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尚存在争议,实验
研究已经证实使用高免疫的动物血清对本病无保护作用。
六、控制处理原则
(一)加强国境进口检疫,对往返或经过疫区的劳务人员及 其他从疫区进京者进行回顾性疾病监测;对进口动物特别是 来自疫区的相关动物进行检疫,观察发病死亡情况。 (二)做好相应的技术储备,以防患于未然。 (三)增强专业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 重点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及时发现和确诊患者。
三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目前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还不 清楚。在自然条件下,人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猴子,都能
发生感染或死亡。在实验室条件下,豚鼠、仓鼠、乳鼠可感染
发病或死亡。 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第一代患者都与非人类灵长类和其他 哺乳动物接触有关,而大多数第二代患者与家庭内传播有关。 暴发流行时,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血清中存在EBOV IgG,
五、治疗原则
1、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彻底 消毒。凡疑似病例也必须立即隔离,观察时间要求最后一次接 触后3周(21天)。 2、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预防疫苗,主要是对 症和支持治疗,包括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保 护肝、肾和多脏器功能,肾衰时进行透析治疗等。
六、控制处理原则
3、加强个人防护:医务人员须穿戴全套防护服,设立隔离缓 冲间,按要求进行清洁消毒;高危险操作,如静脉输液及 处理血液、分泌物、导管和吸引器等必须在隔离防护的条 件下进行;生物标本的处理、检测等应在规定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进行。 4、发现自然界的猴或实验猴等灵长类动物疑似带毒时,应尽 可能将同一环境的猴群全部捕杀,将有关场所和房舍及用 具等彻底消毒
六、控制处理原则
(四)一旦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立即逐级上报,并从以下方 面采取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发现疑似病例和病人应立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隔 离期至实验室证实其无病毒为止;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 天(自最后接触之日起),出现高热等症状立即入院隔离,以便 早期发现管理新发病人。与病人或污染物接触,未进行有效防护 的医院工作人员,应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消毒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 和血液等。死于埃博拉出血热的病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
3、实验室检查: 血象及生化检查:早期,白细胞减少和血沉减慢是其特征。 血清AST\ALT明显升高,尤以前者持续升高,有助于诊断。 血清淀粉酶升高,可出现蛋白尿。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IgG最早于病程10天左右出现, IgM抗体 持续3个月,近期感染的标志。急性期水平很低,诊 断价值远不如抗原或核酸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RT-PCR法检测病毒RNA,具有灵敏和特异 的优点。 病毒分离:急性期血标本接种于豚鼠用于分离病毒,是最有 效的方法。
一、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


此外,刚果、苏丹、加蓬等地区还发生过多次小的暴 发流行。 到目前为止,英国、肯尼亚、美国、菲律宾、科特迪 瓦、南非等也都发现过散发病例或感染者。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埃博拉出血热在几个世纪前 即流行于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 疫源地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中非共和国、利比亚、 尼日利亚、喀麦隆、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等国都有 本病疫源地。
埃博பைடு நூலகம்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病 死率极高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一、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5次爆发或流行) 1976年 苏丹病人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53.2%; 扎伊尔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病死率88%。 1995年 扎伊尔共发病315例,死亡255例,病死率81%; 2000年9月至2001年2月 乌干达发病425例,死亡225例,病死率52.9%; 2001年至2002年 加蓬和刚果发病122例,死亡96例,病死率78.7%; 2003年 刚果发病123例,死亡113例,病死率91.9%。
二、奥运期间该病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
埃博拉病毒是最令人恐怖的可致命病毒之一,病死率高达 50 ~ 90 %, WHO 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因此本病具有 很大的国际影响。患者及黑猩猩、猴子等灵长类动物是传染源, 传染期长,不仅可通过密切接触和医源性传播,还可通过气溶胶 传播; 目前世界上对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预防用疫 苗,防控难度较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宿主动物繁 多,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不能排除埃博拉出血热通过感染 的人或动物传入我国的可能性。尤其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地大量 运动员、官员、观众及旅游者等涌入北京,来自疫区的感染者极 有可能将本病带入北京,鉴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 容易实现,如不及时采取严格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也可能在 本地引起续发和流行,后果将非常严重。
但其体内病毒水平低,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大。
(一)传染源

EBOV 的疫源地主要在非洲大陆,美国、泰国、英国、加 拿大也有本病流行的血清学证据,如1989年10月自菲律宾 运往美国的100只猕猴发生感染。另外,泰国也有埃博拉病 毒的血清学证据,提示东南亚地区也可能是疫源地之一。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主要通过与病人或感染的动物密切接触传 播。包括血液、其他体液如唾液、汗液、精液、呕吐物、 排泄物(如尿、粪便)等,以及各种器官,经皮肤、呼吸 道或结膜而感染。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病人时与病人接触 密切,故发病率较高。 2、其他传播途径:注射途径、性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医务人员、陪护者和现场监测人员等是主要 的高危人群。
四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期间在流行地区工作或生活过;与病人 有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5至14天,平均7天。 多器官损害,主要影响肝肾脾,病死率较高,50~70%。 急性起病,发热伴头痛、肌痛、咽痛,明显的厌食和极度衰弱 2~3天后,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可为粘液便或血便。 4~5天进入极期,持续发热,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不同 程度的出血倾向,可有鼻出血、呕血、咯血 6~7天,躯干可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数天后脱屑。 大多病人死于肝肾功能衰竭和致死性并发症 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