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1-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2】

0、开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例如:

(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

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

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

“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

的乐趣。第二。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

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

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

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

品的丰俭。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因此有

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3】

1)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

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

阴补阳”为目的。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

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

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4】

2)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

农为本,强调的生命意识以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

食为天”。

3)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

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

域文化、中国诗文化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

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又如:

孔乙己的茴香豆等等。)

【5】

4)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

而异,因人而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

民食鱼而嗜咸,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

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食。

5)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荀子.王霸》:“若夫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

人之性情者也”。这就是说,爱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好

美味,乃是人的自然本色。中国人对饮食的审美要求,

主要是色、香、味、养生。

【6】

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

【7】

一、饮食思想的萌芽——“甘”、“美”、“善”

“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和生活内

容的一种理解和感受,它涉及到一切生活领域。饮食的审美思想,

其实就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关于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深化。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饮食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羊从美。”

【将羊作为美和善的象征,大致上有这几种原因:其一,羊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是广泛饲养的家畜之一,起着供应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最主要来源的作用。其二、由于第一种原因,在古代,羊是物质交换中重要的媒介;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作为牺牲,是祭鬼神的最主要的“圣物”。除此之外,古人还从“羊”字中发掘出特定的美学意义……】

【8】

《说文》:“甘”的释义:“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即特表好吃的食物,由此可知,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这就说明饮食思想的萌芽首先是官能的愉悦。

【9】

二、五味调和——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五味调和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比如伊尹的“五味三才”之说,《吕氏春秋》对饮食调和也有深刻的论述。由“调”至“和”,已达到“充执其中”的和谐境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认识:

【10】

1)“和”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

跃的时代,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例如以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

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

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名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

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

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

家;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以及小说家等等。这些思想都

反映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系当中,使得“诸子之说兼而

有之”。而后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百家归儒”。而儒

家主张“中庸”,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而将

“法”的刑罚和“道”的无为融合在一起,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

【11】

2)“和”的内容——《吕氏春秋【本味篇】》“夫三群之虫,

水居者腥,肉貜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