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供给分析.ppt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图2-6中(b)劳动供给是把图2-6中(a)分别与5个最 优点相对应的工作时间——工资率的组合点描绘成的。 其结果就是,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开始递增一段时间,然 后逐渐向后弯曲。 **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
❖ 为什么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 特征呢?
下面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这种可能 性。当工资提高时,这两种效应都将改变个 人的效用最大化组合点。
❖ 个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其对工作(收入) 和闲暇的偏好。
一、无差异曲线
● 不同的人对工作和闲暇的有不同偏好的原因: ❖ 由于个性和爱好引起的(性格); ❖ 不同的个人从事的职业存在差别(工作); ❖ 个人的具体情况影响对工作和闲暇的相对评价
(个人环境)。
二、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线的假设
❖ 个人只有通过工作获得货币收入
二、效用最大化
❖ 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个人效用越大, 因而个人通过达到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 来使其总效用最大化。
❖ 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组合点,可以由无差异 曲线表示的主观偏好和预算线含有的客观 市场信息两方面来决定。见图2-5
** 给定2美元工资率,任何闲暇与实际收入的组 合点不会出现在预算约束线HW之外。
风
波浪
帆船的航行
请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解释 折弯供给曲线的原理。
四、经验证据
❖ Killingsworth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男性劳动供给与女性劳动供给相比,对工资变化的敏感性差得多。男性 劳动供给曲线在工资率提高时,向后微弯曲,而女性劳动供给曲线的斜 率则有较大递增。即,工资率提高时,男性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 女性替代效应似乎比收入效应大得多。
❖ 有研究表明:工资率提高10%将使男性劳动供给量减少大约1%~2%,而 女性工作时间增加约10%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p PPT
二级劳动力是经济变动中,劳动参与幅度变化较大的群 体。
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净移民) 劳参率(劳参率高、供给多) 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可缓解供给压力) 劳动者技能
经济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偏好
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
是如此 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与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两个方面:
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 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2)
就业者: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因病、 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
重点: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人的工作闲暇图解分析 难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
从本质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 之中的劳动力 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则是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 等)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 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合。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
一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反应。 个体流动表现为失业和就业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参与率和经济情况存在较敏感的反应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2、对某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对某些持 有保留工资的人来说,工资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意提供市场工作,当 工资率提高,对他们形成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导致随 工资率提高,工作时间增加。
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净移民) 劳参率(劳参率高、供给多) 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可缓解供给压力) 劳动者技能
经济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偏好
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
是如此 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与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两个方面:
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 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2)
就业者: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因病、 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
重点: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人的工作闲暇图解分析 难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
从本质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 之中的劳动力 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则是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 等)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 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合。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
一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反应。 个体流动表现为失业和就业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参与率和经济情况存在较敏感的反应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2、对某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对某些持 有保留工资的人来说,工资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意提供市场工作,当 工资率提高,对他们形成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导致随 工资率提高,工作时间增加。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2)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2019/9/20
4
二、劳动力供给及其表达方式
1、含义: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 时间。
2、分析工具 1)劳动力供给函数
用 S代表劳动力供给,以 X i 代表影响因素,
则劳动力供给函数为:
SfX 1 ,X 2, ,X n Xi 1,2, ,n
2019/9/20
11
一、效用与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一)相关概念
1、工作:指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时间。 2、闲暇:指从事各种无报酬活动的时间。 3、效用:是从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 到的满足。
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描述某劳动者为获得某 一既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各种实际收入 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2019/9/20
2)所有家庭决策相互依赖;
2019/9/20
21
3)某一家庭成员劳动供给决策部分依赖其他成 员所拥有的机会。
二、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
1、其他收入的影响:非工资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大 多数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市场工作时 间减少。
2、工资率提高的影响: 1)用于消费的时间减少,用于工作的时间增加 (替代效应);
I
懒汉
0
2019/9/20
闲暇 0
闲暇 16
二、预算约束
收入/天
预算约束线:
96
是指在既定的
72
工资率(工资
48
水平)条件下, 24
一个工人可能
获得的收入和
闲暇的所有组 合。
0
工作 24
2019/9/20
24 闲暇 0
17
2)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2019/9/20
4
二、劳动力供给及其表达方式
1、含义: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 时间。
2、分析工具 1)劳动力供给函数
用 S代表劳动力供给,以 X i 代表影响因素,
则劳动力供给函数为:
SfX 1 ,X 2, ,X n Xi 1,2, ,n
2019/9/20
11
一、效用与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一)相关概念
1、工作:指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时间。 2、闲暇:指从事各种无报酬活动的时间。 3、效用:是从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 到的满足。
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描述某劳动者为获得某 一既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各种实际收入 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2019/9/20
2)所有家庭决策相互依赖;
2019/9/20
21
3)某一家庭成员劳动供给决策部分依赖其他成 员所拥有的机会。
二、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
1、其他收入的影响:非工资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大 多数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市场工作时 间减少。
2、工资率提高的影响: 1)用于消费的时间减少,用于工作的时间增加 (替代效应);
I
懒汉
0
2019/9/20
闲暇 0
闲暇 16
二、预算约束
收入/天
预算约束线:
96
是指在既定的
72
工资率(工资
48
水平)条件下, 24
一个工人可能
获得的收入和
闲暇的所有组 合。
0
工作 24
2019/9/20
24 闲暇 0
17
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曲线(劳动经济学课件)
C1
可能的收入效应
B
C2
A
替代效应
Q2 Q1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工作时间
当工资率提高时,替代效应使得家庭劳动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使得家庭劳动供给减少。但是,工资率提高使得 家庭劳动供给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最终取决于替代效应 市场工作时间
市场商品数量
当工资率提高时,时间的价格上升,市场商品 的价格相对便宜,消费者就会选择购买更多的 市场商品和减少家庭生产时间,增加市场工作 时间来生产相同数量的家庭商品。
当工资率提高时,收入增加,消费者就会选择 购买更多的市场商品和增加家庭生产时间,减 少市场工作时间来生产和消费更多的家庭商品。 0
加里·贝克尔 (Gary S.Becker)
理论基础:新家庭经济学
家庭实际上是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商品结合 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来获得效用。
市场商品数量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
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B
在家庭等产量曲线上,任何两点所对应的 时间和物品投入组合都不相同,但是每种 组合都能够生产相同的产量。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劳动力供给演示文稿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 斜率为负 ❖ 预算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 当工资率上升时,预算线更加陡峭
❖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纵轴平行向上 移动。
第32页,共46页。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
收入
在均衡点,
W=MRS
A
C
U3
U2
D
U1
O
B
时间
第33页,共46页。
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思考:假定现在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非劳 动收入,那么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增加了还是 减少了?(请用图示)
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 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
A
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
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
C
种商品的数量。
MRSXY = PX / PY
O
U3
U2
D
U1
B
第31页,共46页。
三、工资收入与预算约束线
工资率与工作时数的乘积等于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工资率、工作 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预算约束线。
收入闲暇无差异曲线
❖ U1和U2分别代表两个消 收 费者对闲暇和收入的态 入 度不同,问哪个消费者 Y 是工作狂?
O
U2
U1
闲暇
第29页,共46页。
收入闲暇无差异曲线
边际替代率
收
MRS= -Δy/Δh
入
=闲暇的边际效用/收入的 Y
边际效用
O
闲暇h
第30页,共46页。
消本质上说,人口是全部社会行为的主体,是一切社会生 活的起点和基础。
❖ 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劳动 年龄有上限和下限之分,各国根据国情和劳动力的具体 素质不同有不同的规定。
❖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纵轴平行向上 移动。
第32页,共46页。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
收入
在均衡点,
W=MRS
A
C
U3
U2
D
U1
O
B
时间
第33页,共46页。
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思考:假定现在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非劳 动收入,那么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增加了还是 减少了?(请用图示)
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 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
A
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
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
C
种商品的数量。
MRSXY = PX / PY
O
U3
U2
D
U1
B
第31页,共46页。
三、工资收入与预算约束线
工资率与工作时数的乘积等于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工资率、工作 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预算约束线。
收入闲暇无差异曲线
❖ U1和U2分别代表两个消 收 费者对闲暇和收入的态 入 度不同,问哪个消费者 Y 是工作狂?
O
U2
U1
闲暇
第29页,共46页。
收入闲暇无差异曲线
边际替代率
收
MRS= -Δy/Δh
入
=闲暇的边际效用/收入的 Y
边际效用
O
闲暇h
第30页,共46页。
消本质上说,人口是全部社会行为的主体,是一切社会生 活的起点和基础。
❖ 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劳动 年龄有上限和下限之分,各国根据国情和劳动力的具体 素质不同有不同的规定。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六、家庭劳动力供给(贝克尔)
2商品的特性
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
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时间和少量物品 物品密集型:包含大量物品和少量时间
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通常
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个人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对预算线的影响
Y Y3 Y2
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加 曲线平移,收入增加 工资率提高,曲线旋转 收入增加
Y1
h1
h2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劳动经济学
广东白云学院 黎超 15914509827 18670201827 705633025
广东白云学院
案例
人社部: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还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有分析认为,劳动年 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 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 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 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日益严重。 尹成基对此表示,虽然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 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 个原因:
ES=(ΔS/S)/(ΔW/W)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E=0含义: 1短期内,劳动者来不及调整工作计划和职业技能 2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
I1 A 16 0
O L2 L1 H2 H1
闲暇时间L 工作时间H
纯收入效应:
均衡点由a点移向b点,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纯替代效应:
在保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工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愿
意工作时间的变化。
工资由w1= tg 增加到W2= tg ,劳 动时间增加了HaHb, 而闲暇时间减少了 HbHa。
Labor Economic
工资率增加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
效应
( 1 )工资率增加会引起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 。
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如果工作时数不变,每日的收
入也会比从前更高。劳动者会用闲暇代替工作收入,
减少工作时数,即出现收入效应。
公式:
收入效应 = △H/△Y <0
140 120 100 O 0 16 6 7 8 10 9 8 F E D MRS= -△Y/△L Ⅰ A 16 闲暇时间 工作时间 K
收 入
M Ⅲ Ⅱ
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 5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
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
分析工具之二:预算约束线
——劳动力供给函数 将影响劳动供给的各种因素以函数的形式表 示出来: S=f(X1,X2,X3, …Xn) 当单纯考虑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时,供 给函数为: S=f(w)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与生育率
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个性特征 有关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
480 400 320 斜率为-20 16 E C B
斜率为-25 每日得到80元 非劳动收入 D A 闲暇 工作时间
劳动经济学-PPT精品
•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工资理 论是整个分配理论的关键,工资是由劳 动力的再生产的费用决定的。
• 让·萨伊:供给自行创造需求。
• 第三阶段:工资基金学说的产生
• 19世纪初,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决定 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关系。
2019/9/19
36
•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一)历史学派 • 19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德国,强调
2019/9/19
38
• (三)制度学派的分析
• 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认为经济学应 从制度进化的取向来研究社会经济,它 以劳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制度结构 为对象,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 作用
•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等。
• 从劳工运动研究、到劳工关系研究、 到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019/9/19
• 互惠条件有三: • ①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 ②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 ③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
损,但受益多于受损。
• (2)目的是为制订经济政策服务
2019/9/19
23
• 3、互惠障碍的原因 • (1)信息障碍 • (2)市场垄断 • (3)歧视 • (4)交易费用 • (5)市场缺位
2019/9/19
44
• 劳动经济学概览
劳动供给
工资理论
劳动力流动
劳 微观部分
劳动力市场 劳动歧视
动
工会与集体谈判
经
劳动需求
政府管制
济
收入分配
学
宏观部分
劳动生产率
就业与失业
2019/9/19
45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 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 • 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不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劳动需求弹性
• 让·萨伊:供给自行创造需求。
• 第三阶段:工资基金学说的产生
• 19世纪初,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决定 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关系。
2019/9/19
36
•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一)历史学派 • 19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德国,强调
2019/9/19
38
• (三)制度学派的分析
• 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认为经济学应 从制度进化的取向来研究社会经济,它 以劳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制度结构 为对象,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 作用
•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等。
• 从劳工运动研究、到劳工关系研究、 到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019/9/19
• 互惠条件有三: • ①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 ②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 ③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
损,但受益多于受损。
• (2)目的是为制订经济政策服务
2019/9/19
23
• 3、互惠障碍的原因 • (1)信息障碍 • (2)市场垄断 • (3)歧视 • (4)交易费用 • (5)市场缺位
2019/9/19
44
• 劳动经济学概览
劳动供给
工资理论
劳动力流动
劳 微观部分
劳动力市场 劳动歧视
动
工会与集体谈判
经
劳动需求
政府管制
济
收入分配
学
宏观部分
劳动生产率
就业与失业
2019/9/19
45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 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 • 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不完全竞争劳动需求 • 劳动需求弹性
劳动力供给—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课件)
•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 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
• 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 人,即劳动者。
• 在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 个部门的总和。
马克思的劳动力即“我们把劳 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 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 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 力和智力的总和”
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 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也称从业人员、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 一定社 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经营收入的人员。
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 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人口(16岁及其 以上)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在较短的时期内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较活跃。它更易 受到政府政策、社会意识、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变化。
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城乡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10
12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的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 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劳动参74与率(%) 72 70 68 66 64
1993-2011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年份
男性劳动力参与率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人口包括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的 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供给曲线(劳动经济学课件)
2、家庭劳动力供给
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到解体,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养育子女的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1)养育子女的费用包括:
① 直接费用 ② 间接费用 ③ 心理损失
2)养育子女的未来收益:
① 货币收入 ② 提供劳务的效用
③ 成就感
④ 认同感
3、社会劳动力供给
。
• 第一,主体决策。在是否参与市场劳动以及劳动时间的选择方面,劳动者个 人或其家庭有充分的自由决策权。
• 第二,主体意愿。劳动力供给是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让渡,这种让渡是以 一定的报酬(工资率)为条件的,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能力与供给意愿 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 第三,时间要素。劳动者愿意提供的时间
工资率w (元/小时)
1.5 2.0 2.5 3.0 3.5 4.0
劳动力供给量S (人) 150 200 280 380 500 700
组合
a b c d e f
工资率w (元/小时)
1.5 2.0 2.5 3.0 3.5 4.0
劳动力供给量S (人)
150 200 280 380 500 700
•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 动的反应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 比的比值。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 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则:
Es S/S W/W
A、供给无弹性 Es=0。 B、供给有无限弹Es→∞ C、单位供给弹性 Es=l D、供给富有弹性 Es>l E、供给缺乏弹性,即Es<l
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效用最大化; 2.市场环境假设:竞争性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 3.劳动力质量假设:同质性 4.劳动者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2.2.3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2.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完全竞争
匀质假设
2.2.2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1)劳动和闲暇 (2)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
(4)均衡的工作时间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5)
(1)劳动和闲暇时间 时间划分: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时候,我们总 是做一下划分:一天24小时,分为可以 自由支配的时间(16小时)和不可以 挪用的固定时间(8小时),可以自由支 配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忽略 了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的区别)。 工作决策:个人劳动力供给就是单个劳 动者在外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5)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
况下,收入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 响 替代效应:个人可支配时间不变,收 入不变,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 影响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动。
因此,其影响是使得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上移,闲 暇增加,工作减少。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如图 二的E
图二:劳动力供给曲线
概念五: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 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
图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1.1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长期影响因素
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 构、民族构成(如:美国中年黑人男子 劳动参与率只有83.4%,而白人男子为 92.5%, Freeman) 劳动者自身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 健康状况
劳动力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100 % 总人口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12
二、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一)劳动和闲暇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六)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3
(一)劳动和闲暇
1、供给的实质 是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
分配。 2、劳动者如何配置资源
劳动者可以被看成是消费者,他们把 时既定时间在闲暇和劳动二种用途之间配 置,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 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35
(一)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1、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1)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实际上,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 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2)不足之二:没有完全分析时间资源分配的决策。现实中,劳动者的时 间,除市场劳动、闲暇之外,人们还要进行家庭劳动。
2、家庭职能 (1)家庭是消费者,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 (2)家庭是生产者,以物品和时间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家庭生产的商 品是家庭效用的源泉。
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 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2)图示:
30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3)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
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 “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1、税率和种类 比例税、累退税、累进税
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边际税率与比例税率 边际税率,指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 平均税率,总税收与总收入的比率。 比例税率下,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相等。 累进税率下,边际税率大于平等税率。 边际税率适合评价替代效用;平均税率适合评价收入效用。
二、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一)劳动和闲暇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六)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3
(一)劳动和闲暇
1、供给的实质 是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
分配。 2、劳动者如何配置资源
劳动者可以被看成是消费者,他们把 时既定时间在闲暇和劳动二种用途之间配 置,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 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35
(一)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1、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1)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实际上,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 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2)不足之二:没有完全分析时间资源分配的决策。现实中,劳动者的时 间,除市场劳动、闲暇之外,人们还要进行家庭劳动。
2、家庭职能 (1)家庭是消费者,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 (2)家庭是生产者,以物品和时间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家庭生产的商 品是家庭效用的源泉。
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 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2)图示:
30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3)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
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 “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1、税率和种类 比例税、累退税、累进税
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边际税率与比例税率 边际税率,指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 平均税率,总税收与总收入的比率。 比例税率下,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相等。 累进税率下,边际税率大于平等税率。 边际税率适合评价替代效用;平均税率适合评价收入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 动力供给量的增加。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性别:一般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于女性
年龄:年轻型和老年型与成年型社会相比,短期内会 表现为比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民族:黑人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白人
•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
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 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 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 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 的,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 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由此计算 的失业率为城镇调查失业率。
天后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 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图
16岁以上劳动 力资源
经济活 动人口
非经济活 动人口
从业 人员
失业 人员
职工
其他从 业人员
• 中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 劳动力资源: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
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 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 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 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 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人口(16岁及以下)
就业
劳动力
(就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
失业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退休
非劳动力
• 美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 劳动力(labor force):在美国,劳动力是指16岁 以上在工作,或者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 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
•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 人口╳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 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 在劳动力进行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面临两种选 择: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 寻求有报酬的工作;二是劳动时间选择决策,即 在个人可支配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 择。
•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
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 非经济活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
•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
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 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 (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
• 一、劳动和闲暇
• 劳动供给可以被看成是劳动者如何决定其拥有的 既定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 配。若H代表闲暇,则(16-H)代表劳动者的劳动 供给量。
•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 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 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 动人口。指既没有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人,即处于劳动力队 伍之外的人口。
• 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 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 “正在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 的人。
•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同 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 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 二、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 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 龄人口╳100%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和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 一、劳动力范畴分类
•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 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 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 力的范畴。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趋于降低 劳动力参与率。 如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到“老有 所养”,那么老年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就会降 低。
工资制度: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工资收 入体脑倒挂,导致人们教育投入不足,很多人 提前就业。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 劳动和闲暇 •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 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 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 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 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或者 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 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 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 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 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 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偏好 通过工资率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体现出来。
个人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劳 动力参与率。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 交替对劳动参与决策均有影响。
• 三、影响劳动供给的制度因素
教育制度: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 时,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教育,而且青少年 受教育的时间会更长,就业的时间就会相应地 减少,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