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中国人际交往研究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式面子文化与管理对策

中国式面子文化与管理对策

中国式面子文化与管理对策【摘要】面子文化根植于中国社会已久,有着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儒家传统文化、社会取向文化和人情社会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式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并阐述面子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概括出面子文化利弊。

针对面子文化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面子文化;根源;利弊;管理对策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以往众多学者的文化比较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对中国人而言,身处这样一个社会中,“面子”成了使用最广泛、含义最丰富的日常用语之一。

“树活皮,人活脸”这句古话就很形象地表达了面子在中国人价值观中的地位。

一、面子文化及产生根源“面子”根植于华人社会已久,即便时至今日面子的重要作用依然未发生质的改变。

那么,面子究竟是什么?何友晖(1976)从社会学价值角度分析了面子。

陈之昭(1985)则偏向从心理学意义去理解面子。

后来的研究者慢慢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去界定面子的内涵,周美伶(1994)认为面子是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

通过总结前人对于面子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归纳出面子的本质:一是社会交换价值;二是尊重需要。

“面子”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专有品,但在西方文化中“面子”的含义远没有中国文化中来的丰富。

这种显著的差异我们还得从中国式面子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来进行探究。

(一)儒家传统文化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按照礼法行事,否则就会丢脸。

成中英(2006)在考察儒家关于“礼”、“德”、“名”的观点后指出,“礼”是人行为的规范,它要求占据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人有一个与之适应正当的名,因此“名”成为社会行为的调整和约束原则。

“德”是个人自我修养的结果,是个人的荣誉。

而面子是个人之成就被认可的形象,它与社会声望和影响相关。

(二)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文化社会取向是一种行为取向,它使人们的行为表现出顺从他人、不得罪人、迎合社会期望以及顾虑他意见等一系列特点。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第一篇: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中国人有一个外国人很难理解的管理问题,那就是“面子管理”的问题。

而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这里所讲的“面子”不是生理上的,它是非常抽象的,非常微妙奇异而令西方人难以理解。

然而就是这种很抽象的管理模式在中国从古自今就非常活跃的存在于管理中。

然而,由于“面子管理”的本身机制及运用者的不同管理理念,它不可避免的有利也有弊。

虽然它有利也有弊,但是,站的角度不同,利弊就会有所不一。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面子”的社会,“面子”是中国人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文化现象。

通过观察中国社会和管理组织中形形色色“面子”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价值、个人目标之所在,以及人情、“面子”对组织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意义,也可以得到具有文化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管理哲学。

中国人是一个对“面子”非常介意的民族,其他东西可以不要,面子不可以不要。

因此,无形中就形成了国人走不出去的怪圈:为了面子,为了人情世故,而不讲原则,甚至摒弃原则,从而为做好事情制造了重重障碍。

面子是一把双刃剑,管理者运用好了,便可为己所用,否则就会伤了自己。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摒弃人治做法,就能规避“面子易顾做事难”的怪圈。

由此也可见,“面子”管理是一个有利也有弊的东西。

运用的好就会有利,而运用不当就会导致不利,以下我们就“面子”管理的利与弊谈一谈。

中国人的“面子”中蕴含了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其中,外部控制占主导地位。

就是说:第一,“面子”的规范作用是有外至内的,且主要约束到人的行为层面;第二,“面子”的规范作用比较广泛。

在中国大致而言,道德只能对有道德的人才起作用,法律是约束极少数的真小人,而“面子”则约束了绝大多数伪君子;第三,由于中国人格外重视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具有较重的社群取向和从众倾向,这就给“面子”赋予了团体意识(如家耻,国耻),并衍生出了“发展”与“整合”的功能;第四,“面子”的规范效果具有双重性。

中国人的面子与沟通

中国人的面子与沟通

中国人的面子与沟通中国人非常好面子,从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孩子在地上捡了一个网球,要自己玩,可是这个时候,大人出现了,问球哪里去了?很多的孩子都说自己没有拿,过一会,自己说在地上发现了,这样就不至于丢“面子”了。

中国人对面子是非常重视的,自己的面子和别人的面子都要给一些,如果不给别人面子就是“失礼”,孔子说:“君子直率,而没有分寸,就是无礼”。

所以人们往往说话不直接,转弯。

如在一个课堂里,老师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屁股上有一根草,应该怎么办?如果你直接说出来,就是说明你关注了什么部位,所以应该说,在你的肩上有根草,那么她顺着肩向下看,就会看到那根草,每个人都会有面子了,这个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的领带拉锁开了,那么这个拉锁是领带上的吗?人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骂人的时候不是说他犯的错误,你往往都不知道,全篇一律都是辱没自己祖先的话,而且是当众说,这样让人是最没面子的。

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很重,所以在处罚人的时候,最重的刑法就是“株连九族”,美国是个人犯法个人承担。

所以在过年的时候给别人送礼,就是给人面子,有句话是“高官不打送礼人”。

所以过去的点心盒就是最好的礼物,点心盒是传来传去,最后都不知道是谁送的了,有一次自己饿了,想吃一块,可是打开一看,全都长毛了。

所以中国人的礼往往是注重形式上的,往往会忽略一些实际的内容。

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虚伪的东西”,因为要考虑接受人的面子。

有一次我们去美国,早上大家刚下飞机,主人问我们饿吗?我们一想,一下飞机就吃东西,会让美国人看不起我们,我们就说:“不饿”,我们以为美国人会知道我们饿的,可是快到中午了,还是没有安排饭,我们心中有点不高兴了,以为美国人很不友好,但是看到他们的样子又不像,所以我们就吸取了一个教训,下次一定不要再客气了,美国人的智商低,但是亏的是自己的肚子。

看见水果店内的水果是用纸兜装的,美国人说很好吃,我们也真想吃,结果就是拿两个吧,两个最起码是一人一个,结果老外就两个,我们互相看了一下,谁吃啊?美国人的思维是不会拐弯的,我们中国人是比较愿意猜测别人的心思的,美国是开放式的思维,中国就是封闭式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了揣摩别人,和自己。

关于面子的讨论

关于面子的讨论

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探讨唐乐(2010300040193)摘要:中国人的面子观有着深刻复杂的内涵,其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

要理解中国人面子观和面子行为的特征,必须结合上述多种理论,并结合实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认为,中国人面子观的特征表现为:1.根植于传统文化建构的社会心理;2.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并表现得尤其明显;3.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

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的面子观,既可以成为个体甚至群体行为的内在约束,作为推动人和群体遵守或者迎合某种社会契约或社会规范的因素,也可能助长个体或群体为追求来自社会的更高认同或者他人的艳羡,盲目地追求“倍有面子”,为“形式主义”“面子消费”等现象提供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人特征综述面子观一、什么是面子?在中国,面子曾经是“中国精神的纲领”[1]。

林语堂先生更将面子、命运、恩典称作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而在这三者之中,面子作为世俗社会中使用频繁的本土化概念,所占势力最大。

在世俗社会中,面子现象与面子行为俯拾皆是且极为复杂、微妙,而面子就是潜藏于其背后并致使其复杂、微妙的“无形的手”。

100 多年前,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写著一本《中国人的性格》,以自己在中国22 年的生活经历,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刻画。

此书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书中,他将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为20 多种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保全面子”[2]。

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并不构成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图”,最多也不过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炭笔对中国民众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简略素描”。

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对面子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绘与细致的分析,比如在《脸与法制》一文中,他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注重国民性的鲁迅先生对“面子”也有诸多精彩的论述。

然而他们却同样回避了给面子下定义。

目前,胡先缙、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人对面子的界定,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

_面子_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

_面子_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4):927-930“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吴铁钧Ξ(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215021)摘 要 面子是一个本土社会心理概念。

有关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面子定义的探讨,二是关于面子功能的分析。

本文对面子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面子 脸 人际关系 印象整饰 面子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能有效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

探讨面子的定义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人人际关系的脉络。

1 “面子”的定义 面子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是,对这个大众都不陌生的概念下定义却是一件难事。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4)。

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

作为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

不但无从定义,而且不可翻译。

[2]以研究中国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对面子论述颇多,但他也规避了面子的定义问题。

由此,给“面子”下定义的困难性可见一斑。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

此后,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学者都在此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1.1 胡先缙的“面子”定义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

她搜集并分析了25条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有一个话题中国人总是会提起,那就是面子。

中国人特别喜欢维护面子,又特别善于委屈“里子”。

几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是郭冬临演的。

我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男主角为了讨一个好人缘,也为了显示自己人脉广,“面子大”,大半夜去给人排队买火车票,买回来还说这是我通过关系拿的,别人送给他一堆没用的牙刷什么的,他也当成礼物收下。

其实他自己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可还是接受了。

这种为了让面子好看,让“里子”特别受伤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说不敢去拒绝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硬生生地答应下来,等等。

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因此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家还是国外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心理的时候,都会把“面子心理”列在第一位。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它代表什么呢?之前,我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有人以为面子就是经典的“假自我”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面子的重要,因为有时候,面子是一个很致命的东西。

在电影《杀死比尔2》中,有一个情节:白眉道长向少林寺的方丈打招呼,结果少林寺的方丈没理他,后来白眉率人血洗少林寺。

这个情节对于面子的表达十分到位。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别人面子,可能后果会非常严重。

我自己也遇到过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来听我的课,之后半年都没怎么理我。

但我一直没有觉察,在人际交往上我是比较心思简单的。

后来他实在忍不住说,武老师你知道吗,我对你很生气。

我说我真不知道啊,你告诉我我哪儿惹你了。

他说,课间有一个同学过来找你提问,我就作为第二个提问者在旁边排队等着,结果你回答完前面的问题,又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我在旁边等了好一会儿你都没理我,我觉得你严重地忽视了我,我很愤怒,决定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我这才明白,在他的感知里,他觉得我没给他面子。

这两个故事说到面子的核心本质:面子就等于尊严,甚至等于存在感;如果你不给我面子,我就要死了,我恨不得你去死,严重到这种程度。

人际互动中农村社会面子问题研究

人际互动中农村社会面子问题研究

人际互动中农村社会面子问题研究学生姓名:柳雪莲学号:20105015033院系:政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指导教师:杜晓职称:讲师摘要:中国人尤其“好面子”,以致成为“特质”,当与中国的民族性及中国自古作为“礼仪之邦”不无关系。

但面子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如今农村社会在生育、婚礼、酒席方面的竞争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更有一些在面子竞争中失败的村民退出面子竞争的体系,违反面子规则。

不论是过度追求面子还是被迫不顾面子,对人们的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扰乱了村庄的正常秩序。

面子是抽象的,在与具体事件的结合时不要违背面子的初衷。

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的面子现象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希望更多的人回归合理的面子竞争中。

关键词:农村社会;面子问题;拜金主义;女性;独立自主Abstract:Especially the Chinese "face" that it has become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China as "propriety" are not unrelated. Fac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however, have had mixed success. Rural community with respect to maternity, weddings, banquet has to an unreasonable degree of competition, and some failed to face the competition of the villagers to quit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system, violating the rules face. Whether excessive pursuit of honor was forced to ignore pride has caused some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crease the cost of people's lives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have disrupted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village. Face is abstract, not to renege on the face when combined with specific events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cause of rural communities fac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ope more people back to fair competition in the face.Keyword: village community;questions of one's reputation;money worship;femininity;be independent一、农村社会存在的一些面子问题“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概念之一。

面子文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面子文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面子文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子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社交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子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社交交往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面子文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并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首先,面子文化对社会交往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面子文化中,个体的自我形象和社会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常将面子看作是一个人的尊严和荣誉的象征。

这种观念影响了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行为和态度。

面子文化促使人们保持礼貌、尊重他人的尊严,并避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例如,在商业交往中,人们通常会注重彼此的面子,以维护双方往来的良好关系。

面子文化促进了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更加友善和宽容。

然而,面子文化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面子文化强调表面上的形象和评价,忽视了个体的真实内心和情感。

人们可能会因为追求面子而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导致沟通的不畅和冒险的机会的错失。

其次,面子文化强调社会地位和权力,使人们陷入了攀比和虚荣的陷阱。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过度追求名誉和荣耀,忽视了个人的内心成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面子文化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因为那些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面子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在了解面子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之后,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和变革。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内外两个面子,理解并尊重不同个体的选择和需求。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掘个体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感受,而不仅仅是追求外表上的形象和评价。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人们的内在自信和自尊,减少对外界评价和批判的依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减少权力和面子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只有通过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每个人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课题一面子问题

课题一面子问题

课题一面子问题第一篇:课题一面子问题课题一面子问题探讨“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都爱面子,所谓的君臣之理也是一种爱面子的体现,臣子对君王要必恭必敬,要惟命是从,这样才能显现出帝王的尊严与面子.慈溪太后为了生日而不顾国家生死铺张浪费,不就是人家是圣母皇太后,过个生日要过得像模像样吗,这排场能够不讲究吗,这声势能不浩大吗?这面子在哪个时候都是要讲的,不然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再到布衣平民,传说有一个秀才,考状元不中,只能给当地显贵的子女教书,结果将“首鼠两端”讲为“首施两端”,被显贵指出而被辞退.这可是面子丢到家的事情,寒窗苦读十余载,却差点误人子弟,所以被辞退后,他就闭门苦读,写出了惊世骇人的著作,还将后代培养成在文字学上颇有造诣的大师.一切成就得源头,只因曾丢了面子.可见面子就是中国人的第二生命.农村的葬礼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亲人已去,死后还要大搞排场,排场越大就是代表对亲人越尊重.无论是乐队还是戏班,还是请客要办多少桌,都体现了面子的问题.我们是凡夫俗子,我们也有面子。

小的表现为:每天洗脸刷牙,穿衣化妆。

大的方面:衣食住行各方面我们都要做的有面子。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开靓车,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的改变自己从而适应大众的看法。

因为有了面子我们才好做人,有了面子我们的事业,爱情才会蒸蒸日上。

婚前我们大多数人不顾一切,放下面子,只为寻找自己的真爱。

婚后一切都变得是那么的平淡,我们又重拾自己的面子:为了一点不足挂齿的小事,觉得谁先认输谁就没了面子。

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呢?为什么婚前可以无所顾忌,婚后连一句道歉的话都不敢说,难道就是这“面子”在作祟?跟一朋友诉说,朋友说:婚后为了一点小事就道歉,说对不起是真的不太现实,可如果对方在事后的一些表现也是在表示道歉:比如对方问你一会去哪?或者说你洗脚吗?这样也是道歉。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高等教育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人心理解读》课程结业论文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教育科学系2010级研究生孟莹)[摘要]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传统的封建文化相关。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三方面浅析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心理,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的不同观点,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国文化面子心理一、引言“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概念之一。

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论述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1894年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近现代中西方学者都认为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概念,对面子的概念已经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但他们对面子的描述主要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对面子下定义时各有各的角度和特色,因此,要在学术上对这个概念下统一的定义还较为困难。

而过往的研究试图解决“面子是什么”的问题,过于偏重对概念本身的讨论和分析。

作为一个典型本土化的概念,面子确实对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功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及其行为。

二、面子心理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取向的内涵面子现象是影响中国人交往行为的常见心理现象,对其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回顾已有的面子定义,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心理学意义,从而将其看作是个人心理内部的一种自我意象;另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社会学价值,将其看作是一种尊严或地位的象征。

解读跨文化交际中“面子”问题的奥妙

解读跨文化交际中“面子”问题的奥妙

解读跨文化交际中“面子”问题的奥妙摘要:全篇通过对中西“面子”的文化内涵、理论渊源及其理解差异的对比,结合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某些观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由于“面子”问题而产生误解的原因,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失败。

关键词:面子文化交际差异克服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都会因为“面子”不成而导致交际失败。

“面子”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们到底该如何解读其中的奥妙,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呢?一、关于“面子”的研究中西方各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渊源。

中国人的“面子”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的“礼”。

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不同,他们都相互依存,只要不超过“礼”的界限就为适度,社会就能达到“和合”。

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就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此为“正名”),就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言语就顺达了(此为“言顺”)。

否则,便是“名不正,言不顺”,就是“失礼”,就会“丢脸”,就是“大逆不道”。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以群体为主要取向的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维系社会关系至高无上。

“谦虚”及与之相适应的“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

顾曰国在《礼貌用语与文化》(1992)一文中总结出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礼貌准则,主要有四方面的含义,即尊重他人、谦虚、热情、文雅得体。

归结起来也可分为三项:贬己尊人,热情周到,言行得体。

这些准则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融洽着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呈现和合的景象。

而这种景象,于全社会为“礼”,于个人则为“面子”。

相对于国内,国外已经有了Leech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和“讽刺原则”(the Irony Principle,IP)、Brown and Levinson 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或称“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FTAs)以及作为这些理论的基础的Grice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CP)和他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等影响较大的理论。

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及其关系

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及其关系

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及其关系“人情”是什么?“人情”,指人的感情表现,是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是传统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运用中,既指人的喜、怒、哀、乐,又指人的亲情(如家庭、亲属、朋友、邻里等之间的关心和爱好),还指社会交换(即人与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中国的“人情”中国的“人情”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可归结为报大于施。

如“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礼薄情义重”等。

因此,中国的汉字“礼”不但表示规范而且兼有馈赠的含义,故“送人情”等于“送礼”。

中国人交换行为上“情”与“礼”合一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报”,它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

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具有等值的倾向,故其社会交换具有理性、短暂性和间断性的特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源于它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引起的自我利益及家庭生活的小型和短时性。

中国人的人情交换却不同,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AA”制在中国还不能大行其道就是这个缘故(一般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西方人的交换资源是――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和金钱。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的肯定,不看重别人的名利。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什么?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1.先天资源――血缘、地缘、性别、辈分、家世等2.后天资源――婚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人品等。

交换行为就是充分利用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资源来实现人际的互惠,而个人拥有这些资源的多寡将决定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方便程度,中国社会中人的方便性决定于你的“人情”分量或者面子。

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与中国“人情”相关的几个问题1.个人行为分类:“面子”、“脸”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类:“面子”代表因达到社会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

“脸”则代表一个人在履行道德规范方面是获得的名誉。

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面子差异开题报告

面子差异开题报告

面子差异开题报告面子差异开题报告一、引言在中国社会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在家庭、朋友圈还是工作场合,人们都会注重自己的面子。

然而,不同人对面子的理解和追求方式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面子差异的原因、影响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二、面子的定义和分类面子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是他人对其评价的总和。

面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在面子和外在面子。

内在面子是指一个人在内心中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而外在面子则是他人对其的评价和认同。

三、面子差异的原因1. 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面子,认为面子是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

因此,中国人普遍更注重面子的维护和提升。

2. 社会压力: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包括家庭压力、职业压力等。

为了面对这些压力,人们往往会努力保持自己的面子,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3. 人际关系:中国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他们相信通过维护和提升面子可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他们会努力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四、面子差异的影响1. 个人心理健康:面子差异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追求面子的人往往会感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努力来维护和提升自己的面子。

2. 社会关系:面子差异也会对个人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那些注重面子的人往往会更加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更多的虚伪和做作。

3. 社会发展:面子差异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那些过分注重面子的人可能会在追求面子的过程中忽视了真正的能力和素质,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不利的。

五、面子差异的意义1. 个人意义:面子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通过维护和提升面子,个人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

2. 社会意义:面子在社会中起到了一种社会规范的作用。

它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秩序。

3. 文化意义: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国人面子的实践报告(2篇)

国人面子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面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日常生活中,国人常常注重面子,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形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人面子的实践分析,探讨面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国人面子的实践表现1. 个人层面(1)言谈举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力求做到得体、谦逊、有礼貌。

在表达观点时,尽量避免直接否定他人,而是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以维护对方的面子。

(2)穿着打扮:国人注重穿着打扮,力求展示自己的品味和地位。

在重要场合,如婚礼、庆典等,更是力求衣着光鲜,以彰显自己的面子。

(3)消费观念:国人消费观念中,面子因素占据一定比重。

在购物、餐饮等方面,人们倾向于选择品牌、高端产品,以彰显自己的消费能力。

2. 集体层面(1)团队协作:在团队协作中,国人注重维护团队的整体形象,避免出现矛盾和冲突。

在团队取得成绩时,人们愿意分享荣誉,共同庆祝。

(2)集体荣誉:国人注重集体荣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集体活动中,人们乐于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面子。

(3)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国人注重维护国家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示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

三、国人面子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1)增进相互了解:在维护面子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对方的感受,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减少矛盾冲突:国人注重面子,有助于避免因言辞激烈、态度傲慢等行为引发矛盾和冲突。

2. 增加社会凝聚力(1)弘扬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国人更加关注国家利益,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

(2)提升民族自信心:在国际交往中,国人通过维护国家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国人面子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过度追求面子:在一些国人中,过度追求面子导致虚荣心膨胀,忽视实际需求和他人感受。

2. 面子工程: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追求形象工程的过程中,过度包装,忽视实际成效。

人情面子——简述中国人的交往方式

人情面子——简述中国人的交往方式

人情面子——简述中国人的交往方式摘要: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叫做人生难吃三碗面:“情面、脸面和场面”,三个词讲的均是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

在中国这一极大注重人情关系的国家里,了解中国人的人情交往特点,趋利避害,对于我们安全交际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关系;人情;趋利避害中国社会素有看重“人情面子”的传统,林语堂曾经说“面子、命运和人情(FACE、FATE、FA VOR,简称3F)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

人情面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媒介。

因此,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中国人,作为将来或将成为汉语国际教师的我们,了解并熟谂人情面子的交际规则显得至关重要。

人生于社会,长于社会,社会人的本质属性要求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关系也促进我们更好地成为社会人。

注重关系是每一种文化的共同点。

西方学者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①便是维护关系,保障交流的重要准则。

剖析礼貌原则的本质,我们发现种种准则皆是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尊严,在不冒犯对方的前提下使对话安全进行。

西方学者布朗和列文森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面子挽救论”,他们认为,所谓面子,即是个人的自尊心,个人在他人以及社会中的形象。

交际的过程就是面子不断受到威胁的过程,而和谐的交际便是掌握了如何在面子受到威胁时积极应对的策略,使受威胁方挽回面子。

两位学者考察了大量欧美国家的文化后提出了上述理论,在西方社会,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然而来到中国,基质不同的东方文化在面子问题上显得更为复杂。

在中国人的交际中,礼貌地维护对方的面子毋庸置疑是和谐交际的应有之义,然而,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除了一般的体面外,还增加了更加复杂的情面因素。

著名学者费孝通曾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中国人以自己为中心,将有来往的人依据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越亲近的他人,与自我中心越近;且与不同差序的他人有不同的交往法则。

[1]对此我们可以参照西方社会学家Hwang 的观点。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咱们中国人比较注重“面子”。

其他东西可以不要,面子不可以不要。

人们指责那些贪婪的家伙,往往会说:“这种人什么都要,就是面子不要!”有时候人们心甘情愿地放弃物质利益,为的是不丢面子;有时候人们千方百计地获取物质利益,为的是争点面子。

面子,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为人处事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上以有无面子作为日常生活标准的人,也时有所见。

那么,究竟什么是面子呢?面子现象的深层意义又是什么呢?面子,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脸面,古代称为颜、面、或面目等等。

人的脸面这种东西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既属于自己,又不属于自己;既属于他人,又不属于他人。

因为脸面长在自己头上,当然是自己的,可是自己却无法看见(除非你拿一面镜子来,才可以自我观察)。

自己的脸面只能展示给别人看,可以说是被别人用的。

古语道,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面子,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

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别人对你首肯,对你赞扬,对你恭维,称之为有“面子”;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别人对你否定,对你批评,对你谩骂,称之为没“面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面子只是印象而已。

印象者,刻在脑子里的表象也。

感性有余,理性不够,一管之见,皮相之谈,以此来臧否人物,褒贬世事,不足为训。

一张皮于两片瓤。

面子,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社会现象,以文化传播的社会意义来考察,大致有正反两面的作用。

就正面作用来说,面子是一种道德情感,维系着人的道德价值;就反面作用来说,面子是一种虚荣心理,催生着弄虚作假的行为。

在人际传播之间,面子首先是一种道德情感,具体地说,就是人的一种羞耻心。

所谓大失面子,就是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羞愧和耻辱。

正当意义上的羞愧和耻辱,是道德情操的体现。

一位伟人讲过,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

这种内向的愤怒可以净化人的思想,升华人的灵魂。

注重面子的人,必然有一定的道德心。

忽视面子的人,必然缺乏道德心。

如果一个人至少还要一点面子的话,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

引 言
鲁迅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 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但“面 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 涂。 ——《说“面子”》 林语堂 中国人的生理上的面孔固然很有意思,而心理上的 面孔则更为迷人,值得研究。这个面孔不能洗也不能刮, 但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争取”,可以 “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这里我们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 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 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举个例子很容易,给它下定义却很难。 ——《中国人》
引 言
有人说,“面子”是中国作为人情社会的典型 标志。有人说,“面子”是国人过分强调个人 尊严的恶果,导致人际交往常常牺牲原则而使 社会凭空具有了一种“虚伪”。 “面子”到底是什么?除去具体的生理意义, 它仅仅是一种荣辱观念的具体反映,还是暗含 了某种社会行为潜规则。中国人为何对“面子” 如此看重?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及形成背景面子与中国礼教传统
礼:六经教虽异,凡以礼为本(礼记)
(1)儒家文化基于“礼” 勾画的人伦社会尊卑有别、 各尽本分,从而使“面子”大小有别,发生“面子行 为”的双方经常出现地位、义务、态度等方面的不对称。 一个人在什么位臵、扮 演什么社会角色就应该唱什么 戏,做什么面子行为,一般人们是不敢超越这个位臵。 由于太过重视外在形式的礼,使得虚伪做作的表面功夫 重于实质的内容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 论面子的问题


引言 面子的本质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及形成背景 面子的运作过程 现实生活中的面子
引 言
官员的面子
引 言
“你太给我面子了”,“真没面子”,“太有面子了”, “你的面子好大”更是我们大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言语。

中国式人际关系

中国式人际关系

中国式人际关系中国式人际关系指的是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

这种关系模式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并且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点、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原因1. 尊重和重视关系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并将其放在优先位置。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

这一特点源于中国的优越性别关系和人际互动观念,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等。

2. 强调面子和尊严中国人重视面子,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

在人际交往中,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失面子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因此,中国人会尽量避免直接拒绝他人或给对方带来困扰,以免伤害彼此的面子。

3. 重视人情往来中国人习惯于通过人情往来来维系人际关系。

人们相互之间会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并期望在需要时得到回报。

这种倾向在家庭、朋友和商业交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体现了中国式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原则。

二、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影响1. 群体意识的强化中国式人际关系强调集体和群体的利益,鼓励人们将自我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

这种价值观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较强,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共同进步和社会和谐。

2. 社会网络的庞大由于中国式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社会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为个人提供资源和支持,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高度联系和互动的平台。

社会网络的庞大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也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

3. 危机管理的挑战尽管中国式人际关系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有许多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面子文化和互惠原则可能导致许多问题被掩盖或延迟解决,这在应对危机和紧急情况时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更加注重公正、透明和系统的方法。

三、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式人际关系也在逐渐演变。

随着更多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发展,对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可能会有所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中国人际交往研究意义
爱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而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
一、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面子的概念
1.“讲面子”
在中国人们会在任何一个情况下顾及到面子的问题。

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中国人很重视年龄的差距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上。

人们总是很在意自己在跟人交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有很多“面子”的人不仅享有别人的尊敬,同时他们还拥有一些特权。

2.爱面子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

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

在中国的文化里,一个不重视的“脸面”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因为这人既没有道德感,也没有羞耻感。

同时代的人不愿意与他为伍,社会也会把他孤立。

因此“不要脸”是一句很严重的骂人的话了。

3.给面子
人们不仅可以“得到面子”,同时还可以“给面子”。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尊重、恭维奉承、赞赏、认可、好感,实现其愿望来“给别人面子”;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比方说不在第三者面前提起别人的错误或是无能,或者是干脆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做使某人感到难看之类的事情。

二、三个关于中国人际交往中文化的概念
1.一致性文化
《论语》中说:保持和谐是保障社会秩序的第一要素。

保持和谐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准则。

[2]因此,能够保持上下平衡的和谐型会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这也与孔子的思想有关,中庸、有度。

孔子认为:人们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独立体,他们生活在一个个不同的关系网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社会的中心,家庭。

2.地位文化
中国社会曾经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等级制度下的社会。

因此等级制度,或是等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因此一个人的“面子”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说明,“面子”,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的。

在中文里可以这么说:某个人面子大,面子小,通常来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个人享有的声望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个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的人,同样也会拥有很大的“面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为了保持他在公共场合下的形象、尊严、声望或者是名誉而努力。

一个人如果丢了他的“面子”,他同时也会丢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所在。

3.羞耻感文化
中国人总是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最让他们害怕的是因为丢面子而感受的羞耻。

中国文化同时也是个“羞耻感文化”。

孟子曾经把“羞耻感”看做是“一个正义之士的最重要的特质”。

[3]要求人们有“羞耻感”并且害怕丢失“面子”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方法。

“丢脸”意味着一个团体对一个没有道德感或是违反社会规则的人的一个惩罚。

[4]“脸面”在维护道德和社会和谐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丢脸会导致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下的羞辱。

“面子”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声望,名誉,而且这种“面子”是可以增加,同时也会因为不珍惜而被丢失掉。

所以重要的是:给面子。

这意味着,给别人面子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因此按照中国人的想法,能够给别人面子远远比保自己的面子更重要。

关于人际交往中重视面子的一些具体表现
1.中国人的谦虚
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谦虚上。

而贬低自己就是中国人谦虚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对德国人来说,“面子”是一个私人问题,而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个公众问题。

一个人丢了他的脸,则不仅仅是丢了他自己的脸,他的家人还有他所在的那个团体的“面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德国文化里,自己的“面子”由自己决定,自己为自己的“面子”负责,而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一个人的“面子”则是别人给的。

自己说自己的好话不会给自己“面子”,人们更喜欢那些谦虚的人,而中国人的这份“谦虚”则被大多数的德国人看作是自我贬低。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我们要对自己所作出的成绩谦虚,而多多夸赞别人的成就。

我们非常努力获得的成果在别人面前也要把它说的很微小。

比方说我们在做客的时候总是会听到主人说:“没什么好吃的啊,请多多包涵。

”在所有的学术著作里也总能在前言或是后序中读到,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此外,对权威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在一个家庭里同时在学校里,单位里。

比方说,孩子们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在公司里下属要服从上司。

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学历越高,他们就越怕丢面子。

一个年长的、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的中国人会很怕自己的权威被年轻人挑战。

比方说,中国的老师很害怕在学生面前丢脸,对他们来说被学生问住是很丢人的事情。

2.中国式的:是,不是
中国人认为批评别人是很伤面子的事情,因此人们总是尽量避免在各种场合下的矛盾,即便有时候只是关事不关人的。

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人是害怕批评别人的。

中国人爱自己的面子,同时他们也从不会冒危险去伤害别人的面子。

很多的外国人总是抱怨说他们的中国同事从来不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即便他们对公司所做的决定不同意或是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他们也很少会说出来。

因此,对他们来说猜测中国人的“是,好的,没问题”之类的话总是一件很费脑子的事情,他们很愿意中国人能够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他们来说不会让他们丢面子,“当我照镜子的时候我的脸照样还在那里”,他们开玩笑地说。

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他们觉得有些事情不说出来比说出来更好,有些事情说得越清楚越糟糕。

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使得有些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了负面的看法:不诚实,缺少开放性并且害怕负责任。

在请求别人做事情时,中国人也习惯避免直接说出自己的请求,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直接的拒绝更是被看作是不给面子的表现,这样会伤害双方的感情。

中国人的“不”或者是一些拒绝的话有时候则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比方说一个外国人为了答谢中国朋友的帮助而邀请他吃饭的话,最好能够坚持邀请三次。

出于礼貌中国人都习惯先拒绝别人的邀请并且说:不用,不用,没有这个必要,这样太麻烦了。

而这只是中国人的礼貌习惯,不要相信他,而是继续邀请,最后他就会说:那么好吧,不过非常感谢你的这次邀请。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