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①、沉转走化,接手遏势:杨式太极拳的实战技术,强调把对方阻遏在 身体前面,然后引化或发劲。它用沉、转的方式 与对手接手,在化解 对方攻击的同时,把自己的力量传递到对方的脚跟;在遏制对方进攻 的同时,还能迫使对方出力反抗。 ②、回手钩带,引其拔根:上一步成功后,随之吸气后引,用抽丝劲引 导对方拔根。杨式太极拳的沾劲,犹如身体长出倒钩一样,能够自然 地将对方钩带出来,引导对方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向前冲出。 ③、凌空壁立,势如临渊:比较好的引进,不仅要使对方脚跟浮起,支 撑不稳定;更要迫使对方手上也无所依托,找不到支点。这种上下皆 空的状态,犹如坠入深渊一般。此时,如果用身体堵截住对方的路线, 犹如一堵墙壁挡在前面,令对方更加恐惧。 ④、躯干冲撞,如脱弹丸:发劲时,要充分利用身体的冲撞力与躯干的 弹性力,并要注意发劲的平整。这样,能够发放出使对方如弹丸一样 腾空飞出的力量。此法在实际运用时,会产生强大的穿透力,应点到 为止,避免给对方造成较大的身体伤害。
陈王庭
3.太极拳的流派
⑵杨氏太极
杨露禅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三赴河南温 县,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在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 “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 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 柔内含,轻沉自然,表现了出气 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架式 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不 同 年龄、性别、体力条件适当调 整运动量。
2007年8月21日,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河南省温 县陈家沟,举行了“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的 挂牌仪式。挂牌为太极拳源流问题的争论,画上了 一个大大的句号。
3.太极拳的流派
⑴陈氏太极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 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 相传。陈氏太极拳有两路,第 1 路的特点是缠丝劲明显,刚柔相 济,动作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快 慢相间,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 种。第2 路的特点是动作比第 1 路 快、刚,爆 发力强,“窜蹦跳跃 ,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 雄壮。
3.太极拳的流派
⑶吴氏太极
吴鉴泉
满族人全佑,河北大兴人,初从 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 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 于柔化 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 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了现代流传 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的 特点是适应性较广泛,拳式连绵不 断,不纵不跳,式正招圆,舒松自 然,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 。
• ④、以心行气、内外相合:这里的气,首先包含了呼吸之气;其次, 这就是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的反应与变化。习练杨式太极拳要求以 外在引导内在,以内在促进外在,获得内外的一致性。用意识来控制 身体、指导动作,让意识、呼吸、动作、力量、生理与生化反应等高 度统一,才有可能较快地进入太极拳的习练状态,学到真正的太极功 夫。 • ⑤、上下相随、方圆相生:在追求身心融合的同时,还要追求整劲。 习练杨式太极拳要求手足之间互相引导,如一线贯穿,连成一个整体。 在力量上,完成方劲与圆劲的统一。方劲是指进攻发劲的力量,圆劲 是指防守运化的力量,方劲走到尽头时,要逐步转向圆劲。圆劲化到 尽头时,要逐步转向方劲。方圆之劲相互为用,形成杨式太极拳刚柔 相济的发劲特点
2、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1)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人体静型技法,除了头部中正、下颌内收、松肩、垂 肘、塌腕、松腰、剑臀、松胯等习练太极拳的一般要求外,还可以归纳 出杨式太极拳特有的立身平正、架式工整、腿蹬脚碾、臂如刀锯等要求 ① 、立身平正:平,水平;正,正对前方。从外观上看,顶平、肩 平、胯平、脚平,面向正前方。 ②、架式工整:周身都用平正之劲,形成四肢平正,显得架式非常 工整,如同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字体。 ③、腿蹬脚碾:习练杨式太极拳非常讲求腰腿部的虚实转换、脚步 的进退自如,为此必须处理好胯部(裆口)的运动,胯部运动最明显的 特征是两胯撑开,胯部圆活。杨式太极拳的下肢经常出现后坐步、后坐 转脚,而不是虚步;后腿蹬地成弓步时,腿总保持一定的屈度。 ④、臂如刀锯:手臂在回引时,状如挂钩(回手如钩)要求手臂放 松、悬挂,呈现出钓竿状的弧形。前推时,状如锉刀(出手如锉),要 求手臂基本伸直,坐腕、竖指,使手臂保持一定弧度,似直而非直。运 化的手臂(如搂手)在运至终点时,也要掌根下按,手臂在弯曲中有挺 拔之势,似屈非屈。 此型静中寓动,随着动作的开合,躯干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 腰实腹、沉肩落胯等身体各部 形态的变化,使躯干中轴稳定而又灵活, 尤其在呼吸配合的作用下,具有吞吐开合的自然动力。
(2)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
• ①、绵软以至于流畅:绵软不是无原则的,它以流畅为目标。只有绵 软了,才有可能流畅;而流畅了,才能显示绵软的价值。 • ②、松静以至于沉实:伴随着放松训练,不仅训练出肌肉、关节的绵 软,而且训练出身体的沉实(如棉裹铁);同时,脚下稳健,力量下 移,建立起由脚下运劲的运动习惯(劲起于脚,问地要力)。 • ③、轻灵以至于圆活:松沉后,手臂柔软而又轻灵。这时,轻灵必须 向圆活方向发展,否则,轻灵会走向盲动,实战中消极、疲软,陷入 被动。圆活,要求学会转动身体、转移力量,以形成稳定的运动节奏, 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性(气遍身躯不稍滞)。 • ④、贯穿以至于相连:不仅要求各个环节要串连起来(节节贯穿), 以达到绵软流畅、轻灵圆活的状态,还要把各个独立的招式串连起来 (势势相连)。要求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的过程之中,使整个 身体的运动犹如海浪运动一样,滔滔不绝。
3.太极拳的流派
⑷武氏太极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 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 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 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 “ 武 式太极拳” 。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 是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 ,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 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 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 ” 来 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出手不过足尖。
(3)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 ①、平稳宁静、缓慢均匀:放松、缓慢是训练内劲的基本条件,有了 这样的环境,才有可能探索与发现身体内部的运动节奏与潜藏的动力。 杨式太极拳的内劲仍然具有平正的特点,它要求在松静、平稳、匀缓 之中,表现出沉重、空灵、完整的力量。从外型上看,人体在运动过 程中的高度基本一致,没有上下起伏,节奏稳定,移动幅度不大;但 它讲求细节,追求内劲的转换,其内在的节奏变化强烈,转换快速。 • ②、劲如抽丝、柔中求刚:抽丝劲与松沉劲是习杨式太极拳追求的劲 力,这并不是说杨式太极拳不讲求身体的转动。事实上,转动是时时 存在的,只是杨式太极拳中的转动主要用于运化,平行的如抽丝般的 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引带与固定对方的身形,达到如弹丸飞出般的发放 效果。抽丝劲的形成是意识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练习时,要求 身体沉稳、肢体柔软、意念深长、动作连贯,使力量绵绵不绝。 • ③、呼吸自然、“哼、哈”为用:习练杨式太极拳要求呼吸在自然和 顺的基础上,与蓄势、发力的动作相配合,做到蓄势时吸气,发力时 呼气。
第一小节
1、单鞭起势
2、右双手捋按势
3、左双手捋按势
4、右手云(右圆手);
5、左手云(左圆手)
6、左搂膝拗步
7、右玉女穿梭(右穿掌架打)
第二小节
8、右分脚
9、转身左分脚
11、右穿掌
12、如封似闭
13、十字手收势
武禹襄
3.太极拳的流派
⑸孙氏太极
孙禄堂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 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 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 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 拳,之后参合八卦、 形意、太极 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 “ 孙式太极拳 ” 。 孙氏太极拳 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 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 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
二.杨式太极拳概述
1、杨式太极拳的历史沿革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创自杨露禅。 杨露禅(1799 ~ 1872年),名福魁,露禅是其字,河北永年人。幼时在河南 温县陈家沟陈 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 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 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 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 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 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 地授徒,其拳 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 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 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 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 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 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 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来自百度文库
杨式太极拳二段单练套路动作名称
• • • • • • • • 预备式:并步直立 第一小节 1、单鞭起势;2、右双手捋按势;3、左双手捋按势 4、右手云(右圆手);5、左手云(左圆手); 6、左搂膝拗步;7、右玉女穿梭(右穿掌架打) 第二小节 8、右分脚;9、转身左分脚;10转身右蹬脚; 11、右穿掌;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收势;
一.太极拳运动概述
1.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 曾称为“长拳”、“棉拳”、 “十三势”、“软手”。到了清 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 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 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 《周易· 系词》,含有至高、至极、 绝对、唯一的 意思。
2. 太极 拳的 起源
唐朝许宣平(618~907) 宋朝张三峰(960~1287) 明朝张三丰(1368~1644) 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164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