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X线影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
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程晓光,阎东
北京100035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脊柱、髋关节和前臂为骨折好发部位。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DXA)测量的骨密度(BMD),尤其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但影像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和MRI)在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讨论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主要诊断方法及其鉴别诊断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特点。
一、分类
骨质疏松可以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随年龄增加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的骤然减少以及生理性的退行性变所致;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它主要依据已知能引起骨质疏松的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如内分泌及骨髓相关性疾病,全身和局部废用所致的骨质疏松等;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青少年,常伴有遗传家族史。三类中以原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它又再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不同的骨密度检查法、影像学检查,以及血、尿等生化检查,特殊情况下,还需要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予以诊断。
1、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特点被形象的称为“静悄悄的疾病”。这也表明做骨密度检查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到了中晚期,则相继出现多种症状。较典型的临床特征有三点:一是疼痛,其中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腰痛、双髋、下肢乃至全身性骨痛;二是易发生骨折,以椎体、髋关节和腕关节好发;三是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身高变矮,驼背,伴活动受限等。
2、骨密度检查法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骨密度是目前唯一能够被精确可靠测量的因素,因此,现在几乎所有骨质疏松研究都集中在骨密度测量上。精确可靠的测量人体骨密度的方法现在有很多,包括平片骨密度仪(RA),单光子(SPA),单能X线(SXA),双能X线(DXA),定量CT(QCT)和定量超声(QUS)。骨密度检查的临床价值在于:一可以用来评估更年期妇女,决定是否需要用雌激素治疗;二可以发现骨质疏松和其严重程度;三可以评价代谢性骨病病人;四可以观察疗效和评估疾病过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骨质疏松的诊断指南,骨质疏松的诊断是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DXA)测量的骨密度(BMD),如果测量BMD的T值低于-2.5SD则诊断为骨质疏松,T值在-2.5 SD与-1 SD 之间为骨量减少,而T值高于-1 SD为正常。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全国只有
300多台DXA,远远不能满足骨质疏松诊断的需求,定量CT和定量超声的诊断标准尚未形成共识;骨密度测量只能反映人体BMD的状况,并不能鉴别骨量减少的原因,如骨质疏松和骨软化都表现为低BMD,所以需要结合临床,化验和影像检查进行鉴别;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只做BMD测量会漏掉约50%的病人,这也说明做影像检查的重要性。
3、骨质疏松的常规X线诊断
就骨质疏松的诊断而言,骨密度测量是目前最有帮助的放射学检查方法。但骨密度测量还很不普及,在多数医疗机构,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最常用的、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必须认识到X线平片只有在骨量丢失超过30%以上时才能出现的骨质疏松征象,是骨质疏松的晚期表现。同时,X线摄片结果常受诸如投射条件、胶片本身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和稳定性相对较低。因此,常规X线在骨质疏松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上帮助不大。但是常规X 线摄片方法简便,费用低,可以观察骨骼密度、形状,骨小梁数量、形态、分布以及骨皮质的厚度,尤其在诊断骨质疏松的病因,判断是否合并骨折、骨质增生及变形,并与其他骨病相鉴别上仍然必不可少。
3.1 骨X线的透光度增加:当骨质疏松发生时,由于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钙量的降低,骨结构对X线的吸收量也随之减少,致使穿透骨骼到达胶片的射线量增加,从而使胶片感光度增加,这在X线平片上就表现为与正常骨质相比颜色发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透光度增加或骨密度减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X线胶片的透光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注意鉴别。
3.2 骨小梁与骨皮质的改变: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除了骨量减少外,还可以累及骨小梁和骨皮质。小梁骨与皮质骨相比,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变化较早,也较快,因此最能反映骨质疏松的骨丢失情况。在骨质疏松初期,骨小梁的减少存在选择性骨吸收的规律性,即以非承重的骨小梁减少开始,从而凸显出承重部位的骨小梁,随后,由于这些承重骨小梁的代偿性增厚,表现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因为椎体几乎全为松质骨构成,骨质疏松时椎体横向骨小梁最先受累,而沿应力方向的骨小梁呈不规则的纵行条纹状排列,形如栅栏状;同时由于骨量减少开始于椎体中央部,并向皮质侧扩展,这些组织学上的特证在X线平片上就表现为椎体中央部出现透亮区,并且逐渐向周围扩大,横向骨小梁减少,纵向骨小梁异常突出。随着病情的进展,纵向骨小梁也随之减少,椎体不同程度的变扁,上下缘内凹如鱼脊样,椎间隙增宽呈梭形,第11、12胸椎或第1、2腰椎常有压缩骨折,椎体变扁或呈楔形,多数病例常同时伴有椎体边缘不同程度的增生,骨赘形成。骨质疏松时皮质骨的X表现主要为骨皮质变薄,及皮质内哈佛氏管扩大所显现的皮质内隧道征,常见于各种高骨转换的代谢性疾病中。
3.3 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存在,不论BMD测量结果都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并给予治疗。在脊椎骨折与四肢骨折中,脊椎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四肢骨的骨折主要发生于腕关节、髋关节及踝关节。发生在四肢的骨折一般都有明确外伤史和临床表现,X线影像学的表现除了一般骨折所具有的骨皮质和骨小梁中断不连续、断端成角畸形和软组织肿胀外,还具备上述所提到的骨质疏松的基本影像表现。而发生在脊柱的骨折不一定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可仅表现为疼痛,在脊柱正侧位X 线平片上常见到椎体形态改变,如楔形,椎体终板凹陷,双凹变形或椎体压缩。骨折线不明显,一般椎弓根保持完整,椎体前后径与上下椎体相当,椎体前后缘平直,这些都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但也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尤其在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