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1)
论王国维对我国历史档案研究的贡献
研 究方法, 为我国历史文献 、 历史档案、 乃至历史学、 考古学研
很 大 。后 来 , 国维 主要 从 事古 史 研 究 , 甲 骨 文 、 文 、 周 王 在 金 殷
而提 出玉 门关 曾经西迁之说 。 陈梦家《 玉门关 与玉 门县》 电提 ‘
到玉 门关西迁之事 。 国维根据《 王 汉书 ・ 地理志》 的记载进一步 指 出, 泉郡治下 的玉门县即为太初 以前 的玉 门关所在地 , 酒 他
而 撰 写 的 。 王 国 维 对 于 甲骨 档 案 研 究 的另 外一 个 突 出贡 献 就
王 国维对敦煌文献 的整理研究 , 始于 10 9 9年协助罗振玉 校理刊印 《 敦煌石室遗 书》及 翻译斯 坦因的 《 中亚细亚探险 记》 9 年罗 、 。1 1 1 王二 氏赴 日寓 居后 , 敦煌文献逐渐成 为王国
兰
论王 国维 对我 国历 史档 案研究 的贡献
姚
王李 玄盛 传》 和唐 人所著 《 沙州 图经》 等资 料加 以补充证 明 。
《 沙洲图经》 载有古长城正是汉长城 旧址 , 位于敦煌 以北 , 是汉
代屯戍之所 , 也是 “ 由中原通 西域 之孑 道也” 王国维最终据 L 。② 此确定汉长城位置 。
新 史学 的开 端 , 国 维 的 业 绩 是 新 史 学 的 开 山 , 是 丝 毫 也 不 王 那 算过分的。” ①
三 、 国 维 对 汉 晋 木 简 档 案 研 究 的 贡 献 王
王 国维于 12 9 5年提 出二重证据法 , 一方面 , 时正 值洋 当
敦煌本《太公家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展现
2021年第6期 (总第190期)DUNHUANG RESEARCH敦煌研究NO . 6. 2021 TOTAL 190敦煌本《太公家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展现内容摘要:《太公家教》是敦煌文献中写本最多的家教类蒙书,一直以来深受关注,论著篇章多达数十种。
其内容为梳 理经典要义并改写成琅琅上口的韵语短句,同时集录当时社会流行的足以发人深省的谚语,展现雅俗融合的“格言谚语 体”特色。
因其易于接受、便于口传、利于记忆因而广泛流传,影响久远。
本文特从《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文词教林》《新集文 词九经抄》等变文、蒙书的援引以及在《太公家教》基础上改写创作的通俗训诫诗一卷本《王梵志诗》人手,考见其在敦煌社 会的接受与影响。
又从吐鲁番文书及吐蕃文《太公家教》写本残卷、唐代长沙窑瓷器遗存所见的字句题词及典籍记述等,亦 可考知其在敦煌以外的流传与影响的情况;说明此蒙书具有传承性、变异性与集体性的特色,彰显出传统蒙书的社会价值 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意义,也开阔童蒙文化研究的另一视野。
关键词:太公家教;蒙书;格言谚语;长沙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G 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 (2021)06-0079-14Abstract : rajgong 力ajiao (Master /Ceung ’s Teaciw /igs ) is a fascinating textbook on family education , and has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text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 f copies among Dunhuang manuscripts . The book attracted immediate attention upon its discovery and publication , and is already the subject o f several academic articles . The contents o f the text are primarily pithy , memorable verses written to express the main idea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nd a collection o f the various proverbs popular in society at the time the book was written . The exceptional longevity and scale of propagation this text achieved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elegant but down to earth style of writing that made the proverbs easy to understand , remember , and orally transmit . This paper presents a special study on the widespread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o f Taigong Jiajiao on Dunhuang society by examining quotations and commentary in Tang dynasty textbooks and bianwen (a popular form of spoken literature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at propagated Buddhist sutras and historical and folk stories ) such as Fumu Enzhong Jing Jiangjingwen (Sutra Preaching Texts on the Kindness o f P arents), Wenci Jiaolin (Educational Literary Reader), and Xinji Wenci Jiujing (New Collection o f N ine Lit收稿日期:2021-08-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16ZD A 121)作者简介:朱凤玉(1955 — ),女,安徽省泗县人,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中国俗文学研究。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
字昆仑。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
行医乡里,名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
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
●华南 师范大学 增城学 院 图书馆
摘 要 : e2 W b . 一种 创 新 的服 务模 式 ,通过 自我 服 务 0是
“ ir Lba  ̄
钱嘉 荔
20 指 出 :以用 户 为 中 心 的 变 革 是 图 书 馆 2 . ” “ . 0的核
也 。” ⑨
材料 . 以研求问题 ,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 流。 治学之士 , 得预 于此潮流者 , 谓之预流 ( 借用佛 家初 果之名 ) 。其未得预者 , 谓 之未人流 。此古今学术史之通 义 , 非彼闭门造车之徒 , 所能同
喻者 也 。 ”
这里所说的“ 纸 之树料” 指的是古今流传的文献典籍 , 其 中包括《 尚书》 《 、易》 《 、诗》 《 、五帝德 》 帝 系姓》 《 及《 、春秋 》 、 《 左传》 吲语》 《 与《 、世本》 《 、“ 等 地下之材料” = 国维认 为有两种 , ,} 三 即甲骨 文和金
1 引 言 .
We 2 b. 0浪潮 的冲击 ,给 图书馆服 务 注入了 新 的诠 释 , 20 0 5年 9月美 国 M cal C sv 士在 博客 巾提出 图 书馆 ihe ae 博 20Lb .) .(i2 名词后。又于 2 0 O 06年 9月美 《 网书馆杂志》 文 撰
的 时代 ” 直 到 19 年 殷 墉 甲骨 发现 之 后 , 。 88 维 开 始致 力 于
参考文献 :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 史篇》 人 民出版社,92 8 《 历 , 18 ,
② 王 国维 :观 堂 集林 》 中华 书局 ,9 4 8 1 82 《 , 18 ,2 — 2
③ 陈梦 家:玉 门关与玉门县》 中华书局 ,90 15 2 4 《 , 18 ,9 - 0 ④柴剑虹 :王 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 究》 《 ,敦煌研究 ,
俄藏敦煌文献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及其缀合
俄藏敦煌文献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及其缀合张宗品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x.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张宗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0.6;K85
【相关文献】
1.俄藏敦煌文献《大乘无量寿经》缀合研究 [J], 张磊;左丽萍
2.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写本缀合与研究 [J], 郑炳林;徐晓丽
3.关于俄藏敦煌文献Дx.2683、2683、Дx.11074残片的定名 [J], 王杏林
4.《俄藏敦煌文献》中四件《下女夫词》残片的缀合 [J], 宋雪春
5.《俄藏敦煌文献》第17册部分写经残片的定名与缀合 [J], 邰惠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敦煌道教的传播
万福以扶维, 严十仙而警卫。靡流星之琳旆, 上星甸 本。 高宗又令 写百二十 本。”bq 《开元道 藏》编 成后,
以游衿; 驭驰日之琼轮, 下日门而弭节。镇升光碧之 已在 全国十五道传写流播, 《混元圣记》卷九载唐玄
宇, 常安泰紫 之庭; 天地之 所包含, 阴阳 之所播植 。 宗于 天宝七年( 748) 诏:
( 656) 至垂拱四年( 688) 之间。 《宝刻 类篇》卷八著录 初唐道士 王悬河 在成都
刊立 的四 种道 教 碑: 《追尊 老 子 号玄 元 皇帝 诏》; 《太 平公主出家敕》; 《置天下诸 州观诏》; 《道藏经 序碑 》二。其中的《道藏经序碑》一为高宗制, 另一为 武后 制, 于宏道元年( 683) 十二月 刊立, 此碑明确称 道书 为《道 藏》。 此外, 道 士史 崇 玄于 唐玄 宗 先天 ( 712- 713) 中, 奉敕撰《一切道经音义》, 谓 “据京中 藏内 见在经二千余卷, 以为音训”º, 亦称长安收藏
义》, 参与撰修的有两京诸观高道大德、两宫文人学 写, 巴蜀 地区道经并 非仅三千 卷之数, 所以 杜光庭
士。《开元道藏》之修撰, 亦应有这些人参加, 其编撰 在 光启二 年( 886) 后, “重游 三蜀, 更欲搜 扬”, 只是
必 较严格审慎, 故有 《玉纬》别目、记传 疏论近 二千 “累阻兵锋, 未 就前志”bm 。
浩大, 参加者云集; 但是, 结果怎样呢? 我的印象是不了了之。眼前也还有不少学术方面的 争论, 比如“红学”等等。论争初期, 双方还能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以后便逐渐起了 变化, 出现了强词夺理的情况, 甚至影响了个人友谊。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遥想 二千年前我国春秋时代, 争鸣的诸家基本上是各讲各的。孔子并没有同什么子商榷, 墨子 也没有同什么子探讨。虽有论点不同, 但无妨大避。结果他们的学说都传了下来, 成为我 们今天的瑰宝。在今天大规模的长江文化研究开始之际, 我们更需要有这种兼容并包的态 度。国内外有志于长江文化研究的同仁们, 盍兴乎来!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作者:伏俊琏来源:《敦煌研究》2023年第05期内容摘要:近十余年,敦煌文学研究进入一个瓶颈阶段,研究队伍萎缩,研究成果也较少。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对敦煌文学的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过去的研究强调文学作品,而忽视了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的开拓和研究。
文学活动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敦煌遗书和图像中有关婚丧嫁娶、祈福驱傩、结社订约、讲唱娱乐、俗讲化缘等各种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记录,都与文学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文学思想研究以写本文学和文学活动为中心,探讨作者和写本制作者的经历和心理、作品的体制、写本的制作等,挖掘其思想与审美的融合,呈现“写本时期”中国文学传播的生态。
关键词:敦煌文学活动;敦煌文学思想;敦煌文学生态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5-0066-08The Predicament and Future of Dunhuang Literary ResearchFU Junlian(School of Liberal Ar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Sichuan)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or so years,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Dunhuang has reached a bottleneck that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smaller research teams and noticeably fewer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edicament,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consider the meaning and extent of Dunhuang literature. Previous research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alyzing literary works and negl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other activities rich with literary content,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reflected in these texts. Literary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field of research, and Dunhuang documents and visual images contain many records relating to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whose content is fertile ground for the techniques of literary research, including marriage, funerals, prayers for blessings, exorcism, the founding of associations, creating contracts, public performances and entertainment, writing and delivering sermons and asking for alm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ultiple angles of study that would benefit research on the thinking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a focus on transcript documents and othe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y of ancient authors, and the style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used to produce manuscripts are all vital areas of Dunhuang literary research. Finally, it is only through an ope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thought and aesthetics that a more nuanced and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c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documents will become clear.Keywords: Dunhuang literature activities; Dunhuang literary thought; Dunhuang literature ecology(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敦煌文學研究是敦煌学研究中最早开展且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从1920年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算起,已经超过一百年了。
尔雅通识课 《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考古学概述(二) 1 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 • A、房屋 • B、村落 • C、道路 • D、武器 我的答案:D 2 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 A、运河 • B、房屋 • C、耳环 • D、墓葬 我的答案:C 3 拍卖行要先鉴定真假再拍卖 我的答案:× 4 发掘品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和传世品的一样,没有谁高谁低之说 我的答案:× 5 在自己田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个人所有 我的答案:× 6 发掘品是经过科学考古工作清理出来的 我的答案:√
4
我的答案:D 5 人类经历铜器时代的时间是最长的 我的答案:× 6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
5
考古学概述(一) 1 夏鼐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我的答案:A 2 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 • A、苏秉琦 • B、夏鼐 • C、张忠信 • D、樊锦诗 我的答案:C 3 中国的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 我的答案:√ 4 三峡工程没有对古代遗存产生建设性破坏 我的答案:×
16
我的答案:C 5 衡量考古的成绩,不仅要看发掘出什么东西,还要看用什么方法发掘出这些东 西。 我的答案:√
17
考古学的研究资料与文物保护(二) 1 中国的考古学主要是以抢救性考古为主 我的答案:√ 2 遗存只有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时,才具有考古学意义上的研究价值 我的答案:√ 3 遗物不包括人本身的骨骼 我的答案:× 4 考古与公安破案有相似的地方 我的答案:√
8
考古学概述(四) 1 青铜器时代完全被铁器时代取代是在什么时期 • A、夏 • B、西周 • C、初秋战国 • D、东汉 我的答案:D 2 中国从什么时期开始制作铁器 • A、夏 • B、周 • C、春秋战国 • D、秦陵 我的答案:C 3 铜石并用时代主要是用哪种铜 • A、青铜 • B、红铜 • C、黄铜 • D、灰铜 我的答案:B 4 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进入铜石并存时期较早 我的答案:× 5 青铜时代,中国主要用铜器做武器和礼器而不是生产工具 我的答案:√
《兔园策府》考论
《兔园策府》考论《兔园策府》是一部记述自然社会名物、人文仪礼和政事征讨的综合性蒙书。
该书在唐宋时期流传甚广,之后亡佚。
宋代以来虽有史志著录,但记载各不相同。
敦煌写卷面世以后,从中发现的若干《兔园策府》残片,经拼凑为完整的序文及卷一部分,约占原书十分之一,由此可以大致窥见原书体制。
此书模仿常科试策,以问答体四六骈文的形式,弓I经史为注,训示古今之事,分为四十八门。
该书对研究唐代的童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自敦煌写卷发现后,罗振玉、王国维、王三庆、郭长城、周丕显、汪泛舟、郑阿财、朱凤玉等学者纷纷撰写论著发表见解,使《兔园策府》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但也出现了歧见纷出的现象。
由于又有新材料的发现,从而使此前对该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也为上述论著中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可能①。
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尝试对该书再做讨论。
一书题定名《兔园策府》在古籍载录中又作《兔园策》、《兔园册府》、《兔园册》、《兔园册子》。
书题中“兔园”一词与汉梁孝王兔园之典有关。
盖因唐太宗第七子蒋王李恽曾徙任梁州,而该书作者又为蒋王僚佐,故名。
而“策”和“册”古时虽通用,但也有记载说明可做两解。
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载:“《兔园策府》,三十卷。
唐蒋王恽令僚佐杜嗣先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
恽,太宗子,故用梁王兔园名其书。
”[1] 可见,此“策” 乃是缘于该书形式上仿照科举策问所作而来。
清人张岱《夜航船》“兔园册”条曰:“汉梁孝王有圃名兔园,李王卒,太后哀慕之。
景帝以其园令民耕种,乃置官守,籍其租税以供祭祀。
其簿籍皆俚语之故,乡俗所诵曰兔园册。
” [2] 看来,《兔园册》是用俚语记录兔园租税的账册。
以上二解均自成其说,所幸敦煌写卷提供了有力证明。
首先,敦煌写卷中通篇用“策”。
S.614 尾题“兔园策第一”,S.1772 尾题“兔园策府卷第二”,P.2573 首题“兔园策府卷第一杜嗣先奉教撰”;其次,敦煌写卷中,卷一部分经过拼凑成为完璧,其形式是仿科举考试策问,以问对形式书写且为四六骈文[3] 。
考古发现与探索题库选择题和判断题
考古发现与探索题库(选择题和判断题)————————————————————————————————作者:————————————————————————————————日期:一、选择题1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A、1900.0•B、1921.0•C、1935.0•D、1947.0我的答案:B2苏秉琦是哪所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创始人•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复旦大学•D、中国科技大学我的答案:B3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不包括•A、研究对象•B、研究方法•C、研究目的•D、研究主体我的答案:D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王威先生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A、一•B、二•C、三•D、四我的答案:C5在龙骨药材上有下列哪项重要考古发现•A、汉晋简犊•B、龙门石窟•C、甲骨文•D、良渚文化我的答案:C6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王国维•B、梁启超•C、章太炎•D、季羡林我的答案:A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墓葬•B、房屋•C、道路•D、鼎我的答案:D2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B、生活用具•C、房屋•D、刀我的答案:C3“三器说”是哪国人提出来的•A、英国人•B、埃及人•C、丹麦人•D、西班牙人我的答案:C1人类第一次合成的金属材料是什么•A、铜•B、铁•C、金•D、银我的答案:A2人类第一次能够合成的材料是什么•A、铜器•B、铁器•D、银器我的答案:C3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不包括什么•A、磨制石器的出现•B、铜器的出现•C、农业生产的出现•D、动物的驯养我的答案:B4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旧石器时代•B、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D、晚石器时代我的答案:D1夏鼐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B、二•C、三•D、四我的答案:A2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A、苏秉琦•B、夏鼐•C、张忠信•D、樊锦诗我的答案:C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房屋•B、村落•C、道路•D、武器我的答案:D2下列属于遗物的是•A、运河•B、房屋•C、耳环•D、墓葬我的答案:C1下列哪个陵墓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过的•A、昭陵•B、永康陵•C、贞陵•D、乾陵我的答案:D2武则天葬在哪个陵墓里•A、定陵•B、昭陵•C、乾陵•D、秦陵我的答案:C1青铜器时代完全被铁器时代取代是在什么时期•A、夏•B、西周•C、初秋战国•D、东汉我的答案:D2中国从什么时期开始制作铁器•A、夏•B、周•C、春秋战国•D、秦陵我的答案:C3铜石并用时代主要是用哪种铜•A、青铜•B、红铜•C、黄铜•D、灰铜我的答案:B1考古学在我国属于什么学科范畴•A、人类学•B、历史学•C、哲学•D、语言学我的答案:B2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是哪一个•A、定陵•B、乾陵•C、秦陵•D、德陵我的答案:A1人类历史上合成的第一种材料是什么•A、磨制石器的出现•B、陶器•C、铜器•D、铁器我的答案:B2标志着人类结束史前时代的遗存不包括下列哪项•A、文字•B、金属•C、石器•D、城我的答案:C3下列哪项可称之为考古学之根•A、田野考古学•B、水下考古学•C、航空考古学•D、科技考古学我的答案:A1下列不属于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法的是•A、调查•B、发掘•C、清理•D、分析我的答案:D1越王勾践剑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铁•B、铝•C、铜器•D、锡我的答案:C21977年12月复旦大学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下列哪种文物进行了无损科学研究•A、曹操头骨•B、越王勾践剑•D、《兰亭集序》我的答案:B3世界上最大的钟——“钟王”是哪国制造的•A、中国•B、美国•C、英国•D、苏联我的答案:D1人工驯养和人工栽培大概出现在什么时代•A、1万年前•B、2万年前•C、5万年前•D、5000年前我的答案:A2人类从大概在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原生活•B、1万年前•C、2万年前•D、5万年前我的答案:B3下列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别•A、植物考古学•B、动物考古学•C、陶瓷考古学•D、美术考古学我的答案:D1敦煌与哪种宗教密切相关•A、道教•B、伊斯兰教•C、天主教•D、佛教我的答案:D2中国最早的玉器大约产生于多少年前•A、5000.0•B、8000.0•C、10000.0•D、50000.0我的答案:B3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起于哪个时代•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铁器时代•D、铜器时代我的答案:A1建国以来,下列哪一个人引领了中国考古工作•A、李济•B、夏鼐•C、裴文中我的答案:B2下列不属于人工遗存的是•A、遗物•B、遗迹•C、遗痕•D、长江河口我的答案:D3中国考古学之父是谁•A、裴文中•B、高蒙河•C、李济•D、夏鼐我的答案:C4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A、生产工具•C、墓葬•D、礼仪用具我的答案:C1中国喇家灾难性现场发现了哪种食物•A、馒头•B、米饭•C、玉米棒子•D、面条我的答案:D2庞培古城消失的原因是•A、战争•B、海啸•C、火山爆发•D、泥石流我的答案:C3能够对考古资料产生突发性破坏的自然力不包括•A、海啸•B、地震•C、泥石流•D、日晒我的答案:D1下列不属于考古学中的文物价值的是•A、历史价值•B、经济价值•C、艺术价值•D、科技价值我的答案:B2中国文物保护的最高等级是•A、国宝级•B、一级•C、二级•D、三级我的答案:B3下列属于人为作用对考古形成破坏的是•A、海啸•B、地震•C、生产•D、洪水我的答案:C1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不包括•A、收集遗存•B、整理遗存•C、研究遗存•D、拍卖遗存我的答案:D2古人居住地选址条件不包括•A、水源•B、交通便利•D、山脚下我的答案:C1探方的规格一般为多少•A、1乘1平方米•B、4乘1平方米•C、4乘4平方米•D、5乘5平方米我的答案:D2探铲在哪一年开始用于考古•A、1921.0•B、1952.0•C、1979.0•D、1981.0我的答案:B3探铲又叫做什么•B、北京铲•C、洛阳铲•D、南京铲我的答案:C1下列属于国内探方编码的是•A、a•B、I•C、α•D、T1我的答案:D1收集遗存的方法不包括•A、调查•B、发掘•C、记录•D、整理我的答案:D2每一个关键柱连接几个探方•A、1.0•B、2.0•C、3.0•D、4.0我的答案:C3下列哪个人物曾提出薄葬制度•A、商汤•B、曹操•C、秦始皇•D、李世明我的答案:B4兵马俑博物馆属于•A、遗址类博物馆•B、艺术博物馆•C、历史博物馆•D、科技博物馆我的答案:A1碳14测定年代只能测定含哪种元素的文物•A、碳•B、铜•C、氮•D、氧我的答案:A2开元通宝中有哪位皇帝的年号•A、李世明•B、武则天•C、李隆基•D、李治我的答案:C3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测量对象是什么•A、铝•B、铍•C、碳•D、石英我的答案:D4热释光的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哪种器物的年代•A、铜器•B、铁器•C、瓷器•D、丝制品我的答案:C1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依次堆积形成的•A、自左至右•B、自右至左•C、自上至下•D、自下至上我的答案:D2下列哪项属于叠压关系•A、井•B、地窖•C、早期在下面,晚期在上面自然形成的底层•D、房基我的答案:C1下列不属于文物学的特点的是•A、辨真伪•B、断代•C、买卖•D、鉴赏我的答案:C1研究古代的部落是如何在一起生活的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A、植物考古学•B、计量考古学•C、聚落考古学•D、动物考古学我的答案:C2炎帝黄帝是在哪起家的•A、河南•B、湖南•C、河北•D、湖北我的答案:A3下列不属于考古学文化要素的是•A、时间范围•B、空间范围•C、遗存特征•D、研究方法我的答案:D1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思想中,是想复哪朝的礼?•A、夏•B、商•C、周•D、琴我的答案:C2金石学是在哪个朝代发展起来的•A、唐•B、宋•C、元•D、明我的答案:B3天子可以用几个鼎•A、3.0•B、5.0•C、7.0•D、9.0我的答案:D4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器图录是•A、《先秦古器图碑》•B、《考古图》•C、《集古录》•D、《金石录》我的答案:B1甲骨文的发现者是•A、王懿荣•B、王国维•C、王圆箓•D、刘鹗我的答案:A2古史研究方法论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王懿荣•B、王国维•C、王圆箓•D、刘鹗我的答案:B3常书鸿是学什么出身的•A、化学•B、历史•C、美术•D、考古我的答案:C1在甲骨断代上贡献最大的是谁•A、罗振玉•B、王国维•C、董水宾•D、郭沫若我的答案:C2殷墟是在哪一年正式发掘的?()•A、1927年•B、1928年•C、1929年我的答案:B3甲骨四堂中谁是雪堂•A、罗振玉•B、王国维•C、董水宾•D、郭沫若我的答案:A1发现敦煌藏经阁的是什么人•A、传教士•B、和尚•C、道士•D、学者我的答案:C2仰韶村是在哪一年发掘的•A、1900.0•C、1920.0•D、1921.0我的答案:D3《铁云藏龟》的作者是谁•A、罗振玉•B、王懿荣•C、刘鹗•D、王国维我的答案:C1中国第一个猿人头盖骨是谁发现的•A、安特生•B、梁思永•C、梁思成•D、裴文中我的答案:D2北京人的发现与下列哪个人关系密切•A、安德森•B、麦格雷戈•C、安特生•D、桑志华我的答案:C3在殷墟的王陵区发现哪一个商王的墓是只建成一半•A、商德王•B、商纣王•C、商太祖•D、商匡王我的答案:B4中国考古学中的“考古”两字来自于哪个国家•A、中国•B、日本•C、瑞典•D、美国我的答案:B5下列哪个城市被称为中国考古的摇篮•A、河南洛阳•B、山东龙山•C、河南仰韶•D、安阳殷墟我的答案:D1在考古探方编号中,用来表示灰坑的是下列哪个字母•A、M•B、F•C、H•D、G我的答案:C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谁•A、傅斯年•B、蔡元培•D、李济我的答案:A1中国人自己第一次做考古的带领人是()•A、安特生•B、李济•C、裴文中•D、贾兰坡我的答案:B2下列遗迹属于安阳的是•A、唐三彩•B、乾陵•C、殷墟•D、兵马俑我的答案:C1在达尔文之后,很多人提出人与哪种动物是同一进化谱系上的不同阶段的生物•B、狒狒•C、猩猩•D、猿我的答案:D2人类最早诞生于()•A、亚洲•B、美洲•C、欧洲•D、非洲我的答案:D3计量地球历史的等级单位不包括() •A、宙•B、代•C、光年•D、世我的答案:C4人类最大的进步发生在()•A、第四纪全新世•B、第四纪更新世•C、新近纪上新世•D、白垩纪我的答案:A1利基家族共有几代人致力于考古学•A、1.0•B、2.0•C、3.0•D、4.0我的答案:C2第一代利基人发现哪种动物的化石•A、南猿•B、腊玛古猿•C、智人我的答案:A1成年人全身共有多少块骨头•A、198.0•B、201.0•C、206.0•D、211.0我的答案:C1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包括()。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史上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之一,由汉末兴起的医家张仲景撰写。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伤寒论的书目,它的作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书写时间也非常接近伤寒论的创始人张仲景。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一部诊断文献,记录了伤寒论在早期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它更加注重了脉象和脉象的归类,是一部以诊断为突出特点的文献。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以古老的经典为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医学家在古代的贡献,是一部以脉象及其归类作为诊断的重要文献,有助于推进医学的发展。
在《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中,对脉象的归类主要包括普遍脉象、特殊脉象以及其它脉象。
普遍脉象指一般健康人的脉象,而特殊脉象则指患者特有的脉象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其他脉象包括有沉痛,弦音,缓慢、疲弱等等。
根据脉象的变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可以针对性地指出治疗方案。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中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情变化,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提出适宜的治疗方案。
其中,外治方案分为中药熏治、灸刺方法,这些都属于中医的常用治疗方案。
此外,还对内治提出了调和消渴法、温凉法、解表汤等,这些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案。
在中国古老的医学史上,《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体现了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健康医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它的内容丰富,书写细致,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这部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史上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之一,以古老的经典为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医学家在古代的贡献,其中提出的脉象归类、治疗方案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宝贵的文献。
作为表演的写本:戏剧学视野下的敦煌话本
作为表演的写本:戏剧学视野下的敦煌话本*喻忠杰摘要敦煌所见话本用语浅白,体制粗疏,通俗化色彩浓厚,表现出由书面文言向民间口语过渡的痕迹。
随着唐五代叙事艺术的繁荣和说唱文学的兴盛,这种初具话本小说规制的作品因其成熟的叙事和娱乐功能为早期戏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文学准备与可资借鉴的艺术观念。
话本与戏剧作为同源艺术的两种形态,在长期的共存与交融中,由最初的口述到书面与形体表演,虽然外在形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它们在故事叙事上的同一和娱乐功能上的共生显现出清晰的近缘性。
话本的出现诱发了小说和戏剧在文体形制上的逐步分离,改变了长久以来二者交互相融的混同状态。
话本在形成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叙述语言、体例结构、故事题材以及表演形式等,都为戏剧所吸收利用。
关键词敦煌写本话本戏剧表演隋唐时期说唱艺人以娱乐为目的讲说故事的表演称为“说话”。
说话艺人所使用的记录底稿或表演底本则被称为“话本”,简称“话”。
话本一般以叙说为主,较少或几乎没有唱词。
有唐一代,说话伎艺颇为流行,宫廷、府第斋会时有演出;说话内容取材较为广泛,讲说时间一般较长;说话艺人属于以说话表演为生的职业化艺人,他们辗转各地献艺,往往与“杂戏”同场演出①。
南宋时期,民间说话分为四家,最早谈到“四家”的文献是成书于端平二年(1235)的《都城纪胜》,其中在“瓦舍众伎”一条中云: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
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②宋人这种较为明确的“说话”形式分类和成熟的内容样式,显然是在长期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备起来的。
溯源而上,在唐五代时期敦煌话本中就已显现出这种分类的端倪。
具体来说,《庐山远公话》中对佛教经义一再申说,堪称演说佛书以至“谓宾主参禅悟道”的“说经”话本的发轫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16ZDA17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敦煌及新疆出土文献中戏剧文学与表演图像研究”(16BZW050)。
敦煌训蒙文献研究述论
敦 煌训 蒙 文献 研 究 述论
王金娥
( 州大学 兰
敦 煌 学研 究所 ,甘 肃
兰州 7 0 2 ) 300
摘要 :敦煌遗 书中训蒙文献 的 内容 涉及 当时的 办学形 式 ( 包括官 学、私 学、寺学 ) 、训 蒙教 材 、 教 学 内容等 ,在我 国古代教 育史上有 着重要 的作 用。敦 煌遗 书 中训蒙文献的研究可分为起步 ( 十世 二 纪八十年代以前) 、发展 ( 二十世 纪八 十年 代 至二 十世 纪末 ) 、兴 盛 ( 十一世 纪以 来) 三个 阶段 。 二 通过梳理和分析 ,可 以归纳 出各 阶段 敦煌 训 蒙文献研 究的特 点 :第一 阶段 研 究范 围小 ,研 究对 象单
文 章 编 号 :10 —65 (0 2 2— 13—1 0 1 2 2 2 1 )0 0 5 2
中 图 分 类 号 :K 7 . 80 6
文 献 标 志码 :A
10 90年敦 煌遗 书 的发现 ,开启 了世 界 敦煌 学 研 究 的历 史 ,研 究 内容 从 文 献 写本 的 校 录 、缀合 ,到所 涉及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教育 、民族等 等 。 同时也 丰富 了唐 五代 时 期 的教育 文献 资料 ,尤 其 为我们 研究 敦煌 的地 方教 育 提供 了诸 多宝 贵资 料 。 敦煌训 蒙 文献 的研 究 ,以 1 1 王 国维 为罗 振 玉 刊布 的 敦煌 写 本 《 公 家教 》 写 93年 太l4 5 敦煌学
辑
刊
21 02年第 2期
大部 头 的论 著迭 出 ,研究 范 围更 加宽 阔 。我们认 为对 这些研 究 成果 及时 加 以总 结是必要
的 ,有 利 于我们 了解 前 人成 果 ,总结 研究 经验 ,查找 研究 的空 白与不 足 ,更有 利于今 后
敦煌学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
今天,也指那些出资对其他人提供抚养、赡养等时段性主要资助的个人或团体。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藏经洞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一第17窟。
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敦煌遗书-专业文档!
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
又称敦煌古文献、敦煌文书。
发现和被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一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捻插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
王、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的古代文物和遗书。
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面世。
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第 122窟窟前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
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轰动。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24箱,运回英国。
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动,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他以通晓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遗书,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消息传至内地,国人震惊,一批士大夫纷纷要求清政府进行干预。
但直到1909年,清学部才电令陕甘总督将劫余之物押运北京。
途中何彦昇、李盛铎、刘廷琛等封建官僚亦加劫掠。
此后日本人桔瑞超、俄国С.Ф.奥尔登堡等也参与劫夺。
大批敦煌遗书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收藏和刊布敦煌遗书目前分藏在英、法、中、苏、日五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
斯坦因劫夺的藏文遗书现藏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汉文遗书原藏不列颠博物馆,1973年始移藏不列颠图书馆。
汉文部分已制成缩微胶卷,在国际上公开出售,计6980号,其余未公开的残卷尚有几千号,总量实际已达1.16万余号。
伯希和劫夺部分最有价值,一直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汉文和藏文部分都已制成缩微胶卷并公开出售。
其中2000号以前原留作藏文遗书编目使用,现存汉文部分 (含少量西域文字) 胶卷为 2001~6038号 (内缺4100~4499号)。
《秦妇吟》的早期石印本
旧书摊上偶得一薄册线装《秦妇吟》,为天津博爱印刷局1925年石印本。
1925年的石印本在古籍收藏者眼中不值一提,但这一本不同,它印的是《秦妇吟》。
《秦妇吟》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一首七言叙事诗,全诗长238句,1666字,为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后人曾将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此诗作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三月,诗人时在洛阳。
长诗描写广明元年(880)黄巢军攻入长安,当时诗人也陷京都兵中,亲眼见到了战火中的动乱情景。
于是他借长安贵家一侍女(秦妇)之口,描述了黄巢军攻占长安、秦妇被掠为新贵眷属的经过和后来她逃出长安东奔洛阳的见闻和感想。
这首史诗型的作品,结构宏伟严密,情节曲折生动,语言精工流丽,诗人生前即已广泛流传,许多人家的屏风、幛子上都写有这首诗,连边远的敦煌地区都流传着十余种该诗的手抄本,韦庄也因此诗而赢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美称。
因诗中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阶踏尽公卿骨”名句,引得唐贵族分外恼羞,韦庄本人也深怕轰动背后藏杀机,派家人四处回收抄本,并撰家戒,不准其弟将该诗编入自己的诗集。
因此五代以后这首名诗即从诗坛上失传,这一失就是近千年。
1900年,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打扫敦煌莫高窟一个并不起眼的石窟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17),尘封的十种《秦妇吟》抄本与五万多卷六朝、隋、唐、宋代的文献书卷重现于世,随后被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人劫掠而去。
1909年,罗振玉从伯希和处得知俄、英、法、日、美等人先后劫掠了大量的敦煌文物,写成了《莫高石室秘录》一文,刊于《东方杂志》第6卷第11、12期上,中有《秦人吟》一目,即《秦妇吟》,这是我国学界最早得知《秦妇吟》之名。
稍后,王国维从日本人狩野直喜博士处得见其抄自斯坦因的《秦妇吟》残本,没有篇题也没有撰人姓名。
王国维根据宋人《北梦琐言》中蜀相韦庄撰《秦妇吟》,诗中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记载,而这两句恰巧又出现在狩野博士抄下的敦煌残卷中,由此推断此敦煌残卷诗为《秦妇吟》。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敦煌 文献 。5万 余 件 敦煌 写本 , 主 要集 中 于 9 、 1 0
世纪 , 这一时期 , 正 是 中 国抄 本 ( 写本 ) 的 鼎 盛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0 6
作者简介 : 陈静 , 女, 山 东 日照 人 , 济 南 大学 文 学 院 副 教 授 , 文学博 士。 ( 山东 济南
( 总第 2 1 2期 )
百 葫 丽
敦 煌 诗 歌 写 本 的 传 播 特 征 及 其 形 成
原 因
陈 静
摘 要 : 敦煌 写本 集 中于 9 、 1 0世 纪 , 处 于 中国抄 本 ( 写本) 时代 的 鼎盛 期 。探 讨敦 煌
诗 歌 写本 的传播 , 重在 写 本形 态。敦煌 诗歌 写本 以集 抄 类型 的诗 集为主 , 其传播 特征 体
简牍 时代 , 也 不 同于 之 后 的雕 版 印 刷 时 代 ( 刻 本
现存 的敦煌 诗歌 写本 为 四百多 个 [ 1 ] ( “ 前
言” , P . 2 1 ) , 在敦 煌 文 献 中所 占比例 很 小 。敦 煌 学
时代 ) 。在这 方面 , 传 世 文献 有 诸 多 记 载 , 更 可 庆
l1 】
陈静
敦 煌 诗 歌 写 本 的 传 播 特 征 及 其 形 成 原 因
对敦煌 诗 歌 的整 理校 辑 ; 胡适 、 [ 法] 戴密微 、 张锡 厚、 潘 重规 、 朱凤 玉 、 项 楚等对 王梵 志诗 歌 的研 究 ; 王重 民、 潘 重规 、 柴剑虹 、 陈 国灿 等对 陷蕃 诗 的研 究 。[ 2 ] ( P P . 1 8~ 4 2 ) 总体 来看 , 文 字 校订 和 内容解
2 5 0 0 2 2 )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对未来我国敦煌研究的一些看法
⑩《 女师大学术季刊》 1 第 4期。 第 卷 ⑩柴剑虹 :王 国维对敦 煌写本的早期研 究》 《 《 ,敦煌 学与敦煌
文化 》 上 海: 海 古 籍 出版 社 ,0 7年 , 5 — 5页。 , 上 20 第 36
⑩ 陈寅恪 :王静安先 生遗 书序》 《 明馆 丛稿二编》 《 ,金 ,上海: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J u n l f ij gNoma nvri oil ce cs o ra ni r l ies  ̄S ca ine) oX n U t( S
第3 O卷第 2期口2 0 0 9年 6月
VOL3 .0 NO. 口 J n2 0 2 u .0 9
辈学者及 陈国灿 、 樊锦诗、 姜伯勤 、 李永宁、 李正宇、
施 萍 婷 、 雷等 诸位 先 进求 教 , 这些 师 长那 里 , 朱 从 我 学 到 了做 人 的 道 理 , 逐 步 进 入 了 “ 也 敦煌 学 ” 殿 的 堂 。在 中 国敦 煌 学 的圈 子里 , 文 宽 、 邓 方广 鲳 、 春 郝 文、 征、 黄 荣新 江 、 素 、 涌泉 、 炳林 等 又成 为我 王 张 郑 在 学术 上 的畏 友 和诤 友 , 并从 与 他们 的交往 和 阅读
2 ~ 0年代 我 国的敦煌 学研 究 先驱 者们 ,正 是凭 着 03
一
种 对 学术 的追 求 , 服 重重 困难 , 我 国的敦 煌 克 为 良、 功 、 启 曾毅 公 、 王庆 菽 等 六 教 授 所 著 《 煌 变 敦
一
、
缘 起
学做 了奠 基性 的工 作 。5 代 中 , 0年 向达 、 王重 民 、 周
上 海 古 籍 出版社 , 9 0年 , 2 9页。 18 第 1
敦煌写本《古文尚书》与汉代孔府壁本《尚书》渊源辨析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Edition of GUWENSHANGSHU Among Dunhuang MS and The Edition of SHANGSHU Discovered Inside a Wall of Confucian Home in Hah Dynasty 作者: 彭海
作者机构: 扬州师范学院,江苏扬州225003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47-54页
主题词: 敦煌写本《古文尚书》;壁本《尚书》;《古文尚书》;Yuchi
摘要:对于敦煌写卷<古文尚书孔氏传>以及唐代日人抄本,王国维、顾颉刚等认为源于汉代
出现的孔府壁藏本.敦煌写本<尚书>中,保存秦火余经中商殷的国族称谓'越氒'、'有氒'、'氒
匿'和'氒若彝及'(即<礼记>伊耆氏、郑玄<注>'古天子有天下之号')等称呼.伏生传授的<今文尚
书>里,'氒'改写成'厥',湮失了yuch(禺知、月支、郁郅)的族称原音.而氒若、氒丽、华若彝及等
称谓却为西亚波斯语、南亚印度梵语、东亚韩日岛国所吸取.辨析敦煌本<尚书>与壁本<尚书>
的关系,有助于梳理上古中外交流、部族迁徙的史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肯定了其研究具有“先行”意义。
尤其是王氏对敦煌写本中一些重要文学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绍、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关资料的陆续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基础。
王氏在治学方法上树立了正确处理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三者关系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了“二重证据法”;王氏是早期敦煌学研究中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楷模,各国的相关机构应为推进学术、文化大交融早日刊布相关资料。
【关键词】王国维/敦煌遗书/敦煌学/“二重证据证”/治学方法
作为20世纪初中国最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虽在政治上持保守态度,而在学术上却颇为开放。
他一方面身体力行。
坚守乾嘉朴学传统,另一方面又肯定道咸之际开始形成的新学潮流;他非但一贯致力于传统汉籍及中原出土的钟鼎铭文、碑刻、石经、甲骨的考释,也十分关注边疆史地及西域出土的简牍文书的考订;他不仅乐于接触并引进、吸收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而且与东邻日本学者有密切的切磋交往。
这就形成了他鲜明的治学特色。
恰如陈寅恪先生1934年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所归纳的: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捡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
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1] 在这段话中,陈寅恪先生没有提及王氏的敦煌学专论,但他于1930年所作《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云:“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我认为,这“三数人”,是应该包括王国维在内的。
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可以作为他治学方法的典型例证。
(一)我们考察20世纪敦煌学开创、形成的历史,当然不能忘记罗振玉、王国维二位大师的筚路蓝缕之功。
同时,亦应注意到日本学者在调查、提供、交流敦煌资料方面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众所周知,斯坦因、伯希和劫走大批藏经洞卷子的消息在学界传开后,最积极赴欧洲查阅、抄录敦煌写卷的,就是日本学者。
早在1909年11月28~29日京都帝国大学史学会的第二届年会上,就展出了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从罗振玉处得到的敦煌写本照片;第二年8月,帝国大学派内藤、狩野等五人赴北京调查敦煌写本;1912年,又专派狩野博士赴巴黎、伦敦查阅敦煌写本;1916年秋,矢吹庆辉赴英、俄调查敦煌文献。
日本学者的这些早期查访活动,都和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声气相通。
如1912年9月26日,当时寓居日本的王国维知道狩野赴欧,就写了66句的七古长诗相赠,诗中即有“商量旧学加邃密,倾倒新知无穷已”、“石室 书自能事,缟带论交亦故情”的句子,道出了他们之间在学术切磋中结成的友谊和对敦煌遗书的共同关注。
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王国维为敦煌文献所撰写的跋,一大半都是狩野直喜博士提供的原卷录文。
王国维对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始于1909年协助罗振玉校理刊印《敦煌石室遗书》及翻译斯坦因的《中亚细亚探险记》。
1911年罗、王二氏赴日寓居后,敦煌文献逐渐成为王氏治学的重要对象。
据我查阅,算上1909年的译文,到1920年为止,王国维发表的敦煌写卷专论文章有30篇(则),现试按撰写时间罗列如下: (1)翻译斯坦因《中亚细亚探险记》(1909年冬) (2)唐写本《太公家教》跋(1911年6月,据罗氏藏本) (3)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1913年6月,据罗氏藏本) (4)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1913年秋,据罗氏藏本) (5)《流沙坠简》序(1914年春) (6)《流沙坠简》后序(1914年4月) (7)敦煌所出汉简跋14则(1914年) (8)流沙坠简考释补正及自序(1916年) (9)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1917年) (10)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1917年) (11)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1917年,据伯希和藏本及大谷搜集品) (12)唐写本《唐韵》残卷校勘记自序(1918年6月) (13)唐写本残职官书跋(1919年,据狩野直喜博士录本) (14)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1919年,据狩
野录本) (15)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6)唐写本失名残书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7)唐写本《大云经疏》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8)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1919年,据伯希和藏本) (19)唐写本韦庄《秦妇吟》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后据法藏本又跋) (20)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1)唐写本残小说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2)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23)宋初写本敦煌户籍跋(1919年,似亦据狩野录本) (24)唐写本《字宝》残卷跋(1919年) (25)唐写本新乡众百姓谢司徒麦恩牒跋(1919年) (26)唐写本《季布歌》《孝子董永传》残卷跋(1919年) (27)唐写本回文诗跋(1919年) (28)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画像跋(1919年) (29)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1919年) (30)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1920年)以上统计,不包括这一时期王氏所撰与敦煌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西胡考》、《井渠考》、《题敦煌所出唐人杂书六绝句》及为新疆所出一些简牍、文书所作的跋文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文章,只有少数在文末有作者自署写作日期,所以只能根据其他资料(如书信、年谱等)来进行编年,难免会有疏漏,谨望识者补正。
有部分跋文,王氏明确写明录文来源,并以狩野氏提供的英藏写卷居多,但是这些材料何时获得,亦无记载,1916年2月4日,王国维离京都赴神户乘船回国,狩野氏前往送行,我推测此时或此后以敦煌资料相送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大部分跋文都在1919年写就。
当然,我也注意到,狩野氏于1915年在《艺文》上发表了《唐抄本尚书译文考》及“正误”,1916年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俗文学史研究资料》(1、2),肯定会对王氏撰写跋文有影响。
(二)前列第(2)至(29)目,均是序、跋类文章,带有我国学者早期敦煌学研究的显著特征;第(30)目则实际上是前面一些跋文的归纳和扩展,可算作是敦煌学过渡期的一篇论文,既表明了研究的逐步深入,也体现了王国维的治学途径。
限于篇幅,下面即以王氏对敦煌所出的文学写本的研究为例来略作说明。
由于藏经洞写本大量流散海外,早期敦煌学研究最紧迫的首要任务是抄录并刊布海外藏卷,搜集国内遗珍并加以编目,与此同时,开展个例的分析研究。
因此,对于有深厚国学功底的中国学者与较好汉文化修养的日本学者来讲,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整理、刊布录文的基础上撰写言简意赅的序、跋(或“书后”)。
在前列第(2)至(29)目中,王国维针对“纯文学”意义上的敦煌写本所撰写的跋文仅6篇(则),一篇写于1913年,其余均作于1919年。
先分别略作介绍和说明。
第一篇: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此跋据罗振玉藏本(《鸣沙石室佚书》第二册载)作于1913年。
罗氏校跋卷子正面的《春秋后语》残本,王氏跋卷背的《菩萨蛮》等三首唐词,大概是事先作了分工。
王氏据背记中有咸通时判官王文蝺语,确定写本年代。
对于两首失调名的作品,则据其句法断为《望江南》(第二年,王氏在写《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时纠正为《西江月》)。
词滥觞于盛唐,到宋代才蔚为大观,因此晚唐词作在研究词的变化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王氏引述《乐府杂录》、《教坊记》、《杜阳杂编》、《炀帝海山记》及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作品,不仅考证了《菩萨蛮》、《望江南》二调的源流,而且得出了“可见沙州一隅,自大中内属后,又颇接中原最新之文化也”的精辟结论。
第二篇:唐写本韦庄《秦妇吟》残卷跋此跋原据狩野所抄英藏s.5476、s.5477号残卷录文而作,二卷均前后残缺,无篇题及撰人姓名,而王氏据《北梦琐言》记载的韦庄《秦妇吟》两句诗,断定正是韦庄久佚之长诗,可谓慧眼识宝。
王氏在文末提及:“伯希和教授巴黎国民图书馆《敦煌书目》亦有《秦妇吟》,下署右补阙韦庄。
彼本有前题,殆较此为完善欤?”当时王氏尚未看到法藏本,所以此跋写得较简略。
同年10月6日,王氏即写信给伯希和,希望获得法藏《秦妇吟》及《切韵》写卷照片。
①但伯氏久未回应,一直到 1924年的2、3月间,王国维才接到伯氏手抄的两个《秦妇吟》“足本”,一是法藏p.3381号天复五年张龟写本,一是英藏s.0692号贞明五年安友盛写本。
王氏为此又写一大段跋文,对韦庄创作此诗的生平背景作了考释;同时,又据法、英所藏四个写本略作校勘,将全诗正式发表于北大《国学季刊》一卷四号。
《秦妇吟》为唐代诗坛的重要佚作,
其因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而重新面世,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件大事,王氏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一方面,他反应迅捷、判断准确;另一方面,又相当慎重,注意在求得资料比较“完善”的基础上作校勘整理和进一步研究。
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伯希和过了整整四年之后才向王氏提供材料,而且还只是他自己的录本,并不是王氏要求的原卷照片。
如果伯氏能及时提供,恐怕王氏1920年发表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会更加丰富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