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冶金过程动力学 ★★★★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式是矿球的还原时间与还原率的数学式。式中右端第1项代表气相边界 层的扩散阻力,第2项代表还原铁层内的扩散阻力,而第3项代表界面化 学反应阻力。
(1). 外扩散限制,kG<<De(k), (2). 内扩散限制, De<<k(kG),
t
t
O r0
R 0 e (C A CA ) 3kG
O r02
(Fe2O3︱Fe 或Fe3O4 ︱Fe 或FexO︱Fe)的一界面模型和有3
个界面(Fe2O3︱Fe3O4 ︱FexO︱Fe)的三界面模型,其中一 界面未反应核模型应用比较广泛。
依此未反应核模型,铁矿石还原反应步骤为:
(1) 还原气体A通过气相边界层向矿球表面扩散,即外扩散;
(2) 气体A通过多孔的产物层向反应界面扩散,同时铁离子也 通过产物层向内部扩散,称为内扩散; (3) 在反应界面上气体A与铁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其中包括 还原剂的吸附和气体产物的脱附; (4) 气体产物通过固体产物层向矿球表面扩散; (5) 气体产物离开矿球表面向气相内部扩散;
氧流与熔池作用,将动量
传递给金属液; 金属熔池产生循环运动。
8.2.1 元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氧流穿入熔池某一深度并构成火焰状作用区(火点区)
8.2.1 元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反应的动力学
氧气炼钢中还存在乳化和泡沫现象 在氧流强冲击和熔池沸腾 作用下,部分金属微小液 滴弥散在熔渣中;
乳化的程度与熔渣粘度、 表面张力等性质有关;
ri r0 (1 R)1/ 3
0 e 4r02 (C A CA ) dn JA dt r0 r0 ri r02 1 K k G De ro k (1 K ) ri2
0 e 4r02 (C A CA ) dn JA r0 1 K dt 1/ 3 [(1 R) 1] (1 R) 2 / 3 kG De k (1 K )
O r0
1 r0 K 1/ 3 2/ 3 { [(1 R ) 1] (1 R ) }dR dt 0 e 3(CA CA ) kG De k (1 K )
O r0
在t=0~t,及相应的R=0~R之间积分,
r0 R K 2/ 3 1/ 3 t 0 { [1 3(1 R ) 2(1 R )] [1 (1 R ) ]} e (CA CA ) 3kG 6De k (1 K )
v kM {[%M ]
(%MO) } LM (%)
2. 当LM(%) <<kM/kMO时,渣中(MO)的扩散是限制环节
v k MO LM (%) {[%M ]
积分简化得
(%MO) } LM (%)
3.当LM(%) ≈kM/kMO时,同时受钢液中[M]和渣中(MO)的扩散限制。
[%M ] [%M ]e a log t [%M ]0 [%M ]e 2.303
乳化可以极大地增加渣- 铁间接触面积,因而可以 加快渣-铁间反应。 乳化造成的渣-铁间接触面积可 达0.6~1.5 m2/kg。
8.2.1 元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熔池在氧流作用下形成的强烈运动和高度弥散的气 体-熔渣-金属乳化相,是吹氧炼钢的特点。 1-氧枪 2-乳化相 3-CO气泡 4-金属熔池 5-火点 6-金属液滴 7-作用区释放出的 CO气泡 8-溅出的金属液滴 9-烟尘
8.2.1 元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2 间接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M] + (FeO) = (MO) + [Fe] 或 [M] + (Fe2+) = (M2+) + [Fe]
边界层 边界层
图3-7 钢液元素氧化过程的组成环节
[M] ——→ [M]*————→ (MO)* ——→(MO)
扩散βM 界面反应kC 扩散βMo
力学。但由于这些反应是高温 (1550~1650℃)下的电化学
反应,其反应速率远大于组分在两相内的传质速率,所
以两相内的传质之一往往成为整个反应过程速率的限制 环节。因此,着重讨论传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2.1 元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1 氧流对金属熔池的作用动力学:
顶吹氧枪O2出口速度通常 可达300~350m/s;
8.2.1 元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dc[ M ] dt c[ M ] c( MO ) / K 1 1 1 k[ M ] kc k( MO ) K

当kc>>kM+kMO时, dc[ M ] c[ M ] c( MO ) / LM
dt 1 k[ M ]
cM [% M ] M 100 M M
第八章 冶金过程动力学
8.1 氧化铁还原过程动力学
8.2 火法熔炼反应动力学
8.3 吸气和脱气反应
8.4 碳酸盐分解动力学 8.5 钢液脱氧动力学
冶金过程动力学是研究有化学反应参加的冶金过程的动力学问题。
对冶金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时,大致需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
(1)了解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组成环节(机理)和其速率的表达式;
R:铁矿石的还原率,是铁矿石失去氧量的质量分数。
用矿球内氧的摩尔数的变化率表示还原速率,
dn[O(Fe x O)] d 4 3 d 4 3 dR 2 2/3 1/ 3 ( ri O ) 4 r0 (1 R) O [r0 (1 R) ] r0 O dt dt 3 dt 3 dt
环节所组成,而过程的速率限制取决于还原条件下最慢环节的速率。
8.1.4 铁矿石还原描述 矿球的间接还原过程是多环节的多相反应过程,这些环节 又因矿球致密程度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数学模型。当矿 石的结构比较致密时,反应过程中同时出现了逐级分层性, 即可能有几个反应界面同时出现。因此在导出反应过程的 动力学方程上建立了几种模型。在矿球内仅有一个相界面
0 e 4 r02 (C A CA ) 4 3 dR r0 O r 1 K 3 dt 0 [(1 R)1/ 3 1] (1 R) 2 / 3 kG De k (1 K )
dR 1 0 e r 1 K 3(C A CA ) dt 0 [(1 R) 1/ 3 1] (1 R) 2 / 3 kG De k (1 K )
(2) 按准稳态原理建立由各组成环节构成的过程的速率方程;
(3) 按反应的不同条件找出其限制环节及其速率的积分式。 由此可计算总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速率或反应进行一定程度所需时 间,以及分析各种因素对速率的影响从而提出控制和改进实际操作、 强化冶炼过程、提高反应器生产率的措施。
8.1 氧化铁还原过程动力学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脱碳过程的组成环节是很复杂的,与冶炼工艺和供氧方式
有关。但是,无论向熔池吹氧或由氧化性熔渣(包括加入铁
矿石或铁锈在渣中的溶解)供氧,脱碳反应过程大致有相似 的组成环节。 (l). 氧从炉气向熔渣中转移: (2). 氧从熔渣转向钢液中:
(3). 吸附的[O]+[C]发生化学反应,形成CO;
8.1.5 铁矿石还原的数学模型 铁矿石的还原反应过程是一个串反应,按稳态处理,当过 程达到稳态时,各步骤的速率相等,可以用几个步骤组合 来推导速率方程。
铁矿石还原方程如下:
FexO +H2 = xFe(s) + H2O(g)
反应速率JA:
0 e 4r02 (C A CA ) dn JA dt r0 r0 ri r02 1 K k G De ro k (1 K ) ri2
(4). 以CO气泡的形成及长大,经过熔池排入炉气中。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脱碳反应的动力学条件:
1.脱碳反应的环节 1) 反应物[C]和[O]向反应区扩散;
2) [C]和[O]进行化学反应;
3) 反应界面气泡生成; 4) 反应产物CO或CO2离开反应区域。 碳的氧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包括扩散、 化学反应和气泡生成等几个环节。
碳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波动在60~150kJ/mol之 间,远比上述活化能数值低得多。高温下碳氧化 反应非常迅速,不是碳氧化反应的控制环节。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3.反应界面气泡的生成 在钢液中没有现成的气液相界面时,产生新的 界面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新生成的气泡越小, 需要的能量越大。 取钢液表面张力m-g为1.5Nm-1,新生成的CO 气泡核心半径为10-6m,则该气泡核心所受的毛 细管压力为:
则还原过程仅具有逐级性,而无明显的分层性;因此,分层性
是致密矿球按未反应核模型进行还原的动力学特点,而孔隙度 高的矿球则是按多孔体积反应模型进行还原的。
8.1.2 还原过程的组成环节
气体还原剂和固体氧化物的反应是复杂的多相反应,由许多个串联及
并行环节所组成:
(1) 气流中的CO(H2)通过矿球外的气相边界层,向矿球表面扩散: (2) CO(H2)通过还原产物层(金属或低价氧比物)的微孔及裂纹扩散,
t
r0 K [1 3(1 R)2/ 3 2(1 R)] [1 (1 R)1/ 3 ]} 0 e (c c ) 6 De k (1 K )
O r0
8.2 火法熔炼反应动力学
火法熔炼反应主要在熔渣-金属液间的界面上进行,可利
用液-液相间反应的双膜理论模型,来研究这些反应的动

1
k ( MO ) LM
(%MO) S 100 M MO
c MO
kM LM (%) d[%M ] (%MO) v {[%M ] } dt kM / kMO LM (%) LM (%)
8.2.1 元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根据LM(%) 和kM/kMO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限制环节的速率式: 1. 当LM(%) >>kM/kMO时,钢液中[M]的扩散是限制环节。
还原产生的Fe2+ (包括电子)及矿球内的O2-在晶格内扩散:
(3) 在矿球内部反应界面上进行结晶化学反应,如气体的吸附、脱附、 电子交换、新相核的形成及长大;
(4) 还原形成的气体产物CO2(H2O)通过还原产物层向外表面及气流中
扩散。 因此,整个还原过程归纳为由外扩散、内扩散及界面反应 3个主要大
8.1.1 间接还原的机理
铁矿石被气体还原剂CO(H2)还原的反应在热力学上是逐级进行 的。首先是形成较低价氧化物,而最后是铁;在动力学上则具
有分层性的特点,即按照未反应核模型进行时,整个矿球从外
而内具有和铁氧化时形成的氧化铁层相反层序的结构。 当矿球的孔隙度、矿粒比较小时,还原气体能向孔隙内扩散,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耐火材料表面凹坑或缝隙处气泡形成过程示意图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1)氧气炼钢过程大量气 泡弥散存在于金属熔 池内,CO气泡生成很 顺利。
2)在炉底和炉壁的耐火 材料表面上存在的凹 坑处,能生成CO气泡 萌芽。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气泡上浮过程中,随 着体积的加大,形状 变为球冠形。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2.化学反应
如化学反应表观活化能 E1050kJ/mol,则化学 反应是控制环节;
r k C
n
如活化能E420kJ/mol, 则过程受扩散控制;
E logk B R T
如活化能E在420~1050kJ/mol之间时,过程 处于扩散与化学动力学混合控制领域。
0 e
O r0
6De (c c )
[1 3(1 R)2/ 3 2(1 R)]
K 1/ 3 t [1 (1 R ) ] (3). 界面反应限制, k << kG(De), (c0 c e ) k (1 K )
O r0
{
(4). 混合限制, De≈k(kG>>De)
PCO
2 m g rg
2 1.5 3MPa 9 10
8.2.2 脱碳反应动力学
实际上CO气泡核心所受到的压力还包括钢液、 炉渣和炉气的静压力。
PCO Pg m hm S hS
2 m g rg
在钢液内生成一个很小的CO气泡核心,需要克服 数十个大气压的压力,因而实际上不可能生成。 只有在钢液中有已经存在的气液界面时,才能减 少生成气泡的压力,使碳氧反应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