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B-两栖纲(补充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内声囊 (如花背蟾蜍、中国林蛙等)或外 声囊(如虎纹蛙、沼蛙、雨蛙等)。
• 外声囊:是由咽壁扩展所成的皮肤 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
• 内声囊:位于咽喉腹面或下颌腹面, 为皮肤所掩盖,由该处肌肉皱褶向 外突出所形成的双壁结构,能发生 共鸣作用而扩大喉部发出的叫声。
舌弓和颅骨自接式连接(方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舌颌骨退
化转移成耳柱骨;
初生颌退化,次生颌(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形成;
鳃弓退化为舌喉软骨。
上颌骨
前颌骨 鼻骨
犁骨



前耳骨
额顶骨
蝶筛骨
视神经孔 鳞状骨
腭骨 上颌骨
翼骨 方 颧 骨
三叉神经孔外枕骨 副蝶骨
蛙头骨背面
蛙头骨腹面
ຫໍສະໝຸດ Baidu
• 脊柱
四部分:
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外枕骨
四、肌肉系统:开始分化
•肌节不明显,肌纤维走向多样化
•躯干肌肉变薄,肌纤维有分层现象
•发展了四肢肌:肌肉跨关节,成对存在,拮抗协调 •鳃肌退化——支持喉、舌软骨及控制咀嚼、舌、喉运动的肌肉
横突间肌
背肌(轴上肌) 棘间肌
躯干肌
背最长肌
腹肌(轴下肌)
腹直肌 腹斜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特点:
1.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发生了愈合或移位,并且分化成许 多形状和功能各异的肌肉。
2、生殖方式 抱对。 卵胎生:泳蟾、尾蟾和部分蝾螈 卵生:大部分两栖类
脂肪体
肾 精巢 肾上腺
尿殖管
输精小管 肾细管
膀胱
尿殖管开口
膀胱开口
雄蛙的尿生殖模式图
卵巢
脂肪体
输卵管腹腔口 输卵管
肾上腺 肾
肾细管
输尿管 子宫
膀胱
雌蛙的尿生殖模式图
•特 点
输尿管(雌) 肾脏(中肾) 输精尿管(吴氏管) 泄殖腔 膀胱
2. 躯干部 颅骨后缘至泄殖孔为躯干部, 背面光滑(如蝾螈、雨蛙等) 或粗糙而具有瘰粒(如疣螈、 蟾蜍等)
3. 尾和附肢
• 蚓螈型尾部短小,鲵螈型尾部发 达,蛙蟾型无尾。
• 附肢2对,但鲵螈类中的鳗螈仅有 细小的前脚,而蚓螈和鱼螈则四 肢已经退化。蛙蟾类的四肢有五 趾型附肢。
二、 皮肤特点
•皮肤裸露 •轻度角质化 •真皮厚而致密 •具多细胞腺: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 •分布大量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
古总鳍鱼(骨鳞鱼)—→鱼头螈(已知最原始的坚头类)—→ 古两栖类—→现存的两栖类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1 体重支撑基本解决——五趾型附肢 2 呼吸问题基本解决——简单的肺 3 保水问题解决得不好
(鳞退化,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 4 水中繁殖 5 一定的冬眠 6 神经感官有所发展
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身体结构上一系列的矛盾
细痣疣螈
两栖纲的分类依据
• 外部形态等特征 • 椎体和肩带等内部结构特征 • 细胞技术、生化技术等
两栖纲共有13个目,其中10个目已灭绝,现 存只有3个目。约4200种,我国有约280种。
一、蚓螈目(无足目、裸蛇目)
穴居 •无四肢、无带骨、皮肤裸露、
富粘液腺 • 眼鼻间有触角、无鼓膜、嗅觉发达 •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 脊椎骨数多、具肋骨但无胸骨 • 无尾或有短尾如版纳鱼螈
心室
心脏构成
肺静脉 体动脉
体动脉 颅动脉
肺皮动脉
前大静脉


右 心
动脉 圆锥
耳 螺旋


静脉窦
半月瓣
心室
心室
后大静脉
腹 面观
左心耳 剖
右心耳 心耳间隔

耳室瓣

1
2
3
4

5 6










脊 椎 动 物 动 脉 弓 的 演 变
颈动脉导管
动脉导管 肺动脉


3
45
6
有尾类


心脏

内颈动脉
• 躯干椎:数目在不同种类之间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7~200枚)。增强了 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2、附肢骨:肩带、腰带、四肢
五趾型附肢(四足动物)
四肢:有愈合现象(如桡骨和尺骨愈合为桡尺骨
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 肩带加固,由乌喙骨、肩胛骨、 上乌喙骨、锁骨组成。
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形成髋臼,与股骨形成髋关节 与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蚓螈、鱼螈等。
鲵螈型 四肢短小,尾甚 匍匐爬行 发达
终生水栖或繁殖 各种蝾螈和鲵类。 期营水生生活
蛙蟾型 体形短宽,四肢 陆栖爬行和跳跃 水陆两栖,繁殖 各种蛙类和蟾蜍。
强健,无尾
期营水生生活
1
2
3 4
1.蚓螈 2.版纳鱼螈 3.东方蝾螈 4.山溪鲵
1
2
3
4
1.东方铃蟾 2中华蟾蜍 3中国林蛙 4虎纹蛙
特点:
颈椎
椎体多单凹型(前凹或后凹)躯椎
棘突前后都有关节
荐椎
尾杆骨
指骨
掌骨 腕骨 肱骨 桡尺骨
股骨 胫腓骨
趾骨
跖骨 跗骨
蛙的骨骼(背面观)
颈椎:一枚,锥体前有一突起与枕骨 大孔的腹面连接,突起的两侧有一对 关节窝与颅骨后的缘的两个枕髁关节, 使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横突 不发达,无肋骨。
• 荐椎:一枚,横突及肋骨大而粗壮, 外端与腰带的髂骨连接,使后肢获得 较为稳固的支持。
角质层 表皮 粘液腺
生发层 疏松层 真皮 致密层
色素细胞:成层分布于表皮和真皮中。 不同的色素细胞的相互配置,是构成 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础。
两栖动物的体壁
三、骨骼系统
加固、分化、骨快数 量减少!
1、 中轴骨骼
• 头骨:扁而宽,脑匣狭小,无眶间隔,有两个枕髁;
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减少,大量膜骨消失;
腹静脉
和皮动脉)。
髂动脉
小肠系膜动脉
2. 静脉系统:前大静脉、后大静脉和肺静脉。 臀静脉
肾门静脉 股静脉
•淋巴管 •淋巴心 •淋巴腔
淋巴系统
腹面
背面
蛙的淋巴系统
八、排泄系统
肾脏、皮肤和肺
肾脏功能
• 泌尿
• 调节体内水分
肾静

• 维持渗透压

肾上
最后的一对肾

静脉
右肾与腹膜附着的 尿部生分殖
左肾与腹膜附着 的部分
血液循环:不完全双循环 •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 •心室内出现不完全间隔 •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出现肺循环 循环路线: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
(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 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 回的多氧血,最后均进入心室。)
左心房
静脉窦

心 脏
背 面 观
动脉圆锥 围心腔
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意义:
充分利用氧气;减少水分散失
肺的结构
喉头支气管 喉门
鲵螈的肺
蛙蟾类的肺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
陆生四足动物肺脏的比较
蛙的呼吸过程——口咽式呼吸
鼻囊
鼻道 外鼻孔
内鼻孔
外鼻孔 口
鲨鱼
鼻道 腭
舌 口
蛙类
内鼻孔 食道
外鼻孔
口 舌咽交叉气管 哺乳类
咽交叉
七、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VI
VIII IX 脊髓
第一对脊神经
脊 髓:
背正中沟、腹正中裂 颈膨大、腰膨大 脑神经: 10对,古两栖类头骨有舌下神经孔 脊神经: 臂神经丛、腰荐神经丛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感官
侧线器官:由神经丘组成,能感知水压
眼:角膜突形,晶体扁平形——远物聚光;
晶体牵引肌——改变晶体与角膜间的位置
外鳃 内鳃
蝌蚪的外鳃和内鳃
鲵螈的外鳃
2.成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口腔、喉气管室和肺脏(左部为右部的1/7)等 喉气管室由环状软骨和灼状软骨组成
• 特点: • 内鼻孔较靠前,外鼻孔有瓣膜启闭 • 肺泡壁薄,密布毛细血管,但表面积尚不大 • 口咽式呼吸
3.呼吸方式 口咽式呼吸: 主要由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完成,并由
第十七章 两栖纲
Amphibia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分 类 • 第四节 经济价值
生物学特征
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 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 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 水环境而生活。
演化: 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尝试登陆, 并获得成功。
肩臼
陆生脊椎动物附肢骨模式图
指骨 掌骨 腕骨 肱骨 桡尺骨 股骨 胫腓骨
趾骨
跖骨 跗骨
青蛙的四肢骨(右)
• 固胸型: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
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肩带不能通过 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 弧胸型: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
2、躯体划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耳后腺
眼 鼓膜 口裂 疣粒
1. 头部
① 头形扁平而略尖。
② 口裂宽阔,颌缘是否有齿视 种类不同而异。
③ 吻端两侧有外鼻孔一对,具 鼻瓣。
④ 大多数陆栖种类的眼大而突 出,具活动性眼睑,下眼睑 有活动性的瞬膜,当蛙蟾潜 水时,瞬膜会自动上移遮蔽 和保护眼球。
⑤ 鼓膜—耳柱骨
耳咽管孔、食道
幼体消化道长 泄殖腔:排泄、生殖、直肠
肝脏
胆囊
脂肪体 背大动脉 输卵管
卵巢
后大静脉
子宫
•消化腺:肝、胰
动脉圆锥
动脉弓 肺泡
心脏
肺脏
肝脏
胰脏 胃 十二指肠 肾脏 小肠 输尿管 脾脏 直肠 膀胱
泄殖窦 子宫开口 膀胱开口
蛙的内脏解剖
两栖类的消化系统
六、呼吸系统
呼吸途径多样 •1.幼体:鳃
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 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
上胸骨 锁骨 肩胸骨
上乌喙骨 胸骨
剑胸骨
肩 乌喙骨 胛
上上肩乌胛喙骨骨

蛙的肩带(固胸型)
蟾蜍的肩带(弧胸型)
肢骨
• 两栖动物具有五趾型附肢。一个典型的附肢包括 上臂、前臂、腕、掌和指等五部分。与之相应的 前肢骨分别为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 指骨。后肢的五部分分别由股骨、胫骨、腓骨、 跗骨、骨及趾骨组成。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部形态
1、体型
• 蚓螈型:尾短、穴居、眼和四肢退化 • 鲵螈型:尾发达、四肢短小、终生或繁期
水栖
• 蛙蟾型:成体无尾、四肢强健、体短宽、
陆栖爬行或跳跃
版纳鱼螈 细痣疣 螈
虎纹蛙
三种体型的比较
外部形态 运动方式 生活方式 代表动物
蚓螈型 外观很像蚯蚓, 以屈曲身体的方 穴居生活 眼和四肢退化, 式蜿蜒前进 尾短而不明显
蚓螈
二、蝾螈目(有尾目)
• 多终生水生 • 多数有四肢,有的只有前两肢(鳗螈) • 脊椎数多,低等种类双凹型,高等种类后凹 型,肋骨不发达 •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少数种类鳃呼吸 • 体外受精、卵生。如大鲵、小鲵、蝾螈
墨西哥钝口螈
斑泥螈 极北鲵 陆巨螈
火蜥蜴
蝾螈
三、蛙型目(无尾目)
• 躯干宽短、四肢发达,后肢尤长、无尾 • 脊柱较短,最后是尾杆骨 • 多不具肋骨,胸骨发达 • 鼓膜发达、下眼睑可动 • 幼体水生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肺呼吸 • 变态明显


颈动脉弓 3
4
5
6

无尾类
心脏
颈动脉 体动脉弓 肺动脉弓
内颈动脉 颈动脉腺 肺皮动脉
肺动脉
锁骨下动脉
外颈动脉 皮动脉
前大静脉 动脉干
外颈静脉 内颈静脉 肺静脉 锁骨下静脉
皮静脉

体动脉弓
动脉干
静脉窦 肝静脉


背大动脉
腹腔肠系膜动脉
后大静脉
肝脏
系 统
脂肪体
肝门静脉
精巢
肾动脉
肾静脉
1. 动脉系统:一对颈动脉弓(肾脏内颈动脉和外颈 动脉)、左右体动脉弓、左右皮动脉弓(肺动脉
精巢
肾脏
输精小管
卵巢
输卵管(米氏管)
胚胎发育与变态
• 多黄卵不—完—全卵裂囊胚——原肠胚——三胚层
蝌蚪
• 外部:
成体
成对附肢、角质喙及角质唇齿脱落、蛙蟾类尾消失
• 内部:
鳃肺 心脏1房1室 2房1室 单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陆上 水中
外鳃 鳃盖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蚓螈目(无足目) 蝾螈目(有尾目) 蛙形目(无尾目)
右肾与腹膜附着的部分
尿生殖管
左肾与腹膜附着的部分
雄蛙的肾脏(腹面观)
九、神经系统
•脑
大脑:嗅觉中枢,原脑皮(由旧脑
皮上生有少量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
机能仍和嗅觉有关)
中脑:视觉中枢 小脑:不发达
嗅叶
前脑

大脑

脑上腺
蟾 类
间脑 中脑
视神经(II)交叉
的 脑
小脑 IVV
脑漏斗 I脑II 下垂体
延V脑II

雄蛙的肾脏(腹面观)
•结构
脂肪体
比特氏器 肾上腺
精巢
输精细管 输精尿管
(吴氏管)
膀胱
雄蟾
漏斗口
背大动脉
泄殖动脉
肾脏
精巢
肾上腺
肾上腺
膀胱动脉 米氏管
输卵管
输尿管
米氏管管开口 输精尿管开口
泄殖腔
直肠 膀胱
雌蟾
脂肪体
肾脏 卵巢 子宫
输卵管开口
输尿管开口 泄殖腔
后腔静脉
肾静脉
最后的一对肾静脉
肾 肾上腺
2.躯干背部的轴上肌体积已大为缩减,仅占躯干肌的一小部 分。
3.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以适应陆上运动。 4. 鳃弓和鳃肌也转化成支持喉头、舌的软骨,以及节制咽
喉部和舌运动的肌肉。
五、消化系统
•消化管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 二指肠和回肠)、大肠(直肠) 和泄殖孔。
• 口腔:齿、舌、
内鼻孔、喉门、
附属结构——眼睑,瞬膜,泪腺
•总体上,两栖类视觉能力弱,不能随意改变晶状体形状,在陆地上为近视动物, •只有潜入水中后,角膜由凸变平,才能适当增加视野.
耳:出现中耳——传导声音 鼻:嗅粘膜、犁鼻器
枕骨大孔
内耳
鼓膜 卵圆窗
耳柱骨 耳咽鼓管

十、生殖系统
1、生殖器官 雄性:精巢、输精小管、输精尿管、泄殖腔 雌性:卵巢、输卵管、泄殖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