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20世纪以来是人类科技、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人类在利用手中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的生态平衡,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人类的精神也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打击。

在全球崇尚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一大批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非人类世界关系的影片映入人们的眼帘,如吕克·雅盖导演的《企鹅日记》,让-雅克·阿诺的《虎兄虎弟》以及路易-皮斯霍斯的《海豚湾》等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不容乐观。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一、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因分析

制约人与自然和谐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一) 传统的自然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传统的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抗的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物质生活要提高,就该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索取得越多,物质就愈加丰富,物质文明程度就越高。唯我独尊的心态占据上风,严重的功利主义,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此种种陈腐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许多人无休止地向大自然开战。另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

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偏见使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人类中心主义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将自然的命运与人的命运割裂开来。人类中心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在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时,走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路径,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地区发展的首要指标把发展作为唯一的道理,把“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听任随意排污,纵容乱砍滥伐,对破坏生态环境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这加剧了我国人与自然的冲突。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对我国的长期影响,使得人类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仍很严重。因此,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三)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济增长。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产业结构上趋向重化工业,重化工业的发展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前提的。粗放经济下的能源高消耗必然导致工业的高排放,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了大气环境;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出来,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在农业领域,长期以来的过度垦荒、放牧、砍伐、捕捞,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渔业、耕地等资源减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造成耕地资源退化,水资源污染严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制约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现代社会带来物质财富,带来便利,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如原子核能技术的滥用会使整个地球走向毁灭。

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不正确也是造成目前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的重要原

因之一。人类不仅想摆脱受自然奴役的状态,而且想尽可能去支配、利用自然,甚至统治自然。由此造成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资源面临枯竭,环境遭到破坏。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思维和意识的,做事情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正确的方式,不能以“人类为中心”来对待自然,自然界同样需要我们的“道德关怀”。我们需要用人类的理性、道德去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自己的生存状况,从道德的意义上讲,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以行动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来自人类本能的一种感恩的道德。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环境意识、法律法规、先进技术等层面上做出努力。

(一) 尊重自然规律,树立整体生态观

人类在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提升全民族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忧患意识,把改造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整体生态观,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界发展的可承受力结合起来。整体生态观要求要顾全大局,要看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反对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鼠目寸光的行为。

(二)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传统的工业社会在竞争机制驱使下无止境地追求增长的逻辑,即更多的生产、更多的消费、更多的就业。我国目前的经济速度不断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人类凭借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大自然进行大肆的开发、挖掘,向大自然不断地索取,同时又将自然界的“副产物”,即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排放到大自然中,加重了自然界运转的负荷。这种索取与“给予”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一正一负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利于人与自然相处的状况,就要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生产方面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消费方面要倡导节约,改变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做法,树立适度消费意识。同时生态方面的消费更要得到合理引导,对有害生态环境的产品、食品不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