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工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6
陕西皮影
• 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的发祥地,陕西皮影主要分 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西路皮影以宝鸡皮影最 为突出,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规格偏大,身 体各部位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大方。二、设色艳 丽特殊,所采用的过渡色独具特色,各种颜色由 深至浅,或由浅至深过渡的相当和谐。三、采用 拉刀刻制,所刻皮影不仅刀路光滑,而且线条极 为流畅,立体感特别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主要突出刀法和色彩,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精品皮影, 为众多礼品公司长期定点生产单位。
A
5
皮影的由来
•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 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 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 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 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 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皮影很 快流传到民间,勤劳智慧的人们将皮影道具的制作,表演的动作加以 完善,又给皮影配以婉转的腔调,诙谐的唱歌,形成了广泛流传于民 间的“皮影戏”。至宋代,皮影戏已到达鼎盛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 皮影戏在陕西民间都一直盛行不衰,农村人的红白喜事,庙会、逢集、 开业少不了皮影戏,只要有皮影戏,老百姓便从十里八乡赶去观看。 皮影戏是陕西民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 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 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 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 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A
3
陕西民间艺术
• 陕西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魅 力四射,动人心魄,是研究中国民间文化 艺术极其重要的一大领域。陕南、陕北、 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各具特色。
• 陕西民间艺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 平面的、立体的、色彩的、工艺的、综合 的,演的、唱的,体裁浩瀚,精彩无比。 她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震撼人心 的原始艺术宝藏,是中国艺术之精魂。
A
4
什么是皮影
•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 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 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 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 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
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 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 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 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 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A
1wenku.baidu.com
民间艺术的定义
•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 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 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 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 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 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 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 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 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 染类等等。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 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 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 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 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 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 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 能。
A
7
A
8
A
9
A
10
皮影的制作过程
• 第五步镂刻 •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
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 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 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 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 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程序如 下: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 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 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 第六步敷彩 •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 各有不同。以陕西皮影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 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 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 第七步发汗熨平 •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 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 法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 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 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 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 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还会变形。 • 第八步缀结完成 •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头部—— 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 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 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
A
2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是1987年文化部为推 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 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1987 年至2003年,文化部通过命名挂牌的方式,共在 全国命名了486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 国特色艺术之乡”。2007年至2008年,文化部在 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中国民间文化 艺术之乡”的命名和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中国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将名称统一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全国范围内重 新组织开展了命名工作,共有963个县(市、 区)、乡镇(街道)和社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 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