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海南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海南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306ef5f705cc17552709ee.png)
数据校正到统一基准面上 。在实际处理 中, 将静校 正量分解为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 , 高频分量可用于
的平均速度由 50m s 0 / 快速变化到 200m/ , 0 s岩
性 由浮土 突变 为火 成岩 , 且地 表下 的火 成岩 呈 薄 而 层 片状 不 均匀叠 置 分布 。 表 层 火 成 岩是 导 致 该 区静 校 正 问题 严 重 的 主 要 因素 。 由于 表层 火 成 岩 大 量发 育 , 得 浅 、 层 使 表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4 5 P 3 .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海南 福 山 凹陷 位 于 海南 岛北 部 的琼 北 丘 陵 和
初 至波 传播 路 径 复 杂 , 至 波 特 征 不 明显 ( 1 , 初 图 ) 无 法拾 取初 至 , 致 大炮 初 至 、 导 折射 法静 校 正和 层 析 法静 校 正 等 常 规 处 理 手 段 无 法 发 挥 其 应 有 的
的微测井积分法 静校正技术较好地解决 了静校 正问题 , 使得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射 的连续性 得到明显 的改善 。在 对主要 的地
震资料一致性处 理方法 优缺点对 比的基础上 , 采用匹配滤波法子波整形技术 消除了不 同接收条件下 的地震信 号 的不一致性 。研究 区内浅 表层 火成岩的存在 , 导致了多次波异常发育 , 采用交互减去法压制 多次波技术 后 , 消除 了多次波干扰 , 有效地保护 了一次有效 反射信 号 。 关键词 : 校正 ; 静 子波整 形 ; 多次波压制 ; 信噪 比; 资料 品质
Vo . 1 No 3 13 , .
J n 2 0 u .,0 8
海 南特 殊 地 理 环 境 下 的 地 震 资 料 处 理 技 术 研 究
海洋海底地震勘探技术
![海洋海底地震勘探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2d013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f.png)
海洋海底地震勘探技术一、引言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声波、电磁波等物理手段进行海洋海底地质、地形的勘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在海洋国防、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测深、声纳、地震探测、岩心采样、多波束扫描成像等方面介绍海洋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二、测深技术测深技术是指利用声波测定海洋的水深。
它是海洋地震勘探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测深的主要手段有声学测深和卫星测深。
1. 声学测深声学测深是利用声波测定水深的方法,可以测定海底形态,确定水深,为后续的海洋地震勘探提供基本条件。
2. 卫星测深卫星测深是利用卫星高度测定海平面高度和海底地形的方法。
卫星测深主要利用雷达高度计进行测量,可以得到全球海岸线和河口密度分布。
三、声纳技术声纳是海洋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仪器之一,常用于测定海底地貌、水体速度分布和海洋环境等参数的测量。
目前,声纳技术主要有单波束和多波束两种。
1. 单波束声纳技术单波束声纳技术是指通过一个声学波束对目标进行扫描、接收反射信号并实现成像。
它的主要用途包括测量海底深度、地形、地貌和地下构造等。
2. 多波束声纳技术多波束声纳技术是指同时对多个方向进行声学波束发射和接收,从而实现海底的分区域探测。
它可用于检测复杂的海底地貌和地下结构,具有成像效果更加清晰、更详细的优点。
四、地震探测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矿产资源等,它是一种高效的海洋地质勘探方法。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可以利用声波,甚至地震震源发射的冲击波来进行地震探测。
1. 重力法地震探测技术重力法地震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质量引力的探测方法,利用重力变化分析来判断沉积地层厚度、海底地形等地质信息。
重力法对大地形影响较弱,测量精度较高,而且数据可靠。
2. 电磁法地震探测技术电磁法地震探测技术利用地下矿产物的电性差异,运用电磁波在海底进行传递,探测法影响电学参数的变化。
海底地震滑坡机理研究及预警
![海底地震滑坡机理研究及预警](https://img.taocdn.com/s3/m/ae4cb78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7.png)
海底地震滑坡机理研究及预警海洋地球科学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特别是海底地震滑坡这一现象,由于其时效性和危害性,已经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海底地震滑坡不仅是人类活动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还与自然因素特别是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海底地震滑坡的机理并进行及时预警是非常必要的。
1. 海底地震滑坡的形成机理海底地震滑坡是指在大气层以上10m以内的海洋底部发生的大规模滑坡,包括挤压型滑坡、软沉积物滑坡、岩质岩屑滑坡、火山坡滑坡等多种形式。
这些滑坡都是由于海床底部土层物理和力学性质变化所导致的。
在海底地震滑坡中,滑坡区域主要由悬架质、流态体、堆积质三部分组成。
其中,悬架质主要为海水和悬浮物质。
流态体主要为水实体或水泥状体,因此滑坡区域的物质流动是由水体和固体物质共同构成的。
堆积质主要是滑坡过程中流体作用与水流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海底地震滑坡与地震应力、地震震级、地震波对海洋底部的振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震对海底地质单元、海山和海螺丘的变化也会有重要影响。
而海底地震滑坡的发生则会对海底钻探工程、海岸线调整、海洋工程和海岛旅游等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
2. 海底地震滑坡的预警机制为了避免海底地震滑坡对人类活动形成的威胁,需要及时建立针对海底地震滑坡的预警机制。
根据海底地震滑坡机理的研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进行预警:a. 海底地震监测系统:通过建立多个附着式或似乎式测震台进行地震监测,及时地收集地震信息,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海底地震滑坡。
b. 水下星形网络:通过对水文环境的监测,建立可靠的测量网络,可以及时的记录和分析海洋的水动力学参数,进而实现高科技水下数据采集和处理。
c. 海底监测船:通过采用设备如海底测波器、重力仪器、地震仪器等,监测海底环境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海底地震滑坡的发生。
总之,海底地震滑坡的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而针对海底地震滑坡的机理,也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为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系统、减少海底地震滑坡造成的人类活动威胁,提供必要保障。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测量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测量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69682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5.png)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测量技术研究随着现代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对海底地震测量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海底地震测量技术是为了获取海床地震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地震事件的发生频率、震级、震源深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海洋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能够为工程师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测量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远程监测和局部监测。
远程监测是通过遥感技术对大范围海域进行海底地震的监测,而局部监测则是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区域进行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地震测量。
这两种技术相辅相成,能够共同提供全面的地震活动信息。
远程监测技术主要采用声呐观测方法。
声呐是一种利用声波传播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可以发出一定频率和强度的声波,并通过接收回波来获取相关信息。
在海底地震测量中,声呐可以向水下发送声波信号,然后通过接收回波来判断地震事件的发生情况。
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海底地震的相关信息。
远程监测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范围广、效率高。
通过声呐的远程监测,可以及时获取到大范围海域的地震活动情况,为海洋工程的规划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而且,声呐测量方法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监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然而,声呐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声波在水中传播会受到海水的影响,因此需要校正海水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声呐测量需要特殊设备,成本较高,这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一个因素。
因此,远程监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优化其测量方法和设备,提高其准确性和成本效益。
局部监测技术则主要采用地震测震仪进行测量。
地震测震仪是一种高精度的仪器,能够记录地震事件的震动情况。
在海洋工程中,地震测震仪可以被安装在工程建设区域的海底或水下设备上,通过监测地震事件的震动情况,提供具体的地震活动信息。
局部监测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精确性和实时性。
由于地震测震仪的高精度和准确性,能够提供详细的地震活动数据。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特点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d0e5b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3.png)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特点海底地震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过程,地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指示和记录的作用。
而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科学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的特点。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主要包括海洋地震仪器和数据处理技术。
通过安装在船只或海洋平台上的地震仪器,我们能够实时地监测海底地震活动的发生情况。
这些地震仪器能够精确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幅度和频率等参数,为我们提供了海底地震活动特征的重要数据来源。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的特点,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地震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能够获得海底地壳稳定性、断层活动程度、地震震级等重要信息。
海洋环境下地震波传播的特殊性需要特别的处理方法,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计算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的特征。
在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的研究中,断层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
断层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活动的产物,研究断层的活动情况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地震演化的规律。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能够通过测量断层的形态、位移和应力积累等参数,深入了解海底地震活动的特点。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地震风险评估和灾害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能够帮助我们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地球内部运动机制。
通过地震仪器测量地震波在不同类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我们能够获得海底地壳的结构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地质学和板块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散射、衍射等现象也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和物质性质。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特点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海底地震活动不仅会引发地震和海啸灾害,还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海底地震活动区域的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评估地震风险,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上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与分析研究
![海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与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37f1b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0.png)
海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与分析研究海洋,这个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是人类活动不断拓展的新空间。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各种海洋结构物如海洋平台、海底管道、海洋桥梁等不断涌现。
然而,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海洋结构物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海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与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海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与陆地上的结构物有所不同。
海洋中的地震波传播特性复杂,受到海水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振幅和频率等都会发生变化。
而且,海洋结构物通常处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受到波浪、海流、海冰等多种荷载的共同作用,这使得它们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更加复杂。
在抗震设计中,首先要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这需要收集大量的地震数据,包括历史地震记录、地质构造信息等,通过概率分析方法,确定可能发生的地震强度和频率。
对于海洋结构物来说,还需要考虑地震发生的位置和震源机制,因为这会影响到地震波传播到结构物的方式。
结构的动力特性是抗震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洋结构物的自振频率、振型等特性决定了它们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程度。
通过建立精确的结构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构的动力特性。
在建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连接方式等因素。
材料的选择对于海洋结构物的抗震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海洋环境的腐蚀性,通常需要选用耐蚀性能好的材料,如高强度合金钢、不锈钢等。
同时,材料的韧性和耗能能力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能量,避免脆性破坏。
基础的设计在海洋结构物的抗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结构物的基础类型多样,如桩基础、重力式基础等。
基础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会影响结构的地震响应。
在设计基础时,要充分考虑土壤的力学性质、海底地形等因素,确保基础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约束。
除了设计方面,抗震分析方法也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随机振动法等。
高精度海洋地震监测的关键技术和算法
![高精度海洋地震监测的关键技术和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03c78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8.png)
高精度海洋地震监测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地震是地球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它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灾害。
为了能够准确监测地震活动,国际上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海洋地震监测。
海洋地震监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特定的技术和算法来实现高精度的监测。
本文将介绍海洋地震监测的关键技术和算法。
1. 海底观测系统海底观测系统是海洋地震监测的基础设施,它主要包括海底地震仪、海底压力计、地下水压计等仪器。
海底地震仪主要用于记录地震波在水中的传播情况,而海底压力计和地下水压计则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对海底和水下环境的影响。
这些观测设备需要具备高灵敏度、高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以确保准确监测海洋地震活动。
2. 信号处理算法海洋地震活动的信号通常呈现出多路径传播、多普勒效应和噪声干扰等复杂特点,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设计相应的信号处理算法。
其中,多普勒效应是海洋地震信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会导致地震信号频谱的频移和频谱扩展。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普勒校正算法对海洋地震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准确的地震信息。
此外,由于海洋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球上没有的噪声源,例如船只噪声、脉搏噪声等,这些噪声会对地震信号的检测和识别造成干扰。
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的噪声抑制算法,以提高地震信号的提取效果。
常用的噪声抑制算法包括基于小波变换的降噪算法、自适应滤波算法等。
3.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海洋地震数据具有复杂的时空分布特性,为了能够准确分析地震活动情况,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波形匹配等技术来提取地震信号中的特征参数,进而判断地震活动的强度、位置和时间等信息。
模型建立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海洋地震活动变化的规律性表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海洋地震活动过程。
4. 监测网络的建设与数据交换为了能够全面有效地进行海洋地震监测,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监测网络,并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交换和共享。
监测网络的建设包括选址布设、设备安装和网络连接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观测点的分布均匀性和覆盖范围。
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的应用探讨
![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7f0966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8.png)
第30卷第3期2020年9月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Sep.2020Vol.30No.3文章编号:1005-6157(2020)03-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的应用探讨陈耀(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230031)收稿日期:2020-4-16作者简介:陈耀(1964—),女,江苏淮安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及管理工作。
摘要:海洋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地震勘探则是准确定位海洋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首先从海洋地震资料多次波识别的角度,分别介绍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多次波特征,然后从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角度,详细阐述深水区与浅水区地震资料多次波的去除方法,以期为区域和局部地质构造、层序地层、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研究提供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和高信噪比的地震剖面和成果数据,为降低海洋油气勘探风险与难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多次波识别;多次波去除;海洋地震资料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志码:A0前言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方法较多,不同的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海域与地震地质条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多次波类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去除处理。
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一直是制约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精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处理海洋地震资料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匹配已有的多次波识别与去除技术,使其能够应用在最适合的范围当中,提升海洋地震资料处理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洋地震资料多次波识别分析1.1深水区的多次波特征多年来,在多个实际工作区域的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通过对多条测线的原始单炮记录进行多次波干扰分析,获得如表1所示深水区多次波的显示特征,其中典型测线Ⅰ、Ⅱ、Ⅲ分别对应深水区的浅层、中层与深层。
能够发现海洋的深水区地震资料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海底全程多次波与绕射多次波,使中、深层的有效波反射能量变弱,严重影响构造真实形态的反映,进而对海洋油气勘探等工作造成严重干扰。
海洋地震学研究与地质灾害预警
![海洋地震学研究与地质灾害预警](https://img.taocdn.com/s3/m/8f8c222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f.png)
海洋地震学研究与地质灾害预警研究身处海洋的地震活动和地质灾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海洋地震和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海洋地震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地震和地质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社会的抵御能力。
1. 海洋地震学的背景和意义(200字左右)海洋地震学是研究海洋中地震活动的学科。
由于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海洋地震活动在地球地壳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地震和地质灾害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和航运造成影响,还会引发海啸、沉积物滑坡、海底火山喷发等灾害,对沿海地区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2. 海洋地震学的研究内容(400字左右)海洋地震学主要研究包括海底地壳运动、地震发生机制、海洋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等内容。
通过收集海洋地震监测站所采集的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地震的震中、震源深度、震级等参数,并绘制相应的地震图。
此外,通过深海探测装置、卫星遥感技术和海底地震观测台等手段,可以对地球板块运动、海底火山活动等进行研究和监测。
3.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对(400字左右)地质灾害预警是指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科学手段提前预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海洋地震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可以预测地震、海啸等灾害的风险,提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
例如,在海洋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可以加强海岸线建设、制定紧急疏散计划,提高抵御海洋地震灾害的能力。
4. 海洋地震学的发展前景(300字左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海洋地震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预见海洋地震学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海洋地震学的监测手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将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灵敏度。
其次,对于地震预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将取得突破,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带来更多选择。
此外,海洋地震学的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多国共同合作,可以更好地应对海洋地震和地质灾害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及流程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3283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a.png)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及流程Processing ocean seismic data is a crucial task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bas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handling ocean seismic data are essential for conducting accurate and reliable analyses. One of the first steps in processing ocean seismic data is to collect the raw data from various seismometers and other sensing devices deployed in the ocean. This raw data is then transmitted to data processing centers where it undergoes several stages of processing to extract meaningful information about seismic events.海洋地震数据处理是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中的地震活动的关键任务。
处理海洋地震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对于进行准确可靠的分析至关重要。
处理海洋地震数据的第一步之一是收集来自部署在海洋中的各种地震计和其他传感设备的原始数据。
然后将这些原始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在那里经历几个处理阶段,以提取有关地震事件的有意义信息。
After the raw ocean seismic data is collected, it needs to be pre-processed to remove any noise or interference that ma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analysis. This pre-processing step involves filteringthe data, removing outliers, and correcting any anomalies in the data. This ensures that the data used for further analysis is as clean and reliable as possible, reducing the chances of errors in the final results. Pre-processing also involves normalizing the data to a standard format for consistent analysis across different datasets.在收集了原始海洋地震数据之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可能影响分析准确性的任何噪音或干扰。
地震海洋学—海洋研究的前沿科学与技术
![地震海洋学—海洋研究的前沿科学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beb216a87c24028915fc3ba.png)
地震海洋学—海洋研究的前沿科学与技术
宋海斌博士
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高横向分辨率、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剖面进行成像和已有巨量反射地震数据的优势,可望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对海洋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报告较系统地阐述地震海洋学在研究海洋物理过程方面的作用及对海底界面过程方面的探索。
研究发现,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发育大量孤立波或孤立波群,地震海洋学给出了这些孤立波的空间结构及其波数能量谱,这些孤立波或孤立波群对该区域上陆坡沉积物波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南海西部是巨型麻坑发育区,这些麻坑的形成与海底流体活动与底流活动密切有关,地震海洋学给出了底流存在的直接观测证据。
在南海大量水层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雾状层,雾状层的维系与内波作用有关。
对南海陆坡区冷泉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南海西部的特色是海底发育麻坑和泥火山地貌,南海东北部的特色是浅剖剖面发育空白带-流体通道,少量浅剖剖面上水体还有异常。
发现一些冷泉系统上方水体存在特殊的垂向异常反射结构,初步推断与冷泉活动的影响有关。
以上研究表明,地震海洋学已从早期的地震学与物理海洋学的交叉推进到地震学与海洋学的交叉,必将为揭示海底界面过程的奥秘做出重要贡献。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及流程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556de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8.png)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及流程海洋地震是指发生在海底或海洋地壳下的地震现象。
由于海洋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较大,因此及时准确地处理海洋地震资料对于预防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方法及流程,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一、海洋地震资料的获取海洋地震资料包括地震测定仪器的数据和相关的海洋环境参数。
地震测定仪器主要包括地震仪、地震计、重力仪、磁力仪等。
这些仪器主要用于探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和海底地壳的形变情况。
而海洋环境参数则包括海水温度、盐度、压力等参数,这些参数对地震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获取相关的海洋地震资料是处理海洋地震资料的第一步。
二、海洋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1.数据传输与存储:首先,收集到的海洋地震数据需要进行传输和存储。
这要求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而数据存储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性。
2.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的预处理是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地震信息。
在数据预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采样、去噪等操作。
这些操作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基础。
3.数据分析与解译:当海洋地震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与解译工作。
数据分析与解译一般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分析、地震波速度结构的反演、海底地壳形变情况的分析等内容。
这些分析与解译工作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直观的地震信息。
4.模型建立与预测:基于对海洋地震数据的分析与解译,我们可以建立地震模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海洋地震进行预测。
这样能够提前做好地震防灾准备工作,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三、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流程1.数据采集与收集:首先,需要对海洋地震数据进行采集与收集工作。
这需要一定的地质勘探船舶和地质勘探设备。
2.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收集到的海洋地震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工作。
这需要一些地震资料处理专家和地震学家来进行。
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a4945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e.png)
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概述: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当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而了解并及时应对海洋地震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海洋地震监测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详细的地震活动数据,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海洋地震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1. 引言海洋地震活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自然因素之一。
地震能够引发地壳变动,从而对海底地貌、水温、水质、海洋生物、海洋植被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
因此,通过监测和研究海洋地震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海洋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2.1 海底地震仪网络海底地震仪网络是海洋地震监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震仪器可以被布放在海底,通过记录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振幅等信息来监测地震活动。
海底地震仪网络的建立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地震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完整的资料。
2.2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另一种重要的海洋地震监测技术。
通过利用卫星传感器记录地表的变形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具有时空分辨率的地震参数,并通过分析变形数据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2.3 海底地震探测器海底地震探测器是一种安装在海底的观测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和记录海底地震活动。
通过安装多个探测器形成观测网络,科学家可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地震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地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案例3.1 生态系统环境评估通过海洋地震监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在地震活动下的承受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
他们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活动频率、震级和震源位置等信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抗震能力,并基于这些数据决策保护策略。
3.2 监测海洋物种迁徙地震活动会对海洋物种的迁徙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海底地震仪网络和卫星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和持续时间,以了解地震对海洋物种迁徙的影响,从而推测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深海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实践
![深海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cdfca14650e52ea551898af.png)
5 0
特 种 油 气 藏
第1 4卷
2 1 智能面 元均 化技 术 .
海上资料采集拖缆漂移的问题非常严重 , 有时 漂移可达几百甚至上千米 , 会影响叠加和偏移成像 的精度。对二维采集的资料 , 可以利用导航资料 , 应 用三 维处 理技 术 , 通过 调 整 面元 大 小 , 获 得 最 来 佳成像结果 , 对因此而出现的部分面元覆盖次数降
前
言
目前 , 关深 海 地震 资料 处 理 的技 术 研究 在 国 有
内外都很少 , 国外 的研究多为深水钻探和采油方面 的研究 少有深水 地震资料 处理方 面的技术研 很 究。以琼东南深海地震资料为例 , 对深海域地震资 料的特点进行 了分析和解剖 , 在此基础上对深海地 震 资料处 理技 术方 法 进行 研究 , 总结 出 了一套 深海
地震 资料 的处 理技 术 , 为今 后 海上 地震 资料 处 理奠 定 了基础 。
预定的测线设计位 置的现象 , 拖缆越长 , 漂移越严 重 。海 上 地震 资料 采集 的漂移 现象 是 不可 避免 的 , 但拖缆 的每个接收点的漂移 位置可 由导航设备精 确定位[ 。由于拖缆漂移 , 3 ] 可能导致反射面元内偏 移距数据不全 、 覆盖次数不均匀 , 给后续处理带来 许 多 问题 。
1 3 各 种 干扰 波影 响 .
海 上 资料 的各 种 规 则 干 扰 严 重 , 浪 涌 、 鸟 如 水
干扰 、 海底多次波 、 海水鸣震 、 外部有源干扰等。
涌浪产 生 的干 扰 为低频 干 扰 , 在单炮 记 录上有 的表现为线性干扰 , 的表现 为带状干扰H ; 有 水鸟 干扰 , 主要 由水 鸟挂 上 异物 如鱼 网或 电缆平 衡不 好 而 造成 的干扰 波 , 现 为水 鸟 附近 的地 震道 上 出现 表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监测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监测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ee8c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2.png)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监测技术研究海洋工程是指在海洋环境下进行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的领域。
作为一个复杂而独特的领域,海洋工程对于海洋环境的了解和监测尤为重要。
其中,海底地震监测技术是海洋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地震是地球上突然释放的能量,产生的地震波会传播到地球表面上,对人类和工程造成重大影响。
对于海洋工程而言,地震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海洋工程往往建立在地震活跃地区,如板块交界处和地震带。
了解海底地震活动的情况,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设计和建设海洋工程,降低灾害风险。
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监测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远程地震监测和近场地震监测。
远程地震监测主要通过地震观测台站来完成,这些观测台站通常位于陆地上。
而近场地震监测则是在海洋工程附近的海底布设地震监测设备,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远程地震监测是海洋工程中常用的地震监测技术之一。
通过布设在全球各地的地震观测台站,可以实时监测到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
这些地震观测台站会记录地震事件的强度、震级和震源位置等相关信息,以提供给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研究和分析。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工程师计算地震荷载和选择合适的结构设计参数。
近场地震监测则更加关注海洋工程附近的地震活动情况。
这种监测方式需要在海底布设地震监测设备,如地震台、地震计和压力表等。
这些设备会实时记录地震事件并传输数据到监测站点,以便分析和响应。
近场地震监测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地震活动情况,对于海洋工程的风险评估和防护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
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工程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地震对于海洋工程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工程中的海底地震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新兴的监测技术如水声地震监测、光纤地震监测和压力传感器监测等都在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地震监测数据。
水声地震监测是一种基于水声传播原理的地震监测技术。
通过在海底布设水下声呐和水圈,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等信息,以推测地震源的位置和强度。
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和处理关键技术及其野外试验效果
![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和处理关键技术及其野外试验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08f38adf76a20029bd642d7a.png)
1 南 海 深 水 区地 震 资料 采 集 设 计 关 键 技 术
1 . 1 高 分 辨 率 梯 形 立 体 四 子 阵 组 合 技 术
于 震源端 鬼 波 的陷波作用 , 平 面 四子 阵的频谱在 1 1 8
Hz 附近存 在 严 重 的陷 波, 而 梯 形 排 列 立 体 四 子 阵 的频 谱 在 1 1 8 Hz 陷波 点 附 近能 量 大 大提 升 , 并 且
海 上 地震 资 料 采集 时 , 气 枪 震 源沉 放 在海 面 以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计 划 ( 9 7 3 ) “ 南 海 深 水 区复 杂 地 质 结 构 地震 采 集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 编号 : 2 0 0 9 C B 2 1 9 4 0 3 ) ” 部 分研 究 成 果 。 第一作者简介 : 李绪 宣, 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中 国 海 洋石 油 总公 司勘 探 专 家 , 1 9 8 2年 毕 业 于 原 山东 海 洋 学 院 海 洋 物 探 专 业 , 2 0 0 4年 获 中 国科 学 院博 士 学 位 , 现 任 中 海 油 研 究 总 院地 球 物 理 总 师 , 主 要 从 事 海 洋 油气 地 震 勘 探 方 法 综 合 研 究 。 E — ma i l : l i x x @c n o o c . c o n. r c n 。
程 。针对上述情 况 , 笔者 在深水 区地震 资料 采集设 计
与 处理 方 面开 展 了一 系 列关 键 技 术 研 究 , 并在 2 次 野外
地震资料采集、 处理试验 中取得 了良好效果 , 从而为深水
区构造解释和烃源研究提供 了可靠的地震资料基 础 。
立体 四子 阵激 发 的远 场子 波 中鬼 波 ( 负) 的最 大振 幅 基本 削 弱 为 平 面 四子 阵 的一 半 , 而 两 者 的 有 效 波 ( i E) 振 幅基本 一致 。从模 拟 的频 谱 ( 图1 d ) 来看 , 由
海洋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海水分层模型
![海洋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海水分层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9fc145ed1f34693dbef3e03.png)
海洋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海水分层模型作者:肖彦君王志凯范嘉豪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8期肖彦君1 王志凯2 范嘉豪1(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1414)摘要:海洋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海水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将海水速度视为常数。
该文研究了海水的速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速度变化将海水分层。
海水分层对地震数据影响较小,但是可以提高处理精度。
关键词:海水速度海水分层模型中图分类号:P63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41-02海洋蕴藏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在海洋油气、矿产等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海洋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领海的地球物理勘探力度。
海水中地震波速度是影响海洋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重要因素。
海水中的地震波速度取决于海水的物理性质,随季节、时间、地理位置、水深、海流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其中温度的变化对声速的影响最大。
由于海水介质中温度、含盐度分布的不均匀,造成声速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海洋声速梯度。
而且海上地震采集周期较长,同时深水相对浅水来说,其温度和盐度变化更大,从而使海水速度有较大的变化。
在以往的海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通常将地震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取为常数。
如果采用相同的速度函数进行资料处理,就会使联络测线(Crossline)方向出现同向轴抖动现象.对于深水地震资料来说,这些变化能够明显影响目的层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和振幅,从而影响地震信号精度。
所以我们研究将海水看成速度变化的层状介质模型,虽然对于其他后续处理过程而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研究难度与计算难度,但也增加了研究结果的精准度,从而为深水勘探提供可靠技术支持[1]。
1 海水速度模型建立我们将从海水中声波速度随温度、盐度和深度变化的经验公式出发,考虑其相对应数值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对应的海水介质速度模型。
海洋勘探中的地震技术综述
![海洋勘探中的地震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164c84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1.png)
海洋勘探中的地震技术综述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对于深海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深海勘探却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成本极大的任务。
而海洋地震技术则是深海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一、海洋地震成像技术海洋地震成像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个分支,它利用了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通过记录地震波在海洋底部的反射、散射和透射等物理现象,可以对地下结构做出高分辨率、三维立体的成像。
这种技术可以产生与探测系统距离沿深度变化的剖面图,使勘探人员能够了解深海底部地质构造情况,推测深海底部所蕴藏的矿产资源和石油气门的位置和数量。
海洋地震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地震触发、信号接收、数据采集和处理等部分。
在地震触发部分,勘探人员会通过爆炸、震源车或钻探等方式,将能量释放到地下构造内,然后观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形态和速度。
信号接收部分,勘探人员会在海洋底下铺设一定数量的地震接收器,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数据采集部分,勘探人员会将海洋底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通过电缆传输到地面设备,然后进行数据处理,重建地下结构。
二、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被广泛用于海洋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
它是一种在海底长时间工作的自动化设备,采用微型化的地震仪来记录和存储地震信号,同时能够处理和传输数据。
海底地震仪可根据不同的采集任务进行调整,通常能够实现连续记录地震信号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采集的数据量在TB量级以上。
海底地震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两个:传感器和数据搜集和存储系统。
传感器被埋入海底,用来接收和记录地震信号,而数据收集和存储系统则是由电子设备和电池等组成,主要负责电力提供、信号接收和存储管理等工作。
海底地震仪通常需要承受深海环境下的高压、低温、强电磁干扰等极其恶劣的条件。
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到了多种环境因素和物理要求。
比如,海底地震仪一般需要兼顾在极深的海底工作,并保证数据采集稳定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性。
三、海底地震勘探技术的优势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在海底高速稳定地采集地震数据,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地下成像技术。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