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识概念研究进度及分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知识概念研究进度及分析

知识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引起管理学界和企业实践者的注重以来,已经发展了近20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逐渐演变为以

知识的使用为特质和以知识资产来构造的知识社会[1-2]。知识资

产已经成为在信息经济下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优势源泉[3]。那么,知识及其管理研究对组织战略优势和生存发展至关重要[4-7],研

究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这个战略资源[8-10],体现于

知识在创造企业价值过程(技术/产品知识创新)中具相关键性支撑作用[11]。也有学者认为如何管理组织的知识,即组织基于知识的创新

管理新模式[12],才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鉴于知识的战略性、可持续性和复杂性,需要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知识的基本内

涵予以辨析,只有这样才能知晓管理什么,如何管理,进而如何测度

其效益。本文对知识这个概念从哲学思辨开始,结合社会学与管理学

方面的进展,对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构成,知识的内涵以及知识的分

类等多个维度实行分析与探讨,以促动知识管理的生命力和可操作性。

1知识的内涵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成为哲学界争辩不休的话题,至今流派众多。这也是导致知识管理领域的知识这个基本概念模糊繁

杂的原因之一。本文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实行定义式的辩论,而是通

过对知识概念的梳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进而丰富知识管理

的理论基础,知晓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本部分从哲学、哲学—管理学、管理学3个方面对知识内涵予以探讨。

1.1知识内涵的哲学角度研究

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概念首推柏拉图(Plato,428-348BC)的定义:知识是经过验证的信念。知识是一种信念,而且是经

过验证的,经过实践检验后而实行思考的结果。2001年,美国西点军

校的知识论教授波伊曼拓宽了知识的内涵,指出知识作为具有理性的

创造物,是整体水平的结果,即知觉、反思和准确行动的水平的结果

[13]。波伊曼把知识的内涵扩展到了人的主观知觉,有限理性的思

考和在此指导下实践行为后形成了一定水平的结果。从整体高度贯穿

了知识的整个进程,暗含了信息处理、认知模式和行为水平的知识联

结特性。与组织学习的双环学习类似,2007年,斯蒂芬对知识的内涵

进一步深入,指出知识是行为修正的结构,镶嵌于个人经验的流程和

社会与文化背景的系统[14]。把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也增加进来,完

善了知识的孕育环境。如表1所示。

管理学者一直努力从哲学汲取营养,丰富着知识管理领域的知识内涵,即把知识的哲学内涵引入到管理实践中来,为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提供

必要的支撑。2000年,斯泰西(RalphD.Stacey,2000)通过对复杂性

理论实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复杂理论如果使用到社

会科学中,必须实行一定的修正和重新定位,并结合米德(G.H.Mead,1934)的精神(Mind)、自我(Self)和社会(Society)的演化哲学理论,

认为知识就是人们之间的意念与沟通之间的产物[15]。意念存有于

个体中并涌现和受制于群体中,往往受到个体经历、价值观点、教育

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个体心智模式的基础。通过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持续相互反映,修正其个体的意念和行为。斯泰西强调知识是个体之

间相互反映而形成的产物,知识场所为个体,而乔治和丹尼尔(GeorgSchreygg,DanielGeiger,2007)强调知识是社会系统的产物,

存有于社会中。因为管理研究中知识的概念比较繁杂、不清晰,乔治

和丹尼尔对知识概念实行了重新定位,基于科学哲学(哈贝马斯Haber-mas,1986)和语言哲学(柏格曼Bergmann,1958;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22)认为知识基本上依存于交流(Communication)和

反映(Reflection),构建于社会交流过程中[11]。

1.3管理学研究中比较代表性的知识内涵研究

在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中,很多学者实行了各自具有特色的知识

内涵研究,本文仅对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概念予以探讨。日本学者野

仲郁次郎(IkujiroNonaka,1991,1995,2006,2008)对柏拉图的知识

概念实行了具体深化,认为知识是人际间个人信念朝“真实”的方向

实现验证的动态过程[7]。强调知识是实现验证的动态过程,把知识

的内涵由静态属性转迁到了动态过程,知识具有时间演化属性,战略

和信念导引功效。第一本《知识管理》专著的出版者,具有会计背景

和企业实践的著名知识资本计量专家斯威比(Sveiby,1997)认为知识

具有行为指导内涵,进而形成水平,指出知识能够理解为采取行动的

水平[16],进而对企业的知识予以评估和测度。能够说把水平和知

识联结在一起,但是知识载体,个体价值观点等心智模式被忽略了。1998年,达文波特等(ThomasH.Davenport,LaurencePrusak.1998)

定义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能够持续的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17]。

这个概念指出知识的动态组合特性,知识是在持续发展变化的。对知

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知识的来源

在哲学研究中,对知识的来源/知识怎么产生的辩论一直促动了知识

内涵的丰富,提升了对知识这个概念的理解。首先是英国的经验主义

学派,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

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他们认为知识是由经验驱动的,存有于我们记忆和大脑

景象中,没有被我们感知的东西(知识),那么它们是不存有的[18]。后来维尔杜伦(WillDurant)进一步发展认为任何事物的知识仅仅是对

它的感知。那么知识就存有于人类的神经系统(KennethBoulding,1910—1993),并作为有机系统需要人们生活复杂性来维持[19]。与

该学派相对应的就是法国的笛卡尔学派。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人们的推论演绎的过程而产生的,哲

学家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1970),进一步指

出知识仅仅存有于我们的意念中,不是来源于我们的感知。后来著名

的哲学大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对这两个学派实行了

集成和综合,辩证的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先验知识,另外一个是后验知识。米勒(Mller-Merbach,2007)根据康德(1724—1804)基于先验和后验的知识创造2个路径,指出知识可能涉及5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