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何彩虹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评价涉及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总体而言,评价非常重视反馈及其促进功能。
一、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1. 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 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 ;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 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 ;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 评价的主体错位 ,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上 , 教师是单一的主体 , 教师是评价的权威。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在评价过程中 ,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纠错” “ 挑毛病” , 教师的“批改”“评分”都是一锤定音,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 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查”“被评”的地位,凡涉及评价,尤其是终结性评价、评等级,学生基本上是无权参与的。
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
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 , 其弊端在于 :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 , 使评价失去全面和客观 , 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 , 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
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对立的情绪。
三是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因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 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而且 , 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有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 , 试想 , 这样的评价 , 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谁来评价
这些内容集中体现着一个重要的评价原则:“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蕴含着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成长即学会生存 -----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己,学会体验感情,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课标》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二、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互评和老师、家长评价为辅。
其功能如下:
1 .诊断反思的功能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
2 .校正的功能
形成性测评能使学生明确是否已达到了阶段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以起到强化学习活动的作用。
3 .展示激励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给予一个评说,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个“路标”,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个“路标” 应该要起到激励学生继续努力的作用。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形成发展、形成结果。
要形成,激励是不可缺少的。
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在于“激励” 两字,终结性评价难以完全发挥这个作用。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享受获取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愉悦,在互评及家长、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得到鼓励,明确了下一步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主动去调整,监控自己学习过程。
4 .教学反馈调节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一方面可为学生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用的资料,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帮助学生进步。
评价之所以具有教育意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是在多种强化中发展的。
怎样强化、引导和反馈,是评价的艺术所在,也是教育的艺术所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批改作业)通过形成性评价帮助自己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落实促进自己更好、更有效地教学的目标 ,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提高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能力,更好、更有效地学习的目标。
三、形成性评价的特征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体”是针对“客体”而言的,语文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
”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共同达成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避免“一家之词”所造成的评价结果片面化、绝对化的弊端,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达到总结、反思、改进的目的,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 ,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这也是提倡民主意识的时代趋势。
如在课堂回答问题时,让后面的学生对前面学生的回答尝试做评价,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并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较,从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也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互评。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进行自评。
通过这种多元立体、 360度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2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为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语文课程内容来看,全面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不是单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测量的,而是多维取向,评价涵盖了语言技能的方方面面。
从评价的价值倾向来看,形成性评价要求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不仅限于知识与能力 , 即认知领域目标进行评价 , 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评价。
也就是说 , 语文课程的目标评价 , 既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 , 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既要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的一面 , 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面。
也就是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又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激励、鼓励;要求对写作材料预备过程加以评价:挖掘了什么材料,是怎样挖掘的。
此外,我们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 , 学生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 对学生个体来说, “ 全面发展”并不等于“ 全优发展” , 而是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 , 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
因此 , 我们在确定评价内容时 , 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 , 关注学生个体智力的强项 ,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3 .评价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也惟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才能做出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判断,从而避免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因此强调要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充分地了解评价对象的特点。
在评价的标准上 , 形成性既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 , 又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水平为参照的个人标准。
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 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尽量淡化、量化和客观化评价 , 强化能充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本质的定性评价。
因为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 , 容易使情意性和感悟性很强的语文课程变得简单化和肤浅化 , 这样的评价 , 不仅难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 , 而且往往会丢失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反之 , 定性评价虽然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 , 但是 , 这种评价可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 , 可以保留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定性评价对指导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 , 我们强调注重定性评价 , 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量化评价。
事实上 , 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 同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 , 关键要看所要评价的内容。
四、形成性评价遵循的十大原则
1. 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
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
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
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
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
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 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
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 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
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
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 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 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
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
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教师的否定的评价给学生传递出的是这样的信息:教师的答案只有一个,他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说出正确的答案;其次,如果他们还不能确信自己的答案正确,就举起手,那将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教师对学生的否定传递的信息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值得推崇,学生思考并探索问题的热望将因此被扼制,于是他们变得心不在焉甚至是心事重重,满脑子都在琢磨教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这样的行为显然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是学生答对了老师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不准确的回答是错误的,对学生而言,不准确的回答常常反映了他们当时对于问题的思考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通过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及时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6. 形成性评价应当考虑到学习者动机的重要性
通过强调进步和成绩而非失败、鼓励学习的评价能培养学习动机。
把学生与其他取得更好成绩的学生进行对比不太可能会激发学习动机,这种对比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方面知识的料”。
可以通过采取保护学生自主性、提供选择性、提供建设性反馈、创造自我指导的机会等评价方法来维持或提高动机水平。
7. 形成性评价应当促进学生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并使其理解评价他们的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他们试图达到的目标——并且愿意达到这一目标。
当学生参与到确立学习目标和确定评价(学业)进步的标准时,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产生。
给学生讲评价标准时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话与他们讨论这些标准,提供这些标准如何能够达到的事例,并使学生投入到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当中。
8. 学生应当接受如何改进(学习)的建设性指导建议
学生为了准备下一步的学习活动需要信息和指导。
教师应当具体指出学生的长处并对如何发展这些长处提出建议,对于他们的不足及如何纠正要明确并具有建设性,要为学生改进其学业提供机会。
案例:《背影》一课,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的背影,请大家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
很多学生谈到了这是一个令我流泪的背影,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背影,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但是有的学生这样填写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这是一个伟岸的背影,应该说伟大的背影之类的回答太宽泛,而高大的背影、伟岸的背影就值得商榷了,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并不是高大的、伟岸的、坚毅的,学生的回答是一种套板反应,而教师对学生所有的答案都给予了肯定。
如何加强这种即时评价的导向性,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9. 形成性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利他们具备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独立意识的学生具有寻求与获得新技能、新知识和新理解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确立进一步学习的步骤。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通过发展他们自我评价的技能使其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0. 评价应当承认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的成就
形成性评价应该用来增加学生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学习的机会。
它应该使所有学生各尽所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认可。
五、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多种的方式,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观察法、日常记录、评价表、访谈法、测评法、问卷调查法、表现性评定、传统背景下的真实性评价 .
一、什么是“作文成长档案袋”
“档案袋”是教师、学生或同学之间针对某专题收集材料并作出评论的相关资料库,凭借它可以判断、评价学生在要求的能力发展上的进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把“档案袋”与写作教学结合,便产生了“作文成长档案袋”。
“作文成长档案袋”用于记录学生的作文学习和老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装载着学生写作学习过程中丰富的资料:写作目的认识,写作努力目标,写作学习的详细计划,在各个阶段的习作,每次习作后的自我评价及反省记录,创作心得,家长的意见,教师评语,学习小组成员的评价,为提高写作水平而阅读的佳作及阅读摘要,读范文后的分析与感悟,发表的作品,参赛获奖证书等。
也可以在袋中装入个性化的内容,如个人抒情小诗、书信、日记等。
总的说来,其内容不外乎三类:学生作品、学生反省与感悟、多方评价,它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遵循的是自主性、开放性、激励性、科学性的原则。
二、建立“作文成长档案袋”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作文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对学生而言,首先“作文成长档案袋”能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部分学生畏难怕写的情绪;其次,它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识自我,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另外,对放入档案袋的材料的收集可促使学生养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质疑和反省的学习习惯,便于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档案袋中收集的成果利于学生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积极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对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目标。
“作文成长档案袋”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激励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对老师而言,“作文成长档案袋”避免了教师批改作文少、慢、差、费等负面效应,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学生作文学习与发展的信息,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而且“作文成长档案袋”大量个性化信息的反馈,使老师可以顾及到个别同学,跟踪他的发展,具体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攻克难点,这是传统作文教学难以顾及的。
总的说来,“ 作文成长档案袋”真实而深入地再现学生作文发展的过程,既反映了学生作文的全貌,又留下了学生作文成长的轨迹;它巨大的信息量也为老师的诊断、调节、激励和针对性指导提供了最充足的依据。
三、怎样建立“作文成长档案袋”
“作文成长档案袋”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下面介绍笔者建立和使用“作文成长档案袋”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组成小组,建立档案。
依据学生习作水平,分层次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以便于交流、争鸣、评价。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建“作文成长档案袋”。
首先,让学生逐项填写下表(该表由老师设计并制作,作文考题为“登山”),作为放入“作文成长档案袋”的第一份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上表以文字形式客观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评语既要中肯地指出其优缺点,又要有激励作用。
第二步:定“训练点”,练笔比较。
写作教学应该讲求阶段性、层次性(如“结构”“论证方法”“开头结尾”“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与训练,高年级更多侧重于深度挖掘素材,训练立意,体现出思想的深刻性。
可以先选择一个需要解决的难度不大的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点”作为“训练点”,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步步提升,最终发展到全篇。
笔者从学生填写的表格中找出一个共性问题——“如何开头”,把它确立为训练点,布置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专门练习写文章“开头”(别的部分要求写提纲)。
再从完成的片段作文中选择三篇佳作印发给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范文下面写上“分析与感悟”。
提供班级同学作品作为范本出于以下考虑:同龄人的作品缩小了学习者之间的距离,易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范文直接呈现了如何写作的范例,思路往往更易于把握;品读同窗佳作,促使生与生在同一水平上比较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仔细研读分析范文,可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矫正和指引作文构思。
最后,每位学生将阅读的范文及写于其后的“分析与感悟”放入“作文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步:课外阅读,品悟默写。
“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随而增长”。
①学生从阅读中领略写作技巧,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
单单欣赏同学的范文还很有限,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博览积累强化写作的基础。
积累过程中阅读的面、量、质都直接决定着学生行文的质量。
阅读范围:课本及各类报刊杂志,经典名著。
阅读重点:近期训练点。
阅读方式:品味、分析、记忆、摘录。
阅读巩固:写读后感悟、回味默写。
每次的“读后感悟”及“回味默写”都收入“作文成长档案袋”,留下成长印记。
为了防止学生怠惰,小组成员互查“读”和“默”的数量与质量。
第四步:仿写试误,交流评论。
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有所收获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片段模仿写作,即仿写。
心理学研究认为,通过模仿而获得知识能力是学习初期的主要方法,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过程中模仿训练必不可少。
要提醒学生在模仿时注意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相结合,重复性模仿与创造性模仿相协同。
模仿是个“试误”的过程,“试误”是指在不断的反复尝试中,使错误动作逐渐减少、成功动作逐渐增多、最后完全获得成功的学习过程。
②模仿中因为借鉴问题、能力问题,难免有画虎类犬、东施效颦之感,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学生的每一次“试误”就是一次蜕变。
在教师的要求下,针对具体知识点(“开头”),学生完成“仿写”练习。
小组交流。
虽然学生写作能力有限,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
小组成员共同欣赏“仿作”,客观而恰当地对每篇“仿作”作出判断,写出评语。
作者本人也可在作品上写下不同意见,在卷面上记下在评论探讨中遇到的不同见解、疑惑问题,一并收入“作文成长档案袋”中,以待老师了解与指导。
采用小组交流讨论效果很好:每个人写出“作品”后有自我欣赏期待他人作出评判的心理,此时讨论正是趁热打铁;“仿写”呈现了针对性阅读的质量,展示了个人阅读努力的成果,同时也了解了他人的阅读范围、收获;交流中找出了差距,激发了更高的写作与阅读热情;思维撞击出火花,矫正或拓宽了思路,互相启发,彼此受益。
第五步:指点方法,个别辅导。
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关注、管理、推动、引导的地位。
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之际,老师积极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中,帮助分析“仿写”的作品和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与辅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们亲身实践、针对性阅读、尝试仿写、小组探讨等有感性有理性的学习摸索之后,老师适时地传授写作的相关知识,提醒相关的注意事项。
比如在系统地介绍了“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法、名言发端法、疑问开头法、抒写情感法、妙用修辞法、景物传情法、情境引入法等方法之后,教师提醒:①“仿写”并非教会你盲目照搬,必须考虑“开头”的方法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之间的联系,合适的才是最好的;②语言要简洁,切勿烦琐冗长,拖泥带水;③要快速入题,切勿含糊其辞,故弄玄虚。
老师给予的指导必须形成书面文字,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放入“作文成长档案袋”,便于日后复习与反思。
学生写作水平不是直线上升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缓慢而有规律的,并非每个学生都在一个轮回的训练中有明显进步。
应该允许那些被困难所囿不能迅速前进的学生在他的“困难点”作调整、准备、尝试,教师这时应该鼓励和督促,有时还须作针对性指导,耐心细致地带领他跨越那道坎。
第六步:佳作共享,多元评价。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师应把学生的佳作贴出,包括自己的下水文,供大家观摩欣赏,共享写作经验,提高写作的自信。
对于那些领悟能力强、写作欲望高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激励他们,积极创作,勇于创新,大胆突破。
学生有了出色文章,应该鼓励投稿发表并收入“作文成长档案袋”,作为阶段性学习成果。
一个阶段练习告终,面临着学习评价问题。
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作文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作文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作文成长档案袋”具有反馈性、全面性、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它坚持科学化、正确化、公正化的评价原则,对学生的写作评价,注重从态度(学习态度)、体验(读书感悟)、方法(掌握技能情况)、创新(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结果(作文成果)等多方面进行。
而且,评价中包含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家长参与的评价,它改变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作文成长档案袋”以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结果,或以书面,或以口头,或以等第,或以分数,或以评语,或以其他新颖的形式。
一句话,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思想与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努力作出呈现与肯定,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作文成长档案袋”存在的问题
新事物发展过程中总会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作文成长档案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首先,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学负担很重。
教师要组织、关注、查阅、分析、指导,工作更为紧张繁忙,不利于潜心考虑每个学生的问题。
其次,并非对所有学生有效。
对于写作成绩优秀的学生,所起作用并不明显。
对于写作水平较低、问题较多的学生,帮助作用颇为明显。
因此,是否要对每个学生建“作文成长档案袋”或怎样建不同要求的“作文成长档案袋”,还有待于实践。
再者,有流于形式的可能性。
“作文成长档案袋”事情烦琐,需要教师长期跟踪分析与指导,需要学生始终如一热情地参与作文学习的每一环节,这是对师生耐心毅力的挑战。
如果只关注形式,敷衍了事,则违背建档初衷。
最后,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但从现实情况看,这是不容乐观的短期内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后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领域发生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 ,但是 ,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一线教师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都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
面对语文教学评价的现实,我们需要跨越的障碍还有很多。
但却不能因为有困难而停滞不前,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改善的方向是明确的。
只要社会的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