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味小说”单元教案设计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版

语文选修(四)专题四

教材分析:

“京味小说”是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四)“语言运用·中国特色小说”中的第四单元,《〈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版·语文〉介绍说明》中指出将该专题与“红色经典”放在这里,是“考虑到高三学生负担的特殊性,故安排了2个阅读难度不大的专题”。

本专题共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老舍的小说对北京口语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精细的提炼,调动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强大表现力;邓友梅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的手法,塑造了特殊的京都人物;汪曾祺善于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质;陈建功则在展现俗世平民生活的同时表现出了北京人生活中的情味。这些小说承载着深厚的北京文化,关照真实的北京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

学生分析:

高三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本专题也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所以适宜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期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意识,抵抗在“90后”中泛滥成灾的“浅阅读”现象,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表达”是高三学生亟需提高的能力,需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积极投入到这看似与考卷无关实则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题中来。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味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2、品味京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独特魅力;

3、感受作品中体现出的北京人的精神世界与北京文化。

4、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四篇小说的异同,明确不同作家的面对同一生活的不同关照角度。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教学预设:

本专题面对的实际情况是:课文长,课时紧,然而难度低。采用传统的单篇教学,势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抓住难度低的特点,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是有效的办法。整体安排如下:

1、学生搜集整理作家作品相关信息,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完成作家作品介绍,形成文字,在教师指导下交流。

2、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根据“典型人物、环境、情节”,结合各篇实际,写出阅读提纲。

3、课上师生共同学习《过年》《辘轳把儿胡同9号》,总结“京味小说”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点拨学生对作家、作品进行个性化思考。

4、对照“京味小说”特点,以小组形式课下研读《寻访“画儿韩”》《云致秋行状》。

5、分类综合探究一:(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四篇小说中体现“京味”的语言。

6、分类综合探究二:(小组合作完成)比较四篇“京味”小说的异同。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一、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四位作家及作品

二、跟据学生自读提纲,师生共同学习《过年》

(一)典型环境分析——把“过年”作为典型环境有什么好处?

学生总结归纳:可以展现旗人“规矩多、好面子”的特点;年关难过,有利于凸现“我”家的窘迫;有利于人物集中出现。

(二)典型情节分析——“过满月”作为典型情节,有什么作用?

1、学生总结归纳:与“过年”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同样展现旗人“规矩多、好面子”的特点,凸现“我”家的窘迫,有利于人物集中出现。

2、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安排作用相同的两个元素,不啰嗦吗?

学生讨论明确:“过满月”与“过年”交织在一起,让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增加小说的紧张感。

教师提供“老舍心得”:老舍先生是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作家,他不吓唬人,但是会用平常事让你很揪心。

(三)典型人物分析

1、父亲:一个不像旗人的旗人,一名没有八旗子弟玩乐习气的旗兵,守规矩、善良、低调,逆来顺受,“全无用处”,面对严酷的生活现实无可奈何,只有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新年的虔诚期盼里。他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类旗人的典型代表。

2、多甫:传统意义上的旗人的典型代表,以自食其力为耻,讲究吃喝玩乐,追求精致的生活,不为摆在眼前的生计问题发愁,完全脱离现实,不能直接面对生存的严酷、艰难,骨子里始终保有“旗人”的优越感

3、姑母:老舍通过认为“我”赶在年前出生是捣乱、采购年货的矛盾心态、支使二姐跑前跑后、给二姐新红钱票等细节,刻画出孀居的姑母吝啬、苛刻、乖戾、霸道的性格。

4、小结:典型人物的作用。

明确:父亲与多甫是当时社会大多数旗人的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旗人的没落,国家的衰微。而这种没落和衰微完全是出于内部原因,无法挽回,不可避免。

姑母这一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人物表现技巧,也侧面衬托“我家”的窘迫,还体现了旗人重视“姑奶奶”的风俗。

第三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辘轳把儿胡同9号》

(一)典型环境分析

1、思考引导:老舍是北京旗人,他写的是自己熟知的生活,这个很好理解。陈建功是外地人,为什么北京有那么多名胜,他却选择讲“辘轳把儿胡同9号”的故事?

学生讨论明确:“辘轳把儿胡同9号”是个北京南城的大杂院,居住的是最为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底层的北京市民,陈建功将其作为写作对象说明他关注北京普通人的生活。

2、咱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将社会底层人物作为主角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祝福》里的祥林嫂、《阿Q正传》《孔乙己》《包身工》等,社会底层的人物命运是最不能自主、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关注他们的命运就可以“窥豹一斑”,看见整个时代的变化。与脱离现实、只关注风花雪月的作品相比,这样的作品是具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二)典型情节分析——你认为全文写得最好的情节是哪一个?

倒卖电影票:韩德来百无聊赖地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却被等退票的人团团包围,硬把他的电影票买了。就在人们拉拉扯扯抢他的票时,他忽然有一种得意,多年以前的感觉又回来了:被大家簇拥着,被大家强烈地需要着。他很激动,这种感觉还要去找一找,从此他就形成一个习惯:一有票子比较抢手的电影,他就早早去排队,买了很多票,再平价卖给别人。时间长了,引起了人家的注意,都知道这边有个票贩子,结果他就被警察抓住了询问。这个情节很好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他低贱地去实现卑微的个人价值,结果却是更大的失落。

(三)关于主题

思考引导:全文没有一个所谓“完美、正面”的人物形象,没有所谓“光辉、伟大”的事迹,那么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普通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失衡与失序,怀疑与惶惑,痛苦与不安。这种心理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北京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受到挑战之后一种权衡与抉择中的两难表现。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展现了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结合两篇文章,总结“京味小说”特点

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

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二、作业

1、对照“京味小说”特点,课下自读《寻访“画儿韩”》《云致秋行状》。

2、综合探究一:(学生独立完成)找到四篇小说中最能体现“京味”的语言。

第四课时

一、分析揣摩四篇小说中的京味语言

(1)特有语气词

“因为呀,他是汉人。”

赫老头不让老韩头看鸟时说的“别介”

赫老太招呼邻里来尝麻豆腐时的那句“来了您哪!”

“哎呦”

(2)儿化音的作用

“井台儿”“辘轳把儿”“原价儿”“年轻轻儿的”“当院儿”等读起来声音平缓,柔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