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案例

柳坚卫

【摘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为了真正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有效的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借助导学案来加强学生的预习工作,提高课堂45分钟的有效性。我在这样背景下开设了这一课。

【关键词】学生自主教师引导课堂效率

一、案例背景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为了真正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有效的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我们学校组织语文组的年轻教师开始上校级的公开课。我也于上周在自己任教的712班了上一堂校级公开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是名人单元,这一单元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我上的这课主要是通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本文是诗人臧克家所写,它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如诗歌一般。

因此,本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所具有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研究学问的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同时又可以感受诗般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2.学情分析

本文的语言凝练、形象,用了一些文言词汇,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某些句子的含义可能理解不深或者不能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字词意思,从而把握句子意思,并从中感受闻一多先生身上做表现出的那种崇高的品格和精神。诗化语言优美且抒情性很强,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诵,培养其语感。

3.教学思路

⑴设置问题,激趣导入

⑵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⑶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⑷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二、案例叙述

1.设置问题,激趣导入

今年我们到了新学校,七八年级又重新编班。于是我利用

这一点来问学生:面对新面孔,肯定我们要对新同学进行了解、熟悉。你是通过哪些方面的了解和熟悉一个人的呢?

生:可以通过看他的外表

师:通过外表能较客观了解一个人吗?

生:不能,有句话叫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说不能凭外貌来评判一个人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那我们了解一个人应该通过哪些方面来了解一个人呢?

生:我觉得可以听他说的话了解他是怎么样一个人。比如有些人喜欢吹牛,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虚荣心强,好爱面子的人。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一个人他是怎么样做的。认认真真做事的人肯定是一个好人。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想法和两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C④哉?人焉�C哉?”意思是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所谓的言和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和做”。今天我们就通过“说和做”来具体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

此教学环节我通过设置问题,马上调动起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思维活跃,回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并且自然地引入了课文。为课文的学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了解作者

学生参照学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和闻一多先生的关系,做好摘抄笔记,识记要点。

3.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⑴自由诵读课文,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并思考一下问题:

①闻一多是如何“说和做”的?

②从闻一多的“说和做”中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⑵把握课文内容后,学生回答问题。

生:闻一多先生是: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生: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生:现在,他“说”了就“做”。

生:从中可以看出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来整体把握住他的形象。)

4.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闻一多先生怎么一下子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一下子“说”了就“做”。怎么回事?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从两个方面来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介绍的。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是“说”了就“做”。

师:哦,原来是这样的。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那作为学者和革命家,分别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了?这个“卓越”和“大勇”体现在何处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闻一多的说和做深入了解闻一多先生所具有的的精神品质)

师:下面我们先从作为学者方面来看一下。

生: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他做了三件事: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师:看来闻一多先生的成就真是斐然啊。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从何看出?

生齐说:不是。是通过十多年的辛苦钻研得来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师:从何看出?

生: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这里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生: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里看出了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钻研学问的精神。

生: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群蚁排衙”,可看出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凝结”可看出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生: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从“十年”看出,时间之久,学问来之不易。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一句看出用心之专。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作为学者,他表现出了孜孜不倦、日夜不懈的治学精神。那老师要再问一下,研究这些学问为了什么,是表明自己学问的高深还是其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