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
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
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
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二、简答
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最后,“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外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亲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2.族群身份与实际利益的关系。
答:(1)把族辫身份与社会地位一权利联系起来的制度——政策安排。无论是在族群整体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具体成员的徽观层面上,“族群身份”都会对他们(他或她)的利益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2)法律上平等但事实上存在明星的“族群分层”。在法律上承认族群平等的国家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族群优待政策在具体实践当中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政策。(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同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3、族群意识产生的影响因素
答:(1)族群之问交流的客观需求。在与其他族群交往的过程中,本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各种差异会凸显出来,这些差别就是构成族群内部亲和力和产生族群意识的重要根源。(2)外在因素对意识的影响。外在因素有时也会促进族群意识的强化或淡化。如历史上元朝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对待其他姨肆的态度。具有比较强烈族群意识的族群.对待其他民族有着鲜明的排斥态度。希特勒曾努力强化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意识,手段之一就是鼓动日耳曼人歧视和迫害犹太人。(4)族群间差异程度与族群意识。在区分族群时所依据的一些重耍差别包括:a体质差异,b文化差异,c经济差异,d居住地差异等。
三、论述
1、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240
答: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民族主义塑造出了民族。民族主义强调他者意识,民族的政治权利,民族内部的平等。
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建,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创建新的民族国家; 二是在既有的国家框架内,完成民族主义整合,即通过整合使国内的不同族群生成共同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建包括创建新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也包括将既有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而民族国家之所以得以创建或既有国家要转变为民族国家,乃是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被看成了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
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一是仅将民族主义当做某种思想观念;二是把民族主义界定成意识形态与社会活动的统一。民族主义界定为“现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创建不可或缺的因素,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建。而对于民族国家的创建,我们要澄清两点:第一,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原则创建,但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内只有一个民族。第二,我们应该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基于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方式的经验认为只有一种民族国家构建的方式。民族国家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主义有共性,但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个性。
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建,民族国家被证明优于之前的政权组织模式,因此民族主义又成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我们也要正视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的主流以外的各种非理性倾向,尤其不应忽视极端民族主义及其危害,必须进一步探索导致民族主义消极趋向及国内民族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2、论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之间的关系
答:1、族群的“政治化”倾向。与“民族”相比较,“族群”主要体现出的是文化群体的性质。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都出现了把族群问题“政治化”的倾向。
2、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族群”。在主要作为文化群体而存在的“族群”和主要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的“民族”二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族群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3、“族群”关系的制度化。由政府正式确认每个公民的“族群”身份,这一做法就是把“族群”和“族群边界”制度化,使之成为一个正式制度,任何跨越这个身份的行为都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和官方审批手续。族群制度化肯那个出现正负两个作用,优待弱势群体的政策可能会改善族群分层状况,这样歧视弱势群体的政策则可能会强化族群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