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对策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对策
摘要:研究总结出电磁辐射与人体的作用机理;而后提出电磁污染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电磁污染人体健康防护对策
Abstract: Studying and summing up how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ffect human body,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defending measures towards electromagnetism pollution.
Key words: the poll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health how to defend
一、引言
自从人类于19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以来,电磁辐射的应用范围越来广。1901年人类首次开始了全球通讯,1920年有了无线电广播,1935年研制出了雷达,20世纪50年代电磁能在工业、科学技术、医疗中广泛应用,60年代出现了卫星通讯,80年代计算机日益普及,90年代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如今电磁辐射已遍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电气、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能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电子设备功率成倍提高,各种设备产生的大功率电磁振荡向空中辐射能量很强的电磁波,使地面电磁辐射大幅增加,在有效利用电磁波的同时,这种人为的高强度电磁辐射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电磁污染,即所谓的“电子烟云”。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来临,电磁能量以7%~14%的速度增长,有专家预言,50年后可增加700倍,电磁污染问题已成为继“三废”和噪声之后的第五大公害。据推测,本世纪电磁污染将取代噪声污染而成为首屈一指的物理污染。
人们一方面在充分享受着由于电磁科技迅猛发展而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承受着电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电磁污染列为环境保护项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也明文规定了电磁辐射为主要污染因素之一。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家电、电子产品的普及,电磁污染越来越严重,恶化的电磁环境不仅对人们的日常通讯、计算机、运输业和其他电子系统造成危害,而且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另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电磁波引起的电磁干扰问题(EMI)和电磁兼容(EMC)问题日益严重,对对电子仪器、设备造成干扰和损坏,影响其正常工作,严重制约我国电子产品和
设备的国际竞争力。电磁波泄露也会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和军事核心机密的安全,特别是作为新概念武器的电磁脉冲武器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能对电子仪器设备、电力系统等进行直接打击,造成信息系统等的暂时失效或永久损坏,其投送方式多样,破坏力极强,而且强大的电磁脉冲对人体也造成危害,诗人精神紊乱、行为失控等。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电气设备的电磁泄漏和防止电磁辐射问题,保障作业人员以及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电磁污染的防治迫在眉睫。
二、电磁波与生物体的作用机理分析
在迅变情况下,空间中的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运动,这就形成了电磁辐射。
在量子学中,我们认为所有电磁辐射都是由运动着的粒子组成,即由光量子组成,而光量子的能量取决于频率:
E = h· f
E:量子能量(erg); h:普适常量(3.63×10 -27 erg ·s); f:频率(Hz)。
1.生物体中电磁能的传播和吸收
水是一种电介质,同时水是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它几乎占人体体重的60%。根据含水量的多少,将生物组织分为两种:
(1)含水量在70%以上的组织,如皮肤组织、肌肉、肝脏、肾脏、心脏等,频率在100~1000MHz,其介电常数为50~70,电阻率为100Ω/cm。
(2)含水量在70%以下的组织,如脂肪、骨骼、骨髓等其介电常数为4~8,电阻率为600~3500Ω/cm。这类物质含水量少,对电磁辐射能量吸收少。
由于组织的含水量不同,就会影响电磁波能量的吸收。具体如下:
根据人体对电磁能量吸收的情况,可将电磁波分为四种:
1)<150MHz,电磁波在体内衰减少,为透过性。
2)150-1200MHz,主要为体内吸收,转化为热量。
3)1000-3300MHz,体表与体内均有吸收。
4)>3300MHz,皮肤成为反射体,主要是体表吸收。
我们现在用的还很多的GSM,即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包括GSM 900:
900MHz、GSM1800:1800MHz 及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我们不难看出,上述频段大约在1000Hz至2000Hz,而人体的众多器官的固有频率在大致在此高频段内,因此,很容易发生共振现象,对人体的伤害可见一斑。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把手机贴在耳旁打电话时间一长就会感到脑袋发烧,甚至头痛头晕。
以上我们仅仅从定性角度感受了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让我们有了个全局感受。下面,我们从半定量的视角看一下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损伤程度:为了衡量机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情况,引入比吸收率的概念SAR(W/kg)。
SAR表示生物体单位质量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
SAR=σE2 /ρJ= σE
式中:σ-电导率(S/m);E-电场强度(V/m);
ρ-密度kg/m3;J-感应电流密度A/m2。
结论:a 易知在电场强度和生物体密度一定的情况下,生物体的含水量越大,电阻越大,电导率σ就越大,从而导致生物体单位质量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增大,对生物体的危害加大。
b 我们常用的手机属于运用无线电波的通讯设备,它会发射出高频电磁波,而人体的皮肤,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固有振动频率也较高,当手机辐射的电磁波频率接近这些器官的固有频率时,人体对电磁波吸收显著,甚至可能会发生共振,产生热量,扰乱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
2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
2.1 致热效应
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呼吸,还要排泄等,时刻都在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新陈代谢。
当电磁辐射人体时,其中部分能量被机体表面反射,部分透过表皮进入机体组织中,而人体中有大量的极性分子如水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如氧气分子。水是一种电介质,由于外电场对电偶极矩的力矩作用,其正,负电荷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而发生“取向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