市或高射频密度区)而建立的。
通过计算机化和无线电通信网络安排,移动设备可集成到一个作为额外的固定频谱监测站的固定监测系统中,暂时扩大全球系统的覆盖区域。
ITU-R BT.2027 建议书说明书
![ITU-R BT.2027 建议书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0330b16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8.png)
ITU-R BT.2027 建议书(08/2012)高清电视三维电视节目制作和国际交换的序列数字接口BT 系列广播业务(电视)ii ITU-R BT.2027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
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ITU-R 系列建议书(也可在线查询http://www.itu.int/publ/R-REC/en)系列标题BO 卫星传送BR 用于制作、存档和播出的录制;电视电影BS 广播业务(声音)BT 广播业务(电视)F 固定业务M 移动、无线电定位、业余和相关卫星业务P无线电波传播RA 射电天文RS 遥感系统S 卫星固定业务SA 空间应用和气象SF 卫星固定业务和固定业务系统间的频率共用和协调SM 频谱管理SNG 卫星新闻采集TF 时间信号和频率标准发射V 词汇和相关问题说明:该ITU-R建议书的英文版本根据ITU-R第1号决议详述的程序予以批准。
电子出版2013年,日内瓦国际电联 2013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BT.2027 建议书1ITU-R BT.2027 建议书高清电视三维电视1节目制作和国际交换的序列数字接口(2012年)范围本建议书阐述了高清电视三维电视节目制作和国际交换的序列数字接口。
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ITU
![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ITU](https://img.taocdn.com/s3/m/f680b89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4.png)
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ITUITU-R SM.1753建议书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ITU-R 1/45号研究课题)(2006)范围为进行无线电噪声测量,需要一种与频率无关的通用测量方法,以便让不同测量系统得到的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建议书提供了一套测量过程或者步骤,这些过程或者步骤应与测量程序有机结合,以便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国际电联无线通信全会,考虑到a)因为采用了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例如超宽带(UWB)和电力线通信(PLC)),ITU-R P.372建议书中规定的无线电噪声电平可能会提高;b)为了有效地进行频谱管理,主管部门需要知道确切的噪声电平;c)为使多次测量的结果能够相互比对,有必要调整测量方法,注意到a)《频谱监测手册》中包含大量关于监测和测量设备的信息;b)对于噪声测量,有必要提出其他的接收机规范,建议1应按照附件1所述的要求开展无线电噪声测量。
附件1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1 引言本附件描述了在实际无线电应用中与频率无关的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
2 无线电噪声的特征根据ITU-R P.372建议书中的定义,无线电噪声是来自于多个发射源的无线电发射总和,并且这些发射不是来自无线电发射机。
在给定测量地点,如果没有单一的噪声源占主导,那么无线电噪声在幅度上服从正态分布,此时无线电噪声可以看做高斯白噪声。
如果信号来自于单一信号源,例如脉冲和连续载波,那么这种情况则不在本建议书所讨论的无线电噪声测量范围内,应不予考虑。
3 设备规范3.1 接收机测量接收机可以是标准的可搬运测量接收机,也可以是满足一些额外条件的频谱分析仪,例如设备的本底噪声低、频率与增益稳定性高,这些条件对于噪声测量都必不可少。
表1并未说明一组新的测量接收机规范,而只是指出了用于无线电噪声测量的接收机必须具备的附加要求或特定要求。
表1接收机为计算等效噪声带宽,应准确知道接收机的中频选择性(6至60 dB),这样才能比较不同中频滤波器条件下的测量结果。
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721834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6.png)
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技术对现有无线电频谱进行监测和管理的系统。
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频谱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个频段的使用情况,对频谱进行合理管理,确保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
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频谱监测设备、数据采集和处理、频谱信息展示和反馈四个主要模块。
首先,频谱监测设备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它可以实时监测各个频段的无线电信号强度和频谱占用情况。
常见的频谱监测设备主要有频谱分析仪和频谱接收机。
频谱分析仪可以同时监测多个频段,对各个频段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获取频段的占用情况;频谱接收机则可以通过扫描方式获取各个频段的信号强度信息。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其次,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是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的模块。
它主要负责接收频谱监测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并进行数据解析和存储。
同时,该模块还可以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供给其他模块使用。
例如,可以根据监测到的频谱占用情况自动判断当前频段的使用情况,进行频段的动态管理。
第三,频谱信息展示模块是将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的模块。
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各个频段的信号强度和占用情况。
一般来说,频谱信息展示模块会提供多种展示方式,比如频谱图、功率谱、频谱瀑布图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频谱情况。
最后,频谱反馈模块是用来向用户提供反馈信息的模块。
当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检测到频谱占用异常或者频段冲突时,可以通过频谱反馈模块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告警信息。
用户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避免频段冲突和频谱占用异常。
综上所述,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个频段的使用情况,并提供频谱管理的参考与决策依据。
它对频谱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ITU-R SM1880 建议书 - 频谱占用度测量
![ITU-R SM1880 建议书 - 频谱占用度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83fc94e89b89680203d82571.png)
ITU-R SM.1880 建议书(02/2011)频谱占用度测量SM 系列频谱管理ii ITU-R SM.1880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
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电子出版2011年,日内瓦ITU 2011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SM.1880 建议书1ITU-R SM.1880 建议书频谱占用度测量(2011年)范围虽然自动频道占用度测量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监测,但它仍然十分适用于多数情况。
频谱信道占用度以及频段占用度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比较与合并。
通过利用这一技术和适当方法,可以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 日益增长的无线电业务的需求要求最有效地使用无线电频谱;b) 只有在监测业务向无线电频谱管理者充分提供有关频谱实际使用率及其需求趋势的信息时,才能实现令人满意的频谱管理;c) 频道占用测量结果可为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数据:–频率分配和指配;–印证对频道阻塞的投诉;–确定频谱使用的有效性;d) 取自频率指配数据库的信息并不能揭示每个频道的承载程度;e) 频道占用测量结果可为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数据:f) 可取的做法是将不同国家边境地区或航空或海事移动业务频段中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g) 主管部门现在正在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包括分析记录的方法,并可对一系列提高频谱利用率极有价值的参数做出评估;h) 在设计频谱管理中收集占用度数据的自动系统时,必须确定需要测量哪些参数,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多长时间测量一次才能保证数据的统计意义;j) 应对测量程序和技术进行协调,以方便各国交流测量结果;k) 成功的监测数据合并或组合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存贮格式,还取决于采集数据时的环境和技术条件,2ITU-R SM.1880 建议书认识到a) 各国采用了不同的频道占用测量原则和方法;b) 存在一种获得高精度频道占用数据的特定方法,而这些数据通常是形成频带占用度的基础,建议1 附件1提出的测量程序和技术应用于频道占用测量工作;2应采用现行的《ITU-R频谱监测手册》来指导无线电频谱占用度的监测,而且所用设备应符合手册提出的要求;3 应根据ITU-R SM.1809建议书采用通用的数据格式,即通过无线电监测数据格式(RMDF)生成的基于行的ASCII文件。
未来频谱监测系统需具备三大技术能力
![未来频谱监测系统需具备三大技术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3ba0a25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0.png)
未来频谱监测系统需具备三大技术能力作为频谱管理(各国均非常重视)的“眼睛”和“耳朵”,“频谱监测”主要用于无线频谱资源管理、无线电台站管理、电磁环境管理。
随着无线电通信系统持续、快速向前发展,频谱监测系统也需要相应地演进。
2016年1月28日,ITU-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发布技术报告“Spectrum monitoring evolution(频谱监测的演进)”,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及时介绍其中的主要内容。
1、无线电通信系统频谱利用方式演进及对于未来频谱监测系统的能力要求无线电通信系统正在持续、快速地向前演进(典型代表为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及认知无线电系统)。
目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方式主要为采取自适应频率使用、同频复用、宽带接入、频谱扩展(包括频谱直接序列扩展与跳频)等技术。
因此,相应地,未来的频谱监测系统应具有面向各种新兴无线电通信技术与系统的监测能力,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微弱信号检测(detection of weak signal)、同频信号分离(co-frequency signal separation)、多模定位(multi-mode location。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及各种相关定位技术的组合)。
下文分别简要介绍。
2、微弱信号检测能力当下,越来越多的新兴无线电通信系统采取使用更高的频率、使用更宽的工作带宽、具备更低的功率。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用信号的功率可能比背景噪声微弱。
这样,采用现有的、敏感度有限的频谱监测系统就难以检测出低功率密度的微弱信号并对其进行定位。
因此,未来的频谱监测系统应提高灵敏度,采取先进技术从背景噪声中提取出有用信号,以检测具备低功率密度特性的微弱信号。
该ITU-R技术报告还给出了未来频谱监测系统可用以检测微弱信号的四大技术:锁定放大器(locked-in amplifier,是交叉关联技术于某种程度上的应用)、采样积分(sampled integration)、关联(correlation。
无线电监测测向技术简介
![无线电监测测向技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e88cb390b4c2e3f572763a3.png)
《国家无线电管理“十二五”规划》
“四个体系”建设
◦ ◦ ◦ ◦ 完善的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先进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有力、高水平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高效、权威的无线电管理行政管理体系;
•
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管理的理念、技术手段也都在进行着深刻的 变革。管理的方式正向着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方向 发展。管理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转变、从被 动监测到主动监管转变。 网格化管理是通过现代通信和信息化技术将管理的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单 元实现网格内统一管理标准、规范、响应、考核;网格间信息交流,资源共 享。通过将大范围的粗线条管理逐步分解细化逐步实现无线电管理的标准化 管理,增强快速查询、快速分析、快速反应的动态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 数字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线电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通信技术的飞速发 展也促使电磁频谱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越来越准确精细。从前“以点概面”的 粗犷式定性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的定量管理方向发展。使得原本空洞的无 线电管理变得有目标、有内容、有头绪、可操作、可检查、有依据、有成果, 为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
无线电频谱(radio spectrum)一般指9KHz~3000GHz频率范围内发射无 线电波的无线电频率的总称。 无线电波的划分
频带名称 极低频 超低频 特低频 甚低频VLF 低频LF 中频MF 高频HF 甚高频VHF 特高频UHF 超高频SHF 极高频EHF 至高频 频率范围 3-30Hz 30-300Hz 300-3000Hz 3-30KHz 30-300KHz 300-3000KHz 3-30MHz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 30-300GHz 300-3000GHz 波段名称 极长波 超长波 特长波 甚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 米波 分米波 厘米波 毫米波 丝米波 波长范围 100kkm-10kkm 10kkm-1kkm 1000km-100km 100k-10km 10k-1km 1000-100m 100-10m 10-1m 100-10cm 10-1cm 10-1mm 1-0.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8/2013)
频谱监测系统的自动化 及与自动频谱管理设备的集成
SM 系列 频谱管理
ii
ITU-R SM.1537-1 建议书 前言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作用是确保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包括卫星业务,合理、公平、有效和经济地使用无线 电频谱,并开展没有频率范围限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的职能由世界和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完成,并得 到各研究组的支持。
(2001-2013年)
范围
现有技术方便多数频谱监测功能、甚或整个监测台站实现高度自动化,并方便频谱监测系统与 自动频谱管理设备实现高度集成。国家频谱管理自动化系统方面的诸多活动将受益于与自动监测台 站的集成。本建议书描述这些系统的建议功能性。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 考虑到 a) 目前以提供自动化频谱管理系统支持行政、许可、工程分析和监测控制活动,使无 线电频谱管理部门的诸多职责得以简化; b) 现代计算机网络方便实现管理部门的自动化频谱管理系统与频谱监测台站的结合, 从而使在系统中任何操作工作站工作的用户都可在得到适当安全授权后获取各项总体频谱管 理资源或访问监测设备,从而使任务与报告之间的结合异常灵活; c) 监测台站与管理系统的集成可以使集成系统自动发现违规现象 – 找出在许可数据库 中并未包含的、存有发射机的频率,并找出未在其许可参数内操作的发射机; d)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方便以经济方式实现监测台站的自动化 – 由为数不多 的接收机和与计算机相连的相关电子设备在台站做出测量,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成本(与符 合国际电联有关监测系统最低设备要求的老系统相比),并缩小系统规模和减轻其重量,使 维护和培训工作得以简化; e) 目前技术正在朝着基于DSP的测量服务器的方向发展,这些服务器能够提供很宽的瞬 间带宽和很高的动态范围,使这类系统能够十分迅速和有效地捕获和测量间歇的、宽带和变 频信号; f) 护; g) 现代计算机图形用户接口(GUI)软件使这些基于DSP的监测系统可以轻松地得到维 很多主管部门已具备将信息提供给频谱管理和监测系统的计算机化系统, 注意到 a) 一体化的这些自动化系统能够处理大量资料和测量结果,并且提请监测服务操作人 员注意需要由他们进一步加以分析的那些数据,因而这些系统能够在操作人员支持频谱管理 的工作中帮助他们;
ITU-R 建议书系列 (可同时在以下网址获得:http://www.itu.int/publ/R-REC/en) 系列 BO BR BS BT F M P RA RS S SA SF SM SNG TF V 卫星传输 用于制作、存档和播放的记录;用于电视的胶片 广播业务(声音) 广播业务(电视) 固定业务 移动、无线电测定、业余无线电以及相关卫星业务 无线电波传播 射电天文 遥感系统 卫星固定业务 空间应用和气象 卫星固定和固定业务系统之间频率共用和协调 频谱管理 卫星新闻采集 时间信号和标准频率发射 词汇和相关课题 标题
2
ITU-R SM.1537-1 建议书
b) 对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做出分析要求操作人员训练有素和/或经验丰富,以便做出这 类分析; c) 在输入中央数据库之前应由操作人员对自动捕获的监测数据予以核实, 建议 既负责频谱管理也进行频谱监测的主管部门应考虑使用带有共同关系数据库的集成一体 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提供下列功能性: – – – – – – – – 远端接入到系统资源 自动违章检测 频率指配与核发执照 支持频谱工程的工具 自动测量信号参数 自动测量占用情况并进行测向(可选) 对测量进行时间安排,以便立即或在未来实施 现代GUI。
注:本ITU-R建议书英文版已按ITU-R第1号决议规定的程序批准。 电子出版物 2014年,日内瓦
国际电联 2014
版权所有。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翻印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SM.1537-1 建议书
1
ITU-R SM.1537-1建议书 频谱监测系统的自动化及与自动频谱管理设备的集成
1 引言
通过使用计算机、新式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以及远程通信,自动化简化了无线电频谱 管理机构的很多职责和义务。计算机化的设备提供用来快速并且精确地完成例行的重复性任 务的手段,使值勤人员从这些任务解脱出来,而去从事要求更高的任务。采用数据库以及用 计算机建立模型的方法简化了频谱管理职能,从而有助于加强干扰预防工作。频谱管理和频 谱监测的结合使得一体化的系统成为可能,这种系统能够自动地使用来自监测系统的实测数 据以及来自管理数据库的关于许可证的信息,以检测未经许可的发射频率以及其他违反许可 证的行为,进而便于运营商做出更仔细的检查。集成化监测和管理系统可拥有一台中央管理 设备,在该设备中对无线电监测系统进行整体管理,并可对监测系统数据库中保存的测量数 据进行统计分析。这些分析结果用于频谱管理规划(如频率的撤销和重新指派)。图1所示 是一个典型的集成化系统的结构图。应用及可用基础设施不同,则配置方案(在每个监测站 中的工作站数量、监测站的数量等)、通信方法(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或 其他协议、使用广域网(WAN)、公众交换电话网(PSTN)、无线电或卫星)和其他细节 也将有所不同。可替代的系统配置方案包括增加一个监测中心,它直接与监测站相连,并继 而与管理中心相连。
附件 1 更为详细地描述和解释这一功能性。附件 1 具体阐明频谱自动监测以及频谱监测 与频谱自动管理系统集成的优势。附件 1 第 2 节说明将受益于与频谱监测台站集成一体的、 在国家频谱自动管理系统方面开展的活动。附件 1 第 3 节说明实现整个监测台站自动化的优 势所在。
附件1 频谱监测系统的自动化及与自动频谱管理设备的集成
知识产权(IPR)政策
ITU-R 的知识产权政策在 ITU-R 第 1 号决议附件 1 引用的“ITU-T/ITU-R/ISO/IEC 共同专利政策”中做了说 明。专利持有者提交专利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 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 获得,该网址也提供了 “ITU-T/ITU-R/ISO/IEC共同专利政策实施指南”以及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