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论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第五章 犯罪构成 第六章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七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八章 共同犯罪 第九章 罪数形态 第六——第九章 修正的犯罪构成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 第四节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实质内涵之限制——但书
一切……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 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前提:实质上有危害,形式上违反刑法 条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结论:不认为是犯罪 例如:家长教育子女的打骂、伤害。 目的:刑法谦抑
犯罪定义的第二困惑:
具备实质危害性与形式 违法性的行为与刑法谦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一、犯罪的本质属性 二、犯罪的定义
一、犯罪的本质属性 (思考、理解)
1.犯罪的阶级性。 2.犯罪的社会性。 3.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犯罪学历史上的不同学说: 违背正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违背理性;(康德、黑格尔、贝卡利亚) 违背神意; 遗传因素;(龙勃罗梭)
(二)实质定义
从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特征上给犯罪下 定义,而不涉及到犯罪法律特征。
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威胁苏维埃 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 和不作为,都认为是犯罪。”
以……受到威胁、受到危害为标准。
(三)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 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 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 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侵害性:杀人。 主体评价:报复杀人——犯罪;见义勇为杀人—
—正当防卫;战争中的杀敌——英雄。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考虑情节、后果、数额。
二、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规范的 特征。刑事违法性不仅表现为行为人违反 了外在的刑法规范,同时也表现为行为人 对于人们内在的刑法观和刑法意识的背离
据介绍,由于盗号木马入侵计算机系统后,是以获取用户 所使用相关程序的用户账号和密码并发送到指定接收地址 为目的,对用户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改变和破坏是“隐形” 的,表面上不会造成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和操作自己的计算 机,而这与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对计算机信息系 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 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形难以对应。
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秩序; (3)经济秩序、财产权利; (4)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
形式内涵
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 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依照法律=犯罪 对比:社会危害=犯罪(实质内涵) ?依照法律 = 社会危害? ?法律滞后性;法律稳定性;
实质内涵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 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 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 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 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 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实质内涵
强调的是社会危害。社会危害=犯罪 列举了保护的利益: (1)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记忆内容,理解含义)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应受惩罚性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对于某一社会形态中各 种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危害的特性
这一特性可以分解为行为的侵害性与社会主体意 志(统治意志)的不相容性。即客观上的侵害和 主观上的评价相结合。
二、犯罪的定义
(一)形式定义 (二)实质定义 (三)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
(一)形式定义
从法律特征上给犯罪 具体规定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A、犯罪是
违反刑法的行为;B、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 处罚的行为;C、犯罪是违反刑法,应受刑 罚处罚的行为。 立法决定犯罪,依法定罪。
抑之间如何选择?
未遂的犯罪是不是都可罚?
抢劫少量钱财是不是都是抢 劫罪?
致人轻伤都定伤害罪吗? 盗窃1000元都定盗窃罪吗? 贪污、受贿5000元?
小结:
犯罪定义并没有提供一个界限清晰 的犯罪模式。但是,它反映了一种 定罪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 决定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犯罪定义模式是:以社会危 害性为基础,以法律规定为界限, 综合考虑定罪处罚的必要。
如何理解:
违反外在的刑法规范是形式违法; 违反内在的刑法观和刑法意识如何理解? 违反了内在的刑法观和刑法意识,没有违
反外在刑法规范,如何处理?
二、刑事违法性
P33(倒数3行):刑事违法性与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凡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的行为,也必然具有刑事违法性。
如何理解?
刑事违法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凡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也必然具
有刑事违法性”的表述在有类推制度的情况下成 立。 刑事违法性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
犯罪定义的第一困惑:
在实质危害性与形式违 法性之间如何选择?
名人代言广告
盗号木马
警方发现,诸晓明、周俊财、邹京川、郭丽里等人负责制 作、编写“伯乐”、“战神”、“下载者”等木马有害程 序,由夏冰等人在扬州通过QQ群、网站、论坛及通讯工 具,以平均每款游戏1万元的价格将木马有害程序销售给 “下家”,“下家”又将木马程序交由“流量商(指掌握 有大量网络游戏玩家号码的团伙)”进行“洗信(清查盗取的 信,将值钱的游戏装备、靓号从中挑选出来)”,入侵、破 坏游戏玩家的计算机系统,窃取游戏账号内的虚拟财产, 最后通过变卖非法获利。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第五章 犯罪构成 第六章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七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八章 共同犯罪 第九章 罪数形态 第六——第九章 修正的犯罪构成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 第四节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实质内涵之限制——但书
一切……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 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前提:实质上有危害,形式上违反刑法 条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结论:不认为是犯罪 例如:家长教育子女的打骂、伤害。 目的:刑法谦抑
犯罪定义的第二困惑:
具备实质危害性与形式 违法性的行为与刑法谦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一、犯罪的本质属性 二、犯罪的定义
一、犯罪的本质属性 (思考、理解)
1.犯罪的阶级性。 2.犯罪的社会性。 3.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犯罪学历史上的不同学说: 违背正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违背理性;(康德、黑格尔、贝卡利亚) 违背神意; 遗传因素;(龙勃罗梭)
(二)实质定义
从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特征上给犯罪下 定义,而不涉及到犯罪法律特征。
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威胁苏维埃 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 和不作为,都认为是犯罪。”
以……受到威胁、受到危害为标准。
(三)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 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 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 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侵害性:杀人。 主体评价:报复杀人——犯罪;见义勇为杀人—
—正当防卫;战争中的杀敌——英雄。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考虑情节、后果、数额。
二、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规范的 特征。刑事违法性不仅表现为行为人违反 了外在的刑法规范,同时也表现为行为人 对于人们内在的刑法观和刑法意识的背离
据介绍,由于盗号木马入侵计算机系统后,是以获取用户 所使用相关程序的用户账号和密码并发送到指定接收地址 为目的,对用户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改变和破坏是“隐形” 的,表面上不会造成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和操作自己的计算 机,而这与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对计算机信息系 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 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形难以对应。
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秩序; (3)经济秩序、财产权利; (4)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
形式内涵
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 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依照法律=犯罪 对比:社会危害=犯罪(实质内涵) ?依照法律 = 社会危害? ?法律滞后性;法律稳定性;
实质内涵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 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 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 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 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 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实质内涵
强调的是社会危害。社会危害=犯罪 列举了保护的利益: (1)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记忆内容,理解含义)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应受惩罚性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对于某一社会形态中各 种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危害的特性
这一特性可以分解为行为的侵害性与社会主体意 志(统治意志)的不相容性。即客观上的侵害和 主观上的评价相结合。
二、犯罪的定义
(一)形式定义 (二)实质定义 (三)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
(一)形式定义
从法律特征上给犯罪 具体规定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A、犯罪是
违反刑法的行为;B、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 处罚的行为;C、犯罪是违反刑法,应受刑 罚处罚的行为。 立法决定犯罪,依法定罪。
抑之间如何选择?
未遂的犯罪是不是都可罚?
抢劫少量钱财是不是都是抢 劫罪?
致人轻伤都定伤害罪吗? 盗窃1000元都定盗窃罪吗? 贪污、受贿5000元?
小结:
犯罪定义并没有提供一个界限清晰 的犯罪模式。但是,它反映了一种 定罪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 决定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犯罪定义模式是:以社会危 害性为基础,以法律规定为界限, 综合考虑定罪处罚的必要。
如何理解:
违反外在的刑法规范是形式违法; 违反内在的刑法观和刑法意识如何理解? 违反了内在的刑法观和刑法意识,没有违
反外在刑法规范,如何处理?
二、刑事违法性
P33(倒数3行):刑事违法性与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凡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的行为,也必然具有刑事违法性。
如何理解?
刑事违法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凡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也必然具
有刑事违法性”的表述在有类推制度的情况下成 立。 刑事违法性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
犯罪定义的第一困惑:
在实质危害性与形式违 法性之间如何选择?
名人代言广告
盗号木马
警方发现,诸晓明、周俊财、邹京川、郭丽里等人负责制 作、编写“伯乐”、“战神”、“下载者”等木马有害程 序,由夏冰等人在扬州通过QQ群、网站、论坛及通讯工 具,以平均每款游戏1万元的价格将木马有害程序销售给 “下家”,“下家”又将木马程序交由“流量商(指掌握 有大量网络游戏玩家号码的团伙)”进行“洗信(清查盗取的 信,将值钱的游戏装备、靓号从中挑选出来)”,入侵、破 坏游戏玩家的计算机系统,窃取游戏账号内的虚拟财产, 最后通过变卖非法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