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作者:陈宁郑凯莹邓俊杰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3期
[摘要]广东南海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其地名作为一笔彰显地域性、历史性与人文性的文化遗产,乃是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南海地名的深入研究,可以把握南海的独特地域文化,对南海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起着重要意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南海地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区域特征明显。
[关键词]南海地名文化区域特征
广府文化里,“南番东顺”与“广佛陈龙”两个民间俗语早已蜚声海外,反映了珠三角核心片区内城镇和县域的点面关系以及明清时广东经济的整体格局。南海、番禺和顺德合称“南番顺”,又叫“三邑”。明末清初,与我国四大名镇相应,广州、佛山、顺德陈村、东莞石龙为“广东四镇”,简称“广佛陈龙”。历史上,南海既是广州的母县,又是广州的附郭县;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镇与四大聚之一的佛山,长期以来都是南海县辖的天下巨镇。因此,南海地名能凸显珠三角地名乃至广府地名的区域特征。
一、南海地名的地理特色
(一)水、沙、石、岗地名普遍
南海位于通江达海的珠三角腹地,属珠三角冲积平原。珠三角冲积平原的形成,与水流、泥沙以及对水流起减速与阻梗作用的石质岛礁关系密切。由此,水、沙、石以及称呼低丘和台地的岗,成为了南海乃至珠三角最常见的地名。
(1)水族地名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之通名分得非常细,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湖、塘、浦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濠、澳、圳、涡、氹、乪等字。其中,滘、涌最为常见。南海有龙涌、李涌、莘、沙涌、岗头涌、涌口等地名,也有叠滘、横滘、滘边、滘口以及异形的漖表、漖边、漖心、大文教、小文教等滘字地名。
(2)石头地名
珠三角的地质构造中多石,故有不少石字地名。南海所在的“南番顺”地区是石字地名十分密集的区域,说明此处多石,淤塞泥沙,是珠三角最早成洲的地方,也是南来移民最早定居与开发的地方。南海有石硖、石潭、石溪、石步塘、万石、石排、石龙等众多石字地名。
(3)沙字地名
珠三角是冲积平原,沙在水的冲流中,自然堆积成大量的沙滩、沙洲,此沙字地名,在珠三角也是比比皆是。南海有很多沙字地名,如沙头、金沙、上沙、中沙、下沙、海心沙、五房沙、田心沙、沙等等。与沙字地名密切相关的洲字地名,出现在南海的频率也相当高,如南洲、北洲。
(4)岗字地名
岭南多低山丘陵,尤以低丘陵为多,当地人们称之为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带,以岗命名的地名也多。南海有鲁岗、黎岗、灶岗、横岗、伴仙岗、鹤暖岗、天竺岗、显子岗等许多岗字地名。南海地名中,指凸起的地貌,岗字最多,山字较少,岭字居中,几乎不用坡字。
(二)独特用字彰显地名的地域色彩
,读léi,粤音[lêu5吕],形声字,从虫雷声。是珠三角一带的贝类软体动物,双壳,形似蚬或花蛤,比蚬大而坚厚,比蚌小而浑圆,与蚝相当。南海地名有岗。
,南海区桂城街道东南端,有个较大的村叫石。字,本地人读ɡenɡ2[kəŋ2];普通话与之对应念ɡěnɡ([kəŋ3]),是当地人创造的方言土字,仅出现在南海地名中,在其他地方或场合觅不见踪影。
塱,指冲积平原、水网沼泽地或江、湖边的低洼地,一些小河汇入大水的平地间多此类地名。塱字地名为古地名,南海有大塱、小塱、柏塱、塱下、塱心。
此外,还有、斛、稔、寮、窦等比较少用的地名。
二、南海地名的历史特色
南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悠久,古村古镇多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故南海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是《史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广东老地名;隋唐时期,南海地名已深入人心,故用原郡治所在县改置为南海县以继承南海之名;宋、元时代虽已无南海郡之建制,却仍然修有《南海志》(叙事范围包括原南海郡辖下各县);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南海地名历史悠久。
而官窑、丹灶、平洲等一大批镇街地名,以及破排角遗址、北涌亭等景点名称,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官窑镇,为西、北江通广州咽喉,晋代就极盛一时,故云“未有佛山,先有官窑”。丹灶,晋代建村,相传东晋时道家葛洪在金峰岗上,建灶炼丹,得名“丹灶”;平洲,在唐朝已形成圩市,古代这里是平原,三面临水,称“平洲”。桂城叠南茶基村、九江烟南烟桥村、西樵上金瓯松塘村、西樵百西村头村等都是南海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二)祠堂、庙宇、纪念馆等历史地名多
岭南延续了古越历史遗风和祀神风俗,拥有发达的宗教文化。自古以来,南海的民间信仰与迷信五花八门,祭祀之风盛行。互文式俗语“顺德祠堂南海庙”更是说明南海的祠堂、庙宇多,祠堂、庙宇多坐供奉祭拜,南海内的绮亭陈公祠、崔氏大宗祠、曹氏大宗祠、里水草场村洪圣古庙、沙头水南圣母庙、西樵简村圣堂古庙(北帝庙)等,都传承着南海人的教育理念和宗族信仰。
(三)地名中的古音、历史词保留比较多
粤语现尚保留着一些中古音,这在地名中也有明显的反映。舌根音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江、滘、漖等字,仍读ɡ而不读j。江与岗同音,常常造成地名的讹传,例如,官窑与“大冈”相对的地名“小冈”,讹传成为“小江”。瓦、雅仍读舌根鼻音,两者同音,于是“瓦窑”美化成了“雅瑶”。部分重唇也并未分化为轻唇,地名中频繁出现的“尾”字,与“头”相对,读m而不读w,与“美同音,因此,在地名的雅化中,尾字常常被美字替代,例如,“冈尾”改为“冈美”、“察尾”变成“察美”。
南海地名保留着一些历史词,最典型的是“约”字地名。在清朝时期,根据我国乡村聚族而居的特点,村下设约,约下设里,约是居村与里之间的片区单位名。现南海岗的周围,依然分布着东约、南约、西约、北约四个行政村。另外,“甲”也是个历史词。丹灶西联,有不少“甲”字地名,如二甲、五甲、八甲,是明清时期里甲制留下的痕迹。
三、南海地名的文化特色
(一)广府文化的核心片区
1.移民特征与拷贝地名
漂泊异地的人们直接将故乡的地名,挪移到新的定居点上,是地名感情和地名忠诚的突出表现方式。南海的洙泗、三山、简村、瓜步,都是满载着思乡情愫的移用地名。洙泗从山东经南雄漂泊到叠滘,三山、奕贤从福建植入季华,简村自西樵复制到平洲.又如小塘的前身——龙唐之名,记录了珠玑巷中原族群南迁的历史,也折射出了小塘先民的精神风貌。
以人名地,在南海最为突出的是“姓氏+地理通名(或方位词等)”,反映了北人南迁、聚族而居的历史文化。孔溪、黎涌、江头、黄洞、葛里、苏坑、梁洲、邓南……种类繁多。
2.水性文化特征
南海大量地名从水,如大沥、氹浪、漖表、横江、泌冲、儒溪、大涡等,是岭南水性文明的外形标记;岗,记录着它“咸水滩涂”的历史身份;步、埔、甫等字表示津渡码头;围、基、堤为首尾的地名,则与耕地、防洪治涝有关,也是水文化的一种反映。南海有蔗围、新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